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6-27 5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之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大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与天为徒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此指知识,而不是智慧)主义”倾向。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相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材料二:

被命名为“小冰”的机器人写的一部诗集出版上市了,微软的设计者寄了些作品给我看,并告诉我“小冰”是用100个小时,“学习”了自19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并进行了多达10000次迭代后完成的。

我的印象是,这部诗集提供了一本不好的诗的范例。冷酷、无心,修辞的空转,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软语浮词,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原材料来自平庸之句。这个软件对诗的理解是电视台诗歌朗诵会的水平。这个软件设计不出灵性,设计不了“诗成泣鬼神”。

机器人还有一点无法模仿,就是语感。机器人好像是一种翻译,它失去了来自诗人生命的语感。就像电脑设计的汉字,与手写的汉字不同,没有书写者个人的手感。语感是现代诗的最重要的东西。坏的诗都有某种机器人诗的风格,没有灵性。保持灵性,是人最古老的事业,孔子教导,“仁者人也”,仁就是一种灵性,一种超越性。本雅明所谓的“灵光消逝”,其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深刻的担忧,人永远害怕灵光消逝,被物奴役,重返物的黑暗。

小冰诗集只是一个语言游戏而已。我担忧的只是此事后面的世界观,一切都交给未来、技术。将最古老的诗祭也交给机器,你几千年的祭有什么了不起?我100个小时就可以搞定。

在老中国的世界里,这些不是不会,而是不为,所谓非礼勿视,居敬,对天地神人怀着敬畏之心。我曾经在西安的博物馆看到秦人制作的工具,类似游标卡尺的东西那时候就出现了,但后来消失了。中国文明不是落后,而是世界观决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许多技术在远古半途而废,因为那时代的人们意识到无德的后果,德被重视,乃是先知对人的生存经验的总结,没有超越性的技术最终将令人失去人之道。德需要宗教式的居敬、敬畏、慎独、自我节制。技术无德、不仁,技术是无限的,技术比德更有诱惑力,它满足欲望,欲望也是无限的。

机器人开始在古老的诗国写诗,机器人开始在古老的棋盘上下棋。其实不是什么好消息,“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叶芝),最终人们将发现,它并不美。

(摘编自于坚《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反对技术之巧,因为出自人的机心,是一种伪饰,破坏了自然状态和生命和谐。
B.在老子看来,对“巧”的追求包含着对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是一种刻意的行为。
C.老子认为用知识改变世界是愚蠢的文化冲动,带来虚华的文明,未必符合人的真性。
D.机器人“小冰”的诗集缺乏灵性,没有语感,丧失神性,这预示了诗歌时代的终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巧若拙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天工和人为之间的关系。
B.守拙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境界,促使人归隐田园,返回性灵的恬淡和内心的体悟。
C.两则材料都表达了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强调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
D.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语言鲜明,具有较强的论证力度。
3.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大巧若拙”观点的一项是(       
A.老子《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B.庄子《天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C.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冲淡》:“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D.刘慈欣认为:“只要科学和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一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述思路。
5.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从“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到首个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再到ChatGPT模仿诗人写诗……“人工智能”能否写出比肩人类智慧的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2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女儿的信

董桥


绮绮:

①你信上说你那儿秋意渐浓,你早晚上课上图书馆都记得披毛衣,也记得多吃蔬菜水果,我很放心。其实,收到你的信就很放心了,何况你信上说你会好好照顾自己!明明知道你都那么大了,当然学会了顺着我的心意说些教我放心的话,但是,你在信末顺手写了这两三句话,我竟放心得不得了!前几个月送你去上学的时候,我心里真舍不得,也真拿不定主意,可是又不能让你知道,怕你更难过。那几个晚上,我在旅馆里跟你说的话,听来是在安慰你,鼓励你,其实也在安慰我自己,鼓励我自己。

②那天跟你去看你的学校,我无端想到陈之藩先生《旅美小简》里那篇《失根的兰花》。你的学校跟他去的那家费城郊区的大学一样,“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阴”,难怪他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草草,“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我当时不是告诉你说,这个校园跟我在台南的校园有点像吗?可是你竟说很像你在英国那家中学的校园,也像你在香港那家中学的校园。你看,人一怀旧,记忆就不老实了,眼睛就来骗人了。你爷爷当年久客南洋,也忘不了唐山的一山一水,他的《燕庐札记》里有这样几句话:“予寓之燕,两麻不下百余;每当夕阳西下、炊烟四起时,颇有倦鸟思还之态。吾人离乡背井,久客异方,对此倦鸟归巢,能不感慨系之!……”你记得我们伦敦家里那幅小小的版画吧?那是我偶然在大英博物馆斜对面一家破店里看到的,刻的既然是几只飞燕,刻工虽不很好,我还是买回家里挂,因为爷爷在世时喜欢燕子!你信不信:“怀乡”是一种癖性,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你说你在唐人街里买了一大堆中国罐头雪菜和皮蛋在宿舍里弄宵夜吃,爷爷知道了一定又心疼又高兴,“虽说她满身是维多利亚衣橱里的樟脑味道!”他会说。爷爷在这种事情上最不讲理。他久客异方,嘴里虽懂得说“大抵心安即是家”,心事无奈跟陈之藩先生说的一样:“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你说你喜欢弟弟给你的信上说的那句话:“想家你就哭吧,哭了会痛快的。”弟弟不懂政治,倒懂点心理。想家、思乡、爱国、怀旧是心理在作祟,未必是政治搞的鬼。二次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到处贴海报,鼓励壮丁从军报国;海报上画的是一些英国女人倚门挥别丈夫、情人,上面写着:“英国妇女说:去吧!”不必搬出爱国论调,攻心一攻就破了!

