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期末 2023-07-05 4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桃尖梁头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的装饰效果。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在世界传统建筑体系中,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建筑是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其中又以中国的木结构建筑发展最早也最为成熟,影响深远。其营造技艺一直传承至今,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四合院、山西大院、徽派民居等,都是这一技艺的代表作。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源远流长。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传统木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榫卯技术就已经出现。在距今3800-3550年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大型木构架夯土建筑。西汉时期,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已经形成,并传承至今。从隋唐至北宋,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逐渐变得程式化、标准化和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造价定额等的完整制度被总结出来,并以斗拱构件八等级的作为模数标准。这套制度起到了统一规格、简化程序的功效。这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

元末明初开始,官式建筑和部分城市民居普遍采用了砖墙,建筑挑檐和斗拱尺寸进一步缩小。这一阶段比较重要的著作如明代《鲁班营造法式》、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分别总结和规定了江南民居建筑、官式建筑等通行的设计标准。

单体建筑组合体现空间美学

巧妙组合单体建筑,使之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重要方法。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筑体系,如宫廷、公署、礼制、合院式民居和园林等,组合方式均有差异。院落空间的变化、建筑间的烘托与对比、室内外空间的交融与过渡、各种空间要素的虚实相应、天际线的变化……多样化的组合形态,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艺术特征。例如,曾作为皇家宫殿的北京故宫,需要在建筑体系空间中体现皇家的威严和秩序,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因此在整个建筑群中,就要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而一般的园林营造,则要着重避免各种内容与形态的对称。

如此一来,单体建筑自身的适应性就比较强,相近体量的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就相对较弱。如歇山顶建筑,既可用于宫廷,也可用于其他建筑体系。

     

营造技艺大部分的施工过程,主要以八大作为主。所谓八大作,即木作(含大木作、小木作)瓦作(含砖作)、石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

在古代社会中,营造技艺主要以师徒间言传身教的方式,在多工种的集体实践中传承。城市中的匠人多隶属于官办或民办的作坊。乡村民居则通常由工匠、家族成员和乡邻好友按各地的习惯做法共同完成,辈辈相因。各地乡村民居建筑的营造技艺被居民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统文化,其构件内容、模数尺寸、加工与装配方法,不仅工匠烂熟于心,也为大众所熟知。由于营造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各项成本均相对较大,又受到环保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等直接影响,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实践活动已经越来越少。大部分传承人的实践活动集中于传统建筑的修缮。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旅游景区大量修建微缩建筑和仿古建筑,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需求开始增多。这成为近几十年来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实践与传承的重要推动力量。未来,如何做好传承人培养,将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还需要更多的智慧。

(摘编自赵玉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影响深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梁架的立柱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墙只是用来隔断或者划分内部空间。
B.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出现于河姆渡文化,逐步发展并传承至今,已有约七千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C.北京故宫在设计上特别突出中轴线建筑序列的视觉冲击力,缘于其体现皇家威严和秩序的特殊需要。
D.当今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实践与传承,一定程度上缘于旅游景区对营造技艺的较大需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材结构为主要结构方法,其房身部分有两副梁架,梁架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牵搭。
B.宋代《营造法式》明确规定了建筑的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成了后世建筑须遵循的规范。
C.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差异比较弱,这使其适应性比较强,能够形成多种多样的组合。
D.两则材料侧重点不同,前者讲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后者讲其营造技艺的历史、美学与传承。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营造空间美学”的一项是(     
A.四合院,北边为正房,南边为倒座房,东西两侧为厢房,它们围合构成一进院落。居住者的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的区别,都体现在其设计中。
B.苏州园林的规划很自由,其亭台楼阁、水榭长廊,依假山、土丘、林木、水池而建,没有考虑轴线与对称,在较小的空间中构建出了较为丰富的景观。
C.山西王家大院有的室内空间的装置是各种罩,如花罩、落地罩、圆光罩、栏杆罩等,有的还安装玻璃或糊纱,绘以花卉或题字,使室内充满书卷气息。
D.保定直隶总督署的主体建筑主要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等,整体建筑以甬道及各堂正中为中轴线,廊庑相通,意境深邃,气氛庄重。
4.根据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和相关语段的主要内容,为文中画横线的两处补写恰当的标题,每则标题不超过12个字。
5.若将材料一最后一段的举例运用到材料二中,你认为应将其置于哪一部分?请说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个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在遮天蔽日的松柏树下,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几次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是博士哩,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

