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期中 2023-06-08 2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

韩东育

①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话语结构总体上已西式化,而文言只能以成语等形式穿插其中时,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文稿上大片大片的标红,往往意味着改写甚至重写。我自己就曾被老师们和编辑们教育说:你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②理论生硬、概念不清和表述含混,也容易导致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尴尬。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也乐此不疲。他们弄了一大堆连其本人都未必弄懂的欧美框架,写文章时也总是设置出无数道概念隔离墙,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表现作者的体大思精

③由此我想起了一个或许与此无关的小困惑,即关于何谓历史的问题。所谓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这几乎是用概念来解释概念的概念。我注意到一个小孩问什么是历史时,他父亲回答:历史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前人类社会发生过的能够规定和影响你当下生活和未来走向的往事。它或许不够周延,但我至少听懂了。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直到读了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时,才明白就在我夙夜标榜自己是经典作家的信仰者时,其实并没有读懂他们的原著,也不想了解他们的语境。由此而养成的一味执念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舶来权威而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堕性,其实还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因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④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构来面对受众,显然又是一个问题。苏联碎片化的学科分类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已被乱刀寸断,轻则一分为三,重则一分为N。我的一个学生跟我念了几年书后,只听到一场哲学家的讲演,就告诉我说他想改学哲学了,似乎哲学可以不需烦琐考证而直奔结论。老北大民国范之所以不必忌言,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欧风美雨洗礼前;早已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新生代的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基础知识上做出适度的复归呢?马克思所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说法,或许在说历史学者应该是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工匠。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即便退一步,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呢?可是,有许多学术论文常常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就昏昏欲睡,不忍卒读了。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⑤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可编辑在审稿时却每每发现,许多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也就自然展开于前期研究之必要条件和自我新论之充分条件之间了。

⑥在了解了编辑立场的同时,也需要体察作者对编辑工作所寄予的厚望。多年来,编辑队伍已整体学者化,这是事实,毋庸讳言。但是,曾几何时,个别编辑的自律和自省,似乎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的站位和勇气。否则,当有些稿件因为编辑人员的逼仄视野和主观好恶或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时,使不但有损于编辑本人的名声,久而久之还会毁掉一个好的杂志社或出版社。其次,编辑的学养、识辨能力和职业道德,有时比刊物的所谓级别更加重要。同时,外审制度必须要坚持,但是,外审意见不等于就是决定性意见,因为外审人员中,同气相求者有之,同类相斥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读稿件者亦有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编辑本人的判断不能介入,其对学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⑦学术乃天下公器,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和学人相携而行,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隔空对接”指某些中国学者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而直接搬用外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
B.“学术犯罪”指的在论述某些学术概念或理论时流于主观随性而不够周延。
C.“老北大”“民国范”指的是北大老一辈人才中和在民国时期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的学术前辈们。
D.“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指的是优秀的作品被眼力不够的编辑放弃而不好的作品却反而被采纳。
2.如果你有志于研究魏晋历史,以下选项最为符合本文对你的要求的是(     
A.使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B.全面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
C.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识。D.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理论。
3.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现代中国学者的语言表达需进一步规范化。
B.合格的编辑需要不存偏见、拓宽视野。
C.要读懂某种理论,需要了解其产生语境。
D.学术进步需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首。
4.本文按照“语言表达——知识结构——文献综述——编辑修为”的顺序展开阐述,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5.分析第④段列举孔子事例的作用。
2023-06-08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卖鱼的瘦七

叶仲健

瘦七,城东人氏,卖鱼为生,高挑清瘦,麻杆似的,在家排行老七,故人称瘦七。大凡卖鱼的,都连带杀鱼。你挑一只,摊主称好斤两,将鱼摔在地上,再将奄奄一息的鱼搁在血淋淋的案板上,刮鳞,开膛,剖腹,去脏,切段,用清水汰一遍,荷叶包好,系上草绳,让你拎着走。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

何来的规矩,瘦七没说。好在瘦七的生意不差,主要是瘦七的鱼——鲜活。鲜活顶关键,帮不帮杀鱼,不是顶要紧。通州城的人,就是嘴刁!

