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3-07-05 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名著阅读、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成规模,称为“百工”。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伤五材,以辨民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工艺制造大国、无数行业工匠的创造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标识。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伴随手工艺向机械技艺以及智能技艺的转换,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工匠并不是消失了,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了,即现代工业领域里的新型工匠,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我国要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制造强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大国的升级转换,对技能的要求直接影响到工业水准和制造水准的提升,因而在新时代更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深蕴的工匠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十九年解牛数千之功力,使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宫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这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的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娴熟完美、游刃有余的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美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等,其技艺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

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作为价值的承担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某种技能来实现个人物质追求,还要能够胸怀天下,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因此教育之重,首要在“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首先要塑造人格,做一个“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一个人值得称赞的不是他的技能,而是他的人格,完善人格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其意义要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成人”“成德”上,并始终贯穿这一目标。

孔子认为,技能培养必须以人格培养为基础。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个人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那么即使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却仅仅用来为自己谋事、谋食的话,也未必能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甚至若缺乏完善的人格,一个人掌握的技能愈高,就愈有力量危害人群。这从孔子对弟子的评价可以清晰地看出。比如他认为以“言语”著称的子贡不如以“德行”著称的颜渊。对同样以“言语”著称的宰予,孔子更是因其不行三年之丧而斥之“不仁”。冉有精于“政事”但他帮助季氏搜括钱财,孔子号召弟子群起而攻之:“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子夏以“文学”著称,孔子告诫他“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说明孔子评价弟子的首要标准是人格而非技能,他绝不会因为其某方面的技能而对人格缺陷姑息迁就。孔子把培养学生人格作为教育首要目标,强调以完善人格为目标,重视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而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主义发展。

(摘编自杜以向、王雪梅《孔子的人格教育思想》)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对所有手工艺人的统称;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许多手艺精湛的普通工匠。
B.在现代工业社会,手工工匠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匠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因此发生改变。
C.工匠必须具备内在的德性,有时甚至应该成为优美德性的典范,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认识是相同的。
D.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必须具有广博的胸怀,才能靠一技之长实现自我的物质追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笔下的庖丁与当代大国工匠不但技艺娴熟,而且都注重通过反复实践去把握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
B.德性论认为,人的行为由他的内在德性决定,因此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像工匠那样去生活和工作。
C.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能仅凭技能来为自己谋事谋食,更应努力成人成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D.孔子秉持“以德为先”的人才评判标准,因此他批评子贡、宰予、子夏,甚至否认冉有是自己的弟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撑中国传统的“匠人培养”观点的一项是(     
A.作为我国火箭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能把焊接误差控制在0.16毫米之内,并且将焊接停留时间从0.1秒缩短到0.01秒。
B.大国工匠胡双钱秉承“学技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凭良心”的原则,兢兢业业工作,为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C.故宫博物院青铜修复师吕团结先是日复一日地跟着师父干,然后带着徒弟干,凭借传承有序的古老技艺,默默守护着“青铜记忆”。
D.为了活化滩头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第四代传承人钟星琳锐意创新,开发了以年画为基础的文创产品。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第三段的行文脉络。
5.有人认为,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身上就闪烁着“工匠精神”的光芒,请结合文本和屠呦呦的相关事迹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楝子花开

袁省梅

太阳终于咕咚一声滚下了西山。

我扯扯嘴角,提起包,慢慢走下九龙公园。我已经在公园里坐了四个多小时了。我不愿意早早回家。我担心在巷子碰上邻居,问我怎么回来了,不过年过节的。我怎么说?我说我的生意赔光了?还是说我的房子被债主收了,我没地方住了?还是说我再没钱出去了,就在我妈的果园里过活了?我不想跟任何人说一句话。包括我妈。

等我走到村子,村子已经像沉在黑沉的甜梦里般安静,星星出了满天,一弯眉月斜斜地挑在头顶。刚走到巷子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

楝子花开了?

站在我家大门口时,那香味就像一件棉布袍子般裹住了我。我站在门口,深深地吸了一口,心说我妈问啥我也不会跟她说,打定了主意要敲门时,院门竟然开了,推开虚掩的门,院里黄亮亮的,我没有喊我妈,黄亮的灯光下,我看见院子西南角的楝树吊着一串一串紫白色的花儿,泛着清清淡淡的白光,又静雅,又温暖。

我突然想起来,那年离开家的时候。也是楝子花开的季节,我后悔回来了。我可以到果园里凑合一晚上的,果园里有间小屋子,果子成熟时,我妈就在果园住。以前、电话里我不知多少次劝她不要管果园了,来城里住,我妈却不舍得果园,也不舍得我家的房子院子空荒着,我妈说,我守着这个果园子,你们回来了,在果园子看看当度假当游玩。

我嘭地点了根烟,刚抽了一口。屋门就嘎吱扭开了,我妈站在门里,唤我,三三?

回到屋里,炕桌上摆着两盘菜一双筷子,我问我妈等哪个?

等你呀,我妈说,我听你姐说你回来了,你可别怪你姐哦。我算了算,你该晌午就到家的。

我没说话,又点了一根烟。

我妈问我喝点不?

