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海南 高二 期末 2023-07-25 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材料一:

隐士活动的政治内涵,突出表现在他们与皇权的关系上。隐士形成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士人的独立意识,即“道”优于“势”的信念;二是皇权所希望的隐士担负的社会使命,即在皇权与社会的矛盾中起到协调作用。这就决定了隐士与皇权间无所不在的紧密关系:尽管“道”优于“势”,可又不得不服从“势”的绝对统治;皇权一方在隐士不抗拒其统治的前提下,尽量予以优容,甚至亲密无间。于是,双方如同一对命里注定的冤家,互相排斥,而又互相吸引。

经过前代的教训,魏晋时期的皇权与士人都开展了对双方关系相处方式的思考。活的标本,便是“竹林七贤”。在不断选择和扬弃中,他们逐渐找到了双方不得不接受的相处方式。

第一种为对抗式,唯嵇康一人。嵇康继承了东汉以来逸民隐者的疑君和无君思想,他不仅公开唱出“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论调,还在行为上付诸实施,傲视王侯。这种处世方式的危险性被山林中真正的隐者看得清清楚楚。《文士传》记载了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开导嵇康的话:“子识火乎?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然在于用光。人生有才,而不用其才,果然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曜;用才在乎识物,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多求!”但嵇康并没有听进这些话,继续公开与司马氏政权对抗。当好友吕安被诬陷入狱时,嵇康不惜以卵击石,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为之辩护,就此落入了一个等了他很久的陷阱。直到被捕入狱,嵇康才意识到孙登的先见之明,写诗自责:“昔惭下惠,今愧孙登!”

与此相反的方式是投靠式。山涛明白得最早。他四十岁时便作了赵之国相,入晋后又历任要职。山涛的投靠是隐士与皇权关系中的一种适应,目的是全身,而不是出卖灵魂。尽管被嵇康骂得难堪,但嵇康遇难后,山涛仍举荐其子嵇绍担任秘书丞。嵇康被杀后,向秀拿着本郡的文书薄册来到洛阳,司马昭问他:“听说你有隐居的志向,为何又来这里?”向秀说:“巢父、许由这些拘谨自守的人是不值得效法称羡的。”司马昭听了,大为赞赏。

第三种是矛盾式,以阮籍为代表。阮籍在很多方面与嵇康是一致的。如嵇康提出要“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就干脆提出“无君论”的思想。在目无礼法,行为放达方面,二人也如出一辙。但二人下场却截然相反,其中关节就在于谁能有全身之道上。阮籍善于把对外界的褒贬藏在心里,因而能得到司马昭的赏识。在司马昭看来,士人做不做官,做官清不清廉,勤不勤政,都无关紧要;最要紧的,是听不听话,嘴巴老不老实。他平日十分注意观察士人,看谁最符合这个标准。他亲自树起的服从典型,便是阮籍。所以,司马昭对阮籍冒犯礼法的举动便视为枝节小事,不足一提。阮籍遭遇母丧,公然在司马昭那里吃酒。司隶向司马昭进言:“陛下正提倡以孝治天下,可阮籍却在重丧期间公然饮酒食肉,应流放海外,以正风教!”司马昭说:“阮籍痛苦成这个样子,你为什么不能与他分忧?况且有病的时候饮酒食肉,本也符合礼教规定嘛!”

说阮籍这种方式矛盾,是指它虽能保全性命,而且也没像向秀、山涛等人那样认真做官,但它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隐士的赤诚、高洁之心。所以阮籍保全生命的代价除了自己的“至慎”外,还有内心极度的痛苦: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隐逸之心未泯,所以十分在乎为保全性命所付出代价。生命受到威胁可由司马昭来保护,但由此而产生的内心极度煎熬,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分担的:“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魏氏春秋》云:“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与阮籍相似的,还有七贤中的刘伶和阮咸。

竹林七贤以试验田的方式,向后人展示了各种与皇权相处的方式。从此便使隐士与皇权关系的调整,进入了自觉的阶段。

——宁稼雨《魏晋名士的隐逸情怀(上):名士归隐的政治蕴含》

材料二:

魏晋时期,名教的瓦解给了士子们宣泄情绪的窗口。在动荡的社会中,亢与卑、直与曲,逆世与顺俗,隐德与扬名,外在的事功与内在的自由,这一系列对立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究竟该如何做出选择?

