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湖南 高一 期末 2023-07-10 2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红楼梦》我们可以一直读下去,在不同的年龄段读它。因为《红楼梦》呈现的是一个人生的现象,它让你看到这些人经历的各种状态,以及他对生命态度的超越感。

假如我们眼前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朋友在谈这个事情,转述这个事情的时候,不喜欢谁,我们称之为主观。在文学里面有“全知观点”,不成为小说里面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是在一个更高的、超越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呈现出来。就像镜子一样,也没有爱恨,你走近镜子,是一个全然客观的状态。但是人很难做到像镜子,这种全知的超越感其实非常难把握。我读过的古今中外的小说中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都只是在呈现而已,作者没有说他喜欢谁。

(摘编自蒋勋《蒋勋说〈红楼梦〉》)

材料二: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三: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蒋勋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像镜子一样的小说,作者对其中的人物基本上是全然客观的呈现状态,这种“不写之写”为读者留下评判空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相得益彰。
B.“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
C.《红楼梦》还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深入体味。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之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得泪人一般”;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并“讲与贾母听”;宝玉做完。
4.作者在小说中设置空白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进行合理想象,在原文省略号的“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面馆

陈敏

姜东在美国洛杉矶开了一家中国面馆。

面馆的生意一直不好,后来有了转机是因为一个非裔女人。

那天,姜东正忙着和面,门外突然传来一个女人的叫声:“这炒面坏了,难吃!太难吃了!”

姜东挺惊讶,这谁啊?便走出来看。是一个非裔女人,她已经吃光了盘里的面,正将最后一根面条高高挑在空中,大喊大叫太难吃了,还嚷嚷着让他退钱。

姜东将她唤到厨房内,问:“你要退钱,是吗?”

她说:“当然!”

姜东说:“这面五元一盘,我退你五元,我不仅要退你钱,还要再送你一盘面!你看行吗?”

非裔女人听后,说:“OK!”

姜东又说:“不过,我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非裔女人问。

“你得到门外面像刚才一样,大声喊叫,说我的面条好吃!”姜东说。

“那当然了!没问题!”非裔女人爽快答应。她拿了钱,又拿了盘面,转身出去,站在门外面,摆动着胖胳膊,扭着屁股,扯着嗓门高叫:“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今生吃过的最好的面!太好吃了!太香了!”之后,连筷子都省了去,直接用手抓来吃,三下两下,狼吞虎咽地将一盘面顷刻扒拉进了嘴里。

第二天,非裔女人又来了,这次还带着她的儿子。

女人对姜东说:“老板,我再吃一盘,行吗?我还给你做广告!”

姜东点点头同意了。

她又问:“我儿子可以吃吗?他叫迈克,正饿着!”

姜东说:“没问题!”姜东盛出两盘炒面,递给他们。

非裔女人举着面条,在餐厅门前一边吆喝一边吃:“这炒面太好吃了,它是我有生以来吃过的最好的面!太好吃了!太香了!”边说边用手往嘴里扒;儿子迈克也在门前举着面盘,扭摆腰臀,腾空跳踢,边唱边舞,自由奔放的舞姿与唱调引来了不少围观的路人,不一会儿,进店品尝炒面的人就排起了长队。

姜东也出来观看。原来,那非裔小伙子迈克是个饶舌歌手,他为姜东的面条编了个绕口令,举着盘子,边唱边跳,还配着背景音乐。围观人群纷纷给他喝彩,还给了他小费。迈克越唱越来劲儿,一盘面的工夫,便有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从此,中国面馆的生意大好起来。

迈克天天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吃炒面,日子一长觉得有点儿难为情,就帮姜东打些零工:切葱头,切土豆,洗车,倒水。周末,迈克的妈妈外出会朋友的时候,他就住在姜东家,晚上和姜东抵足而眠,俨然成了姜东的儿子,这一干就是六年。迈克得到姜东家人的信任,不仅让他采购、炒菜、送外卖,人手不够时,还让他在前台收银。

一天,姜东上洗手间,无意中发现了迈克一个不高雅的举动:迈克在洗手间的格挡里坐着,手里哗啦哗啦地数着一沓钞票。他抬头看见姜东,目光对视的一刹那,迈克顿时垂下了眼,双手和嘴唇同时哆嗦,颤抖。

迈克低下头说:“对不起,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干了!”

姜东问:“你干什么了,孩子?”

他说:“我偷了你的钱!”

姜东缓缓拉住迈克的手,问:“迈克,你跟我干了几年了?”

他说:“六年!”

