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6-27 3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然而奇怪的是,如此杰出、如此重要的一组诗,我们大家却始终不知道谁是它们的作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说:“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词人遗翰,莫见五言。”又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其《孤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枚叔即枚乘,是西汉景帝时的人,傅毅是东汉明帝、章帝时的人。大家知道,景帝的时代比成帝早得多,如果景帝时代的枚乘写出了这么多这么好的五言诗,那么成帝时代编选作品时怎么会不选这些诗呢?这已经是一个问题。但认为这些诗里有枚乘作品的,还有徐陵。他编的《玉台新咏》中,收了九首枚乘的诗,其中有八首在《古诗十九首》之内。然而,刘勰、徐陵和昭明太子萧统都是南北朝时期的人,以《昭明文选》《文心雕龙》和《玉台新咏》这三部书相比较,《玉台新咏》成书年代最晚。《昭明文选》选了这一组诗,标为“古诗十九首”,说明萧统当时不知道它们的作者;《文心雕龙》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说明刘勰也不敢确指枚乘就是这些诗的作者;那么徐比他们的年代稍晚,怎么反而能够确定枚乘是它们的作者呢?其实,比他们年代更早的,还有陆机。陆机曾写过十四首拟古诗,其中有一部分所拟的就是徐陵认为是牧乘所写的那些作品。但陆机只说是拟古诗,却没有说是叔枚乘。这也可以证明,在陆机的时代,人们也不以为这些古诗是枚乘的作品。钟嵘《诗品》里说:“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所谓“曹、王”,指的是建安时代的曹氏父子和王粲等人。

我个人以为,这十九首诗都是东汉时代的作品。由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对这些诗没有记载,所以它们应该是在班固、傅毅之后出现的,但下限则应该在建安曹、王之前。因为,建安时代诗风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等到讲建安诗的时候你们就会看到:由于时代的影响,三曹、王粲等人的诗已经写得非常发扬显露,不再有《古诗十九首》温厚含蓄的作风了。这十九首诗无论就其风格来判断,还是就其所用的词语、地名来判断,都应当是东汉之作。更何况,这十九首诗中所表现的一部分有关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之人生观,也很像东汉的衰世之音。因此,它们很可能是班固、傅毅之后到建安曹、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作品。

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有个习惯,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一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你怎样去确定作者的原意?因此,对这十九首诗,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联想。所以它特别适合于现代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接受美学认为,一篇作品是不能够由作者单独完成的,在读者读到它之前,它只是一个艺术的成品,没有生命,没有意义,也没有价值;只有读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读者通过阅读给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为一个美学欣赏的对象,才有了意义和价值。

(摘编自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

材料二:

《古诗十九首》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和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和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呢?所以“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和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上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汉末到魏晋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在这种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随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如正始名士的不拘礼法,太康、永嘉的“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陆机)、“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刘琨)的政治悲愤,都有一定的具体的积极内容。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的“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创作出了对旧诗曾产生深远影响的最早最成熟的五言古诗作品,但他们却不见于经传,籍籍无名。
B.刘勰编写的《文心雕龙》、萧统编写的《昭明文选》和徐陵编写的《玉台新咏》都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有枚乘的作品。
C.中国古人批评诗的时候总是要想方设法确定诗的作者和诗的本意,读《古诗十九首》却不能囿于此习惯。
D.“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之类诗句,蕴含着悲愤之思的同时,也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潜藏其间,使“人的觉醒”未流于颓唐消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结尾发出“忧伤以终老”的深沉叹息,写思妇和漂泊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但也隐藏着对夫妻团聚的强烈欲求。
B.“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把对权势的追求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不加掩饰,“要路徘”是争名夺利的直接说法。
C.《古诗十九首》多诞生于动荡年代,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困窘,但又含有热烈的追求。比如,“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D.汉末至魏晋大部分优秀诗篇在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具体时期不同,所表达情感的具体内容也有所差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接受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不会变成李尔王。——莎士比亚
B.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的是靠了故事或情节。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朱自清
C.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还是形成历史的又一种力量。——姚斯
D.我们现在写文章,要先想好了句子,看站得稳否,必须一句是一句,每写一句都想好这一句到底说明什么,表现什么感情。——老舍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材料二认为《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请简要分析《行行重行行》如何体现这一观点。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023-06-2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雪图

王伟锋

画师梅山石从一场纷纷扬扬的雪梦中猛然醒来,推窗望去,触目皆白。冬日寒凉,唯有墙角的蜡梅有几丝暖意。

遂披衣下床,缓步踱过去。凝寒锁香,黄灿灿的花朵在冰雪素裹之下,愈加晶莹剔透,仿若一盏盏倒挂的金钟。梅山石用力抽了抽鼻子,于清冽的空气中,捕捉到了清淡的香气。平日馥郁的花香,恍若因了这一场浩大的雪事,竟躲在了蕊里,不肯轻易地发散出来。不过,即便是这似有若无的清淡之气,亦令人无端地陶醉了。梅山石不禁合了双目,沐浴在这个晨光熹微的冬日。