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里面自言“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其说是在菲薄先圣,不如说他是在向泥塑的偶像所代表的僵化的名教宣战。如果说嵇康是魏晋士人思想解放的前导,阮籍则是放达派行为艺术的先驱。史载“籍本有济世志”,但兼济天下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之后,他却转而酣饮终日、凌蔑礼法,放言“礼岂为我设邪”。阮籍“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穷途之哭是为什么?车驾之路断绝么,显然不是;仕进之路穷绝么,当然更不是。苦闷现实的解脱之路何在,信仰崩塌之后灵魂解救之路何在,这些路他都找不到,只能做穷途之哭。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进取通常需要与人群发生联系,狷则隐含着脱离人群、走向孤独之路的心理倾向,或者说狷的极致就是隐。同轻视世俗价值的愤世嫉俗者相似,超世脱俗者也是以一种淡然的态度看待声名财富与高官大位,因而后者选择了远离纷扰、退隐山林。“隐”的表征是相同的,不过隐逸背后的意蕴不同。退隐并不意味着遁世,而是藏道自珍,不管处在朝廷,还是居于山林,心中高悬的始终是人伦大道,坚守的是纯粹的精神价值。

西晋末年的社会大动乱中,除了戡乱救国之外,士人肩上还担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挽斯文之将坠,扶儒学之既颓,担负起了承继道统“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使命。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在反抗畸变儒学的过程中,走向了尚虚的一端,玄学的广泛流布使得儒教几近沦没。价值的虚无主义侵蚀了凝聚人心的集体意识,而越轨行为则破坏了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规范。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于真正信仰儒家伦理的孔门后生来说,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屈其道与天下靡”,也不会像狂狷那样“以其道而与天下亢”,而是“储天下之大用,而不求用于天下”。失意时不自暴自弃,困厄时不怨天尤人,能长处乐,能久处约,这才是孔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

——史海甄言《山林之乐与仕宦之忧: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士和皇权如同一对欢喜冤家:士人内心渴望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但又得屈从皇权统治;皇权需要利用士人来维护统治,又要提防他们对其统治的挑战。
B.山涛和阮籍对皇权的态度有别:山涛为了全身远祸,可以不惜放弃人格理想,在官场中长袖善舞;阮籍属意山林,但为全身远祸,又必须与皇权曲意周旋。
C.阮籍虽凌蔑礼法,却把褒贬藏在心里,因而颇受司马昭赏识,但司马昭对阮籍的优容,前提是阮籍不抗拒其政权的统治,这仍是“势”对“道”的借用。
D.愤世嫉俗者和超世脱俗者对世俗价值的态度接近,都选择退隐,但后者藏道于心,心中高悬人伦大道,坚守精神价值,而不是蔑视礼法名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士传》中孙登用火与光的关系来劝导才多而识寡的嵇康,倘若继续与司马氏政权公开对抗,而又无保全自身的处世之道,恐怕有杀身之祸。
B.向秀来洛阳求见司马昭,司马昭问他既有退隐之志,为何又来朝廷谋取仕宦,向秀认为巢父、许由这样洁身自持的人不知变通,他愿和司马氏政权精诚合作。
C.王大看到了阮籍为保全性命而对皇权示好的尴尬和痛苦,所以当王孝伯要他将阮籍和司马相如比较时,他认为阮籍没有司马相如洒脱,心中郁结必得以酒消释。
D.谨守儒家伦理的士人,他们不会像阮籍那样委屈自己的心意而听任天下糜烂;也不会坚持心中之道而与皇权对抗,他们能安时处顺,行藏在我。
3.下列选项中,字面上最能体现材料一中阮籍对皇权的态度的一项是(     
A.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
B.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D.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惭神明。耿介与求生矛盾,旷达与良知互争。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竹林七贤”,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竹林七贤”作为一个亲密的隐退群体,为什么嵇康还要与山涛绝交呢?请阅读以下两段材料,结合材料一的内容进行分析。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吾不如嗣宗之资,而有慢弛之阙①;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②,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足下见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③,盖不欲枉其天才,今得其所也,故四民④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⑤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⑥也;己嗜臭腐,养鹓鶵⑦以死鼠也。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有删节)

注:①慢弛:傲慢懒散。阙:缺点。②暗于机宜:不懂得随机应变。③桷(jué):屋上承瓦的椽子。④四民:指士、农、工、商。⑤度内:意料之中。⑥文冕:饰有花纹的帽子。⑦鹓鶵: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困难的日子里

路遥

①我终于上了高中。

②我意识到,这是我生活道路上一个意义重大的开端。但是,很快我便知道了:我在这里所面临的困难,比我原来所预想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当然,饥饿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威胁——可严重的困难还不仅仅在此。

③在家里时,四舍八邻都不富裕,因此谁也不为自己的贫困而害臊,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对比,就明显地感到自己太凄惶了,我羡慕我的同班同学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运。但我并不妒忌他们,我只是为我自己的寒酸而难过。我知道这不是我的过错——谁愿意过一种贫困潦倒的生活呢?

