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蚌埠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08-10 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现实,创造一个新的艺术实体。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文学翻译最重要的功能是满足社会的美学要求,使译文读者能够享受到和原文读者相同的美学感受。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用本族语言的艺术形式,再现原作的形象、情感和语言的艺术美。

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文学作品就是由众多的艺术形象组成的形象体系。任何小说都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一部小说的美感也是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分不开的。翻译文学作品时,就要尽量把原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口气表现出来,以让读者感知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使人受到启迪,获得美的享受,不仅是它的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包含在人物形象中的情感。它体现的是作者的爱和恨,传达了作者的作品态度。文学作品的语言手段不只是语言外内容的中介,而且是作品的美学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属于文学作品的美学结构。我们在进行文学翻译的时候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又要注意语言的表现力,才不会影响原作美学价值的传达。拿莎剧的翻译为例。莎剧是戏剧,同时又是诗,而且基本。上是用有格律的韵文行所组成,叫做戏剧诗,现今又叫诗剧。在翻译它们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节奏声调之美。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选词造句都有自己的特色。原作者在英语原文中运用的语言形式,是为了让他的读者得到一种形式上的审美享受,而我们的译作则应通过译者让中国读者也享受到同样或相近的审美效果。

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正是由于语言对思维的支配作用而造成的。

思维的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如思维风格不同,句子中心各异,会影响译文质量,破坏原文美感。英语习惯把要点在句首先说,而汉语习惯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又如思维侧重点不同,造成表达形式各异,进而影响译文的自然、流畅。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忽视了这种由思维差异而造成的句式特点,那么我们的译文会支离破碎,或会冗长板结。如果把“Mary didn't remember her mother who died when she was two years old”译成玛丽不记得她那在她两岁时死去的母亲了,就有悖于汉语表达法。

(摘编自云虹《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审美》)

材料二

杜甫被国人尊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杜诗的翻译历来受到国内外翻译家的重视,国内目前翻译杜诗最多的是许渊冲先生,而海外翻译最多的是宇文所安,他翻译了杜诗全集。

对二人的杜诗译介也呈现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一种对宇文所安翻译杜诗全集的努力表示赞赏,认为其翻译能较大程度地接近杜诗的原旨;另一种则称颂许渊冲先生翻译的都是杜诗的经典,译出了杜诗的神韵。宇文所安与许渊冲的杜诗翻译,哪一个更优美和准确,是否有高下之分?他们的杜诗译介是否存在误读?

不同译者对诗歌翻译的韵律、节奏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等方面,都遵循各自的原则。许渊冲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艺术,他在翻译诗歌时,采取三美原则。他认为翻译不仅要忠实于诗歌原意,体现出音美和形美,更重要的是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意义、双关意义等,也就是要注重意美。宇文所安在翻译过程中力求流畅通顺,采取直译的方法,他说:多数情况下,我宁取表面笨拙的译文,以便让英文读者能看出一点中文原文的模样。这种相对直译的译文自然僵硬有余,文雅不足。实际上,直译和三美原则并不是完全冲突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所融合,从而丰富译诗的形式。

许渊冲曾说:如果把作者比作父亲的话,那译者就可以比作母亲,那译诗就是父母结合的产儿。产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像父亲,也不会一点不留下母亲的胎记。译诗不可能百分百等于原诗,也不可能不留下作者再创造的痕迹。与许渊冲不同,宇文所安以内容优先,希望能呈现杜诗多样的风格:作为译者,我确信这些作品的‘中国性’会得以显现:我的任务是发现这个谱系差异的语言风格

作为中国翻译家,许渊冲虽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但为了追求诗歌的音美、形美意美的极致效果,在翻译过程中采取了创造性翻译,有时为了传达杜诗的意境美,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具体词句的原意。相比之下,宇文所安的翻译策略是为呈现杜诗的完整性服务,在内容与韵律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忠实于内容,叙述出一个个逻辑合理、字词对应、情节完整的故事,成为宇文所安杜诗英译的显著特色。

翻译并不是一项仅涉及语言能力再现的活动,而是实现不同文化交流的语言转换实践性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会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去解读另一种文化,其过程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过滤。 由于接受主体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审美习惯等原因而造成接收者有意无意地对信息交流选择、变形、伪装、渗透、创新等作用,从而造成源交流信息内在内容、形式发生变异。

