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甘肃 高一 期末 2023-06-22 6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沉郁,指深沉蕴藉、凝重悲抑的艺术风格。它既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深刻、透辟的思致,也指创作过程中的深思熟虑。内向、深沉的个性气质易出沉郁之作,广博的学识能成沉郁之作,穷困波折的人生经历易生沉郁的情怀,发为沉郁的文字。

“沉郁”见于文学理论著作,始于钟嵘的《诗品·序》。他赞誉倡导诗歌的梁武帝“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钟嵘倡导内容充实、富于深意的诗作,在品第具体作品时,诗意系于现实风云的深沉凝重是钟嵘的重要尺度。在汉末文人五言诗中,深沉悲切的思想情绪就已成为创作的重要依据。在建安诗中,这种思想情绪成为主要内容,并注入慷慨之气,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可以说,“汉魏风骨”的时代是“沉郁”成为一种重要诗歌风格的时代。也正是从这个时代始,这种“沉郁”——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重情思在诗中的含蓄表露,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和传统,也成为诗歌评估的一个标准。

“沉郁”作为杜甫创作风格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以沉著蕴藉的艺术手法表达博大深厚的内心情志。杜诗“转益多师”,富于变化,但“沉郁”始终是主导风格。《杜诗镜铨》(卷三)指出,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充满时代、生命之慨的“汉魏风骨”有精神上的联系,又有艺术上的超越。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始标“沉郁”为杜诗的基本艺术特征:“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摘编自王南《“沉郁顿挫”论》)

材料二:

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时喜欢采用“时空并取”的手法,即在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譬如《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杜诗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取”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取”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他经常使用“百年”“万里”“日月”“乾坤”等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例如,“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这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他的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羲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并取”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沉郁是一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创作者的个性气质、学识及人生阅历都有着很大的关系。
B.从汉末文人五言诗再到建安诗,“沉郁”的风格在艺术上日趋成熟,逐渐成为中国文人诗的一个显要特点。
C.杜甫的性格持重忧郁,这与其幼年丧母、仕途坎坷等境况密切相关,这一性格也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D.尽管饱受战乱之苦,杜甫依然坚信大唐盛世能够再度兴盛,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一直是杜甫诗的主旋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钟嵘品评诗歌时只关注作品的诗意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钟嵘主张诗歌的内容要充实、富于深意。
B.材料一认为,杜甫“沉郁”诗风承上启下,既与前代“汉魏风骨”有精神联系,又对后代诗风的形成影响深远。
C.材料二认为,杜甫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因为杜甫采用了“时空并取”的艺术手法来描写景物。
D.在材料二中,尽管杜甫也会在诗歌中表达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悲叹之情,但这并不会影响其诗歌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杜甫“时空并取”手法的一项是(       
A.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
B.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C.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其一)》)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杜甫的“沉郁”诗风,但论证的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其沉郁的艺术风格。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沉郁”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顿,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切记!”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入。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文本二:

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注】①终军,西汉人,弱冠即请缨报国。②班定远,指班超,投笔从戎,因功封定远侯。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或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本都写知识分子从军报国,反对外来侵略,都赞扬了中华儿女在国家紧要关头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
B.小说中多次描写了明少爷对任蕴清的不满,这是因为他认为父亲不关心自己,不让他跟朱友航去上海。
C.任蕴清和朱友航虽然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身上却体现出共同的民族大义。
D.文本二通过终军请缨和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号召知识青年为扫除倭奴奋不顾身,充满浓郁的爱国热情。
7.关于小说标题“深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指在生意上的深造,如文中任蕴清送儿子去上海学做生意。
B.指在学问上的进一步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
C.明少爷和朱家儿子英勇投身国家大义,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
D.老一辈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一种深造。
8.文本一是怎样围绕鹿骨扳指逐步推动情节发展的?请简要分析。
9.文本一和文本二都表达了家国情怀,但因文体不同而有差异。请从文体特征、表达技巧等方面简要分析。
2023-06-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愿选名儒入侍劝讲,讲罢留之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慰。”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殿累日。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节选自《宋史》,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B.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C.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D.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阙下,本来指的是宫阙之下,借指帝王所居的宫廷,文中指代帝王。
B.说书,本是官职名,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后来演变为一种传统曲艺。
C.访问,文中是询问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有目的地去拜访,二者意思不同。
D.张乐的“张”意思是设置,与《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的“张”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喜好古道,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因此司马光、吕公著力荐他担任国子监教授。
B.程颐通过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一事,委婉劝谏皇上应将这个心思放在四海万民身上,这才是帝王要道。
C.冬至期间,宋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朝廷官员就上表称贺,这一做法遭到程颐反对。程颐认为,应将朝贺改为安慰。
D.张载称赞程颐兄弟二人超然脱俗,最终得到了孔子、孟子没有被后人传承的学问,在儒生之间倡导。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
(2)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
14.文中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一句与《劝学》中的哪句话在道理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3-06-18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该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此时好友元稹去世,作者体弱多病,官务清闲。②瓶:指烤火用的烘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凉冷”一词来形容深秋之夜,给整首诗营造了凄清冷寂的环境氛围。
B.颔联写窗外秋雨淅沥,老翁却安然“睡美”,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C.颈联写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意在突出老翁之懒。
D.这首诗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睡醒,又写到醒后赏景的情况,富有层次感。
16.请简要赏析“霜叶满阶红”一句的妙处。
2023-06-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