④但是,我也担心往后有人会因为我的贫穷而欺负我,所以心情一直很沉重。我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不久,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尤其是班上那个恶作剧的文体干事周文明——看来这是一个对人毫无怜悯心的家伙,而不幸我却和他坐了同桌。每当下午自习时,我就饿得头晕目眩,忍不住咽着口水,而我的同桌偏偏就在这时,拿出混合面做的烤馍片或者菜包子之类的吃食,在我旁边大嚼大咽起来,还故意吧咂着嘴,不时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一下我的喉骨眼;并且老是在吃完后设法打着响亮的饱嗝,对我说:马建强,你个子这么高,一定要参加咱班上的篮球队!

⑤这个恶劣的家伙!他知道我饿得连路都走不利索了,却叫我去打篮球!有一天,我们全班在校园后边的山上劳动,他竟然当着周围几个女同学的面,把他啃了一口的一个混合面馒头硬往我手里塞,那神情就像一个阔老耍弄一个叫花子。这侮辱太放肆了,我感觉浑身的血都往头上涌来,我沉默地接过这块肮脏的施舍品,一下把它远远地甩在了一个臭水坑里!周文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一绺浅黄的头发披散在额前,手足无措地立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我的同桌从此便很恨我,但他是再不敢在公众面前侮辱我了,

⑥可过了不久,更叫人难以忍受的事又发生了。有一天,我们宿舍一位同学放在饭碗里的一个玉米面馍突然丢了,那个同学很快把此事反映给了班主任老师。

⑦事情很快就在全班传开来,说我们宿舍出了贼娃子。不用说,怀疑的目光又全部落在了我的身上,鄙夷的目光像针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使得我神情沮丧,连抬脚动手都变得不自在起来。人们开始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我,而背后我又成了他们谈话的中心,

⑧后来,连外班的同学也在指指划划议论我了。每天晚上,我都半夜睡不着觉,咬着被角偷偷地啜泣,此刻,我真想和什么人狠狠地打一架,好把我满心的愤懑排解一下!而我自己不知道,就在这时,有人却突然给班主任报告说:在我的枕头底下发现了玉米馍渣子!班主任听到反映后,乘我不在的时候,带领几个班干部很快去查看了现场。据说,我的枕头底下的确有玉米面馍渣子。我的贼名眼看就要落实了!可是同时,有人也发现,我枕头底下还有一些荞麦皮,大家再仔细一检查,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

⑨事情总算水落石出了:是可恶的老鼠把那个玉米面馍拉在这里吃了,并且还捎带着咬破了我的枕头,事情到此实际还没有完。外班一些不明真相人听到的还是当初的传说,他们对这号事又没追根刨底的兴趣,所以我的贼名还继续在他们中间传播着。

⑩入学一月多来,我就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简直叫人难以忍受,但也只能默默地忍受着。这个困难的岁月,对别人来说,也许只是经济生活上的困难时期,而对我来说,则是经济上和精神上双重的困难时期。

⑪我常常呆呆地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望着一群一伙的同学们从学校的大门里涌出来,一路上互相热烈地交谈着,亲切地说笑着,有的甚至友好地手臂相攀,向灯火通明的街道走去!我在心中默默地向他们呼喊:啊,亲爱的同学们,我并不奢求你们的友爱,但你们也让我平等地生活在你们之中吧!

(有删节)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我”终于上了高中,“终于”一词,写出了作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顺利考上高中学校后的无比喜悦和自豪心情。
B.“我”既羡慕同班同学“生活是多么的幸运”,却又说“不妒忌他们”,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我”因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以掩饰真正的妒忌心理。
C.当“我”把周文明咬了一口的馒头甩在臭水坑中时,“他”被“我”的凛然不可犯的骨气和行为惊得目瞪口呆,从此痛改前非,不再侮辱“我”。
D.虽然“偷馒头”事件水落石出,但“我”的“贼名”却仍然在陌生人中间传播着,这一细节揭示了“一些不明真相人”的病态心理:麻木冷漠,以咀嚼别人的痛苦为乐。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7段运用心理描写,既刻画出“我”长期以来备受歧视与欺侮造成的内心的敏感与脆弱,也揭示出人人皆为帮凶的社会现实。
B.小说第8段中“发现我的枕头被老鼠咬破了一个洞”,情节构思巧妙,巧用“误会法”,先是“我”偷窃被坐实,突然又有新的证据,证明我是清白的,一起一落之间,使文章充满张力。
C.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我”的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因为贫困被歧视、被边缘化的学生渴望被尊重、被平等对待的强烈心声。
D.小说中的“我”不仅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评论者,文中的“我”常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人在贫困处境中的凄惶心境。
8.小说是怎样叙述马建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9.小说是文学,应当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且应当塑造活生生的人。请你结合文本,分析周文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颉利益衰,国人离散。会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颉利恐唐乘其弊,引兵入朔州境上,扬言会猎,实设备焉。鸿胪卿郑元使突厥还,言于上曰:戎狄兴衰,专以羊马为候。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不过三年。上然之,群臣多劝上乘间击突厥,上曰: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余,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