③对了,不要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课堂上和教科书里;多抽空交朋友,多出去逛逛。老远跑到外国去,不是为了拿一张文凭回来见我。学生活比拿文凭要难。要懂得过快快乐乐的生活,要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不要担心自己荒废中文,至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传统,看来你也染上了爷爷的癖性,不论到哪里都改不过来了。不信你等着看。这可不是什么狗屁哲学家放的狗屁。两位牛津教授一边散步一边聊天,其中一位说:“邻居有个小孩很希望见见拿破仑,我说:这可办不到。他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拿破仑是古人,而你不可能从一百三四十年前就活到现在还没死。他不信;我说因为这是说不通的,正如我们不能说:你可以同时活在两个地方或者说你可以回到古代去。小孩于是说:既然只是说不通和说得通的问题,我们换一换说法不就成了吗?你说我该怎么回答这小孩?”另一位教授说:“让他去试吧,试试回到古代去。试一试并不犯法。让他试,看他试出个什么来。”你看,怎么说都没用;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每一代的中国人都在试着回到古代的中国去,劝也劝不来;雪菜和皮蛋就这样传到外国去了,还有爷爷的燕子;你放心。

④忘了告诉你:那天跟你在美国买到的那张藏书票已经镶了镜框挂在我书房里了:约翰逊博士真凶,把老书商打得直哆嗦,妙极了!这种玩意儿这里买不到,外国才有。糟糕!

爸爸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六日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之藩先生《旅美小简》里《失根的兰花》中对学校的描述,和作者女儿在英国和香港读书的学校,以及作者在台南的校园风景布局皆处处相似。
B.“人一怀旧,记忆就不老实了,眼睛就来骗人了”,说明人对故土的感情越深,越容易将故土的回忆与眼前的现实重叠,以至于眼前处处都似故土。
C.文中讲述二战期间英国用“攻心”画面的海报鼓励壮丁从军报国的故事,说明“想家、思乡、爱国、怀旧是心理在作祟,未必是政治搞的鬼”。
D.作者鼓励女儿留学期间,不要只会学习,要多结交朋友,多开阔视野,学会过快乐的生活和不同的生活,可见父亲思想的开明。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处引用陈之藩《失根的兰花》中的语句,表达了飘零异邦之人共有的悲凉惆怅之情。
B.爷爷喜爱燕子,写作的文集名为《燕庐札记》,作者家中飞燕的版画……可见“燕子”这一意象颇有象征意味。
C.文中写两位牛津教授散步聊天谈到的小孩,看似“闲笔”,实则说明人思乡念家、爱国怀旧之情难以改变,也无法用道理说清。
D.本文兼具学识的知性与诗意的感性,既有信手拈来的中西典故,又有对女儿心理的生动描绘,表现对女儿的牵挂之情。
8.文中多次提及“爷爷”,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9.结尾“糟糕”一词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06-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初,荀淑有孙曰彧,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曾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曰:“今当施何计?”昭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鄄城。操拒之。

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去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喜曰:“使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彧曰:“绍既新败,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言于曹操曰:“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或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彧佐魏武而兴之,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彧之功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注】①高、光:分别指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C.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D.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旧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是让大家向北方帝王刘虞称臣。
B.盍,文言副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盍反其本矣”的“盍”同义。
C.孤,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古代常用来表达此意的词语还有“寡”“不毂”。
D.九锡,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被曹操拒绝。
B.关东诸将欲立幽州牧刘虞为主,曹操却在此时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彧等人提出的“奉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C.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彧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董昭建议曹操进爵国公,荀彧却认为曹操应当心存汉室,这才与匡扶朝廷、安定天下的初心不相违背,荀彧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
(2)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14.司马光和杜牧对荀彧分别持什么样的评价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
2023-06-2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念奴娇·秣陵吊古

屈大均

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

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犹在,问君多少能记?

【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③王气:古人迷信望气之术,认为帝王所在之地有“王气”。④石人: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

15.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均为怀古之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开篇以“初肃”呈现“悲秋”氛围,《念奴娇·秣陵吊古》开篇直抒胸臆,以“萧条如此”的感慨奠定全词的情感基调。
B.《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色彩鲜明,“星河”“鹭起”虚实相生。这两句不仅生动展现了整幅金陵秋景图,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词人和读者的观察视野。
C.《念奴娇·秣陵吊古》中“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点出了当政者沉迷于笙歌管弦的声色享乐,最终失去了政权,饱含深沉的兴亡之叹。
D.《念奴娇·秣陵吊古》中“虎踞龙蟠”,表明金陵地势的险要,但作者认为地势虽好,也未必能长治久安,不能恃之无恐。
16.两首词的下片均以抒情见长,情感丰富,请加以具体赏析。
2023-06-28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