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28 14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乐府与古乐府在形式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因事立题”“即事名篇的拟题方式。古题乐府是拟汉魏六朝乐府古题而形成的一种诗歌类别。新乐府则是从无复依傍古题、另立新题的拟题方式上命名的。

乐府本是汉代的音乐机关,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进入乐府。李延年又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而作十九章之歌。这说明乐府音乐机关的歌诗,既有从民间采集而来的歌谣俗曲,也有士大夫文人应诏而作的歌辞。在礼乐功能上,乐府诗分祭祀的郊庙歌辞、三朝元会的燕射歌辞、军中的鼓吹横吹曲辞以及用于帝王私宴的娱乐歌辞;在音乐形态上,乐府诗又有歌曲、琴曲、舞曲的不同。因受制于其所配音乐的风格及特殊的功能,乐府歌辞的句式存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并无统一的体式结构。魏晋至六朝兴起的文人拟乐府遵循乐府诗的音乐演唱传统,又与徒诗(不入乐的诗)创作的时代思潮相结合,进而形成魏晋六朝文人乐府诗独特的体制特征:即题材和主题上在汉魏乐府古题范围内拓展、创新,体制结构上多以第三人称叙事结构全篇,抒情方式以场景化和客体化抒情为主,句式以五言古体为主。诗歌史上所谓的乐府体多指文人乐府诗的这些类型化特征。

汉魏六朝至初盛唐以来,乐府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标题采用乐府古题。因为乐府古题本源于乐府曲调,是乐府诗音乐属性的根本标志。尽管不同音乐类别的乐府诗有不同的拟题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音乐曲调名都是主体,居于主导地位。齐梁以后,文人普遍使用赋题法,力图摆脱对汉魏乐府古题的依循,逐渐建立起乐府诗主题与曲题的对应关系,极大地拓展了文人乐府诗的自由创作空间。唐代古题乐府大多是对齐梁赋题法的创造性使用。纵观魏晋六朝至隋唐的古题乐府,无论怎样拟题、赋题,诗歌的题目都没有完全脱离古题,尽管自曹植、陆机以来的文人乐府诗早已事谢丝管,脱离了具体的音乐环境,但只要古题存在,曲调的标志意义就在,乐府诗的体性标志就在。因此,乐府古题是乐府体的显著标志。

(摘编自吴大顺《唐代新乐府与乐府体的重构》)

材料二:

新乐府是唐人所作新的乐府诗,多由文人创作。什么是新乐府?由于《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

人们通常依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来判定一首诗是否是新乐府。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郭茂倩在收录新乐府时,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但由于这些音乐文献大多失传,所以今天我们仍无从得知其界定的具体依据,这就给后人的界定和补辑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是唐代的新歌曲?

早在1995年,葛晓音在《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中,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作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并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以”“”“”“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代表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新乐府,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

其后,人们仍不断尝试制定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的目的,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历史与文学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新乐府作品。这些作品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

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辞序》的解读不同,所以对新乐府的界定标准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哪些是唐代新乐府,这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现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的新乐府内容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白新乐府那样的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那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

(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原先指采集歌谣的音乐机关,后世认为“乐府诗”即是由乐府机关搜集整理的歌谣俗曲,简称“乐府”。
B.乐府歌辞没有统一的体式结构,是因为它受到诗歌所配的歌曲、琴曲、舞曲等不同的音乐风格所制约。
C.在新乐府如何界定这个问题上,葛晓音在郭茂倩的界定标准上,进一步提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
D.刘禹锡的《城西行》,虽然题目中带有“行”的标志,但不是乐府诗,可见新乐府的评判标准不完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古题乐府基本延续了齐梁文人普遍使用的“赋题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创新。
B.如果新乐府诗歌不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人们就不会努力探讨新乐府的评定标准。
C.材料二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唐以后人们对什么是新乐府的评定标准的探讨,脉络清晰。
D.材料二第五段详细论述唐代新题乐府概念,是对前文的补充论证,使文章论证更为严谨。
3.材料二认为,新乐府的界定标准至今还不能确定,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得知其界定的具体依据。
B.葛晓音提出新乐府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存在着很多乐府辞无法归类的问题。
C.人们制定出的具体判定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无法完美诠释什么是新乐府。
D.唐代新题乐府虽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但内容“全无古义”或“颇同古义,全创新词”。
4.为什么说乐府古题是“乐府体”的显著标志?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5.新旧乐府有哪些区别?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3-06-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莓园里

