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十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一 期末 2023-07-11 3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无异于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别,消融“群-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即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而不是外在的强制力量,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养》)


【注】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札在心里暗自许诺,完成所有出访任务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此时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就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仍有一定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完全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独”论述的一项是(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不苟言笑;他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醒自己。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一个小标题。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在四十几年前,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英文、国文、算术,因为在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是一种点缀,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因此学生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置备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非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夏丏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一样,像一样。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地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记得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原来夏丏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爱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他因为要最经济地使用这五十分钟,所以凡本课中所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东西,都预先写好,黑板是特制的双重黑板,用完一块,把它推开,再用第二块,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地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

吃早饭以前的半小时,吃午饭至上课之间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时以后直至黄昏就睡——这些都是图画音乐的课外练习时间。这两课在性质上都需要个别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外按照排定的时间轮流地去受教,但是李先生是观音斋罗汉,有时竟一天忙到夜。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至多只费十五分钟,因为正午十二点一刻至一点,下午六点一刻至七点,都是课外练习时间。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李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这样,学生安得不崇敬他,图画、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选自丰子恺《缘缘堂随笔集》)

文本二:

我和叔同相识,是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的时候。当时我们已是三十左右的人,想在教育上做些实际功夫。我担任舍监职务,兼教修身课,时时感觉对于学生感化力不足。他教的是图画音乐二科,这两种科目,在他未来以前是学生所忽视的,自他任教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课余但闻琴声歌声,假日常见学生出外写生,这原因一半当然是他对于这二科实力充足,一半也由于他的感化力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以及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全由诚敬中发出,我只好佩服他,不能学他,举一个实例来说,有一次,寄宿舍里有学生失少了财物了,大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我身为舍监,深觉惭愧苦闷,向他求教。他所指教我的方法说也怕人,教我自杀!说:

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作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抵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

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提出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我自愧不能照行,向他笑谢,他当然也不责备我。

(夏丐尊《弘一法师之出家》)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旧时代的教育环境里,本来忽视图画、音乐的时代教育背景,更能够衬托李叔同先生对这些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视。
B.李叔同先生博得了学生的崇敬,恰恰就在于他的教育精神,在于他对教育的认真、严肃和献身精神,作者将其喻作“法力”,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C.李叔同先生做了教师后,其着装打扮变得儒雅斯文,而这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他重视教育的精神。
D.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他与其被李先生开导,不如被夏木瓜骂一顿,表达了他对李先生的教育方式的不理解、不认同。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他“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即丰子恺所言私塾里的“画图儿”,这与李叔同先生所教授的图画是一样的。
B.《庄子·秋水》载:“孔子游于匡……弦歌不辍。”意思是以琴瑟伴奏而歌诵,以保持教化育人的精神,李叔同先生营造的教育氛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种“弦歌不辍”的情形。
C.《受戒》中的仁山和尚行为洒脱不羁,率性而为,颇有名士风范;而李叔同“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可见魏晋名士风流余绪在这些人物身上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
D.夏丐尊的《弘一法师之出家》中所叙李叔同劝其以自杀的方式来感化学生一事,足见其对待学生教育的诚敬态度。
8.文本一第三段详细地列举了李叔同的才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读了文本后,如果你要制作关于李叔同先生“认真、严肃、献身”的教育精神的事迹资料卡片,请拟写几条提纲。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周民也。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奚暇治礼义哉?王谷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急王上》第七章)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修身也。见不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杆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遍物不博,辩⑤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⑥,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⑦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⑧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①谮慝:恶意的诽谤。②批扦:批驳。③孩:念头。④隳颠:秃顶。这里指年纪大。⑤辩:同“辨”,明白。⑥伐功:夸耀自己的功劳。⑦被:同“非”。情:同“惰”。⑧戴:同“载”。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民而可为也          罔:同“网”,比喻陷害       故君子力事日强   力事:勤劳于事
B.此惟救死而恐不   赡:供给人财物             名不可而成也   简:轻易
C.俯足以妻子          畜:养活             浊者流不清       原:原来。
D.放辟邪                 侈:奢侈             守道不             笃:专一不变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B.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C.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D.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善无主于心者不面/行莫辩于身者不立。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的“庠序”是指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B.甲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乙文见解独到,不落窠臼,说理明白晓畅而又透辟。
C.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实践、反省等修身的方法以及修身对于他人所具有的影响作用。
D.墨子以志强言信、慷慨大方、守道不笃、博学多才、明辨是非等为“君子”的标准,强调修身须发自内心,不可虚假。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14.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两句话有什么本质区别?

三、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使几个弟子毫无顾忌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了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比喻的方式肯定人民力量的巨大,让统治者谨慎。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王安石感叹六朝往事如流水,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