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末 2023-07-10 3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主客两分、二元对立的西方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将“道”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道”是创生、融贯人与万物的根本原因和总动力,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为“万物一体”的整体生态系统。而儒家则从“性天同一”思想出发,认为人的本性与天的本性完全一样,竭力反对将人与自然分割对立。

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对当今树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生态思想有很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在以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下的简单统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天人合一”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的宗教情结,即较多地表现出对天的权威的无与伦比的神性崇拜。它反映出小农经济对自然的依赖性,表现出生产力低下时人对自然的顺应与屈从。

在我国当今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一方面,现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已经充分展开,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符合现实;但是另一方面,如果以天人二分的自然观以及由此形成的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为指导,任由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必然会重走西方文明的老路,造成人与自然、社会的高度紧张对立。

为从根本上解决自然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习近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对西方提倡的把自然与人相对立起来的人类中心主义给予否定,继承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万物是共在共生的一体关系的思维模式,并予以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使之在新时代得以焕发生机与活力。习近平将“天人合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出发点,强调必须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一体。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与自然“共在”,才可能实现现代经济、政治、文明建设工作的协调、规律地开展。

(摘编自吴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道家认为“道”是创生、融贯人与万物的根本原因与总动力,将整个世界构建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生态整体系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是产生自然界天地万物的根本,人与天地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儒家则从“性天同一”思想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来自天,反对将人从自然中分割对立出来。儒家经典《周易》将天、地、人的关系阐发为“三才”之说,把人与天、地并立,说明人与宇宙万物共生共处的关系。孟子也表达了人与天由于本性相通而可以达到相育相参、互相交融的理想状态。

道家认为,人类不能强行改变事物的发展过程,而必须尊重“自然”的本真状态,人类必须“无为”而为,才能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意义的无所行动,而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儒家也认为人必须依循万物本性与发展规律采取适宜行动。“天有行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特别强调人们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如果不遵守自然规律之“常”,就会导致“凶”“乱”,使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儒家顺应天常的思想鲜明地表现出在当时的生产环境下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崇。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认为,人类应当适可而止,克制自己对物质永不满足的追求欲望,才不会招致祸患。“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指出,人类必须“涤除玄览”“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表现出最终的“道”。儒家将“取之以度、用之以时”作为利用万物的原则,强调必须长久性、可持续性地利用自然,才能使自然资源得以修生延续。

道家学说认为“道”化生出的宇宙万物既具有共同的本质,又具各自特有的存在价值,人类没有理由只从自身的价值角度对其他生命进行价值判断,更无权扼杀其他生命的个性甚至性命。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思想,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都有平等的地位与尊严,在这个整体中,无物可凌越他物而存在。儒家经典《易传》中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应重视天地间所有生命的价值,从而将人类对万物生命的尊重提升到应有道德的高度。孔子将其道德原则——“仁”的思想内涵由“爱人”扩展到对整个自然界的爱护,认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摘编自杨九华《天人合一视域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较多地表现出对天的权威的神性崇拜,根本原因是传统社会具有宗教情结。
B.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共在,就有可能实现现代经济、政治等工作的协调开展。
C.儒家主张“性天同一”,认为人的本性来自天,人与天可以达到相育相参、互相交融的理想状态。
D.道家认为宇宙万物具有平等的地位与尊严,任何生命不能只站在自己立场上对其他生命进行价值判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纠正西方社会主客两分、二元对立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B.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反对将人与自然分割对立,提倡以整体观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C.人类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只要克制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就会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
D.儒家重视天地间所有生命的价值,由爱人扩展到爱整个自然界,都表明了人类与万物之间的道德关系。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观点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       
A.“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太极拳全书》)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C.“钓而不纲,弋而不射宿。”(《论语·述而》)
D.“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4.结合材料,概括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共同之处。
5.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介绍,过去10年,中国修订了多部法律法规,坚决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交易,落实禁食野生动物管理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结合材料,谈一谈这些举措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哪些方面。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是不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节制饮食,甚至用了吃大黄拉肚子的方法,直到减成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

正式开演前,一些老汉老婆子不停地到后台化妆室来,他们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演的李慧娘,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差异,将一个充满了爱怜与仇恨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一般可悲可怜。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难坚持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这种学习方式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力气,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寂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附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如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
B.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寂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C.小说最后写苟老师在奄奄一息时示意青娥附耳过来,轻声告诉她吹火的松香的配方比例,这一举动透露了老一代艺人艺不轻传的特点。
D.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 ,充分表达出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B.“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滚滚涌上舞台。”这一段使用比喻和衬托的表达技巧,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C.小说在情节设计上颇具匠心,作者在铺垫与暗示方面安排得非常充分而巧妙,使得故事的结局自然而不突兀。
D.小说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的表演过程,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表现出苟老师技艺精湛,对表演竭尽全力。
8.演出结束,苟老师的生命也随之谢幕。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此结局做了铺垫或暗示?
9.《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有人评价说其“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sāo]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zhuō]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

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long ],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二: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不惮劬劳[ láo],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注】①驵(zǎng):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14.两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
(2)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3)《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