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九江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末 2023-07-01 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因之,这种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变小。

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尽管放之于四海,中心还是在自己。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一个很好的差序格局的警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西洋社会结构里,团体格局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在同一团体中,各个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中国社会结构里,差序格局是一种有差等的次序,有远近、亲疏的差序。一切价值是以为中心的主义。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超于个人的实在,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已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已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第子入则孝,出则佛,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佛、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已复礼为仁恭宽信敏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要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上。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都是清楚明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我们有时把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1)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已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语·宪问》)

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3)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圈圈波纹,每一个人终其一生所能动用的圈子完全不相同。
B.西洋的“团体格局”道德体系与西洋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其和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格局不一样,是因为彼此的道德观念不同。
C.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既指对朋友忠信,又指忠君,虽然也包含私人间的关系,但最接近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的行为规范。
D.在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里,各种道德要素都与私人关系有关,在传统的道德里,很难有适合于整个社会的笼罩性的道德观念。
2.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曾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论语·先进》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下列从《乡土中国》视角理解《红楼梦》的相关情节,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联系不仅仅是地域上的关联,更是代代相传的血缘联系。所以,为了传统乡土社会亲属关系的延续,薛宝钗成了宝二奶奶。
B.贾雨村攀附贾家后官复原职,知悉“护官符”后胡乱判了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这表明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并没有超越团体的法律道德。
C.《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以放高利贷为业的倪二看中贾芸背后的贾府,所以借银子给贾芸,这体现了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
D.大观园里先是住着林黛玉、薛宝钗,后来人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的次序。
4.在论证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的不同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作分析。
5.孔子的儒学观点同样根植于乡土中国,材料二的《论语》三章分别能够论证费孝通先生“差序格局”中的哪个观点?请任选一句进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球张

萧磊

我叫他张老板。其实,他比我这个穷学生多不了几个钱。

他在骆家塘的街头,守着几张台球桌维持生计而已。的确,只是而已

按年纪,他其实可以做我的伯伯

大学快毕业的那个学期,陆陆续续有用人单位来我们学校招人。招聘单位除了看看相貌以外,更多地就是看看简历和分数。说起来很惭愧,这四年大学,我把很多时间都奉献给了我那温柔的被窝,或者是金华的大街小巷,还有就是那么一大堆文学书和我自己藏在抽屉里的破小说。所以,我的简历上空空荡荡,我的成绩单上,也没有像父亲拾掇农田那样挂满黄灿灿的稻穗,只剩下补考重修的屈辱历史。

很多同学被用人单位选中,我却成了张过期的船票。

一次次的失望,后来就变成了绝望。真的绝望,也就无所谓了。

于是,我重新走上历史的轨道。继续游荡,继续寻找别样的快乐。

台球,就这样再次走进我的生活。在这里,我用了再次这个词。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堂叔家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一张台球桌,我就近水楼台地玩起了这时髦的游戏。最显而易见的成果,就是这免费的游戏把我培养成了台球高手,一度打遍全村无敌手。

现在,有事没事,我总跑进骆家塘的台球室里。有时候,那里一个顾客也没有,我就一个人自娱自乐,类似于周伯通的左右互搏

渐渐地,我在那里出水平,出点儿名气来了。

再后来,就有点像武侠片里的那样,有人上来挑战了。而且,是打那种带点彩的球。不多,一局十元或者一包烟什么的。

一开始,我的确也有点儿紧张。毕竟,自己还是个学生,也就那么点儿生活费。但有时候,人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面子活,何况是二十岁出头,正是死要面子的年龄。

这一豁出去,球就好打了。一段时间下来,我是赢多输少,收获不小,甚至创下了一杆清台的纪录。

张老板,就在这个时候走进了我的历史。其实,他一直在我的历史里——顾客和店家的关系,但一直没走进来。

那天晚上,我像一头得胜的公鸡一样,骄傲写满整张脸。就在我准备回学校的时候,张老板说,等一下。

很多人和我一样,停了下来。

我想,这老头儿大概是见我赢钱,忌妒眼红,想弄点抽头。于是,我满不在乎地掏出十块钱说,恭喜发财,谢谢张老板你的福地,今天就算分红了。

这老头儿哈哈笑出声来:我想和你来一局。

此话一出,我差点儿喷饭。别想着自己经营这么个螺蛳摊,看我们打球很简单,也不想想,自己都七老八十的了,还想和我来赌。

但,我的话却很有风度:张老板,你想怎么来?

