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9-03 20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

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庶女攻略》里元娘的香闺照搬秦可卿卧房,《甄嬛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北美的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自身的梦想。

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元末明初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大概是中国最早用通俗冠名的历史演义小说。何谓通俗,庸愚子在为其所作序中有这样的表述: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这是一种介于理微义奥史之文失之于野的野史评话之间的新文体,其目的是读史劝俗,使得读者留心损益人人得而知之,即所谓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根据史实讲故事,将大众作为目标追求文本阅读的最大化,并从中体现文化思想和道德品质,这就是这部小说被命名为通俗之意。这部小说所创造的文体也就被称作通俗文体。根据小说的创作实践以及社会影响,晚明时的冯梦龙对中国小说文类做了进一步分类。他将中国小说分成两类:大抵唐人选言,入於文心;宋人通俗,谐於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於选言者少,而资於通俗者多。一类是知识分子偏好的小说,如唐传奇;一类是老百姓喜欢的小说,如宋话本。通俗小说至此也就成为一种文类。冯梦龙不仅给通俗小说命了名,还对其美学特征做了深入阐释。他明确提出了通俗小说的类型化特征:私爱以畅其悦,仇憾以伸其气,豪侠以大其胸,灵感以神其事,痴幻以开其悟,秽累以窒其淫,通化以达其类,芽非以诬圣贤而疑,亦不敢以诬鬼神……姑就睹记凭臆成书,甚愧雅裁,仅当谐史,后有作者,吾为裨谌。通俗小说是不同于雅裁的类型小说,不同类型的通俗小说有不同类型的表现方式。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

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甄嬛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影响。
B.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变为确定的知识。
C.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的美学性接受。
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
B.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
C.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
D.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B.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
C.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
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虾

邓刚

西海滩平坦而开阔,一色是面糖般的细沙。涨潮时白花花的浪卷儿没遮没拦地滚滚而来,顷刻把大地盖得满满的,一片银波绿浪,好似大海,很唬人;退潮时那一望无际的大绿毯子,哗哗地卷走了,眨眼工夫,闪出偌大的一片沙滩来。

海干了!……赶海的人们三五成群,兴奋地喊叫着,光着脚板子,呱唧呱唧地走下去。张书琴也跟在后面,但不吱声。她是才走出学校的学生,按时兴的说法,叫待业青年。退潮后的沙滩上呈现出密密麻麻的小圆眼儿,芦花虾就藏在那里面。捉它得有一套办法:用一根筷子长的细芦棍,前端绑上一撮羊毛,叫羊毛笔,将羊毛笔插入沙眼里,那芦花虾最烦这羊膻味儿,忙用爪儿抓住羊毛往外推,捉虾的人看到露在外面的半截芦棍晃动了,便猛地一抽,就势把抓着羊毛的芦花虾也带了出来。海边人叫这为钓芦花虾

书琴初学乍练,技术不高,她找了一片眼儿多的地方,把羊毛笔一支支去插,然后蹲在那里紧张地等待。但芦棍纹丝不动,好像芦花虾知道她是生手,欺负她。当插下去的芦棍儿终于开始晃动了,她却又紧张得发抖,手头不利索,抽得慢些,那芦花虾警觉了,松开爪子,让她抽个空。转转大半天,只钓了十几只芦花虾,累得书琴腰痛腿酸。

书琴几次想把筐子扔进海里不干了,但又不忍心,因为她可怜哥哥。父亲早去世了,撇下病弱的母亲和她,干啃哥哥那点儿工资。哥哥是二十五六的汉子了,他看中了斜对门的小菊姐,小菊姐对哥哥也有意,可哥哥不敢爱。书琴是个细心而要强的人,她一咬牙,抬起卖芦花虾的筐。她小时候跟大人到西海玩过,看到钓虾的人将芦花虾从沙眼心里拽出来,觉得是件好玩的事。然而生活不只是好玩。

呱唧呱唧,一个姑娘提着一大筐芦花虾从海里面走出来。书琴一抬头,是李海菜!在学校里书琴和李海菜是老对儿(同桌),但她念书最差,身上老是冒出一股海菜味儿。李海菜瞥了书琴筐子一眼,地一声要笑,但又赶紧缩一下脖子止住了,呱唧呱唧地踩着水花走了。

