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湖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04 8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29000元人民币,但有网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用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年戴安娜王妃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材料二: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非实物挪用,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闭主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全球性文化,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性。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文化自信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国际大牌面对网友的抄袭质疑,虽然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在中国市场下架了这款新品,部分媒体认为这是一次“文化入侵”而非抄袭。
B.在此次风波之前,国际大牌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借鉴参考并不少见,这也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西方社会的传播与推广,为国人所乐见。
C.此次争议事件推动了国人对马面裙的认知,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凝结古人智慧和审美的服装款式也能成为当下的时尚单品。
D.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的,如好莱坞电影表现中国不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文化挪用中的主题挪用。
B.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3.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B.印度导演拉库马·希拉尼执导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以幽默搞笑,讽刺挖苦的手法批判当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C.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4.费孝通先生曾总结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5.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回家

染晓声

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

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竞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

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抻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

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清和怜悯的,是不是?

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

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周蓉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

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

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

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地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

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

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淡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

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

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

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注释】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郑娟舍弃补偿金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和心敬,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
B.儿子能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带给母亲的欣慰,让作为生母的娟表现得比作为养父的周秉坤更坚强,赢得亲人敬佩。
C.周蓉和郝冬梅之所以劝说郑娟接受补偿款既出于他们以往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也是出于对郑娟一家未来生活的关心。
D.周楠舍身救人,郑娟等周家人拒绝接受美国慈善机构补偿款,这些做法体现出中华民族无私助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国德。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郑娟发言结束后,记者们的反应表明美国记者对郑娟和周蓉的极大兴趣,也为后文记者们见到郑娟在报纸上的简短声明后蜂拥而至做了铺垫。
B.郑娟在见到周秉坤后哭得像个孩子和她在美国坚强的表现不一致,这种亲人面前的真情宣泄使得郑娟这个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立体丰满。
C.选文中对主人公郑娟的刻画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和环境渲染,并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突了郑娟的善良和坚强。
D.选文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更适合中国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容易为阅读者接受并容易产生共情。
8.郑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小说情节是凭借其内在矛盾发生和发展的,有时作者却“有必要”在其中插入说明性的语句或段落。请结合全文,对文中画波浪线段落的“必要性”做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兴平二年,公孙瓒既杀刘虞,尽有幽州之地,志气益盛,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眦必报。衣冠善士,名在其者,必以法害之,有材秀者,必抑困使在穷苦之地。或问其故,瓒曰: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故所宠爱,类多商贩、庸儿,与为兄弟,或结婚姻,所在侵暴,百姓怨之。

先是,有童谣曰:燕南垂,赵北际,中央不合大如砺,唯有此中可避世。瓒自谓易地当之,遂徙镇易,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或问其故,瓒曰:兵法,百楼不攻。今吾诸营楼橹数十重,积谷三百万斛,食尽此谷,足以待天下之事矣。

建安三年冬十二月,袁绍连年攻公孙瓒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瓒不答,而增修守备。先是,瓒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瓒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及绍来攻,瓒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绍军径至其门,瓒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关靖谏曰:今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绍渐相攻逼,瓒众日

四年春三月,黑山帅张燕与公孙续率兵十万三道救之,未至,瓒密使行人书告续,使引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瓒欲自内出战。绍候得其书,如期举火。瓒以为救至,遂出战,绍设伏击之,瓒大败,复还自守。绍为地道,穿其楼下,便烧之,楼辄倾倒。瓒自计必无全,乃悉缢其姊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关靖叹曰:前若不止将军自行,未必不济。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策马赴绍军而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八·袁绍讨公孙瓒》,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按顺序写出三处句读对应的字母。
坚A守B旷C日D或E可F使G绍H自I退J若K舍L之M而N出O后P无Q镇R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指“在……之上”。古人常以右为贵、为上,与《廉颇蔺相如列转》中“位在廉颇之右”中的“右”意思相同。
B.楼橹,古代供守兵瞭望敌军动静的无顶盖高台,用于侦查,亦可配合进攻。
C.蹙,指“窘迫”,与《红楼梦》中“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蹙”字意思不同。
D.赍,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瓒因听童谣说唯有易县可以避世,于是把军队迁到易县驻扎,挖掘壕沟,修建土丘、楼宇,以守代攻。
B.公孙瓒不去援救被敌人包围的别将,是因为他担心一旦援救,以后其他将领便都会依靠援救,消极怠战。
C.公孙瓒想亲率突骑出奔西山,集结黑山兵众攻冀州,切断袁绍后路,但关靖认为此时军心不稳,将军不宜离开易京。
D.公孙瓒与儿子的密信被袁绍的巡逻兵截获,导致计划失败,后虽回城继续坚守,终难逃身死兵败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衣冠皆自以职分当贵,不谢人惠。
(2)吾闻君子陷入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公孙瓒最终被袁绍攻克的原因。
2023-06-0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悬殊。
B.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世人都嫌弃好马长得瘦弱,唯独崔中丞不嫌弃人才出身贫苦。
C.颈联作者直抒胸臆,丝毫没有隐晦和曲折言辞,彰显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耿直秉性。
D.这首诗技法高妙,情感真挚,在采用多种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情感。
16.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哪些做人的道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