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凉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一 期末 2023-07-24 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会芳园赞》是《红楼梦》第11回描写会芳园秋景的一段骈文。原文无题,后人为了叙述和评论方便,题名《会芳园赞》。

会芳园是宁国府的西花园。荣国府也有后花园。按小说第16回所叙:贾赦所居乃荣府旧园。建造大观园时,拆宁府会芳园墙垣楼阁,直接入荣府东大院中……建大观园后,会芳园余下的部分(如丛绿堂)仍是贾珍父子与众妻妾游乐处。这里发生了许多有重要影响的事件,并在《红楼梦》成书至定稿过程中留下了痕迹。

《会芳园赞》不满百字,却独具一格,是小说第一篇也是唯一描写宁府后花园,乃至正面展示贾府后花园的骈文。类似文字在小说中没有再出现。大观园有姊妹题诗等,却没有专门赋赞(见第十七至十八回)。如此看来,《会芳园赞》颇有一枝独秀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特别论述其写作艺术: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会芳园赞》就文体、辞藻、地位而论,可谓篇中之独拔。那么,曹雪芹是否隐以重旨”“复意,而在着意创造隐秀之美呢?

会芳园虽然有景物之美,但并非一般自然风景。它是小说描写的贵族贾府私家园林,从性质上说,是人造的自然。它的建造(或改造)必然打上人工印记,体现贵族主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享乐需求。《会芳园赞》通过王熙凤入园所见展开描述,体现特定人物视角和时空限制,但显然又非完全的王熙凤限知视角,其中的两个典故内涵就未必是不识字的王熙凤所明了的,而是作者的意图渗透。还有,王熙凤并非首次入园,是在探望秦氏后从便门入园的,所见与平时正门入园很不相同,才会一步步行来赞赏。这都是作者的有意设置。这些设置,极其重要,却不易被人领会。

《红楼梦》的韵文并非独立艺术作品,而是其全书散文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联系叙事语境,才能充分破解其内在功能意蕴。就《会芳园赞》而言,其语境关联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月宝鉴的两大情节关联。有学者提出《会芳园赞》桥梁说,即从秦氏病转入贾瑞之死的过渡。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美丑对照的意义上谈过渡,就难以成立。因为那不是过渡,而是转折。《会芳园赞》的意蕴并不在美丑对照,而是美中隐丑的隐秀之笔。它对享乐和情欲的双向讽刺既是内在联系的(在宁府之内),又是可能分离的(在宁府之外)。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芳园赞》能成为秦氏之病与贾瑞之死这两大情节的过渡。它们的内在联结点在情欲之求,而王熙凤的活动恰恰成为情节的关联线。如此说来,所谓贾瑞起淫心,并不突兀。贾瑞的淫心正是会芳园的淫靡气息和贾珍父子淫乱丑行的诱惑结果,贾瑞躲藏在王熙凤必经之宁府花园幽径小道,是认定在合适的地点可做合适的事情,只是这位贾府另册的痴情男人错入天台,只能成为毒设相思局的牺牲品。秦可卿与贾瑞两个故事都是曹雪芹从《风月宝鉴》旧稿移植改造到《石头记》的,它们的共同点是邪思妄动淫心,故事都发生在权势地位很不对等的双方,其结局都是弱势者枉送了性命。其警示意义各有不同,作者的处理方式也不同,但都极为深刻,都成为作者既以警世又揭露批判贵族权势罪恶的利器。两个故事的联结点在看似荟萃芳华实则藏污纳垢的会芳园,由于秦氏病对的隐没,似乎转折突兀,实则一脉贯通。这正是隐秀之笔的巧妙。

二是环境描写的内外相映。荣宁二府的环境描写是故事人物发展的背景。作者用笔各有不同。荣府是通过黛玉进府、刘姥姥进府、送宫花等多次展示皴染,写出贵族之家的宏阔气象和森严等级。而对宁府主要只写了两次两处,一是贾宝玉所见贾蓉卧室内貌,二是王熙凤所见会芳园外景,二者是相互映照补充的。贾蓉卧室(秦氏称侄儿房)或被视为秦氏个人卧室,其淫靡气息则被看成是秦氏引诱贾宝玉梦中云雨的证据。这是极大的误解: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年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在男权制度下,卧室只能体现父权夫权的趣味意志,绝不可能体现出身微贱的妻子的喜好。贾蓉卧室的奢华淫靡气息,与会芳园的情欲享乐氛围,与贾珍贾蓉父子的所作所为是何其一致。由此可见,会芳园与贾蓉卧室描写的外内相互映衬,乃是曹雪芹揭露批判贵族宁府的精心布局。