洪放

草莓上的露珠是最好看的露珠了,彩霞最喜欢这露珠。每天早晨,她总要到莓园里待一会儿。空气里有清香,那是一些刚刚结出的草莓的乳嫩的香气,看不见,却在露珠里打着转儿。有时候,彩霞会在露珠里照见自己:年轻的面庞,成为露珠里的光点。

可是今天,一进园子,彩霞就感觉到整个园子安静得有些异常。本来,彩霞每天一进园子,就能看见那个身影,但今天没看见。看来,父亲是真的让他回去了。事实上也不是回去。在这个村,还有隔壁村,他是个香饽饽。虽然草莓园也没有断过技术员,但像他这样固定承包着农户园子技术的,还是头一个。

他从农科所回到这村子里,开了间草莓医院。虽然开了医院,他却从不坐诊,只出诊。他到每家每户的园子里,像个医生般的诊断,下药,驱虫,清火……他把腰躬在架子旁的样子,就像被无数的草莓给拉扯着,和它们说着悄悄话儿。

彩霞让父亲也请了他过来。渐渐地,彩霞就想听懂他和草莓说的话了。她问他:“你们说啥呢?”

“我问它是不是生虫子了?哪里疼啊?天下的植物跟人都一样,要仔细听听,它们病了,也会喊疼,再仔细看看,也会皱着眉头,低着腰。一旦把病治好了,它们就舒展开了,结的果儿也更抻更水灵了。”

“这么多学问?”彩霞前些年在外面打工,去年才回到村里,跟着父亲种草莓。她知道草莓什么时候下种,什么时候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可她不知道这里面头头道道的事……

去年,草莓赶上了大丰年。全县全镇全村的草莓几乎都满趟儿地赚大发了。彩霞家原来没盖起来的二楼又开始盖上了,还里外装修了一遍。父亲说:“等今年的莓季下来,就把你的婚事办了。”

彩霞鼓着嘴:“我不办。”

父亲提高了声音:“人家酒都吃了,能不办?给我听着,等莓子收了,就办,热热闹闹地办。”

“我不。”彩霞说着扭头进了莓园。她正好看见他站在架子边上,用放大镜照着草莓叶子。她有些没好气地说:“就知道天天照照照,除了跟草莓说话,还知道啥?”

“真不知道啥。我不就是干这个的吗?”

“哼。”彩霞往园子深处走去,到了最里面,架子挡住了她,她鼻子一酸,但到底没哭出来。她摸着草莓叶子,说:“他跟你们说话,你们能不能把我的话也告诉给他?”

草莓叶子微微摇曳着。

一连三天,他都没到园子里来。彩霞便去问父亲:“他呢?”

“今年没请他了。去年全村草莓大丰收,没请他的,一样长得旺,生得多,何必再花那冤枉钱?我这种了好几年,路子也都熟了。再说,农技站也能请到人。还有,也免得你整天丢了魂儿似的。”

“怎么丢了魂儿?”彩霞说,“这跟请不请他有啥关系?去年要不是他,中间那次虫灾,我们家的园子就整个没了。”

“不可能。我有把握。还有,他提出要在园子里搞什么莓艺。这是啥玩意儿?能提高产量?我看他是想在园子里做花,拖着你。这事万万不成。”

父亲性子倔,他定了的事,除了合作社的老社长外,没人能干涉得了。

彩霞便去请老社长。老社长听她一说,便道:“他这人就这样,接受不了新事物,总以为外出打工来钱快。当年,我要是像他这样,这四十万亩的草莓从哪来?他种草莓,还是我连哄带骗地给拉上的。话说回来,这小伙子搞的什么莓艺,到底是啥?”

“我也不太懂。他说是艺术,能让草莓长得好。还有,园子里有了艺术,来摘草莓的人就喜欢看。”

老社长说:“我回头找他谈谈。”

彩霞回来时,顺道去了他的草莓医院。

……

彩霞脸上绯红,说:“我就问你,还愿不愿意去搞那什么莓艺?”