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选自《百花园》2022.2有删减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并辅以安详复员守山的情节,意在赞美守山人能保持住内心的安详。
B.在看到“五大三粗”的农人安详后,“我”更加怀疑,觉得他的外表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的作者相差太远。
C.这对夫妻长年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但子女都很有出息,让“我”很佩服他们身处大山竟然能够将子女都送进大城市,这说明他们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理念。
D.安详两次强调“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说明他不仅谦虚,更能保持住淡泊安详的内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B.小说环境描写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如首段“秋深,黄昏,风起”既渲染了雄浑阔大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心理。
C.小说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简练而不乏意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老乡、安详的话都符合其身份特点。
D.小说结尾段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山水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不仅在于他每天守山,而且松柏都是他种活的。。
8.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小说在叙事谋篇上很有特点,请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鼎,字虚中。幼好学。博通经史。时马唐俊有文名,适上已,与同志祓禊水滨,酌酒赋诗。鼎偶造席,唐俊见鼎朴野,置下坐。欲以诗困之,先出所作索赋,鼎援笔立成。唐俊惊其敏妙,因与定交。清宁五年,擢进士第。累迁翰林学士。上书言治道十事,帝以鼎达政体,事多咨访。鼎正直不阿,人有过,必面诋之。

耶律昭,字述宁,博学,善文。统和中,会萧挞凛为西北路招讨使,问曰:今军旅甫罢,三边宴然,惟阻卜伺隙而动。讨之,则路远难至;纵之,则边民被掠;增戍兵,则馈饷不给。计将安出?昭以书答曰:夫西北诸部,每当农时,一夫为侦候,一夫治公田,二夫给糺官之役,大率四丁无一室处。刍牧之事,仰给妻孥。一遭寇掠,贫穷立至。春夏赈恤,吏多杂以糠秕,重以掊克,不过数月,又复告困。且畜牧者,富国之本。有司防其隐没,聚之一所,不得各就水草便地。兼以逋亡戍卒,随时补调不习风土故日瘠月损驯至耗竭。为今之计,莫若振穷薄赋,给以牛、种使遂耕稷。置游兵以防盗掠,颁俘获以助伏腊,散畜牧以就便地。期以数年,富强可望。然后练简精兵,以备行伍,何守之不固,何动而不哉?挞凛然之。

刘辉,好学善属文,疏简有远略。大康五年,第进士。大安末,为太子洗马,上书言:西边诸番为患,士卒远戍,中国之民疲于飞挽,非长久之策。为今之务,莫若城于盐泺,以汉户,使耕田聚粮,以为西北之费。言虽不行,识者韪之。寿隆二年,复上书曰:宋欧阳修编《五代史》,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且宋人赖我朝宽大,许通和好,得尽兄弟之礼。今反令臣下妄意作史,恬不经意。臣请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上嘉其言。

(节选自《辽史·文学下》)

注:①阻卜:辽对鞑靼的称呼。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随A时B补C调D不E习F风G土H故I日J瘠K月L损M驯N至O耗P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属文”与“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两句中的“属”字意思不同。
B.“有司防其隐没”与“以授之于有司”(《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有司”意思相同
C.“何动而不克哉”与“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克”字意思不同。
D.“实以汉户”与“其实百倍”(《六国论》)两句中的“实”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鼎博通经史,文思敏捷;其为人刚正不阿,别人有过错,他一定会当面加以指责。
B.面对萧挞凛的疑惑,耶律昭条分缕析,指出边境百姓贫困的原因主要在于官员的搜刮。
C.刘辉有远大的谋略。他在任职太子洗马时给朝廷提出的建议得到当时有识之士的认可。
D.对欧阳修编修《五代史》时对待辽国的做法,刘辉极为不满,认为辽国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以诗困之,先出所作索赋,鼎援笔立成。
(2)今军旅甫罢,三边宴然,惟阻卜伺隙而动。
14.《辽史》的作者认为文学之士“有益于政事”,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此评价的依据。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江

钱晔

江渚风高酒乍醒,川途渺渺正扬舲

浪花作雨汀烟湿,沙鸟迎人水气腥。

三国旧愁春草碧,六朝遗恨晚山青。

不须倚棹吹长笛,恐有蛟龙潜出听。

【注】①扬舲:扬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于字里行间隐现诗人的心态,既有浩然快意又有苍凉迷茫之感。
B.颔联调动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沙鸟、水气,写出了船行的动感。
C.尾联呼应颔联中的“浪花作雨”,与首联“扬舲”之初的情调截然不同。
D.本诗依过江行程步步展开,展现江景,抒发情感,气度格局严整而遒劲。
16.本诗颈联历来为世人赞誉,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