三是涉秋描写的隐喻意味。《会芳园赞》以秋天为季候背景,是与曹雪芹对贾府盛衰的整体把握相关联的。小说描写贵族世家贾府的百年盛衰,自先祖荣宁二公创业,已有五世。实际叙事起点从贾敬赦政第三代起,冷子兴评论: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外观印象是:大门前虽冷落无人,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但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如果用四时气象比拟,贾府的春夏已成往昔,只存留在贾母赵嬷嬷等老一辈的美好回忆中。此时已经进入萧瑟之。整部《红楼梦》就是写出贵族之家由彻底破败,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过程。这种整体把握乃是作者对贵族贾府描写的认知基础。可以说,前八十回作者全力写梦之秋。而在环境描写中,第一次把季候景物与人事气象巧妙结合的,就是富有匠心的《会芳园赞》。作者把贾敬生日安排在九月中旬,以此为季候时令描写会芳园,既有赏心悦目的秋日美景,又透露出飘零渐尽的未来走向,映射出贾府外观仍存蓊蔚洇润之气却已萧疏腐烂的内在面貌。到了第71回至80回,贾母生日为起点的秋后景象与衰败乱象的整体融合达到高潮。此时,75回贾珍会芳园宴乐引来宗庙异兆悲音的警示,与11回的《会芳园赞》遥相呼应,表明贾府没落已无可挽回。从这个角度看,《会芳园赞》的涉秋描写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隐喻意义就更值得重视了。

(作者刘上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会芳园赞》具有一枝独秀之美,是《红楼梦》中唯一描写宁府后花园和正面展示贾府后花园的文字。
B.《会芳园赞》通过王熙凤入园所见展开描述,但是又不完全限于王熙凤视角,也渗透着作者的意图。
C.《会芳园赞》是秦氏之病与贾瑞之死两大情节的过渡,因此它的意蕴在于美中隐丑的“隐秀”之笔。
D.《会芳园赞》第一次把季候景物与人事气象巧妙结合,映射出贾府的内在面貌,表明其没落已无可挽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曹雪芹有意设置王熙凤在探望秦氏后从“便门”入园是为了通过王熙凤视角展开描述,同时又渗透他的意图。
B.从美丑对照的意义看,《会芳园赞》不是秦氏病转入贾瑞之死的过渡,而是两个故事的转折,看似转折突兀,实则一脉贯通。
C.王熙凤所见会芳园外景是曹雪芹对宁府的两处主要描写之一,与贾宝玉所见贾蓉卧室的描写形成内外映衬,相互补充。
D.《会芳园赞》中写景入秋,用萧索气象暗示贾府的衰败,是曹雪芹重旨复意“隐秀”用笔的杰出范例,充分体现了隐秀之美。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会芳园赞》末尾的“笙簧盈耳”“罗绮穿林”,从听觉视觉展示了会芳园的富贵奢靡,是宁国府箕裘颓堕的隐喻。
B.《会芳园赞》中“通若耶之溪,接天台之路”暗示秦氏身世的隐蔽,也暗指天香楼,隐含贾珍“爬灰”的丑闻。
C.会芳园是日后的大观园,元妃省亲是宁荣二府的大荣耀,因此将景色秀美的会芳园改建成省亲别院无疑是最佳选择。
D.会芳园中的美好景色与人物内心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出贾瑞的好色无耻,也映衬出王熙凤的凶狠毒辣。
4.文中引用刘勰《文心雕龙》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5.《会芳园赞》对秋天的描写具有深刻的隐喻意味。请结合本文观点,对《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雷雨》任意两篇中的相关描写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美)雷蒙德·卡弗

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侯。她穿着皮衣,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光亮的黑发在脑后绾成-个髻。他想象着女孩发髻放下来披散在小小背后的样子。因为排在前面,他没法一睹她的面貌。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他只好不再看,猜着女孩大概廿五岁时,买了一张到东部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

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

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觉得有人挤着自己。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她抬头看看他,脸红着,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他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在哪儿掉了呢?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孩那么靠近我,他立刻想到是她扒走了皮夹。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于是打电话回家,叫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她真该死,装出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皮夹。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咬紧牙根,心想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

此时,那黑发女孩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x光机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他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你当然认识。他说。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他说,并且为用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你说什么?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他说。好吧。那女孩神色凝重地端详他,然后从腿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孩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跑着的那女孩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

