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 高一 期中 2023-04-22 2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一位深受唐诗影响的诗人,再加上曾奉旨刊刻《全唐诗》,唐诗从曹寅开始成为曹家的家学。受此影响,曹雪芹将唐诗之美融入小说创作,把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推上了顶峰。

小说《红楼梦》和唐诗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首先,学界诸多学者认为《红楼梦》书名是从唐诗中来,只是具体从哪一首唐诗而来,则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从白居易《秦中吟》的诗句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而来,也有人认为是从李商隐《春雨》红楼隔雨相望冷而来,我认为韦庄《闺月》中的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也十分切合小说基调。不论哪首唐诗,可以肯定的是小说的书名深受唐诗红楼意象的影响。

小说中对唐诗的引用更是不胜枚举。据统计,《红楼梦》前八十回直接引用各代诗文共90处,其中唐诗占了近40%。如果作者自身才识不够,引用诗歌就容易画蛇添足。但是《红楼梦》中的唐诗引用恰到好处,对小说情节的帮助作用巨大。

小说前八十回中直接引用最多的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诗句,其次是中晚唐,唯独没有直接引用初唐诗歌。不过小说中有些诗歌模仿初唐诗早已为学界所认同。小说更有多处化用晚唐诗句。他经常使用知名度不太高的晚唐诗人的诗句,并能够做到信手拈来,如第十七至十八回宝玉所说蓼汀花溆蓼汀二字当从晚唐诗人罗邺的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雁》)想来。曹雪芹用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发现了这些不为普通大众读者所熟知的好诗,使得《红楼梦》不落俗套,超出一提唐诗则李杜等名家名作的格局。即使是引用较少的中唐诗,曹雪芹也十分欣赏,化用在小说情节之中,如史湘云醉眼芍药裀一节就是化用了卢纶的《春词》。

甲戌本第一回侧批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亦为传诗之意。”“传诗之意包含了作者的诗学观念。在小说中最为直接体现诗学观念的就是小说中出现许多人物的诗论。虽然《红楼梦》中的诗论不能完全等同于曹雪芹本人的诗学理论,但是我们也不能将它与曹雪芹的审美观念分开来,小说人物的诗论或多或少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情倾向。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和唐诗的渊源极深,他的诗学观大体上是宗唐派,但是他又并不否定宋诗,在把唐诗标举为最高典范的同时,也赞许那些能够突破唐诗藩篱的后世诗歌。

(摘编自陶然、李能知《曹雪芹与唐诗的渊源》)

材料二:

对真正的诗人之诗与小说中的诗要分别来看。如果说把《红楼梦》的诗词放在杜甫、李白、苏东坡写的诗词中去衡量,它实在不能说是很好的作品。而如果作为小说里面的诗词来看待,《红楼梦》中的诗词又是了不起的。《红楼梦》中的诗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别。第一类诗词是作为一种暗示的性质,要介绍小说的人物,预先用诗词来介绍。金陵十二钗的正副册判词,用了很多拆字、谐音的方法来总括小说里主要女性的平生。这一类作品非常巧妙恰当地来掌握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可是不是很好的诗词。

《红楼梦》中还有另外一类诗词。小说中的女孩子往往组织一些诗社、词社。比如在菊花开时,组织菊花的诗社,大家都写菊花诗。作为一个男性,曹雪芹要设身处地设想人物的境遇、性情,按照她们的个性写出不同风格的作品来,这是很了不起的地方。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写结社来填写柳絮词。一篇是林黛玉的《唐多令》,其中写到: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漂泊亦人如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这是林黛玉眼中的柳絮。粉堕百花洲,在中国大陆的北方,每到春天,常随风飘舞着很多柳絮。在诗词里面,柳絮是非常美的,蒙蒙乱扑行人面,但我们若真是生活在柳絮中也很烦恼的。我上大学时的辅仁大学女校校舍在恭王府。每到春天,教室敞开门和窗户,柳絮飘飞在庭院之中,卷成一团,又飘到讲堂之中,真是一团团逐队成毬。正如苏东坡的一首柳絮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你说它是花吗?它不像别的花开在枝头上。漂泊亦如人命薄,柳絮之没有人珍惜,柳絮之随风飘落,正与林黛玉相似,她母亲死了,后来父亲也死了,所以她不得不只身一人寄居在贾府。缱绻是一种徘徊、缠绵不断的样子,可是空缱绻,没有人珍惜它。这完全是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的生平。这些诗词配合了角色的性格命运,写出不同风格来。