“当然想。我都计划好了,有些基础工作都做了。”

老社长也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晚上,父亲吃饭时对彩霞道:“明天,让他再过来吧。不过有前提,你得到城里打工去,等腊月回来就办婚事。”

草莓季节盛大而丰厚。彩霞天天在微信里看着收草莓的图片,虽然她在城里,可是她每天早晨起来,还是觉得自己又进了草莓园,在露珠里照着。她总能闻见草莓的香气,乳嫩的,半熟的,成熟的,萦绕着她。她让正在园子里劳作的他每天发图片给她。可是,发着发着,他不发了,说再发,他的秘密就全暴露了。

果子销得最旺的时候,彩霞回来了……彩霞跑到园子里,却被他给挡住了。他说:“再过两天。再过两天!马上就好了。”

彩霞朝里面望着,说:“我怎么什么也没看见?”

他笑着,有些调皮,又有些羞涩。他说:“如果今年成功了,明年,我会在全村推广。到时候,来摘莓子的人可就不仅仅是摘莓子了,还能……”

她心里像亮着无数的草莓果儿,一丝丝的,一寸寸的,甜,兴奋,焦急。可是,草莓园里除了草莓,还能弄出什么秘密来?

……

过了两天,到了揭晓秘密的时候。彩霞一大早就到了园子,他和父亲正在讨论草莓明年的品种问题。这两天,父女两个就像陌生人一样,彼此躲闪着。这会儿,父亲见她来了,闷声闷气地问:“来干啥?回去。”

“是我请彩霞来的。”他说,“我请她来看我的秘密。”他的眼神兴奋而清澈,指着园子里一些高高的架子,说:“你们到上面去看看。”

彩霞往上爬。他攥着手,有些不安地看着她,仿佛她正一步步地走近他的小心思。她登上了架子,放眼一望,都是草莓,都是架子……她问:“有啥?没啥啊!”

“你再定下眼神来,朝草莓架子上看。”他喊道。

彩霞看着,心就像早晨那颗迫不及待要跃出来的草莓果,她只想把目光定在那草莓架上。然后,她任着自己的目光,从幕架上,慢慢地,定在了他的身上。

父亲问:“都看见啥啦?”

彩霞说:“你也上来看看,太……太好了,太好了!”

“有啥好?不都是草莓?”父亲边说边上了架子。彩霞说:“你定下眼神儿,慢慢看。”

这回,父亲张着嘴,好一会儿,才说:“没想到,还能弄出这玩意儿。到处都是呢。我怎么没见你弄?”

“我是每天弄一点,弄着弄着,草莓熟了,这也成了。”他说。

下了架子,父亲看着彩霞和他,突然冒出句话:“明天,我就去把亲给退了。”

很快,草莓论坛上发出了一组彩霞拍的莓艺图片,一大片的莓架上,那些成熟的草莓,组成了无数个心形。红红的,正在像梦一般地跳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虽然对话中多处用了第一人称,但全文使用第三人称行文,叙事灵活。
B.老社长善于做群众工作,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走致富之路,因此彩霞的父亲对他百依百顺,又把“他”请了回来。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行文,突出人物形象:明线是彩霞与“他”相知相爱的经历;暗线是“他”的莓艺。
D.今年,彩霞的父亲只是因为想阻止彩霞和“他”的恋情而没有再请“他”来草莓园出诊,彩霞对此很是不解。
7.下列关于小说开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环境描写,照应标题,营造清新怡人的氛围,给小说奠定明快欢乐的情感基调。
B.小说开头描写露珠、草莓等意象,以景衬人,表现了主人公彩霞清纯靓丽,富有青春气息。
C.运用拟人修辞,描写草莓的香气在露珠里打转,突出草莓长势良好和彩霞对草莓的喜爱。
D.小说开头与结尾一样,都是以小见大,展现了当下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事业的美丽图景。
8.彩霞对“他”的爱慕之情主要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在文中找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9.小说中使用了对比和设置悬念的手法。请在文中各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简公有臣曰诸御鞅,简公曰:“田常与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相攻虽叛而危之,不可,愿君去一人。”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贼简公于朝。简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故忠臣之言,不可不察也。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吴王欲从民饮酒,伍子胥谏曰:“不可,昔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安置而形?’白龙对曰:‘我下清泠之渊,化为鱼。’天帝曰:‘鱼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龙,天帝贵畜也;豫且,宋国贱臣也;白龙不化,豫且不射。今君弃万乘之位,而从布衣之士饮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孔子曰:“良药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故武王谔谔而昌,纣嘿嘿而亡。君无谔谔之臣,父无谔谔之子,兄无谔谔之弟,夫无谔谔之妇,士无谔谔之友,其亡可立而待。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夫失之,妇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故无亡国破家、悖父乱子、放兄弃弟、狂夫淫妇、绝交败友。”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B.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C.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D.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简公曰”中的“谏”是劝谏的意思,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谏”含义相同。
B.“简公喟焉太息”与“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中的“太息”含义相同。
C.“若安置而形”和“若是,豫且何罪”两句中的“若”含义相同,都解释为像……这样。
D.布衣,指平民百姓。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还有黔首、黎民、黎庶、黎元、庶民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御鞅认为,齐简公应除去田常与宰予二人中的一人,否则会招致祸患,后来田常果然伤害了齐简公。
B.吴王想攻打楚国且不允许人劝谏,少孺子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委婉劝谏吴王,获得成功。
C.天帝豢养的白龙,被宋国贱臣豫且射中眼睛后向天帝告状,但天帝未对豫且是否有罪做出明确的判定。
D.武王听信忠言,国家昌盛;商纣王使人闭口,则国家灭亡。可见,君王对待忠言的态度,影响了国家的兴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公曰:“非细人之所敢议也。”居无几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4.伍子胥是如何说服吴王放弃“从民饮酒”的想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6-27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城桂

