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外拓展练
全国 高一 专题练习 2023-08-31 1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

一、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 阳 感 秋

[隋]李密

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秦俗犹未平,汉道将何冀。

樊哙市井徒,萧何刀笔吏。

一朝时运会,千古传名谥。

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

【注】①隋炀帝大业九年,李密从杨玄感起兵反隋,兵败后隐姓理名于淮阳,郁郁不得志,感于当时处境而作此诗。②郁陶:忧思积聚貌。③徙倚:犹徘徊、逡巡。④樊哙:本以屠狗为业,后从刘邦起事,履建战功,封武阳候,淮阳为昔日樊哙围项籍、取韩信之地。⑤萧何:从刘邦起事,以功封侯,官至相国。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总写金风摇荡、玉露凋林的景象,明点题中“秋”字;“荡”“凋”二字尽显肃杀之气。
B.“野平”二句描写眺望中的秋景:田野荒芜、村落残破,一派荒凉,也是隋末社会的真实写照。
C.诗歌善用辞格:八、九句用顶针巧妙过渡,九十句又以设问引出对秋“感”的进一步抒写。
D.诗中选取“平野”“葭苇”“荒村”“藜藿”等意象,营造了沉郁苍凉的意境,反衬豪迈之情。
2.本诗题为“淮阳感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其丰富的秋“感”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小孤山

秦观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岸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注】①崒嵂:高峻貌。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将小孤山置于汹涌的江流中,借以突出长江千回万折的磅礴气势。
B.“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表明小孤山是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以此衬托其所处环境的凶险。
C.“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运用典故,写行人驻足喝彩的情形,与上片“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呼应。
D.下片以两岸群山衬托砥柱中流的小孤山,“却把此峰孤绝”既写了小孤山的傲然独立,又暗示作者的处境。
4.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都写了东去的长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①此词作于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词人自请外放。②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③使君:指词人自己。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软草”两句,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B.“光似泼”“气如薰”运用了夸张兼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
C.“软草”两句、“日暖”两句,似平却奇,出诗人画,显示出苏轼农村词清新开阔、含蓄隽永的艺术特色。
D.这首词的结构十分巧妙,上下两片都是先写所见之景,接着抒发感情,写景和抒情错综层递,浑然一体。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020-11-02更新 | 684次组卷 | 7卷引用:《重点练》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9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定王台

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空白九分头:用陈与义《巴丘书事》“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7.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登高览胜,空间宏大,所写意象多大气开阔,“雄跨”“大江”“万里”等词让全词呈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
B.词人站在“危基百尺”的定王台,感慨顿生,实写了定王当年旌旗招展、千乘万骑的场景,表达了盛衰无常的感叹。
C.“书生报国无地”一句借典抒情;结尾-一个“愁”字又直抒胸臆,两处都写出了词人心忧国势又报国无门的悲愁。
D.本词从深秋登临定王台开始着笔,中间写登临所见所思,最后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紧凑,且以景寓情,饶有余韵。
8.同为登临之作,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巧妙勾连起历史人物。
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
D.“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藉。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中作者都借用周瑜的典故,各有何用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