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六模语文试题
宁夏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5-31 5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他写作《拿来主义》的时候,不少人对文学遗产不敢接触,中国的、外国的旧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触就会被染污、被俘虏过去,不得了。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说要创造新文艺,可就不懂得: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指责这种人为孱头。鲁迅讲过很多话,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的害怕。

第一,他认为避忌旧文化,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是决不会这样的。他说:无论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他说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丧失活气了。他又说: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是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了°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第二,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绝不行的。他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

第三,他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他说: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不是为了复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

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如果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杀、毁灭了,还谈得到什么使用与存放?对旧文化,当然需要,这有利于择取。只有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进行择取。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同时也有革命性,创新离不开择旧,不先拿来无从创新。

(摘编自徐中玉《创新必须择旧——读<拿来主义>札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非常关注文化遗产,为了批判不敢接触旧文化的人,就写了《拿来主义》。
B.一些人既害怕被旧文化染污,又不敢创造新文化,鲁迅认为这些人是“孱头”。
C.汉唐时能自由使用外来事物,这与国力强大、魄力雄大、人民富有自信有关。
D.鲁迅认为,木刻需要将中国的遗产与外国的良规加以融合,才能有新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害怕旧文化的“孱头”,重点阐述批判旧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的论述采用了举例、引用、比喻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文中从三方面阐述鲁迅的观点,多次引用鲁迅的话来增强说服力。
D.作者最后指出“拿来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认可鲁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要成为新人,创造新文艺,对待旧文化应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不应害怕旧文化。
B.鲁迅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应多知道、多吸收中国遗产中的精华和外国遗产中的良规。
C.鲁迅能辩证看待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关系,并认为我们是遗产的保存者、开拓者和建设者。
D.鲁迅认为,对待旧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先“拿”后“批”,“拿”就是为了使用,“批”则有利于择取。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间,河洛文化在黄河区域文化演变史中形成厚重积淀。洛阳曾居天下之中,是我国古代民族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河洛文化是根植于黄河中游河洛地区的地域文化,因其所在地域的独特优势,逐步影响了沿黄地区的文化孕育、形成和发展,在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

作为新时代区域性中心城市,洛阳城市建设需要高度重视文化定位问题。在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中,要率先建成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人文交往中心,要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出重彩,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体现中华悠久文明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对于黄河流域河洛文化生态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固然重要,但人文生态保护同样必不可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持续提升的过程中,推进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摘编自《探究中华源守护黄河魂——2020年河洛文化研讨会侧记》)

材料二:

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批复同意在河南省洛阳市设立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标志着该保护区建设工作已由省级升格为国家级。

作为黄河文化的主脉,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古都洛阳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洛河交汇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和,也是联结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文化生态完好。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洛阳市行政区域为社会环境依托,以洛、伊、瀍、涧等河流及洛阳盆地一带平原、丘陵、山地复合地貌为自然环境依托,核心保护区为洛阳市城区及孟津区、新安县、洛宁县、偃师区,次核心保护区为洛阳市其他县市。区域内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级非遗项目62项、市级非遗项目145项。

(摘编自李文哲《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升格为国家级》)

材料三:

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特点,是以人的活动为载体的活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往学界研究河洛文化,侧重于考古、历史、文献等方面,而河洛地区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体育、医药等河洛文化的元素非常多,存在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洛文化的活态表现形式,承载着河洛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一方面可以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避免河洛文化要素的丢失;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河洛文化得到大众的关注、了解与保护,使河洛文化乃至黄河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价值情操、人文精神得到继承和弘扬。

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已列入洛阳市十四五时期文旅工作目标。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推动文化生态高质量保护,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创建好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河洛儿女光荣的使命,也是历史的责任。洛阳市将坚持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入挖掘河洛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河洛文化在推动区域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河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形成更加生动的洛阳实践

(摘编自李冰、栾海宁《保护传承,绘就文化生态新画卷》)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洛文化根植于黄河中游河洛地区,是黄河文化的主脉,积淀厚重,内涵丰富,文化生态完好。
B.洛阳城市建设的文化定位既要面向国际,也要抓好黄河文化旅游带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
C.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覆盖洛阳市城区及其所辖县市,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依托。
D.当下学界研究河洛文化的重点应该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考古、历史、文献等方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河洛文化能够在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源于其所在地域的独特地理优势,洛阳曾居“天下之中”。
B.深入研究河洛文化,就能够全面认识中华文化,也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借此团结海内外华人。
C.搞好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能推动区域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彰显河洛文化的魅力,增强洛阳文化的自信。
D.只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避免文化要素的丢失,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6.创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的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儿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脸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往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下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2000—2011)》,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质朴而传神,如“儿子的话硬邦邦的追撵了过来”用通俗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对保斤的强烈不满和急于劝阻保斤出门去地里的情状。
B.文中二孬爸嘲笑坐不住墙根儿的保斤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这说明这些坐在墙根儿的老人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
C.保斤原本是不愿意去坐墙根儿的,但孙子没有说成对象一事让他内心深感愧疚,因此他最终顺从儿子的要求,成了戏园子门口南北墙根儿的常客。
D.保斤是个惯于劳作的老农,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去干活儿挣钱,但他仍然坚持拾柴种地,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保斤这一人物形象。
9.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2023-05-3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三六模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有二志,至于去之节,尚恩施厚薄。孙卿子曰:君舟也,人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安可不深思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理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以致理,其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罪,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细过,刀笔之吏,顺旨承风,舞文弄法,成其罪。自陈也,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进退惟谷,莫能自明。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力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礼》云: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长劳。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愚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不渝,况君臣契合,实同鱼水。若君为尧舜,则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此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当今之功业,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焉?

(节选自魏征《论治道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力/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
B.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力/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
C.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力/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
D.委任大臣/欲其尽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则为不尽力/若举得其人/何嫌于故旧/待之不尽诚信/何以责其忠恕哉/臣虽或有/失之君亦未为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去就之节”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B.“尚缘恩施厚薄”与成语“缘木求鱼”中的“缘”字含义相同。
C.“曲成其罪”与“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曲”字含义不同。
D.“死且不渝”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且”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君王对待臣子是什么态度,臣子就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君王,魏征以此强调君王对臣子应该以礼相待,施以厚恩。
B.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不要让小臣做难以胜任的大事,不能因为小过错就治大臣的罪。
C.魏征引用《礼记》中的话说明如果国君与臣子互相不信任,就谈不上天下大治;并指出要根据选择什么样的人,来决定用信任还是怀疑的态度。
D.魏征认为君臣不能因小事变志,见小利易心;君王礼待臣,臣忠于君,君王延揽人才,上下同心,就会超越夏商周汉,直追三皇五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陈也,则以为心不伏辜;不言也,则以为所犯皆实。
(2)此虽下之立忠,未能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