而《红楼梦》里真正好的诗词是写出作者自己内心的一份真正的感情和感慨。开篇第一首诗词是《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青埂峰下那块石头是当时女娲炼石补天时留下的。这个顽石整天悲叹,那些石头都有补天的作用,独有我是荒废了,于是它就要求道士僧人带它到红尘中去。可是它来到红尘又怎么样?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要有用,唯一的路子就是学仕途经济之学,走仕途经济之路。贾宝玉追求的落空,正是曹雪芹对人生的失望。这些借书中情事写作者自己悲慨的诗是值得注意的,因为这类诗真正表现了作者写作《红楼梦》的内心感情和动机,是作者真正地从内心中抒写出来的,是他自己生活的经历,是透过他自己对于生命的体验写出来的作品。

(摘编自叶嘉莹《漫谈〈红楼梦〉中的诗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作者不认同《红楼梦》书名出自白居易、李商隐,认为韦庄的《闺月》才是其出处。
B.《红楼梦》中人物的诗论可以体现作者的诗学观念,所以可以将作品中的人物诗论看作作者的诗学理论。
C.叶嘉莹认为《红楼梦》诗词的艺术水平比不了古代名家作品,但她并不否认其存在的价值。
D.《红楼梦》所引的苏轼柳絮词中,以柳絮的随风飘落、无人珍惜,暗示了林黛玉的生活遭遇。
2.依据两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句在《红楼梦》中直接引用最多,可见盛唐诗歌对曹雪芹的影响远超其他时期的诗歌。
B.林黛玉的《唐多令》是曹雪芹依照林黛玉的遭遇和性情而为其量身定制的,内容符合她的个性特点。
C.叶嘉莹将《红楼梦》中的诗词分为三类,认为其中真正好的是借书中情事写作者自己情感的诗。
D.两则材料均写到《红楼梦》中的诗词,而探究的方向各不相同,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十三回黛玉想起的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引自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
B.小说第二十三回中,黛玉和宝玉一起阅读《会真记》(《莺莺传》),“但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C.小说第五十回探春在芦雪庵的联句“价高村酿熟”是化用了晚唐诗人郑谷的诗句。
D.现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看作悼红轩(曹雪芹的书室名)的诗话”。
4.叶嘉莹对《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唐多令》的品读方法,对我们学习诗歌鉴赏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5.《红楼梦》中诗词的精妙,源自作者的深厚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曹雪芹个人诗词素养在《红楼梦》创作过程中的体现。
2023-04-22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鸣笛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谵语。颅内神经发热的症状。医生们这么说。同事们在慰问之后,在回去的路上也纷纷用刚在医生那里学来的专业术语,准确描述贝卢卡的症状:

癞狂。

脑膜炎。

颅内神经发热。

他们努力想表现出一些痛苦,内心深处却有一丝欣喜,这是一种看望同事的任务达成后的满足,更是一种对身强体健的自身现状的喜悦。

他说什么了吗?

还不是那一套,胡言乱语。

的确,前一晚贝卢卡发狂似的顶撞了他的上司,当上司严厉地训斥他时,他更是差点就朝上司扑了过去。同事们由此更加确信:贝卢卡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病患者了。

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比贝卢卡还要温驯听话、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人了。

受限,他的一个同事如此定义了贝卢卡的人生。可怜的贝卢卡,一直在受限,受制于他无味的记账员工作的苛求,除了账目,他脑子里就不剩什么了。

与其说他是行走的整理柜,倒不如说是一匹任劳任怨拉磨的老驴,一匹戴着眼罩拉着同样的推车以同样的步伐走着同样路径的驴。

然而,这匹老驴被毫无怜悯地抽打了千百次,人们这样做不过是为了取笑他,或者只是为了一些恶趣味;想知道他是不是会反击。不说抬脚踢人吧,至少面露愠色,哪怕是有点发牢骚的征兆都可以。但是没有丝毫反应。仿佛他就该如此沉默,又仿佛他根本感觉不到这些伤害。

因此,如果不用突然的精神失控来解释的话,他所表现出的反抗,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更无法理解的是前一晚发生的事。

上司到他办公室检查表格和文件。

你怎么回事?今天你都干了什么?