[注]①宇文所安,原名Stephen Owen, 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

(摘编自梅启波《杜诗英译的原则、策略与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以许渊冲与宇文所安的杜诗英译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翻译实际上是一种再创作,用本族语言复制原作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艺术美感。
B.为了再现莎士比亚诗剧语言的艺术美,翻译者必须首先考虑的是语言的准确性和表现力。
C.对于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杜诗译介,学界常从“优美”和“准确”两方面对其作出评价。
D.相比起许渊冲的翻译,宇文所安的翻译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他译作的优点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说明思维差异会给文学翻译造成影响,材料一以中英文的翻译进行了举例。
B.材料二引许渊冲和宇文所安的话来说明二者翻译采取的不同策略,更具说服力。
C.对许渊冲的翻译和宇文所安的翻译,作者的态度是中立的,并没有做优劣区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及文学作品的翻译,但相较而言前者更具体,后者更抽象。
3.朱生豪与许渊冲在翻译。上有着相似的审美追求,极善于将莎剧与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相结合,力求用汉语来表达莎士比亚戏剧的诗意。《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的最后一句话“For never was a story of more woe / Than this of Juliet and her Romeo”的四种翻译,最有可能属于朱生豪译本的一项是(     
A.人间的故事不能比这个更悲惨/像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所受的灾难
B.没有故事能令人黯然伤神/像朱丽叶与罗密欧这样动人
C.古往今来多少离合悲欢/谁曾见这样的哀怨辛酸
D.人间的故事,哪儿有这般的哀伤/比起朱丽叶和她的罗密欧这一双
4.请概括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翻译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许渊冲将“潜入”译为“steal”(意为“偷”),宇文所安将“潜入”译为“enter”(意为“进入”)。两者的翻译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何会产生这种差异?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波

陆颖墨

如果你走进海湾里那座长波台,就会被那一座座高耸的天线震撼。每座天线有一百多米高,战士们每个月都要爬到天线顶维护。更多的是你看不到的,全在山洞里面,据说山洞里的机房比一个电影院还大。潜艇在水下远航时,只有长波台发出的电波才能传到千里之外,再进入海底。指挥部也只有通过长波台指挥远航的潜艇。

在这里,有一件怪事,常常会听到官兵之间问候不是你吃了吗?而是照了吗?照什么呢,一问,说是照镜子;再细问,才知道他们说的镜子是一个人,这个人或者说这个镜子,现在长波台的官兵还都没有见过。

他姓霍,是建设长波台时的总指挥,大家都叫他霍总。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长波台刚要开工建设,援建的苏联专家到这片海滩打个卯竟撤走回国了。

之前,刚组建的人民海军潜艇是依靠苏联的长波台,所以说,长波台的建立,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到现在这个份上,不管多艰难,中国人也要把自己的长波台建起来。海军迅速抽调力量组建了一个指挥部,一时,荒凉的海滩热闹起来,除了两个工兵团,还来了大批的知识分子,都是全海军挑出的宝贝疙瘩。当时大家奇怪的是,上级派来的一把手霍总却是一位只在长征路上才开始识字的大老粗。

霍总在战争年代的传奇故事很多,如过草地时,他七天七夜不吃饭,居然没有饿得晕倒,出了草地,还能马上投入战斗,空腹空手夺来两支步枪;再比如,百团大战中,他单身爬入炮楼,用一颗土制手榴弹让七个鬼子都举了双手。无论普通战士,还是知识分子,对老革命的尊重和对英雄的崇拜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霍总的文化水平。最明显的标志是经常说错别字,如果说把“造诣”说成了“造脂”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一次交班会上把“注意灼伤”说成“注意约伤”,在场的人只有面面相觑了。知识分子的嘴巴比一般的军人要活跃,渐渐议论就多了,霍总这样的文化水平能不能当好这个总指挥,确实叫好多人捏把汗,毕竟这个工程的科技含量太高,而且是那么重要。

开工誓师大会,是在海边的一片沙滩上举行的,指挥部参谋长宣布开会后,霍总开始讲话。他一张嘴,就让全场振奋起来。

他说:“同志们,你们知道这个工程是谁批准的吗?!”

台下一片寂静,大多数人都张大嘴巴等待结果。

他顿了一下,抬高嗓门说:“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的!”

顿时台下的人都挺身坐得笔直,好像长高了一截。

他又说:“现在苏联人拿我们一把,只有靠我们自己了。如果我们完不成任务,毛主席就会睡不着觉。我们能让毛主席睡不着觉吗?”说着站起来用右臂猛地一挥。

台下传来了雷鸣般的吼声“不能!”

一时间,整个海滩让一股豪迈之气震撼,仿佛潮水也退了一大截。这时,霍总又是人们传说中的霍总了。他喝口水,坐下来,拿出准备好的稿子,开始部署任务。

麻烦来了。

他刚念到第二节,就出了个错别字。当时全场还沉浸在豪迈的气氛里,没有什么反应。等他念到那些专业名词时,那些知识分子竖起耳朵,拿着笔记本用心记录时,出错的频率一下子增多了,有时一句话中会念错两三个字。

台下出现了嗡嗡的议论声。霍总自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疑惑地停下来,看了看台下。由于他的目光,台下暂时又安静了。可他刚开口念了一会儿,又嗡嗡地议论起来。他忽然觉察到什么,右手翻开下页时,翻了两次才翻过去。但他还是稳得住,清清嗓子又接着念了下去。下面记笔记的由于许多次听不明白,只好停下手中的笔,一个个满脸迷茫。