话说这一天,集市的商会巡差逮住一个小偷。还真是偷,半大的孩子,瘦骨伶仃的,活像一条白丁鱼,衣衫破得像个叫花子,怯得眼珠子蟑螂似的四处蹿。巡差将小家伙押到鱼肉摊前:谁借我一把刀!没人回应,都晓得这是要动刀子。集市上的规矩,哪根手指偷了,就剁哪根。巡差说:都耳聋了?瘦七站出来说:半大的孩子,我看就算了吧。巡差说:当初定的规矩,白纸黑字写着呢。瘦七说:还是个孩子呢,不懂事。巡差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瘦七说:他偷了啥?巡差说:浆坊厨娘的荷包。瘦七说:没偷成?巡差说:这不逮着了么。瘦七说:既然没偷成,这事就算了,要有啥损失,我替他赔上。巡差说:都说瘦七不杀生,果然善萨心肠。不过,,家有家法,行有行规,不能说破就破,不然我如何管理这恁大的集市?瘦七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巡差说:我倒有个法子,就看你依不依了。瘦七说:啥法子?巡差说:你想让我破规矩,我也想让你破规矩。瘦七说:你的意思是……巡差说:你不是不杀鱼么,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儿瞧瞧。瘦七为难了。巡差说:怎么,不想破规矩?

浆坊厨娘扯着公鸡嗓子:刚好我今儿个要买条鱼,你替我杀了我拎走,我也不想害他丢了手指头。厨娘弯腰,打水桶里捞起一条黑鲫,活蹦乱跳,水花四溅。说:就这条!瘦七略作踯躅,双手接过鱼,走到贴邻摊前:借你的刀用下。说罢,执刀,垂首,身子前倾,两腿并肩宽。没将鱼往地上摔,也没将刀背往鱼身上拍,瘦七就开始刮鱼鳞。刮完鱼鳞,剖开鱼肚,挑出鱼刺,将鱼包在荷叶里,交给浆坊厨娘。看这一气呵成的架势,哪里是没杀过鱼的样子!

瘦七说: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巡差嘿嘿一笑:得,放人!朝瘦七磕了三个扎扎实实的头,小家伙撒开腿一溜烟跑远。瘦七苦笑摇头,用清水净手,继续卖他的鱼。

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即便这样,来瘦七这买鱼的人,还是很多。

(有删改)

文本二:

卖豆腐的西施

叶仲健

通州城人吃豆腐,通常被问是要嫩豆腐还是老豆腐。

嫩豆腐细腻,丝滑,生吃,浇上酱汁,佐粥,通州城人常见的早餐样式。嫩豆腐有种极出名的做法——泥鳅豆腐:水入锅,开火前,放入嫩豆腐和活泥鳅,慢火烧热,泥鳅往豆腐里钻,豆腐熟了,泥鳅也熟了。

老豆腐膨松,稍硬,嚼之弹牙,遍布小孔,咬下一口,舌齿生香。通州城人善用老豆腐熬猪骨头汤,滋补得很。做这道菜时,切豆腐,不宜用刀,要用手掰,倘若用刀,味儿就不一样了。

集市上嫩豆腐做得最好的是金枝,老豆腐做得最好的是西施,西施真名韩凤英,因人长得俏,就有人称她西施,金枝只做嫩豆腐,西施只做老豆腐。这规矩,自打落摊那天起,便在无形中定下了。

