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22 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的境界产生的第一个条件是直觉所“见”的意象,第二个条件则是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像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神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否发生以及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大地山河、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就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互融合和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情、景相契无间,这才是诗的理想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我们时时生活在情趣里,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我们抬头一看,或是闭目一想,无数的意象纷至沓来,但是只有极少数才能成为诗的意象。因为意象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有圆满浑整的境界。所以说,诗的境界是情趣和意象的契合。

情趣和意象的契合才能产生诗的理想境界,但宇宙中万事万物却常在变化发展中,没有绝对相同的情趣,自然也就没有绝对相同的景象。情趣不同,那么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望岳》)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时,都见到了山的美。在表面上景象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对山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有不同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每首诗的境界都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诗的欣赏。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就情景契合的境界来说,欣赏与创造并无分别。比如姜夔的词句“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就含有情景契合的境界。他在创作这句词时,须先从自然中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然后拿这九个字把它传达出来。在见到那种境界时,他必觉得它有趣,于是创造也就在欣赏中完成了。当然,读者在读他的这句词而见到他所见到的境界时,也是在欣赏中进行创造。读者所见到的意象和所感到的情趣,相比姜夔和其他读者所见到和感到的便不能绝对相同。

其实,每个人领略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而性格、情趣和经验是彼此不同的,所以无论是欣赏自然风景或是读诗,各人对境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不但如此,同是一首诗,你今天读所得到的和明天读所得到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性格、情趣和经验是生生不息的。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每次再造时,都要凭当时当境的整个的情趣和经验做基础,所以每时每境所再造的都必定是一首新鲜的诗。所以,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永远新鲜的。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朱光潜认为,要所见的境界成为诗的境界,“见”的作用非常关键。它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诗的‘见’必为直觉。”从克罗齐的观点得知,“见”所生的“觉”有两种,一为“知觉”,一为“直觉”。知觉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也就是“名理的知”。正如我们观察一个人,假使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一个学生”“他是某某的儿子”等等,那么见到的便是名理的知觉;如果看到的仅仅是他自身的形象,比如他的笑容、他眼睛里的光芒等等,如同在凝视一幅人物画,无形中割断他的社会关系,这时所见的就是“直觉”了。直觉见出诗的境界,因此诗的境界中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

朱光潜认为思考和联想对于诗自然有重要的作用,但思考和联想是直觉前的一种准备和酝酿。在经过思索和联想后,思路于瞬间豁然开朗、畅通无阻。境界通常是突然显现于这种灵感来临的一刹那,使人顿时心怀澄明、别无旁骛。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但不可能同时存在、同时进行,这一点在“见”时犹为重要。“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而不是知觉和概念;物所以呈现于心者是它的形象本身而不是与它有关系的事项,如实质、成因、效用、价值等意义。”在思考和联想时,决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而在此后的凝神观照阶段,必须忘却外在一切,聚集所有的意识将诗的内容看成具体的形象从而烘托出生动的情境,整个人才投入到当中去。“意象的孤立绝缘是美感经验的特征。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摘编自刘晓宁《论朱光潜的诗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切所见物的形象几乎都是“见”所主动创造的,尤其是当“见”为直觉时。
B.每首诗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即“情”与“景”,二者相契。
C.人与人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境界的感受有高下之分。
D.直觉的知和名理的知不可能同时存在,也绝不可能同时进入到诗的境界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贺新郎》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有一种境界,这就是“移情”的作用。
B.“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恰能”是情景契合的最理想程度,情景相契无间,才能见出圆满浑整的境界。
C.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而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故欣赏与创造实没有本质区别。
D.若诗人作诗时没有在直觉之前进行思考和联想,就难以捕捉一刹那的灵感,从而生成诗歌的境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充分体现关于“诗的境界”论述的一项是(     
A.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是如何对“诗的‘见’必为直觉”逐步展开论述的。
5.请结合材料一关于“诗的境界产生”的观点谈谈你对以下文字的理解。

1938年元月底,诗人艾青由湖北武汉去往山西临汾途中,满目尽是北国战乱的荒凉,人民的悲苦,即写下《北方》一诗:“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黎圣母院(节选)