蜡梅是梅山石的最爱。这株蜡梅,还是当初学画的时候,师父特意赠送并移栽于他院中的。而今,光阴漫漶,师父已逝去经年。师父因擅画雪中蜡梅,而被人们称为雪梅大师。师父对世人敬赠的尊号并不看重,每每告诫于他,画画的就是画画的,什么大师,什么名家,人家敬重的不过是你的名,而真正能够存世的是你的画。画师还得靠一支画笔兼济天下,靠自身实力和画工画作立世。一旦画笔沾染上了名利之心,那画笔流淌着的,就会是滞浊之气。

那样的话,画作也就毁了。

画作毁了,画师也就跟着完了。

偏是那时候,梅山石年轻,不服气。那次,江南一位富商,重金求师父画作而不得,退而求其次,约梅山石画一幅雪梅图,定金是两块沉甸甸的银锭。梅山石想,一幅画而已,何妨?况有重金作酬,师父真是越老越糊涂了。遂瞒了师父,用心作了画出来。过后,梅山石才知道,富商竟将此画作了伪,冒名是师父之作,送进宫廷,官府不仅改判他家逼死人命无罪,更为可气的是,反而将那姓竹的苦主,送进牢房监押了起来。为此,师父盛怒,将他逐出师门,声明断绝师徒关系。

往事,不胜唏嘘。

一念及此,梅山石禁不住老泪纵横,悔恨之情凝结成两粒硕大的泪珠,洒落雪地。后来,师父病重,弥留之际,将他找去。待他急慌慌远路赶到,师父已口不能言,只是指着院中苍劲古朴的老梅,用力向他摇了摇手。他已然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遂用力点了点头。一场哑谜,看得众人莫名其妙。

回来,梅山石一把火烧了以往的画作。此后,闭门思过,潜心作画,誓要将师父的衣钵传扬下去。师父赶走他后,又暗暗收了一关门弟子。可惜,梅山石和师弟从未有缘谋面。

梅山石收住心,回到书房,铺开案头纸张,一番凝神沉思之后,勾画,点染,一幅雪中蜡梅图便跃然纸上,挥洒着淡淡的墨香。

新来的知县嘱他多次,作一幅梅雪图,参加县里的书画雅集,画好了,就将首届梅雪大师的牌匾赐予他。梅山石本不想参与,奈何心里又着实放之不下。百般思之,觉得自己沉寂多年,是该东山再起了。

梅山石仔细端详,不满意,置之一旁。又接连画了数幅,看过,仍不满意。今天这是怎么了?梅山石发觉,自己捉笔的手居然微微颤抖。他叹一口气,重重地将画笔搁置下来。

书童忽然来报,说大门口一个樵夫模样的人前来乞讨。奇怪的是,给吃的不要,给银钱不接,偏要讨一枝墙角盛开的蜡梅。书童知道,那株蜡梅是梅山石的最爱,宁可自己折胳膊断腿,也休想折断他一枝蜡梅。梅山石不禁愣住,思忖片刻,亲自迎了出去。

那樵夫衣着破旧,不过,观其容貌言谈,倒也眉眼斯文,举止洒脱。樵夫深施一礼,听闻梅画师以雪梅名动天下,在下斗胆,想与梅画师切磋一二。

大胆,就凭你!书童出言斥责。梅山石止住,吩咐书童,将樵夫让进书房。

樵夫倒也不客气,昂然前行,在书房的案头,将一枝画笔舞弄得酣畅淋漓。说也奇怪,那支画笔到了樵夫手里,好像全然变了样,不再滞浊凝咽,而是挥洒自如,纵情快意,无比畅达。那画上的朵朵寒梅,好像是在纸上立了起来似的,一朵朵傲立枝头,似乎还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淡幽香。

樵夫画罢,掷笔,大笑而去。

梅山石捧着画作,心里波涛汹涌。这樵夫的笔墨,深得师父真味啊,分明就是师父再世。不,跳出了师父的框架,更胜一筹。他想起了师父的关门弟子。除了师父,只有他知道,那弟子名叫竹一叟。

莫非?梅山石不敢再想下去。

他立时追出门,哪里还有樵夫的影子。门前曲曲折折的冰雪小道上,唯有一行竹叶样的瘦脚印,指引着樵夫远去的方向。于是,书童惊讶地看到,梅山石立住踉踉跄跄的步子,默然肃立,冲着樵夫远去的方向,深深地弯下腰去。

许久,没有直起身来。

一乘棉布小轿停在门前的雪路上。

新知县一眼就相中了那幅花朵立起来的蜡梅画作。

转天,将梅雪大师的牌匾敲锣打鼓地送了过来,却发现早已人去院空了。唯有墙角抖落冰雪的蜡梅,自在地散发着清冽扑鼻的幽香。

新知县不明白,梅画师不肯接受梅雪大师的牌匾也就罢了,为何画上的落款为竹一叟?

