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福建 高二 期末 2023-07-10 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象”一词,在唐人笔下已经出现。王湾《江南意》结联作“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是指山川的气象。杜甫《秋兴八首》之八“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指朝政的气象。皎然《诗式》说“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则是指诗歌的气象。从以上用法可以看出,“气象”之词多用于宏伟壮阔的事物。

严羽认为:“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盛唐气象”这个概念便是由他奠定下来的。把盛唐诗歌的风貌归结为“雄壮”与“浑厚”,究竟有什么根据呢?在我看来,厚实来源于作品充实的内容,没有这种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就谈不上唐诗的“厚”与“雄”;至于浑成,则跟作品的艺术表现有关。正是由于唐代诗人创造出了一种精练、含蓄、自然、清新的诗的语言,用以概括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构成外形鲜明而又内蕴深沉的艺术境界,雄厚才能返归于浑成。照这样看来,气象浑厚并不是什么不可捉摸的东西,它就是唐诗诸要素的结合体,是唐诗的最基本的质态。这种浑厚的气象在盛唐诗中表现得特别充分,所以人们常用“盛唐气象”作为唐诗风貌的典型。

贞元、元和之际,诗风有了急遽的转变。李肇《国史补》云:“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荡”是狂放,“怪”是险怪,这确是当时诗风的显著特点。不过我以为,奇险与恣纵似还不能完全包括元和诗坛的精神面貌,像元稹、白居易诗歌里的平易流畅的作风,就很难归入“荡”与“怪”的范畴里去。虽然如此,元和诗人的致力于独辟蹊径、开拓诗境,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他们在题材、结构、语言、体制各方面都有大胆的实践与创新,可以说是千汇万状,尽入笔底。借用“雄厚博大”四个字来称许这一时期的诗风,应该是比较恰当的,“荡”与“怪”不过是它的极端表现罢了。

晚唐以后,流派歧出,风气庞杂,而作为晚唐诗的大宗,自应以李商隐、温庭筠一派为代表。温、李的诗风,襞绩层深而命意婉曲,文辞精美而音韵谐和,正是唐诗重韵味、讲声律、求“兴寄”的结晶;而境界狭小,笔力荏弱,情长气短,文浮于质,则是他们的致命伤。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自然达不到气象浑厚的胜境,那种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宋词(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先导,从而构成了唐诗质变的另一种形态。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唐诗的气象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以盛唐气象作为自己的典型形态,而在其他历史阶段又会有种种变形。而盛唐气象之足以代表唐诗,是因为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的比较圆满的结合,是唐诗自身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

(摘编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材料二:

盛唐气象的形成,主要决定于盛唐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当时人们特定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

唐朝自建国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高度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也比较开明,思想禁锢很少,思想文化领域比较自由。而且科举制度的实行,给士人提供晋身之阶。唐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士人们眼界开阔,所有这些因素,便形成了盛唐文人士子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并形成一种开朗、乐观、健康、雄壮的审美理想。

不过,文学有其独立性,文学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政治盛衰的阶段完全合拍。从政治意义上来看,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年代开始就很兴盛了,史学家羡称“贞观之治”,但诗歌的发展比起政治慢了一拍,在此时尚未呈现出“盛唐气象”。欧阳修说:“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在这个时期,六朝骈俪习气仍非常浓厚并顽强地笼罩着诗坛。所以贞观这个政治意义上的盛唐,只能列入诗史分期的初唐。真正反映出盛唐气象的诗歌,是自开元中期开始的,离贞观(政治上的盛唐)相差几乎一百年之久!再说自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已由盛极而转衰了,但传统的文学批评,却把安史之乱以至大历初年的诗歌都列为盛唐诗。的确,盛唐诗人崇高的理想、伟大的抱负、不凡的气度和艺术上高华壮丽的审美趣向,是在盛唐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长期影响的积淀中形成的,它来自太平盛世,然而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历史惯性。安史之乱后,政治上的盛唐时代结束了,但诗歌上的盛唐气象还在延续。盛唐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气度,他们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并没有立即消失。乱世残酷的现实,还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雄浑悲壮的作品,而杜甫的诗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呈现了最夺目的光芒。

(摘编自吴承学《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有了刚劲有力、明朗阔大的精神气魄,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饱满的政治激情,才有了“厚”与“雄”。
B.贞元、元和之际的唐诗虽有“荡”“怪”之特点,但作者认为此时的诗风用“雄厚博大”来形容比较适合。
C.温、李的诗境界狭小,笔力荏弱,但以温、李为代表的晚唐诗精深婉丽的作风,恰恰成了以婉约派为正宗的宋词的先导。
D.盛唐气象作为唐诗气象的典型形态,它实现了唐诗各个要素比较圆满的结合,是诗歌风格发展成熟的标志,因而盛唐气象足以代表唐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诗句“时当暑雨后,气象仍郁密”中的“气象”与皎然《诗式》中“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的“气象”含义不同。
B.内容空泛、骈俪对仗的六朝诗风仍笼罩着贞观诗坛,这表明文学发展有时与政治兴衰并非完全同步。
C.安史之乱带来的残酷现实,刺激着许多诗人写出了雄浑悲壮的作品,从而使盛唐气象得以延续。
D.一个时代的诗风,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又受诗人审美情趣的影响。
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两则材料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蜀相》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后的作品,而此时政治上的盛唐时代已经结束,《蜀相》为什么依然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

“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

“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

“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

“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

“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

“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

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

“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的么?”