唐·白居易

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

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宋·戴复古

金谷园林知几家,竟栽桃李作春华。

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

【注】①白居易在苏州东城的樵牧场看到一棵桂花,“惜其不得地”,于是赋三绝句以唁之。此为第三首诗。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运用想象手法,设想让嫦娥在月亮上种桂花树,幽默诙谐,诗趣盎然。
B.戴诗一、二两句借金谷园的典故,将桃李写作被世人争相种植的庸俗之物。
C.戴诗后两句通过描写桂花的生长环境来烘托桂花的高雅,和前两句形成对比。
D.两首诗都提到月亮之中的桂花,采用神话传说作诗料,飘奇思妙想于天外。
16.两首诗歌同是咏桂花,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全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之后,舰船连绵、旗帜遮天的景象。
(2)曹操《短歌行》中,化用典故,表示诗人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议论手法写出词人对爱情的独特见解,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千古佳句。
2023-06-2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等的挤压下,从一个勇敢刺猹、能装弶捉小鸟雀、心里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可爱少年,变成一个脸色灰黄、双手开裂、迟钝拘谨的“木偶人”。童年的玩伴,在久别重逢后,“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层障壁既是因为二人身份的变化,更是源于一种的思想阻隔。尽管于“我”而言,很希望像当年一样他能视“我”为“迅哥儿”,可他却尊崇而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接连几声“老爷”的称呼,以及异常凄苦的境遇,让“我”对闰土的命运深深同情,却又,只能在搬家清理旧物时多送他几样东西。“我”的心情无疑是沉重的。及至交了老屋、乘船远行时,我都觉得“那西瓜地上戴着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这“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此句看似,却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记忆中可爱、乐观、朴实、善良的乡邻,一个个因生活所迫而变成了陌生的样子。身后正在远去的,还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吗?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布谷鸟为杜鹃科杜鹃属鸟类,繁殖期喜欢站在树枝上鸣叫,有时边飞边叫,“布谷—布谷—”,是二声一度。还有一种布谷鸟称作“四声杜鹃”,其叫声简洁明快, ,故而得名。,每度反复相隔2至3秒钟,常从早到晚经久不息,尤以天亮时叫得最频繁,催人勤奋早起,所以有的地方还把它叫作“报时鸟”“催醒鸟”。

布谷鸟是农人的朋友。,主要以松毛虫、舞毒蛾、松针枯叶蛾等的幼虫为食,也吃蝗虫、步行甲、叩头虫等为害庄稼的昆虫。据统计,每只布谷鸟一天可捕食害虫300余只。不仅如此,它在春末夏初作物将熟之时,还一声声急促鸣唱,催收催种。农谚云:“布谷布谷,收麦种谷。”布谷鸟叫了,小麦扬花,油菜结籽,大麦黄梢,水稻育秧……一桩桩,一件件农事接踵而至,农人时间的发条一天紧似一天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意思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贵在专注。心里有坚定的目标,同时又要广泛地了解其他的可能性,以此来扩大见识,也不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心里面没有坚定的目标,只是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左顾右盼,这是万万不可的。

以上材料对当代的青年也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写作
6
作文主题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4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白居易(772-846)  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修辞手法  情境补写  概括要点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引语式材料  自我定位  理性思辨  成功面面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