贝卢卡微笑着看看他,带着一丝不知羞耻的意味摊了摊手。

你什么意思?上司声色俱厉地质问道。

没什么意思。贝卢卡说,脸上仍旧带着那种介于厚颜无耻与低能之间的微笑。火车,卡瓦列雷先生。

火车?什么火车?

鸣笛了。

你在说什么鬼话?

卡瓦列雷先生,今晚火车鸣笛了,我听见了它鸣笛的声音。

火车?

是的,先生,您不知道我去过那里吗?西伯利亚……还有……还有刚果的热带丛林……一下就到了……卡瓦列雷先生!

同事们听见了贝卢卡的这番话,一个个笑得不能自已。

终于,上司愤怒的情绪达到了顶峰,他无所不用其极地羞辱贝卢卡。

然而这一次贝卢卡并没有逆来顺受,在同事们的惊愕中,他挺身反抗了,并且一直喊着那句诡异的火车鸣笛了。现在他再也不会默默忍受了,因为他听见火车鸣笛了,所以他不能也不愿再被这样对待了。

他们用尽浑身解数才给贝卢卡穿上了精神病人的约束衣,把他拖到了精神病院。在医院里,贝卢卡仍旧不停地说着火车鸣笛的事,甚至还模仿起了鸣笛的声音,那笛声像是自夜里传来,缥缈又哀伤,声声不息。

让所有人诧异的是,一个被视为记账机器的聋哑人,现在居然在滔滔不绝地讲着白雪皑皑的山峰与万里无云的蓝天交相辉映……总之都是些闻所未闻的东西。

当他们把这些事情连同贝卢卡突然精神失常的消息告诉我时,看到我没有惊愕甚至连情绪也没有丝毫的起伏,他们都疑惑不已。

的确,我平静地接受了。我摇了摇头,嘴角向下撇了撇,艰难地说道:

先生们,贝卢卡没疯。这些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结果。之所以没人能够解释原因,是因为没有人真正了解贝卢卡的生活。可是我了解。

我是他的邻居。我一直疑惑:这个男人是怎么跟生活抗争到今天的。

他养着三个瞎女人:他的妻子、他的岳母和岳母的姐姐——后两位因为白内障而失明;而他的妻子,没有白内障,她天生就瞎。

三个人都想要人来伺候自己,但是根本没人来伺候,所以她们就一天到晚地骂。他还有两个在家守寡的好女儿,一个拖着四个孩子,另外一个带了仨。

贝卢卡当记账员那点微薄的薪水哪能养活这么多人,他又找了一份抄写员的工作,晚上在家做。五个女人和七个孩子时常发出魔鬼般的尖叫,贝卢卡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干活。

最后,等所有人都睡下的时候,贝卢卡才能开始抄写的工作,就这样一直抄到手握不住笔、眼睛睁不开的深夜。

所以,先生们,那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发生了。

当我去看望贝卢卡的时候,他一五一十地跟我说了。确实,他是有点过于激动了,但是发生的一切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正常了。他嘲笑那些认为他疯了的人。

那敢情好!他说,我还希望如此呢!