就赌你兜里所有的钱吧。

这句话,怎么听都觉得不顺耳。我顺手捋下手表说:加这个吧。

围观的人,起了哄。

有个人自动当起了裁判,从裤兜里摸出枚硬币来。

是我先开的局。

我轻轻地打出去。白球的走位,也恰到好处,没有给那个老头儿留下进攻的机会。

一看那老头儿的握杆架势——居然是用球杆的大头击球的。我狂跳着的心,一下子安静下来。而且,我第一次看清楚了他的左手。那左手的小指居然没有了。四个手指畸形地按在球桌上,在那盏昏黄的灯下,露出狰狞的面目。

周围的人,都露出了不易察觉的嘲讽来。

接下来的局面,似乎成了一边倒。

我的球,大部分已经安静地躺进了网兜里。

而那老头儿的花色球,在台面上,从这边滚到那边,队伍完整,也在帮着我一起嘲笑那老头。

就在我的球还剩下一颗的时候,老头儿突然掉转了球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局势,是瞬间扭转的。

那老头儿此刻有如神助,噼里啪啦几下,花色球瞬间就被消灭成只剩下一颗了。

豆大的汗珠,从我的全身一下涌出来。

那最后一颗色子球,似乎也故意和我作对,无论我怎么击打,就是不进网。

老头儿以一记漂亮的回力球,把8号球送进了网兜。也顺势击中了我的心脏,把我定在那里。

……

后来,其他的人如鸟兽散去。剩我在那里发呆。

那老头儿,把我叫进了他的小矮屋。

他把我所有的钱和手表,塞进了我的口袋。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眼泪一下子来了。

好好读书去吧,他拍拍我的肩膀,晃了晃左手说,这根手指,被我自己砍下来的时候,你还穿开裆裤呢。那个时候,我就可以‘一杆清台’了。

我点点头。

还记下了这句话:读书,才是正道。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大学时没努力奋斗,成绩和简历都不好看,因而毕业时没找到工作,又再次迷上了台球。
B.小学时,“我”就是乡间的台球高手;如今,在骆家塘的台球室里,“我”也是名气响亮,胜多负少。
C.张老板台球技艺高超,能够“一杆清台”,却深藏不露,不轻易和人交手,这说明他淡泊名利。
D.虽然台球比赛中,“我”被张老板击败了,但在张老板的教导下,“我”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对张老板进行了简单介绍,其中两次提到“维持生计而已”,强调了张老板的经济处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我像一只得胜的公鸡一样,骄傲写满整张脸”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战胜对手时的骄傲。
C.前文写“那左手的小指居然没有了”,后文通过张老板之口,交代这根手指是被他自己砍下来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D.小说虽然运用较多文字塑造了“我”的形象,但小说的主人公是张老板,“我”对张老板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
8.“我”在和张老板打台球的过程中、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小说画线部分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9.精彩的微型小说往往具有“尺水兴波、文短意长”的特点,即精彩的微型小说虽然情节微小,但跌宕起伏,主题深刻。请据此分析本篇小说的特点。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材料二:贞观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然尝谓群臣曰:吾闻语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吾有天下未尝数赦者,不欲诱民于幸免也。

(节选自《新唐书·刑法志》)

【注】①诏令格式:唐代法律的表现形式。②日不暇给:指事务繁多,时间不够。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医 药 备 尽 今 尊 体 不 瘳 请 奏 赦 囚 徒 冀 蒙 福 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将恐愚人常冀侥幸”与“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冀”字含义相同。
B.“惟欲犯法,不能改过”与“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两句中的“过”字含义相同。
C.“数易法者,实不益道理”与“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
D.“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若”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不能对同一罪行制定轻重不同的处罚条款,条款繁多易生奸诈,想为人开脱罪行就用轻判的条文,反之就用重判的条文。
B.唐太宗告诫群臣,要从汉朝法令经常变更导致种种弊端中吸取教训,不可轻率地发布法令,而法令一旦制定颁布,就不能够朝令夕改。
C.长孙皇后认为,生死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而大赦是国家大事,不能因为她一个妇人就扰乱天下之法,因此没有接受皇太子的请求。
D.从两则材料来看,唐太宗虽然反对对罪犯颁布赦令,认为这样做会使愚笨之人怀有侥幸心理,但实际上,他也曾赦免死囚近四百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
(2)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14.材料一中,唐太宗引用古语及《尚书》中的话,分别想说明什么道理?请简要概述。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八)

杜甫

地僻秋将尽,山高客未归。

塞云多断续,边日少光辉。

警急烽常报,传闻檄屡飞。

西戎外甥国,何得迕天威

【注】①外甥:开元年间,吐蕃王上表给唐玄宗,自称是唐朝皇帝的外甥。②迕:冒犯。天威:指唐朝的威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地僻”“山高”号出秦州的环境特点,暗寓诗人思家未归的感伤。
B.颔联明写阴云多现、日光暗淡的边德景象,暗写战事频仍、朝廷声威不足。
C.颈联中的“常”“屡”既凸显军情紧急,又渲染出唐朝将士勇赴国难的豪迈。
D.诗人深切关注着秦州的动态,写景叙事,抒情感怀,前后呼应,似断实连。
16.本诗尾联与杜甫《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