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一上期末(名校)-自主命题考区-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05-26 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选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匠”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指木匠,而是意义变得更加深远和广泛,已成为一种代名词。
C.坚守工匠精神的匠人,要耐得住寂寞,同世界脱节,用自己的技能和手艺却能改变世界。
D.工匠精神是安身之本、生命尊严等,它尽管不以成功为目的,但是却能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一个企业家的话,证明了今天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B.第二段“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属于引用论证,是为了让观点更有说服力。
C.第三段“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十分形象地描述了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D.第四段运用了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一流技术的重要性。
3.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A.愚公移山,举全家之力,运山石于渤海之尾,感动了天地。
B.庖丁解牛,做到了心到、神到、手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C.瑞士手表,技艺精湛,敬畏职业,关注细节,追求极致。
D.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技术先进,精益求精,实现“零故障”。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画始于唐代,兴于宋代。就作为士大夫的文人看来,绘画无非是“诗余”和“墨戏”。正如元代吴镇所言:“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也就是说,文人画天生就具有审美的非功利性,可以说是文人闲暇时的一种抒情方式。实际上,传统文人意识到自身的精英立场,有意与画工拉开距离,自然把书法、诗歌等众多学问融汇其中。文人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是文化的综合。中国画在造境方面有别于其他绘画形式,可以说是笔墨追求,就像中国书法在书写的内容之外还有形式追求一样。

文人画并不追求感官上的悦目,而是精神层面的悦心。文人画主张大空白,简笔淡墨。不是满满当当,喋喋不休;是言简意赅,含蓄深刻;如同诗歌,如同警句,如同箴言,如同小品,一切尽在不言中。文人画中存在着“未定点”“空白”和隐喻,使观者走进来,更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品读,更让人回味,让人用思想和审美去填充空白,构建画家与观者互动的审美空间。

明代杨维桢在《绘图宝鉴序》中说,“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中国画发展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有其必然性。笔墨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外在语言除塑造形态外,笔墨在中国画中更重要的作用是表情达意。在中国绘画体系中,线条和墨色是重要的表述方式。中国画虽然不讲求造型和光线,但线立骨,如同人的骨架,而色彩如同人体的血肉。

文人画深受“自然比德”传统思想影响。在文人画中,梅兰菊竹无不是画家情感和人格的体现。正如中国画理论家高居翰所说,画家通过笔墨绘画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再现现实世界。文人画是写意。写意的“写”是主观的抒发,是内在的宣泄,是直抒胸臆的泼洒,是成竹在胸的挥写,也是异想天开的创造;写意的“意”是心之声、心之、心之向往,是意念、意趣、意味,是有限的笔墨产生的无尽联想。

文人画不要重复,不要似曾相识,不要陈陈相因。它讲究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表述方式、自己的符号和自己的风格。讲究独辟蹊径。这就要求艺术家有独特的视角、独具的个性和独有的审美取向。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当代中国画家在学习文人画传统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用作品回应时代,以意趣盎然、独具匠心、个性鲜明的作品,来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选自《光明日报》20221230日,有改动。)

4.下列对文中“文人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始于唐、盛于宋的文人画,可以说是文人闲暇时的全部抒情方式。
B.文人画主张大空白,简笔淡墨,画中存在着需要观者填充的空白。
C.文人画一方面再现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文人画在当代应随时而变,注重用作品回应时代,讲好当下故事。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人对绘画功能的认识与定位,使文人画天生就具有审美的非功利性。
B.文人画以留白启人品读与思考,构建起了画家与观者互动的审美空间。
C.从梅兰菊竹的文人画中可窥见,文人画深受“自然比德”思想的影响。
D.由于艺术家视角、个性与审美取向的不同,文人画有了独辟蹊径之美。
6.下列事例中不属于“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B.《史记》中记载的田穰苴依旧例、杀宠臣庄贾以祭军旗树威一事。
C.过年时,长辈们纷纷通过微信、QO等发红包给家族中的后辈。
D.《镜花缘》“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的君子国。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数字滤镜:莫让修饰变修改

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适度的修饰本无可非议。但近年来,随着网络影视剧的蓬勃发展,一些作品中对于滤镜的过度使用,却让修饰变成了修改,从而使对美的追求从真实走向了虚假。不仅众多演员在剧中因过度修脸而出现脸型“翻车”,甚至导致了由于磨皮过度,让网友误将某网剧群众演员认作假人的乌龙事件发生。(a)