雨果

从中世纪到路易十二时代,法国每一个城市都有避难所。这些避难所好比是在淹没城市的野蛮刑法的汪洋大海中耸立在人类司法之上的岛屿。罪犯一踏进避难所就得救了。不过,他得千万小心,不要再出去。只要迈出圣地一步,他就会重新落入洪水之中。转轮、绞架、吊刑杆在庇护所四周虎视眈眈,不停地窥视着猎物。一些犯人就这样一直待到白了头,这个意义上说,避难所同样是一座监狱。

每座教堂通常有一个准备接纳请求避难者的小屋。在巴黎圣母院,就有这样一间小屋,这间小屋建在拱扶垛下侧的顶楼上,正对着隐修院。

卡西莫多在塔楼和柱廊上狂乱而又得意地乱跑了一阵以后,将爱斯梅拉达放在了这间小屋里。他这样不停奔跑的时候,美丽的姑娘自始至终没有恢复知觉,什么也感觉不到,只觉得升上了天空,在天上浮游。她不时听到卡西莫多的大笑声和吵嚷声。她半睁着眼睛,模模糊糊地,只见下面巴黎城一片密密麻麻的石板地和瓦片的屋顶,如同一幅红蓝相间的镶嵌画,她头顶上是卡西莫多可怕而快活的脸。于是她的眼睛又闭上了,她以为自己已经完了,认为人们在她昏迷时已将她处死,以为主宰她命运的那畸形鬼魂重新抓住了她,将她带走。她不敢看他,只好听天由命。

可是,当蓬头垢面、气喘吁吁的敲钟人把她安顿在那间避难的小屋里,当她感到他粗大的手轻轻解掉那擦伤她双臂的绳索时,她心灵上所受到的震撼,就好比一只船在黑夜里抵岸,旅客一下子惊醒过来似的。她的思绪也被唤醒了,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她发现自己在圣母院,想起自己被人从刽子手的掌握中抢救出来;发现英俊的弗比斯还活着,却不爱她了,还率领弓箭队追捕她。这两个念头,后一个比另一个带来更多的痛苦。她转身朝着站在她面前并使她害怕的卡西莫多,对他说:“你为什么救我?”

他惶恐不安地看着她,好像努力在猜测她说些什么。她又问了一遍。于是,他无限忧伤地看了她一眼,随即跑开了。

她待在那里,惊讶不已。

过了一会,卡西莫多走了回来。他一只胳膊挽着一只篮子,一只胳膊夹着一块床垫。篮子里有一瓶酒、面包和一些食品。他将篮子放在地上,说道:“吃吧。”他在石板上铺开床垫,说:“睡吧。”原来敲钟人拿来的是他自己的饭菜和被褥。

埃及姑娘抬头看他,想向他表示感谢,可是说不出一句话。这可怜的魔鬼确实可怕,她吓得瑟瑟发抖,只好低下了头。

这时,他对她说:“我吓着您了。我很丑,是吗?别看我,光听我说话就行。白天您就待在这里;夜里您可以在整个教堂里到处走。不过,无论白天或夜晩,你都别走出教堂。不然的话,你就完啦。人家会杀了你,而我,也会死去。”

她深受感动,抬起头来想回答他的话。他却已经走了。她思量着这个近乎妖怪的人这番奇特的话语,他的声音是那么沙哑却又那么温和,她的心被打动了。随后,她细看了一下这间小屋。它差不多六尺见方,有一个小天窗和一扇门。屋檐上装饰着一些动物头像,似乎在她周围探头探脑,伸长脖子想透过天窗看她。在她那间小屋的屋顶边上,她看见无数壁炉的顶端,全巴黎城家家户户的炉烟,在她眼前袅袅上升。这个捡来的孩子,被处以死刑,惨遭不幸,没有祖国,没有住所,没有家庭,对像这样一个可怜的埃及姑娘来说,眼前的景象是多么凄凉啊!