突然,他再一次念到了“频率”两字,念的是“步卒”,终于有人听明白了,前排有个调皮的开发了艺术细胞,说了句“我们不是步兵是海军”,周边上的几个人忍不住“哧哧”笑了起来。

霍总自然听到了,脸上再也挂不住了。他是个直性子,突然把手中稿子朝前面用力一摔,大声说“写的什么破玩意儿,没法念”。

全场惊呆了。

稿子散了一地,让风吹得满地跑。主持会议的参谋长带着几个兵费了好大的劲,才一张张捉了回来。参谋长满头大汗地把稿子理好,用目光请示霍总。这时的霍总喘着粗气谁也不理,用手撑着脑门,满脸涨得通红。参谋长咳嗽了一下,对台下说:“我先做个自我批评。这稿子是我带人准备的,昨天晚上搞得匆忙了些。字体比较潦草,笔误也比较多。霍总年龄大了,眼睛老花,念起来不方便。现在由我来替首长念完。”然后,参谋长就念了起来。

霍总还是保持那个姿势,一直到参谋长念完。

参谋长收起稿子,请示霍总:“是不是散会?”

霍总看了他一眼,突然说:“我说几句,刚才参谋长有几句话讲得不对。”

参谋长一下子紧张了,在场的人也都紧张了。

霍总从参谋长面前把稿子又拿过去,然后面对台下举起来:“哪有什么笔误?哪有什么潦草?大家都看看,这稿子写得很好,字体也很工整。”

参谋长一脸尴尬。

霍总缓了口气:“同样的稿子,为什么我念不下去,而参谋长念得好好的呢?你们说。”

他说:“很简单,就因为参谋长上过高中,有文化;而我小学都没上过,没文化。这下好啊,大家都可以看到有文化和没文化的区别了吧。”他停了一下,又说:“在座的,文化程度有高的,也有低的。我想啊,这长波台咱中国人没搞过,文化程度不论高低,都要拿镜子照自己身上的不足。低的自然要学。为了让苏联人不笑话我们,为了让毛主席能睡得着觉,高的也要学。从今天开始,我带头学,因为你们的文化都比我高,都是我老师。”

全场起立,自发地响起了雷鸣般掌声。从此以后,找自身的不足和抓学习成了这支部队的传家宝。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当作一面镜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官兵之间的“照了吗?照什么呢?”的问候,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出霍总这一中心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文中提到荒凉的海滩来了大量高学历的知识分子,旨在衬托出霍总的文化水平不高,为下文霍总在开工誓师大会上读稿出错做铺垫。
C.参谋长带人准备的稿子并没有笔误,也不潦草,却在台上做自我批评,是为了维护霍总的形象,也体现了他对霍总的尊重。
D.文中刻画霍总这一人物形象,有直接的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也有霍总自己前后语言行为的对比,还有其他人的衬托。
7.对小说的标题“长波”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波台是海湾官兵工作的主阵地,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建设长波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长波可以跨越千里,并能进入海底,指挥远航的潜艇,对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C.长波的指挥作用,象征霍总崇高的人格品质引领着投身到国防建设中的一代代海湾官兵。
D.长波意为细水长流,英雄霍总在日常工作中才更显人格魅力,这也充分印证了日久见人心。
8.主人公霍总的英雄形象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逐渐清晰。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作者陆颖墨小说集《小岛》2019年11月出版。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话如下:

记者:您的作品真实呈现海军官兵身上那种丰富的情感,小说中这种情感特别饱满,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

陆颖墨: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刻意去呈现这种情感,但我本人是充满深情的。有读者跟我说,《长波》写了“诚”,我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长波》如何体现出“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

(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二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B.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C.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D.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汉水中游郧阳一带,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秦曾“南取汉中之地”;三国时,刘备曾发起汉中之战。
B.伯王,即“霸王”,为诸侯之长,有会诸侯、朝天子之职。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均为公认的“伯王”。
C.《诗》,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D.绳墨,本指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后引申为法度。“背绳墨以追曲兮”中“绳墨”取本义,与文中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之战中,为避免韩楚结盟使秦国陷入危机之中,冯章向秦王进言,若拉拢楚国,韩国便对秦国没有威胁了。
B.宜阳之战达到目的后,秦王再次按照冯章的建议,以“冯章已死、秦无地”为由,拒绝履行“许楚汉中”的诺言。
C.谏者进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对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会让秦王步智伯、夫差后尘的担忧。
D.谏者认为,秦国应改变援魏抗楚的策略,与楚国交好,否则楚国、秦国都可能遭受兵祸,最终沦为天下笑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
(2)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
14.同样是向秦王进言,冯章和谏者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就将名与利比喻为蜗角蝇头,对名利的嘲讽之意一览无余。
B.词人在上阕中认识到荣辱得失,祸福生死都是事皆前定,不用干忙。
C.全词以叙事为主,间以抒情,表达对名利得失的看法,对自由的追求。
D.词人善用修辞,同时多俗语口语,明白晓畅,率真自然,充满豪迈之气。
16.下阕依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请结合具体内容梳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