②当此类事件频繁出现,以至于对瑕疵的修饰影响到对主体的辨识,甚至引发真假之争,这已不再只是个人审美和后期处理的技术失误问题,而在于其背后的文化和审美因素。

③任何一张自然脸都不可能绝对完美,任何一张自然脸的图像也不可能毫无瑕疵。因此,数字滤镜需要在算法的帮助下,利用一套程式化的视觉规范对不完美的脸部图像进行“修正”。数字滤镜可以对图像进行任意修改,也可以生成任意风格。这就让脸部图像拥有了被随意修改和任意制造的可能,也使得脸部图像的修饰越来越缺乏约束性。但当数字滤镜被过度使用,修改的图像数据越来越多,生产出的脸部图像也距离真实的脸越来越远。

④真实本就是美的组成部分。过度修饰不仅让个体的独特和差异失去辨识,也过滤掉了真实。脸的图像不仅是一种个体特征,还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同“时代的面容”是观察时代文化的一个切面。网络影视剧本是对时代生活的多样化反映,但当脸的图像被数字滤镜过度修改之后,脸部细节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意义的多样性也随之被抹去,反而在对美的追求中走向了美的反面。(b)

⑤在各类图像和短视频社交App中,开发者通常会预置多样化的选择。既有“一键美颜”的傻瓜模式,也有精挑细选的专业模式。多样的算法和不同的滤镜,本应会产生更多的风格选择。但对于大众而言,专业参数设置的复杂性和选择上的困难都会让其产生畏难心理。简单且不会出错的“自动风格”反而容易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交网络照片的“千人一面”。

⑥当一种审美风格在图像社交媒体中成为主导,就迅速打破媒介的藩篱,迁移至影视剧、短视频等更多的大众媒介之中,尤其对网剧的审美风格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风格被过度追求,一张三维的脸因过度磨皮而平面化,甚至脸部皮肤和毛孔都不可见。(c)

⑦一个显在的事实是,虽然人们对演员过度修图的行为时有调侃,但同时对真实的脸部图像又不太包容。各种演员颜值坍塌,以及憔悴、衰老和油腻的照片频上新闻,就是实例。(d)在错误的审美引导下,大众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对真实面容有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⑧艺术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追求美也是人类自跨入文明门槛以来延续至今的问题。对于传统影视剧创作如此,对于网络影视创作依然如此,过度追求完美,反而会导致审美脱离真实。滤镜不是万能的修改器,过度依赖滤镜不仅会导致美的变形,还会让前期拍摄产生依赖心理,认为既然后期一切可为,那么前期工作就可以粗糙、任性。

⑨摄影术的诞生,让画家开始重新思考精准再现的意义,并用重构的方式来对抗技术对现实图像的精准还原,更是直接催生了现代艺术的兴起。而数字时代的来临,又让这个问题再次浮现。如何对待真实,是数字时代不得不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⑩但无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数字修改都不等同于随意、任性,审美也有健康与畸形之分。我们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抵制“唯颜值”的畸形文化。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

(选自《光明日报》2022810日)

7.茜茜同学发现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唯颜值”取向和存在性焦虑影响下,对于演员而言,别人修了你不修,别人瘦脸你不瘦,就会很容易陷入形象坍塌和颜值不再的焦虑之中。
根据文意,你觉得这些文字描绘的现象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一处?(     
A.(a)B.(b)C.(c)D.(d)
8.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数字滤镜”的一项是(     
A.利用修图软件提高脸部亮度。B.化妆师开拍前修饰演员容貌。
C.借助电脑后期让演员显年轻。D.在线直播博主开启美颜滤镜。
9.二狗同学要参加学校举办的主题为“如何正确看待美颜技术”演讲比赛,如果你从这篇文章中选择一句话推荐给他,以下不合适的一句是(     
A.真实本就是美的组成部分。过度修饰不仅让个体的独特和差异失去辨识,也过滤掉了真实。
B.艺术是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追求美也是人类自跨入文明门槛以来延续至今的问题。
C.我们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抵制“唯颜值”的畸形文化。
D.新时代需要健康的审美观,网络影视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引导审美的职责,不可偏离了真实性和人民性。
10.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相对于网络影视作品,传统影视剧创作中并不会使用过多的数字滤镜。
B.多数人只用图像和短视频社交App中的“自动风格”模式,并不需求功能更多的App。
C.数字滤镜导致当下生产出的脸部图像距离真实的脸越来越远,带来了审美失真问题。
D.网络影视剧是对时代生活的多样化反映,所以数字滤镜的使用需要有所限度。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技术层面论证了算法的程式化视觉规范,使得脸部图像的修饰缺乏约束性,进而导致失真。
B.文章以各类App为例,指出大众使用数字滤镜中“自动风格”模式,会导致审美走向单一化。
C.文章论证了大众如果误将修改后的脸部图像认作真实,反而会对真实面容要求更苛刻。
D.文章引用摄影术的例子,论证了数字时代的来临,也将让艺术家开始通过重构的方式来对抗技术对现实图像的精准还原。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无用的”知识