在多年的折磨中,贝卢卡太过专注于他痛苦的存在,太过专注于他工作的账单,没有一点喘息的时间。就像一头被束缚的野兽,被迫拉着磨。

两天前的晚上,他又像往常一样筋疲力尽地倒向了那个破沙发,可能是因为太累了,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很快就入睡。忽然,在深邃的寂静中,他听到了来自远方的火车在鸣笛。

他仿佛觉得,在多年之后,自己的听觉突然被唤醒了,鬼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火车的鸣笛声唤醒了他,一下子带走了他所有的不幸和苦难。他几乎是从荒凉的坟墓中走了出来,投入了这个辽阔斑斓的世界。

这个时刻终于在他身处牢笼时降临了。他突然间可以凭借觉醒的想象力去追寻每一寸土地,每一座山峰,每一片森林,每一片海洋……这不只是空间上的觉醒,更是时间上的顿悟。因为他在这里受苦的同时,白雪皑皑的荒凉高山在夜空中移走了清晨的蓝色。是真的,他真的看见了这些,看见了海洋,见到了森林……

现在他进入了世界的精神层面,在某种程度上他得到了些许安慰。的确,他时不时能靠他的想象力来呼吸一下这个世界的新鲜空气,来释放自己。

这对他已足够。

但当他第一天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自然会失控,会因沉醉而酩酊。这个世界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个灾难。

等一切都重回正轨之后,他会去向上司道歉,会重拾他那记账员的工作。只是从现在起,上司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宰割贝卢卡了,他应该时不时给贝卢卡放个假,让他可以去西伯利亚……

卡瓦列雷先生,乘火车一下就到了。现在,火车鸣笛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贝卢卡是一位记账员,养着三个瞎女人、两个在家守寡的“好女儿”,以及女儿们的七个孩子,为了养活这个家庭,他还去找了一份抄写员的工作。
B.贝卢卡的同事们用一个个冷淡的医学术语谈论着贝卢卡的异常反应,可见他们并不是真正关心贝卢卡,而是幸灾乐祸。
C.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贝卢卡的一段特殊人生经历,他一直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只能依靠幻想寻求片刻慰藉。
D.小说结尾处说贝卢卡会去向上司道歉,然后继续他的记账员生活,意在表达希望人们要不惧生活的重压、勇敢面对生活的主旨。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脸上仍旧带着那种介于厚颜无耻与低能之间的微笑”,小说通过这一神态描写,刻画了贝卢卡面对上司时无所畏惧的心理。
B.小说中用“拉磨的老驴”“行走的整理柜”来比喻贝卢卡,形象地写出了贝卢卡平时循规蹈矩、谨小慎微、逆来顺受的人生境况。
C.小说中对“蓝天”“山峰”“森林”“海洋”的描写,充满想象,这是贝卢卡对未知世界的憧憬,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暖色。
D.小说中的“我”不仅是贝卢卡悲苦生活的见证者,也是贝卢卡精神失常的理解者和理性分析者,“我”对贝卢卡的悲苦生活充满了同情。
8.请结合文本,分析造成贝卢卡精神失控的原因。
9.有人评价说,皮兰德娄擅于利用象征手法来暗示作品的思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

大索,逐,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疆,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而李斯用事。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职,文中是指失所、失去常业的意思,和现在多指不尽职守的“失职”含义不同。
B.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指贵族身份。
C.客,指外来人,也指寄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D.“固止”的“固”意思和苏洵《六国论》中的“固不在战矣”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B.历代国君都会根据习俗来制订相应法律,统一人才选择的途径,但不同的时代选拔途径不一样,隋唐至北宋的选拔途径是科举考试。
C.乙文李斯上书,使秦王废止了逐客令,并说服秦王先攻下韩国以震慑其他各国,韩王对此非常担忧,就派遣韩非对战李斯。
D.尉缭认为,秦王相貌凶恶非常,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不能长期交往,于是逃走;秦王坚决留下了他,任为秦国尉。
1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②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4.秦朝如何才能更长久地存在?请结合上述材料,给秦始皇提出建议。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南宋]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①?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②。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用长木板敲击船舷发出的声音。②洛浦:洛水之滨,此处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化静为动,“辗”和“隐”二字给人以动感,描写月照澄江、水映长空的雄伟景象。
B.“何处鸣榔”以动衬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江月夜的幽静之美。
C.“山河影转”意境雄浑阔大,由“转”字引发对古今变迁的感慨,明确写出词人恢复中原的强烈决心。
D.结尾三句从前文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到写词人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
16.全词是如何扣住“月”而展开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