我嗯了声,咬咬槽牙,把烟摔在地上,又踩在脚下狠狠地碾。

我妈取出一瓶酒,晃晃说,我酿的葡萄酒,前年就酿好了。前年过年时,就说等你回来喝,你说回来,年跟前了又说有事回不来,去年过年时想你咋也该回来,又说腾不开手没回来,我不敢看我妈手里的酒瓶了。

咱家果园子旁的建设叔殁了,他儿不愿种葡萄,都去城里打工了,我就包了下来。我酿的这酒有酒味吧?好喝吧?没等我说话,我妈又说,我还给我这酒立了个名,甜果牌葡萄酒,咋样?响亮不?说完,自顾呵呵笑,我妈叫甜果。可我哪里管它什么酒啊,我只想一醉不起。

我妈拿来一个玻璃杯子,说,过年时你舅来了,他喝我这葡萄酒,你舅那人你知道,穷讲究多,可他一喝,直点头,说色亮味香,是好酒,走时,让我给他灌了一壶。

我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点点头,给我妈说确是好酒,清香、绵甜,

我妈乐了,我就知道我这酒好,甜果牌,能差吗?

我看了我妈一眼,又喝了一口,挤了个笑。她老人家真是有自信,生活的热情真高啊,我妈劝我吃菜,说不要光顾着喝酒,说着话,又给我倒了一杯,就这一杯了,再是葡萄酒,喝多了也会醉。醉了伤身。

杯里的喝完,我说再喝点吧,还想喝?我妈看着我,嚅嚅唇,那,再喝半杯吧,最后半杯哦,我给你煮面,酸汤面,你最爱吃。

我说有这些菜和酒,就够了,酸汤面明天再吃,后天也能吃,我仰起脖子喝下酒,说,妈,以后我不出去了,就在家给您打工。

我黑着眉眼,等着我妈问我为啥?可我妈一个字也没问,我妈看我一眼,小心地说,不出去好,果园就交给你了,年轻人活泛,眼界宽,你把咱果园打理好,不少挣钱。

我说,我哪能干好啊,我啥也干不好。

看你这话说的,我妈说,没有啥过不去的啊三,人生在世,丢了啥都没事,只要有个好心气、心气大,虎狼都不怕。我妈说完就呵呵笑,我却不笑。我妈又说,你这些年在城里没白没黑地忙活,有一顿没一顿的,我不怕你挣下挣不下钱,成天就担心你身体。

说真的,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听我妈的长篇大论,可今天晚上我的眼泪快要被她说了出来,我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说,妈,我……

别说了,你的事妈知道一点,我妈摆着手不让我说,咱不是还有果园吗?你怕啥。

重要的是,我还有妈。这么感性的话,我说不出口。然而听着我妈的话,压在心头的硬结也似乎消散了、我觉出来莫大的轻松。楝子花香飘了进来,我说,妈,楝子花还是这么香。

这有啥稀罕的,楝子花开时就这么香,我妈呵呵笑我成城里人了。我妈说,你不是把韭菜和麦苗也分不清了吧。

我故作潇洒地笑,咋能嘛。心里却在想有多少年没有见过楝子树没看到过楝子花开了。

我妈问我还记得楝子花的歌谣不?我妈说,你和你姐小时候常念叨。

楝子开,楝子败,

楝子花开抽蒜薹。

喝酒,夹菜,

歪倒,起来……

我看着我妈,眼泪哗地涌了出来。

歪倒,起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准备啥也不会跟妈说,关闭了心扉:但要敲门时,“院门竟然开了”。一“闭”一“开”,落寞者敏感的心灵已被深深触动。
B.“我”妈守着果园子,不愿意到城里居住,因为她早就看出了儿子在城里打拼的不容易,要给孩子留一条退路,体现了母亲的远见。
C.用自己的名字给酿制的葡萄酒命名,对酒的质量非常自信,母亲的这些行为意在表现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珍惜,对劳作的满足。
D.“我”一直“不喜欢听我妈的长篇大论”,“可今天晚上我的眼泪快要被她说了出来”是因为她的理解、开导、教育让我感动,给我信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用“咕咚”“滚下”将太阳下山写得有声有形,精炼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凸显了“我”心情懊恼,情绪低落。
B.第三段借村子“甜梦里般”的安静、满天星星、一弯斜月和弥漫的花香刻画环境,营造了宁静氛围,反衬“我”心绪烦乱。
C.小说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炕桌上“两盘菜一双筷子”、“喝点不?”的询问等巧妙地表现了母亲淡定从容又善解人意。
D.小说按人物特点采用了恰当的描写方式:“我”遭遇挫折不愿交流,于是多心理描写:母亲要开导儿子;于是多语言描写。
8.小说最后写到“我看着我妈,眼泪哗地涌了出来”。“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9.“楝子花开”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时信往,不为食。   (具:餐具)
B.信亦知其意,怒,竟绝   (去:离开)
C.中贵人骑数十纵   (将:率领、带领)
D.得李广必生   (致:抓捕、擒获)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多厌者 // 大军不知广所
B.亭长妻之 // 胡兵终
C.鞭马驰数十里 // 顺流而也,舳舻千里
D.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其意 // 常以身蔽沛公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在贫贱的时候品行并不高尚,受到很多人的厌恶。他经常寄人篱下,受人欺侮、耻笑。
B.李广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得军队爱戴,再加上骁勇善战,所以能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
C.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②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2023-07-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体裁相同,都是楚辞体,这类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句子参差不齐,形式自由,句中多用“兮”字。
B.两首诗的题材相同,都是以楚汉之争为背景,都是抒写重大历史变革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际遇及其在某个历史瞬间的复杂情怀。
C.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相同之处,首句都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个人为切入点,渲染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D.两首诗的抒情方式有相同之处,都是缘事生情,因情放歌,无意为诗而成绝唱,发自肺腑的英雄心曲,尽收时代风云于诗中。
16.这两首诗表达了两位盖世英雄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