书琴望了自己的筐子一眼,觉得很不服气,又朝海里边瞅了瞅。她知道鬼儿滩,赶海的媳妇们都馋那块地方,就是没有胆量去。但书琴瞧不起的李海菜敢去,那么一大筐肥肥的芦花虾……

这时,潮水回头了,赶海的女人们互相呼唤着往岸上走,水里男子汉们都将簸箕高高地撅出水面,网兜子里一阵阵抖动,使他们高兴地唱起来:蟹子肥哟,虾儿鲜!赶海的人儿,乐颠颠……看来是收获不小。

书琴用卖虾的钱买了水萝卜、凉粉儿和几个鸡蛋,她多么想买下那件粉色的确良上衣送给哥哥,再叫哥哥送给小菊姐……然而她筐里的芦花虾太少了。

晚上,哥哥看到一碗颤颤巍巍的海凉粉,看到皮红肉白的糖拌水萝卜丝儿,看到金黄色的炒鸡蛋,咧着嘴笑道:净新鲜货,可破费大了!

我能挣钱!书琴笑道。

怎么说?

自负盈亏!她还想说:别小看自负盈亏,我还想把嫂子挣家来呢!但没敢说,因为她不知自己能不能上去鬼儿滩。然而又一转念,同学李海菜都上去了,我怕什么!便高兴地又逗了哥哥一句:你使劲吃!

……

金红色的朝阳,淡蓝色的天空,银白色的细沙,绿盈盈的海水,这些明快的自然色彩使世界显得格外美好。一对水鸭子嘎嘎地叫着从书琴头上飞过去。她扬起脑袋,两眼顿时亮了——前面,神秘的鬼儿滩正在银色的浪卷中浮现,比岸上望着的大多了!书琴欢喜若狂,她不顾一切地向前扑着,跳跃着,湿透了的蓝底白花衣衫在水波里闪动,仿佛一条蓝背银点的小鲅鱼,在泼剌刺地游窜。

踏上鬼儿滩,书琴被那一片片眼儿惊呆了,羊毛笔在她的手心里发抖,只要插下去,那几十支芦棍便一齐摇动。书琴兴奋得有些昏头了,弄得她只好满滩乱跑,反正鬼儿滩今天是她自己的,怎么样都行!

那对水鸭子落在滩边的浅水里,飘飘摇摇地依偎着。书琴心里一动,想起哥哥,便对着空溜溜的沙滩大声说:哥,你尽管把小菊姐娶来吧!她还想大声地喊几句什么,但一时又找不准词儿。此时此刻,她觉得自己是天下最有能耐的人,不禁越干越欢。

书琴又蓦地刹住了自己的欢劲儿,李海菜也许来了呢!叫人家听见自己在这儿胡说八道,多丢人。

她的眼睛赶忙朝四周一瞅,怔住了——一大股浓重的雾气,早已悄悄地将她团团罩住。太阳没有了,蓝天阴晦了,海浪的颜色也暗下来,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怖朝书琴头上压来。书琴放下筐子,瞪着这白茫茫的雾气,脚下的海水开始悄悄移动,鬼儿滩的面积在渐渐缩小,她这才意识到:涨潮了!书琴不知怎么灵机一动,猛抓起一把沙子朝水鸭子扬过去,并嗷嗷地叫着吓它们。水鸭子拍着翅膀飞走了,书琴甚至有点兴奋地望着水鸭子飞走的方向,那边一定是朝岸的方向,于是她的泪眼里闪出光彩,抱着虾筐,奔下滩去。

雾更浓了,涛声更响了,浪头像无数只凶狠的利爪,撕扯着她,拍打着她。一排巨浪劈头盖脸地砸来,呛了书琴一口苦咸的海水。书琴猛地想起了李海菜,同样都是女的,她来没事儿,我来就不行,凭什么?太欺负人了!书琴激怒了,身子一挺,顶着浪头往前闯!

陡然间,一阵粗犷的歌声穿过雾气,扑过来——蟹子肥哟,虾儿鲜!……书琴一下子惊醒了,她浑身的血液都被这歌声搅得奔涌起来,于是,书琴又紧紧地抓住虾筐,与激流搏击着。

雾气渐渐消散了,太阳、天空和撒满银屑的海滩一齐同精疲力尽的书琴显露出来。

赶海的妇女们好奇地围过来,一个个大惊小怪:上鬼儿滩赶海?!