她想到自己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心如刀割。就在此刻,她感到一个毛茸茸的、长满胡须的脑袋悄悄钻到她手里,爬上膝盖,她不由得打了个哆嗦,低头一看,原来是可怜的山羊,那机灵的佳丽,在卡西莫多驱散刑警队时跟着逃出来,在她脚下蹭来蹭去已近一个小时,却没能得到主人的一眼顾盼。埃及姑娘连连吻它。她说:“啊!佳丽,我竟把你忘了!你却一直在想我啦!啊!你没有负心啊!”她号啕大哭,随着眼泪的流淌,她感到心中最辛酸、最悲切的苦楚随着眼泪一起流走了。

夜幕降临,夜是如此美丽,月亮是如此温柔。她沿着教堂周围高高的柱廊上走了一圈。从这高处往下望去,大地多么宁静啊!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对避难所的介绍,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为下文写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进巴黎圣母院的情节作了铺垫。
B.“卡西莫多在塔楼和柱廊上狂乱而又得意地乱跑了一阵以后”中,“狂乱”是因为情势紧急,“得意”是因为救出了爱斯梅拉达。
C.回答不上爱斯梅拉达“你为什么救我”的质问,卡西莫多先是“惶恐不安”,而后“无限忧伤”“随即跑开”,这主要体现了他的懦弱与无能。
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有衬托人物心情的重要作用,如“夜幕降临,夜是如此美丽,月亮是如此温柔”等等。
7.关于文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迈出圣地一步,他就会重新落入洪水之中。转轮、绞架、吊刑杆在庇护所四周虎视眈眈”,“洪水”“虎视眈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暗示了爱斯梅拉达所处境遇的危险。
B.爱斯梅拉达问卡西莫多“你为什么救我?”因为她害怕近乎妖怪的敲钟人,责疑他搭救她的动机。
C.选文中两处写巴黎城的景象,一处说“如同一幅红蓝相间的镶嵌画”,一处说“炉烟,在她眼前袅袅上升”,前者表现爱斯梅拉达意识的模糊,后者表现她处境的凄凉。
D.山羊依偎着爱斯梅拉达,爱斯梅拉达说它没有负心,以此与弗比斯形成对比,突出了弗比斯的无情,以及动物给以爱斯梅拉达的温柔的安慰。
8.从文中看,爱斯梅拉达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分析。
9.雨果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美丑对比”原则,请结合文本加以列举。
2023-06-22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待贾。贾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摘编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B.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C.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D.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和漏都是古代计时的工具,分别通过日影的角度、水位的高度来计时。
B.不佞,意思是自己没有才能,是一种用于自称的谦辞,也叫作不吝。
C.鼓是战鼓,枹是鼓槌,古代用击鼓传达军事指令,因此枹鼓可代指战事、军阵。
D.军正,是古代军中专职的执法官,因此司马穰苴遇事向他询问军法细则。
12.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穰苴有自知之明。他虽受到晏婴和齐景公的赏识,得到提拔,但仍主动请求齐景公派出宠臣担任监军。齐景公答应了他,派亲信庄贾随军。
B.司马穰苴军纪严明。景公信臣庄贾因朋友亲戚们给他送行,没有如约在营门会齐,他依照军法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
C.司马穰苴对士兵关怀备至。对于士兵的饮食起居等各类事宣,他都亲自过问。有伤病的士兵得到了照顾,心怀感激,也斗志昂扬地请战。
D.司马穰苴体恤部下,恩威并施,身先士卒,一战而击退晋、燕之师,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14.司马穰苴做将军后,为什么要求景公派宠臣监军?请简要说明。
2023-06-2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注】①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吕姓隐士。②凡鸟:据《世说新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门上题“风”字而去,嘲讽嵇喜是“凡鸟”。③看竹: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子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竹,坐车直登其门观竹,“讽啸良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比况吕逸人的住处,写吕逸人不染风尘的超俗节操。
B.诗人寻友不遇,借典故表达了未见到吕逸人的无限懊恼,可见其寻逸之心的诚笃真挚。
C.尾联表达了对吕逸人淡定洒脱、精神自足人生境界的赞美;也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这首诗既有上下句虚实相间,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笔姿灵活,变化多端,颇有情味。
16.诗的颈联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021-01-14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卫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论生死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恩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项脊轩修葺之前的破、漏。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自己过去的错误选择虽不可挽回、但未来还可补救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6-20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