莫非,梅画师志趣转移,躲进山里改画竹子去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晶莹剔透,仿若一盏盏倒挂的金钟”以精彩的比喻,写出了雪中蜡梅的色彩之艳、形态之佳,突出了它非同寻常的美,读之如在目前。
B.“那样的话,画作也就毁了”“画作毁了,画师也就跟着完了”被分作两行,使语句更加醒目,所表达的意思更加显明,有发人深省之功。
C.梅山石创作梅雪图,没有一幅满意,而竹一叟的画作却动人心魄,这样的对比,突显了人品的高下对画作水平高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D.小说结尾部分写墙角蜡梅绽放,与开头的描写形成照应,有利于严谨小说结构;更重要的是,这里的描写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启人遐思。
7.对于梅山石回忆往事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墙角蜡梅的来历,暗示师父收梅山石为徒时,就对其很不放心,想以蜡梅进行警示。
B.梅山石为富商作画,无意中助纣为虐,伤害了无辜者,导致师父大怒,将其逐出了门墙。
C.梅山石想到师父收了个关门弟子,且未与之谋面,这是精巧的伏笔,照应了后文的内容。
D.这里的回忆属于插叙,回忆的内容与现实的内容交织在一起,使小说行文显得十分紧凑。
8.作者在开端部分着力描写雪梅之景,有怎样的表达意图?
9.梅山石对于名利的心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之事也,虽责不苟为,必中理然后动,必当义然后举,此忠臣之行也。贤主之所说,而不肖主之所不说。人主虽不肖,其说忠臣之声与贤主同,行则与贤主有异。异,故其功名祸福亦异。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於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秦穆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穆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於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穆公以女乐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穆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穆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秦穆公相百里奚。晋使叔虎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 “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 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穆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郤子虎。”文公召郤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子无辞。”郤子虎乃受矣。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远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馀,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穆公A以B女C乐D遗之E戎王F喜G迷惑H大乱I饮酒J昼夜K不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以事君”与“此世所以不传”《石钟山记》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B.五味,酸、辛、甘、苦、咸这五种滋味。有时也是Y 种中药的省称,即“五味子”。
C.“由余骤谏而不听”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骤”意思相同。
D.相国,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为百官之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能的君主与不肖的君主虽然都希望有忠臣辅佐自己,但不肖的君主对忠臣的所想所做并不认可,对其行为并不喜欢,这一点与贤君不同。
B.蹇叔很清楚怎样才能使由余归附于秦穆公,但他没有直接提建议,而是让秦穆公去向内史廖询问办法,内史廖果然使秦穆公实现了愿望。
C.秦穆公能够称霸西戎,与他确定官员的名分职守并要求官员们严格遵守它们有着密切关系,这从他批评并想处罚公孙枝这件事能够看出。
D.晋文公之所以成功,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有赵衰这样的贤臣;二是能够做到不吝奖赏,只要有人为国家出力,就会对其进行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异,故子胥见说于阖闾,而恶乎夫差。
(2)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14.五人之佐不肯为武王系、公孙枝请见客而受罚这两件事各说明了臣下应有怎样的操守?
2023-06-2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庙

曾棨

百战休论盖世功,鸿门宴罢霸图空。

虞歌慷慨孤灯下,楚业消沉一炬中。

露湿古墙秋藓碧,霜含老树夕阳红。

英魂若到彭城路,忍听高台唱《大风》

【注】①虞歌:指项羽败亡之前吟唱的《垓下歌》。②彭城;彭城之战是刘邦和项羽第一次正面对决,刘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但项羽用三万精兵战胜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③大风:指《大风歌》。刘邦击破英布军后返回长安,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高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先写项羽生平再写项羽庙现状,《蜀相》先写祠堂风景再写诸葛亮生平,两诗写作思路不同。
B.首二句叙述项羽身经百战,立下盖世功劳,但鸿门宴放走敌人使霸业落空,“休论”充满遗憾之感。
C.三、四句截取项羽对虞姬悲歌告别和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两个典型事件,含蓄表达了对项羽的同情。
D.结尾诗人反问:假如项羽的灵魂重游当年大败刘邦的彭城,怎忍听刘邦击筑高唱胜利的《大风歌》呢?
16.本诗颈联写景,《蜀相》颔联写景,两联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不同?
2023-06-2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