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6-22 2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费孝通曾经对礼治秩序做出过探讨,他认为,乡土社会并非“无法无天”或者“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礼治社会也“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为人们理出合乎道德的经济秩序。礼不仅仅是一种个体的行为规范,也是一种传统习惯,更是一种社会秩序。作为一种礼治秩序,“礼”通过自身的特点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首先,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来发挥社会控制作用。第一,礼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形成普遍约束力,比如古人通常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说法;第二,礼治秩序的形成不依靠强制力实施,它不同于法律,法律是国家规定并认可的具有普遍约束力以及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而礼治秩序依靠的更多是乡规民约和民间习俗来对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进行约束;第三,礼通过一种积极控制引导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为在调节手段上是费孝通所说的“让人主动服膺的”而并非让人被动遵从的,它是一种德治的社会控制。

其次,礼治秩序是通过礼俗教化以及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乡村治理和控制。“教化”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这是传统乡村礼治社会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社会学者赵旭东认为:“从乡村社会的传统治理而言,乡村秩序建构的核心理念从来都是强化礼教对人的教化作用,并不存在那种特意要改造农民成为新人的现代观念下的意识形态;更多地在于感化和树立礼教的榜样。”

最后,礼治社会秩序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无讼”。这一特点在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一节中有所提及。传统乡土社会秩序的一大特点就是——“不打官司”。传统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之间亲如一家,村民犯错误之后,通过家族内部进行“调解”“劝服”,而不会诉诸公堂。可以说,传统中国乡村社会,就是一个“无讼”而“自觉”的礼治社会。

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就是通过“礼治秩序”保障了人们的权益,实现村民对公正的诉求。当然,费先生也提出,“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如果环境一改变,就需要“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

(摘编自赵旭东等《城乡中国》)

材料二:

经历了革命、改造、改革和转型的乡土中国,现如今已经迈入后乡土中国。

后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从乡土社会的熟悉关系转向熟悉关系加陌生人关系的混合型关系,乡村秩序形成基础和维系力量从教化权威力量转向代表国家法规政策的法理权威与乡村礼俗混合而成的力量,乡村秩序的形成和维护环境从封闭的共同体转向流动的开放空间。乡村社会所有这些重要的变迁,都反映出乡村社会治理及秩序的基本性质也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从基本性质上看,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序基础是一种“法礼秩序”。所谓法礼秩序,是指既非单纯现代法治秩序,亦非传统礼治秩序,而是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特性兼具的混合型社会秩序。

在社会秩序构建和国家治理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曾提出“隆礼至法”的理想境界,后乡土社会的法礼秩序或许尚未达到这种理想状态,但法礼秩序兼具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的特征。法理秩序,是指国家力量主导的权力、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在秩序构建和维系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即按国家法理构建起的社会秩序。法理秩序与法治秩序的区别在于,法治秩序更为偏重于狭义的法学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在秩序构建和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礼俗秩序是指乡村居民按照传统和习惯而在平常生活中构成的一种自然有序状态。法理和礼俗秩序的混合而构成法礼秩序,即意味着乡村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包含了法理和礼俗两种力量的共存与混合作用。

之所以把后乡土社会治理的秩序基础概括为法礼秩序,主要是针对当前乡村社会的两个方面的现实而言的:

一方面,就国家与乡村、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实而言,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规政策和制度规范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乡村居民行为的主导性力量。如今的乡村社会治理秩序,已经基本按照国家法理规范建立起来,并依靠合法的力量来维持秩序,从而具有法理秩序的特征。

另一方面,就乡村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现实而言,聚村而居的生活仍是后乡土社会的基本形态。这意味着乡村熟悉社会的性质依然部分维续下来,那些已有传统和新形成习俗的规则,又在村落共同体的生活中被认同为自愿遵循的行动准则,从而对维持乡村社会秩序特别是生活秩序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乡村社会秩序又不完全是依靠国家法理规范和力量来支撑的,乡村社会秩序的礼俗基础尤其是生活秩序的自然基础依然存在并发挥作用,乡村秩序仍具有明显的礼俗性。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的法礼秩序及其实践》)

材料三:

最近复兴中学进行了一次“家乡文化生活”问卷调查。面对“如果有人借了您的钱赖着不还,您会怎么办”这一问题,火把赵村村民的解决方式及各种方式占比,统计如下。

解决方式

忍了算了

托熟人解决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找村委会或村党支部解决

带上一帮人来硬的

其他

占比

2.3%

33.3%

25.7%

35.8%

1.2%

1.7%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秩序”主要是通过道德约束力、礼俗教化等不外显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社会乡村产生影响。
B.当今中国乡土社会中,虽然国家法理规范还没有完全起到核心作用,但已经具备法理秩序的特征。
C.从乡土中国到后乡土中国,社会治理秩序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依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基础。
D.前两则材料都围绕“礼治秩序”展开,各有侧重,但都肯定了“礼”在社会秩序中具有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乡村社会是一个礼治社会,那么在处理矛盾与调解纠纷方面,通常是主动遵从礼德而不打官司的。
B.乡村秩序的形成基础和维系力量发生了根本转变,可知礼治秩序已经不符合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要求。
C.法理秩序和礼俗秩序融合在法礼秩序里,在后乡土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持中,二者共存并发挥作用。
D.随着村落共同生活的延续,尽管一些历史的或传统的规则被中断或打破,但又会形成新的传统和习惯。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礼治社会”礼治特征的一项是(       
A.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C.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
D.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朱子家训》)
4.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请运用前两则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对材料三的统计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2023-06-2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

……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他深入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深厚友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这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拍摄成电影《英雄儿女》。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小说结尾处关于笔记本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巴金的抗美援朝作品具有鲜明的崇高美,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崇高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6-2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入相,荐之朝。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出知漳州,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砦,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十四年夏旱,万里应诏,言:“旱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曰迟乎?上自待从,下止馆职,不曰隘乎?今所以旱者,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天地之气绝而滞。”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会高宗崩,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谥号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B.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C.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D.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意为“被贬官、降职”,其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意义相同。
B.忧,意为“丧事”,其与曹操《短歌行》“忧思难忘”中的“忧”意义不同。
C.属,通“嘱”,其与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义不同。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们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叛贼沈师进犯南粤时,杨万里亲自率军队前往平定叛乱。并向朝廷请求修筑城寨,在潮州修寨用来镇慑贼巢,在惠州修寨用来扼断贼路。
B.东宫缺少讲官,杨万里被皇帝提拔为太子侍读。东宫官员因为太子得正直之人待读而感到高兴,杨万里也因为能尽职尽责而被太子敬重。
C.在发生夏旱后,朝廷迟迟不开言路,杨万里被迫勇敢进谏。他上奏了四件事,言辞都非常恳切。
D.洪迈没有经过讨论,就将吕颐浩列入配飨人选。杨万里对此上疏抨击了洪迈,并认为张浚当在配飨之列。他惹怒了孝宗,被贬为筠州知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所以旱者,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天地之气绝而滞。
②“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14.选文自“韩侂胄用事”至结尾,写了杨万里的哪些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2023-06-20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时南宋偏安一隅,抗金鲜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字阿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篇用“赤壁”“一番怀古”直接点题,非常醒目;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万骑”“千艘”两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了吴蜀联军火攻曹军时的翻江倒海之势和高昂士气。
C.“今如许”三字,转折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词人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所引发的感慨喷薄而出,令人震撼。
D.词人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也无心观赏,将满腔的时代伤感融入对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直抒胸臆,言辞激烈。
16.赤壁之战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话题之一,不同的作者对其有不同的解读。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赤壁之战”,但主题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