书琴没吱声,有这沉甸甸的一筐芦花虾,什么也不用说。

海边离城里十多里路,可是书琴有的是力气,她着虾筐嗖嗖地飞走,因为她心里燃烧着一个灼人的念头:到集市上去,还要大声地吆喝!她一想到那大雾、浪涛和急流,就想起付出的力量、汗水和勇气。背后,一望无际的大海上又响起了——

蟹子肥哟,

虾儿鲜!

赶海的人儿,

乐颠颠!……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海滩平坦而开阔的地理条件,便于海边生活的人们在落潮时去捕捉芦花虾。
B.“干啃哥哥那点工资”交代书琴的家庭情况,也暗示女孩焦虑而敏感的心理。
C.同学李海菜曾到鬼儿滩的经历刺激了书琴,这也是她去那里赶海的主要原因。
D.“待业青年”“的确良”等词语带有鲜明时代特色,透露出小说的写作背景。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将“芦花虾”设为标题,既契合人物活动的背景,又作为写人记事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缜密。
B.本文以俭省的对话和书琴的认知感受来塑造哥哥和李海菜,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C.本文叙写主人公搏击海浪、成功脱险的过程,不仅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还细腻地刻画出她机智勇敢的品质。
D.本文在讲述渔家女孩自强自立的动人故事时,又以清新的笔调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这与《哦,香雪》有些类似。
8.本文二、三两段具体描述捕捉芦花虾各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文章记述书琴在赶海过程中多次听到歌声,分别产生了哪些心理体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公往来塞下,勤苦忘寝食,期有以报上。出按屯至泾原,闻元昊乞和,公谕诸将曰:无约而降者,谋也。宜益备不可懈弛。遽调兵瓦亭。兵未集,贼果犯山外。公指图授诸将曰: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皆无得,辄出。待其归且惰也,击之。而裨将任福、王仲保狃小胜,数违制度。公遣府吏耿传就诘责,不从,则又福曰:违节度,有功亦斩。任福犹进兵,遇伏,遂战死。嫉公者乞置公大罪,后大帅使收余兵,得檄福衣带间,封上之。安抚使王公尧臣亦以实奏朝廷,知罪在诸将,止。

(节选自《韩忠献公琦行状》)

材料二:

韩琦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尹洙为判官,同诣阙献入攻元昊之策。时吕夷简居上弼,天下之务一断于己。吕因谓人曰: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然吕不计事之可否,而但持此说,识者非之。韩、尹既遂请,即驰驲而西。自畿甸近郡,道路拥塞,晓夜不绝。其诸用度尽于关中括取,州县不胜其扰。范仲淹虽与琦同副帅任,已专守延安,不预此议。及师举有期,仲淹固执不可。洙径走延安见仲淹,图为协力,仲淹终不从。元昊遂并兵来寇,欲逆折官军之锋。琦谓诸将曰今勇将锐师悉萃于此而贼辄来犯其胜必矣。将佐皆庸人无谋虑,贼又羸形诱之,时委老弱牛畜令官军俘获,众益喜,贪功不可遏。琦在壁中,左右争请行,亦有不白而去者,追奔逐北惟恐后。时任福辈竟至好水川,贼所伏劲兵由四山而下,不可胜数。烟尘坌合,前后相失,官军围蹙其中,无复行阵。流矢如雨,杀声震地,任福而下将佐死者五十余人。

(节选自《儒林公议》)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琦谓A诸将曰B今勇将C锐师悉萃D于此E而贼辄来F犯G其胜H必矣。
1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邀,文中指阻拦、截击,与《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的“邀”意思不同。
B.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用于书写重要文书的较长竹木简,文中此处特指信函。
C.诣阙,指赴朝堂或京都。阙,本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
D.逆折,指摧折、挫折,与《蜀道难》中“冲波逆折之回川”的“逆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琦在出外巡察时听到了元昊求和的消息,认为这是阴谋,应当加强自身防务,结果军队尚未集合,敌兵就从山外发动了袭击
B.裨将任福遇伏战死,有人请求从重处置韩琦,后在任福衣带里发现了证据,王尧臣也将此据实上奏朝廷,韩琦才得以洗清罪名。
C.在吕夷简同意了进攻元昊的请求之后,韩琦、尹洙开始采取行动,军队的各种开支完全从关中搜刮,州县不能承受他们的骚扰。
D.范仲淹虽然参与了进攻元昊的军事行动,但是他专守延安,即使尹洙径直到延安拜见他,希望他能够协同助力,他也没有听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间狭隘可守,过此必有伏,或致师以怒我,为饵以诱我。
(2)自刘平败覆以来,言羌事者人人震怯,今韩、尹健果如此,岂可沮之也?
14.从材料二看,韩琦入攻元昊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慈姥矶下(其二)