罗素

①在开始谋生之前,人们没有时间什么都去学习,无疑“有用的”知识是最有用的。它建立了当代世界。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机器、铁路、飞机。现代知识已带来人们普遍健康状况的大大改善,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如何使用毒气去毁灭大城市的方法。同以往比起来,我们今日世界最明显的特点在于“有用的”知识。

②同样必须承认许多传统文化教育是愚蠢的。儿童花很多年的功夫去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法,而终究既不能也不想(除了小部分之外)去读希腊文或拉丁文著作。从各方面考察,现代语言比拉丁文和希腊文更可取。它们不仅更有用,而且能在更少的时间内给予更多的文化知识。文明的进展如此迅速,使得古代知识在解释当今问题上,比起现代国家和关于这些国家的最近历史的知识更少得到运用。

③但是,教育除了直接的实用目的外,还应有其他目的。

④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愈来愈趋向于被动,趋于懒散地观看他人的技艺和表演。这些人的娱乐方式虽然无可厚非,但总比不上那些受过教育而且具有与工作无关的广泛的智力兴趣的人。由于技术进步,机器代替了人类劳动,人们的闲暇增多了,那些有充分的智力活动和兴趣的人,自然能沉浸在高尚的快乐中。所以,普通人必须去接受提高自己心灵涵养的,当然也包括实用技术知识的教育。

⑤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人的理想训练与技术训练具有同等的必要性。未经训练的人性中存在许多野蛮因素,它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或轻或重地表现出来。如一些人背后说长道短,令人厌烦。当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时也是残忍野蛮的,但他们比起那些心灵未经开化的人,较少如此,行凶斗殴的人在学校学习很少能达到中等水准。这些人除了虐待他人没有其他快乐。最为人们普遍向往的两件事是权力和颂扬。一般来说,无知的人只能诉诸粗野的方式来获得这两者,包括体力上的征服。文化教养提供给人的是很少有害的权力形式和较多使自己受到称赞的有价值的方式。

⑥也许“无用的”知识最重要的优点是能促进心灵沉思的习惯。现在世界上有许多人遇事过分轻率,不仅行动之前没有经过周密考虑,而且对有的行动从智谋上加以考虑也难以进行。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以各种奇异方式表现出他们的偏见。

⑦心灵的沉思习惯具有遍及从最浅薄到最高深之处的优点。例如从被跳蚤咬、火车误点或与同行争吵等这些小苦恼开始。这样的烦事似乎很不值得做出英雄主义行为的反应,或者像对待人类暂时救治不了的病害一样无可奈何,然而它们对人的影响却破坏了许多人的善良习性和生活乐趣。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从一些奇特的知识中找到不少安慰,这类知识与这种现时的苦恼有着确实或空想的关系;即使没有这种安慰,也能从人们的思想中当下消除这种苦恼。当我们受到气得脸色发白的人攻击时,想想笛卡尔《论情感》中题为“为何那些气得脸发白的人比那些脸发红的人更为可怕”的一章,就会感到欣慰。

⑧虽然文化上粗浅的快乐足以解除实际生活中的一般苦恼,而沉思更为重要的功用则关乎生命的灾难、死亡、痛苦、残忍以及国家民族陷入不必要的悲惨状况。独断的宗教已不能再带来慰藉,为了使生活不趋于黑暗、枯燥,不致充满肤浅的自我肯定,必须寻求某种可以代替的东西,现今世界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愤怒群体,其中没有一个能具备全人类的整体眼光,每个群体都宁可文明毁灭,与不愿作丝毫的让步、对于这种偏狭,任何专门教育都不能提供解救的办法。因为它属于个人心理上的问题,解毒良方应求之于历史学、天文学以及一切无碍自尊心,相反能让个人以合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那些学科,需要的不是这样或那样的特殊的片段知识,而是足以激发整体人生目的概念之知识:艺术与历史,对英雄人物生活之了解,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极其偶然而短暂的地位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同人类特有的自傲心情相联系。从广阔的认知能力和无私的感情结合中最易产生出智慧来。