初,突厥突利可汗建牙直幽州之北,主东偏,奚、霫等数十部多叛突厥来降,颉利可汗以其失众责之,及薛延陀回纥等败欲谷设颉利遣突利讨之突利兵又败轻骑奔还,颉利怒拘之。十余日而挞之,突利由是怨,阴欲叛颉利。颉利数征兵于突利,突利不与,表请入朝。上谓侍臣曰:向者突厥之强,控弦百万,凭陵中夏,用是骄恣,以失其民,今自请入朝,非困穷,肯如是乎!朕闻之,且喜且惧。何则?突厥衰则边境安矣,故喜。然朕或失道,它日亦将如突厥,能无惧乎!卿宜不惜苦谏,以辅朕之不逮也。

颉利发兵攻突利,丁亥,突利使来求款。上谋于大臣曰:朕与突利为兄弟,有急不可不救命。然颉利亦与之有盟,奈何?”兵部尚书杜如晦曰:戎狄无信,终当负约,今不因其乱而取之,后悔无及,夫取乱侮亡,古之道也。

代州都督张公谨上言突厥可取之状,以为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薛延陀等诸部皆叛,二也。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塞北霜旱,糇粮乏绝,四也。颉利疏其族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变,五也。华人入北,其众甚多,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上以颉利可汗既请和亲,复援梁师都,丁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之,以张公谨为副。

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上谓侍臣曰: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今单于稽颡,庶几可雪前耻。

(《资治通鉴·唐纪》)

【注】梁师都,夏州朔方人,曾割据称帝,建立梁国,后勾结突厥,受封大度毗伽可汗,前后长期反叛隋、唐,怂恿突厥南侵中原。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及薛延陀□回纥等□败欲谷设□颉利遣突□利讨之□突利兵□又败□轻骑□奔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意为“辈,等”,与《过秦论》中“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的“属”同意。
B.戎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泛称为戎,北方的部族泛称为狄。文中泛指西北部少数民族。
C.比,意为“近来”,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意思相同。
D.太上皇,又称太上皇帝,是皇帝父亲的尊号,通常指的是仍然在世但己禅让的皇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胪卿郑元认为突厥羊马瘦弱,百姓饥饿,是灭亡之兆,诸大臣也劝谏乘机攻打突厥。但唐太宗认为攻打突厥要师出有名,待其罪而击之。
B.突利可汗最终率部投降,太宗从突厥的由盛转衰看到治理一个王朝的教训。司马光记录了这个细节,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宗旨。
C.突利向唐王朝请求出兵教援,太宗对此感到为难。兵部尚书杜如晦认为戎狄不守信用,违背了约定,应该立即出兵攻取,以免将来后悔不及。
D.太宗认为颉利可汗之前已经派人来请求与唐朝和亲,却又出兵援助唐朝的敌人梁师都,便派兵部尚书李靖、代州都督张公谨率兵讨伐突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选自《种树郭橐驼传》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兵入朔州境上,扬言会猎,实设备焉。
(2)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4.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代州都督张公谨认为可以攻取突厥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黄钟】人月圆·甘露怀古

徐再思

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木兰花在,山僧试问,知为谁开?

注释

①人月圆:词牌名,亦为曲牌名,此调始于王诜,因词中“人月圆时”句,取以为名,建于国东吴甘露元年(265),后屡毁屡建。相传为刘备东吴招亲之处。②甘露:即甘露寺,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后峰,京口城东北。③徐再思(约1280-1330),字德可,号甜斋(有的资料中其号为“甜齐”),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迹不详。④江皋楼:皋,江边的高地,此谓甘露寺一带的楼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山,次句写水。“江皋楼观前朝寺,秋色入秦淮”,开篇即点出了前朝古寺甘露寺,一个“入”字赋予“秋色”以动感,形象生动。
B.“远人南去,夕阳西下,江水东来”三句构成一鼎足对,写暮色将至,江天远景的壮阔景象,“远人南去”是指天近黄昏,游人纷纷离去,找投宿之地。
C.作者以兰花开反衬出这里的寂寞荒凉。而木兰又是高洁的象征,它不管人间的盛衰荣辱,立于高山之巅,默默生长,年年花发,为山寺散发出它的幽香。这给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安慰。
D.整首小令布局严整,意脉相贯,语言含蓄晦涩,借古以伤今,饱含人世的沧桑和羁旅他乡的孤寂寥落。
16.意象并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惯用的技巧,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运用,“败垣芳草,空廊落叶,深砌苍苔”三句在意象并置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请加以鉴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