姜东说:“六年来,你在我这里吃住,干活,跟一家人似的,我早就把你当成我家的一员了,既然是一家人,在我面前永远都不许说‘偷’这个字,不管拿了我多少钱,只能说‘借’,不许说‘偷’。”

之后,又问迈克“借”了多少钱,迈克说三四次下来,大概五千多块。

姜东说:“这么点儿钱,才五千块。记住了,你欠我五千块,以后必须还上,但在你没有还上我这笔钱之前,你先别在我这里干了,可以吗?”

迈克红着脸,说了声“OK”,拿着钱,背了包就离开了。这一去就是三年。

一日,迈克的母亲,那个非裔女人兴致勃勃赶到姜东面馆,请求姜东和她一起观看她儿子的冠军选秀。原来迈克参加了洛杉矶的一档电视节目,节目遴选歌手,迈克多轮胜出,有可能成为冠军。他的妈妈好高兴,邀请姜东和她一起为儿子捧场,姜东没来得及换掉沾满油垢的围裙,就被她拽上了车,赶到演出现场。

迈克已经唱完了歌,好像已经获了奖,他正拿着话筒,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自我出生以来,我就没见过我的父亲,我没有过父亲的榜样,在我的印象中,我唯一父亲的影子是个中国人,他开着一家中国面馆,在我饥饿时,他给我饭吃,还让我在外面唱歌,我一唱,就有人给我小费,那是我第一次知道我具备唱歌的天赋,从此一步步走到现在,今天,我有了一个中国爸爸,他就在台下!”说后,迈克跳下来,给了姜东一个大大的拥抱。那个感动啊,姜东终生都忘不掉。

事后,迈克拿出一张五千元的支票,递给姜东,说:“爸爸,这是我还你的钱,我有钱了,我有很多很多的钱了。是你的善良和宽容,让我赢得了人生!”

迈克成了明星,在洛杉矶家喻户晓。

迈克成了明星之后,也常来中国面馆。高出姜东半个头的迈克,搂着姜东的脖子,在中国面馆门前唱他新编的中文顺口歌:中国的面,味道行,大厨的名字叫姜东;姜东的面,实在多,吃着吃着热心窝……

后来,姜东的中国面馆在洛杉矶与迈克的名字一样,家喻户晓。

(节选自《小说林》2022年第四期,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裔女人虽然说姜东的炒面很难吃,但又把盘里的面都吃光了,可见中国面馆的炒面并非是真的难吃。
B.“太好吃了!太香了!”在文中两次出现,非裔女人极力宣传炒面的美味,可以免费吃面、金钱是部分原因。
C.姜东的中国面馆出现的两次转机都与非裔女人有关。第一次是非裔女人和儿子的吃面表演吸引了顾客,第二次是非裔女人在电视上的宣传。
D.迈克新编的顺口歌中,“热心窝”一词体现出他对姜东的赞美和感激,还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对迈克的影响。
7.文章多处描写生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非裔女人的叫嚷退钱,“姜东将她唤到厨房内”,答应退钱送面,进而提出自己的要求,通过动作、语言展现姜东机智、沉着的形象。
B.“直接用手抓来吃”“边说边用手往嘴里扒”通过动作上的细节描写,展现出非裔女人的夸张行为,引人注目。
C.“顿时垂下了眼,双手和嘴唇同时哆嗦,颤抖”运用神态描写,写出了迈克偷钱被姜东看到后的紧张、愧疚。
D.通过“就被她拽上了车”中的“拽”字,可以感受到姜东的不情愿,由于迈克的忘恩负义,他并不想再看到非裔女人和迈克。
8.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段落的作用。
9.《小说林》评价此文“写出了复杂、有质感的人性”,“人性的复杂”体现在哪些人身上?“有质感的人性”指的又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科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监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高帝崩,八年卒,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季父,叔父。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张良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乙)文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D.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劝告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13.把文中画直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14.(乙)文中,张良为刘邦击破秦峣下军提出了哪些建议?请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其四)

王安石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回顾往事起笔,写赵宋王者之师的摧枯拉朽之势,“将军谈笑士争降”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前一句写敌国的黄旗不复飘扬,所谓“三百年王气”黯然而终;后一句用了龙泉宝剑的典故,“紫气空收”表明敌国君主的运数已尽。
C.颈联笔触从怀古幽思中回到现实,将眼前残破的城楼、废旧的宫殿与新生的草木形成对比,对赵宋王朝的衰败发出无限感慨。
D.全诗语言概括精练,主题极富深意,既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也包含诗人作为思想家深沉睿智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1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与《金陵怀古(其四)》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022-06-03更新 | 13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