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一个邮包却寄来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觉得自己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7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才”写出了“他”贪看女孩儿时间之久;女孩儿对他“瞪着她看”的异样目光有所察觉,“目光下移”流露出内心的反感和厌恶。
B.机场酒吧里两名女孩儿相谈甚欢,表明二人熟识,关系亲密。这一情节貌似无意,实则为下文皮夹被偷,“他”怀疑女孩儿,埋下伏笔。
C.女孩儿偷走钱包并未离开,而是再度出现在男人的视线里,是为了告诉“他”她故意偷走皮夹报复他的原因,而男人却很高兴识破了她的计谋。
D.故事结局,女孩儿寄回了皮夹,表明女孩儿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向男子表示歉意,寄还皮夹希望能够得到男子的谅解。
7.下面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机场候机室为环境背景,设计了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从“他”贪看女孩到重获钱包,人物性格在互动冲突中逐渐得以显现。
B.小说开篇以第三者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生动逼真地刻画了他龌龊、阴暗的内心世界,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黑发女孩和金发女郎在服务台边谈得很入神这一场景,为下文“他”追赶黑发女孩要回自己的皮夹反被警察抓住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D.见到美女时瞪着看,“他”表情极不庄重,结果遭到了黑发女孩偷窃皮夹、栽赃陷害的报复,因而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好色必遭报应。
8.请简要概括小说中“他”的心理活动变化。
9.小说对女孩的描写着墨不多,却将人物刻画得生动饱满,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阖闾元年,始任贤使能。仁未施,恩未行,恐国人不就,诸侯不信,乃举伍子胥为行人,以客礼事之,而与谋国政。阖闾谓子胥曰:寡人欲强霸,何由而可?伍子胥膝进,垂泪顿首曰:臣,楚国之亡虏也,父兄弃,骸骨不葬,蒙罪受辱,来归命于大王,幸不加,何敢与政事焉?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子胥曰:臣闻谋议之臣,可足处于危亡之地,然忧除事定,必不为君主所亲。阖闾曰:不然。寡人非子,无所尽议,何得让乎?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险阻润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仓库不设,田畴不垦。为之奈何?子胥良久对曰:臣闻治国之道,安君理民,是其上者。阖闾曰:安君治民,其术奈何?子胥曰: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从近制远者,必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斯则其术也。阖闾曰:寡人委计于子。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城郭以成,仓库以具,阖闾复使子胥、屈盖馀、烛佣习术战骑射御之巧

六月,欲用兵,会楚之白喜来奔。阖闾见白喜而问曰:寡人国僻远,东滨海,侧闻子前人为楚荆之暴怒,费无忌之谗口,不远吾国,而来于斯,将何以教寡人?喜曰:楚国之失虏,前人无罪,横被暴诛。臣闻大王收伍子胥之穷厄,遂不远千里,故来归命。阖闾伤之,以为大夫,与谋国事。吴大夫被离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俱流。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被离曰: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子胥不然其言,与之俱事吴王。

(节选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
B.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
C.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
D.阖闾曰/非夫子/寡人不免于絷御之使/今幸奉一言之教/乃至于斯何为/中道生进退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跪而头叩地。“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B.捐,抛弃、弃置。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
C.戮,杀戮。与“臣与将军戮力攻秦”(《鸿门宴》)中的“戮”意思不相同。
D.相土,观察地理。与“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阖闾即位后,担心“仁未施,恩未行”,难以让百姓和诸侯信服,于是向伍子胥请教强国之道,并委托伍子胥来实施。
B.伍子胥认为谋臣只能和君王在危急境地中共处,一旦忧患消除,国事安定,一定不会再被君王亲近。阖闾打消了他的疑虑。
C.伍子胥认为自己和白喜是“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于是他不听被离的劝告促成了吴王收留白喜,并和白喜一起侍奉吴王。
D.阖闾任贤使能,励精图治。伍子胥虽然身为楚国逃犯,但是依然受到他的重用。吴国偏僻落后,他采取有效措施强国治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城郭以成,仓库以具,阖闾复使子胥、屈盖馀、烛佣习术战骑射御之巧。
(2)被离曰:“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
14.伍子胥认为使国泰民安的具体办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②西山寇盗:吐蕃。③后主:指蜀汉的刘禅。④梁甫吟: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B.颔联上句从时间上蔓延,下句从空间上扩展,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
C.“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相侵”,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D.本诗用字凝练,对仗工整,语势雄壮,意境宏阔深远,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16.同为杜甫登临诗的代表之作,请分别简析本诗和《登岳阳楼》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