⑨在所有时代,人生充满着苦痛,在我们今天较前两个世纪人生苦痛更甚,个人与公众的不幸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控制:在意志方面是拒绝回避不幸,在智力方面是认识它,如果能补救则寻求补教的办法;如果不能补救则根据对它的关系的看法,将它视为不可避免的而接受它,并且记住那些存在于它之外的其他地区、其他时代和星空的深远之处,使得它变得可以忍受。

(选自作者写于1930年的《幸福之路》,有删节)

12.第①段中“有用的知识”指______
13.下列有关“‘无用的’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用的’知识”重视理想训练,以此尽量消除人的野蛮本性。
B.“‘无用的’知识”更能促进人的心灵沉思,促进人的完善发展。
C.“‘无用的’知识”能消除人类现时的苦恼,让人得到一些安慰。
D.“‘无用的’知识”不是专业教育能提供的,而出自心理的觉悟。
14.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高尚的快乐,主要建立在与工作无关的智力与个人兴趣上。
B.未受教育的人的快乐常通过体力上的征服等粗野方式实现。
C.艺术、历史学科能矫正人类的自傲,较其他学科更具智慧。
D.人生的苦痛,只能靠意志与智力的交互作用来认识和接纳。
1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盖天说与浑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其实,盖天派还创制了一种盖天图仪,同样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盖天图仪在中国天文学史上却鲜有提及,所以今天仍有必要介绍和探讨。

盖天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天文学理论,传说出自周人之手的《周髀算经》说:“天象盖笠,地法覆盘。”古人于伞盖之下,仰观其形有若天穹,于是绘制星辰图像于其上,就成为一幅盖天图。与盖相类者有笠,笠无柄,顶戴于头遮日防雨。用笠制作法天之器,作用与盖相同。故有“盖笠”一词。但笠小盖大,盖上可以绘制更多星辰,这大约就是后代多称“盖天”的原因吧。

盖天图仪之形与天穹相似,人可站立其下仰视,也可以回转盖图以示天空星辰旋转,还可以斜置以演示北极倾斜之状。既简单又直观,可谓古人法天最理解的器具。这种图,天区星度布局比较均匀,完全不像后来的平面盖天图误差那么大。但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并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就相似的车盖等来探讨其形制《隋书》中记有一辆南齐帝车:“及平齐,得其舆辂,藏于中府。……有乾象辇,羽葆圆盖,画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街云罕。”乾象即天象,这正是盖天图仪的形制。另一类盖天图绘于古墓葬中,汉至隋唐的许多墓室设为穹顶,上绘天象,虽稍简陋,但屡见不鲜。

流传于古籍中的平面盖天图,则是将球面图形加以平面化,其好处是制作简易,方便携带。但这样一来所绘星位必然因照顾角度而牺牲距离,而与实际天象不合,于是广受诟病。其实,在表现天象方面,浑天派也有缺点。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目视星空的反象,相当于人从天外向下俯视。从这一点说,它还不如盖天图直观形象。

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由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盖天图仪遂长期为人们的忽视。今天再进行浑天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摘编自秦建明《盖天图仪考》)

16.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学派跟浑天学派一样,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流学派,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
B.浑天派的浑天仪的浑象,以及盖天学派的圭表在历史上备受推崇,广为世人所知。
C.盖天图仪和浑天仪等,都是古代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的重要天文仪器。
D.盖天图仪是盖天学派创制的,这一仪器闪烁着先哲智慧的光芒,但后人却鲜有提及。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天文学理论的盖天说诞生甚早,在春秋时代周朝人所著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天象盖笠,地法覆盘”的说法。
B.盖天图仪状如伞盖,上绘日月星辰,人可站立其下仰视。盖图可以旋转、倾斜,演示星辰运动状态。
C.古代完整的盖天图仪实物已经失传,但在古人的车盖、墓室穹顶上仍绘有盖天图,形制与其相似。
D.平面盖天图虽然所绘星位因照顾角度而牺牲了距离,但是比起浑象来,仍然显得直观形象,而且容易携带。
1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盖天图”是说像伞盖一样的天象图,但古代也有用笠制作的法天之器,所以应该也有以“笠”为名的图。
B.虽然从古人车盖和墓室穹顶上所绘制的盖天图可以探知古代盖图仪的主要形制,但是盖天图仪原物必定更加复杂。
C.正因为浑象上绘出的星图是人们目视星空的反象,所以浑象上星辰的位置、距离也不符合实际天象的。
D.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浑盖之争,最后浑天说占据了主导地位,但盖以仰视,浑以俯视,应该说两者各具其妙。
2016-11-18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2014-2015学年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二下期中考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