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

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商量商量罢,要不……”

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

“唏唏,胡闹!”阔亭轻蔑地笑了出来,“你吹熄了灯,蝗虫会还要多,你就要生猪嘴瘟!”

“唏唏!”庄七光也陪着笑。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不成!你没法开!”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就说是:因为,社神不安,之故。这样一来,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就难免要到,府上……是的,都要来到府上,麻烦。”

“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

“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

“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

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孩子们注意到西厢房,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

孩子们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

“白篷船,对岸歇一歇。

此刻熄,自己熄。

戏文唱一出。

我放火!哈哈哈!

…………

……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选自鲁迅同名小说,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就点染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让人不难感觉到在吉光屯人们的心目中矗立着一个令人生畏的疯人形象。
B.当“他”以低声、温和的语气试图使阔亭等人明白那一盏灯必须吹熄,换来的却是阔亭轻蔑的嘲笑。
C.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
D.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说起话来不时停顿,慢条斯理,足见其作为吉光屯的统治者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长明灯的点燃者,作为皇帝的“梁武帝”在灰五婶的口中变成了和他们一样地位和身份的“梁五弟”,她明知“灯”无用但仍维护。
B.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其迷信落后的社会风气正反映了旧中国畸形的社会形态。
C.在《长明灯》中,作者始终作为一个不出场的叙述者将他的主观感情渗透到小说的画面和构思中,从而赋予小说一种主客观水乳交融的独特抒情气质。
D.“长明灯”,既象征着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封建迷信思想,同时也是行文的线索。
8.鲁迅塑造了很多“先觉者”形象,本文的“他”也是其中之一。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他”这一“先觉者”形象的。
9.本文以孩子们笑唱随口编派的歌结尾,这一结尾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贞观七年,太宗命侍中魏征录古来帝王子弟成败事,以赐诸王。其序曰:“始封之君,时逢草昧,是以在上不骄,或设醴以求贤,或吐飧而接士。暨夫子孙继体,多属隆平,弃忠贞之正路,蹈奸宄之迷途。今录自古诸王行事得失,分其善恶,各为一篇,名曰《诸王善恶录》。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太宗谓诸王曰:“此宜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贞观十年,太宗谓荆王元景、汉王元昌等曰:“我闻以德服物,非虚说。比尝梦中见一人云虞舜,不觉竦然敬异。向若梦见桀、纣,必应斫之。故知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荣贵。汝等位列藩王家食实封更能克修德行岂不具美也?且君子小人本无常,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纵欲肆情,自陷刑戮。”

贞观中,皇子年小者多授以都督、刺史,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谏曰:“刺史师帅,人仰以安。是以人君爱恤百姓,常为择贤。汉宣帝云:‘与我共理者,惟良二千石乎!’如臣愚见,陛下子内年齿尚幼,未堪临民者,请留京师,教以经学。一则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则观见朝仪,自然成立。因此积习,自知为人,审堪临州,然后遣出。”太宗嘉纳其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此独以钟
A.凡在故老,犹蒙矜育B.客逾庖而
C.又何以吾生而安吾性耶D.余自齐安行适临汝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生孩六月,慈父
B.夫人之与,俯仰一世/初七及下九,嬉戏莫
C.今钟磬置水中/犹不能不之兴怀
D.既自以心形役/传其事以官戒也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汝等A位列藩王B家C食实封D更能克E修F德行G岂不具H美也
1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稼穑艰难”的“凡”是“凡是”的意思,与《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中的“凡”意思相同。
B.“不其时”的“夺”是“耽误”的意思,与《陈情表》“舅夺母志”中的“夺”意思不同。
C.“非虚说”的“信”是“实在、确实”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信可乐也”中的“信”字意思相同。
D.“请留京师”的“且”是“暂且”的意思,与《种树郭橐驼传》“且不得暇”中的“且”意思不同。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太宗虽国事繁忙,但仍重视对太子的教育,他从吃饭这一生活琐事出发,教育太子要爱惜百姓,不夺民时。
B.魏征受命于唐太宗辑录《诸王善恶录》,其序中对比分析了开国时受封的王和后世继位的子孙的善恶得失,以此告诫诸王。此文得到太宗的认可。
C.唐太宗认为德行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君子和小人都并不常见,应当努力自我克制,自我勉励,一天天地彰显善行,避免受刑罚或被处死。
D.针对皇子年龄尚小便多授以刺史等职的情况,谏议大夫褚遂良表示反对,他认为皇子还不能胜任,建议先用经学教导他们。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兴亡是系,可不勉欤!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16.傅说所言“此木虽曲,得绳则正”,讲的是什么道理?唐太宗借用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2023-07-09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