王家少爷从日本留学回来,想吃嫩豆腐,遣伙计上集市买。金枝家的豆腐当然是首选。

伙计转天又来了:金婶子,今儿个豆腐嫩不嫩?金枝说:嫩,跟昨儿个一般嫩。伙计说:我家少爷昨儿个吃了你家的豆腐,老了!金枝说:没理儿的事,我做的嫩豆腐,认第二,没人认第一!伙计说:你先别逞能,赶明儿,做一盘最嫩的豆腐来。金枝讨了个大红脸,心里极不服气。

又一日,伙计来了,指指点点金枝摊前的豆腐,道:果然嫩多了,这盘我全买了,隔天再买你一盘。金枝低声地说:这么嫩的豆腐,做起来费功夫。金枝男人腰摔坏了,里外全靠她一个。伙计说:价钱,亏待不了你。

隔天,金枝左等右等,不见伙计来,散市后,一路寻到王家。伙计说:前儿个的豆腐,少爷说还是不够嫩。金枝说:这么嫩的豆腐……那这盘怎么办?伙计说:挑回去!做出少爷满意的豆腐,我出五倍的价!

金枝气咻咻地将这事对西施说了。西施说:伙计说的可算话?金枝说:算话又怎样?他想要的,我又做不来……西施眨眨风眼:一盘抵五盘,倒是个好价钱。西施当夜做了一盘嫩豆腐,一早送到王家,正赶上王家少爷吃早餐。西施卷袖净手,将豆腐切下一块,葱白似的手拿住了,放在青花瓷盘里,端至少爷桌上。伙计浇上调制好的酱汁,少爷伸筷夹豆腐,一夹,豆腐就散了。西施说:我来。接过银筷,夹起一方尖儿豆腐,往少爷嘴里送。少爷合上嘴巴,喉咙一声咕噜,豆腐溜进肚子里,,来了个透心凉。好嫩的豆腐!比我在日本吃的还嫩!

少爷吩附伙计把豆腐全买下来。伙计信守承诺,付给西施五倍的豆腐钱。西施临走时说:吃不完的豆腐,放在深井里镇着,吃时再用井拔凉水氽一趟。

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金枝不收,说这是你的。西施说:我只卖老豆腐。金枝说:没想到你嫩豆腐做得比我好。西施说:我喜欢做老豆腐。金枝说:你心地儿好。西施抿着嘴笑了笑,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巡差坚守市场管理的“规矩”,坚持剁掉“小偷”的手指,他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B.作者对反面人物——王家少爷的塑造非常成功,他对金枝百般刁难,对西施施与重金。
C.瘦七和西施两人不遵守市场“规矩”的行为,对市场秩序有负面影响,引发管理难题。
D.两则小说虽然选用的题材不同,但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品质相似,也表达了相近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鱼的瘦七》写瘦七杀鱼的过程,有别于开篇处杀鱼的描写,突出了瘦七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B.《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对西施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C.两则小说开篇都有对通州风情和集市生活的具体描写,如“杀鱼的过程”和“两种豆腐的吃法”等,是文学源自生活的最好注解。
D.两则小说语言特色鲜明,用语朴实无华,对话多用口语,充溢着浓郁的地方语言色彩,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8.两则小说中的主人公“瘦七”和“西施”有诸多相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作品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9.有些读者认为文本一的题目“卖鱼的瘦七”过于直白,可以改为“规矩”,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2023-06-08更新 | 111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C.学者,指古代的圣贤,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左右”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2)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
14.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沙溪宝锡院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

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

【注】①本诗是一首寄题诗,所谓寄题,即诗人并没有亲到寺院,而是从异地写诗题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
B.第二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秋日美景;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
C.“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淳朴,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D.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16.本诗前三联都写家乡的景物、家乡的生活场景,尾联突然转写“野僧”,有人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
2023-06-08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诸侯国割让土地还不能满足秦国的贪欲,却换来秦国更加急迫的侵犯。
(2)春水涨起,春风拂面,我们不禁想起《侍坐》篇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好社会图景:暮春时节,一群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一边高歌一边回家,好不惬意!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2023-06-05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