陆游

慈姥矶头月,纤纤照酒杯。

素秋风露重,久客鬓毛催。

宿鸟惊还定,飞萤阖复开。

平生四方志,老去转悠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提纲挈领,提示了本诗内容为诗人夜泊慈姥矶下的所见所闻所感。
B.诗人借景抒情,以秋日里的风寒露重来衬托自己久居异地、羁旅漂泊之苦。
C.诗人观察敏锐,笔触细腻,刻画出“宿鸟”“飞萤”的变化,富有动态美。
D.诗人抒发对往昔生活的真切感受,语言平易晓畅,体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
16.王国维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这一观点在诗歌最后两句是如何得以体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面对司马光的质疑诘难,强调自己遵从皇上的旨意“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不是侵犯官权。
(2)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梦境作为结尾,似幻似真,画面感强,引人遐想。
(3)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剧《观沧海》中,为了表现曹操的雄才伟略,可以引用前人描述曹操的诗文,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8-29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大榕树盘根错节,巨大的树冠,宛如小镇的镇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不远处的树上,吊挂菱形的牌子,上面书的经过,漫漶沧桑的味道。一条青石阶在两房之间向上攀升,石与石相触的缝隙漫出野草。石阶的质地变得陈旧,依然能看出,经过人的踩踏,磨得光滑。一抹阳光投映在石面上,光斑给野草涂上金色的釉。光和野草在石缝间的泥土中,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我似乎看到小雨的日子,梁漱溟打着油纸伞,呼吸湿润的空气。他走下台阶,要到对面的茶馆喝茶,和朋友摆龙阵。这样的天气,梁实秋也会来喝茶、聊天,寻找雅舍的创作素材。越往里的房子越败落,在它们的身上,仍然能辨认出过去时代的影子,许多名人的影子,梦幻般地在眼前走动,一个个背影不是文化的符号,而是穿连成一段中国的历史。我走在古老的青石板街上,脚步声在空气中传播,稍不留意,说不定迈动的脚步,就会踩在梁漱溟、梁实秋或哪个名人的脚印上。小街很静,看不见的人流,听不到汽车奔跑的声音,只有缙云山流淌出的溪水,哗哗清脆的水声,树林中鸟儿的鸣叫。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过去时代的影子在它们的身上仍然能辨认出,许多名人的影子梦幻般地在眼前走动”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人们入睡之后,清醒时占主导地位的高频脑电波—贝塔波逐渐被名为德尔塔波的低频脑电波所取代。睡眠最深、最有助于恢复精力的阶段是慢波睡眠,此阶段德尔塔波所占比例最高。

最新研究表明,如果想要维持好这个阶段的睡眠,那么最好不要因为它们会扰乱深度睡眠期间的脑电活动,降低睡眠质量。研究人员将受试者随机分组,一部分维持一周的高脂高糖饮食,另一部分维持一周的低脂低糖饮食。前者菜单包括麦片、比萨、巧克力等,后者则摄入不加糖的什锦早餐、三文鱼和蔬菜等。,但两组摄入的热量相当。一周后,参与者戴着脑电图帽在实验室睡了一晚,以记录脑电活动。脑电图记录显示,高脂高糖饮食组睡眠期间德尔塔波减少、贝塔波增加,这扰乱了慢波睡眠。

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因为糖和脂肪激活了大脑通路,增加了人们清醒的感觉。自然状态下,慢波睡眠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因此,老年人保持饮食健康以防止睡眠质量不再进一步下降尤为重要。

20.下列句子中的“这”和“这扰乱了慢波睡眠”中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也要看,那要也看,一双眼睛都要忙不过来了。
B.不要让孩子整天盯着手机,这会毁掉孩子的视力。
C.他整天写这写那,也没写出他所希望的那些东西。
D.天就快要黑下去了,你这磨磨蹭蹭地干怎么可以!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放下包袱最为重要,这样可以解除我们精神上的负担;也有人说,开动机器最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我们的思想器官。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8-29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十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时评非连续性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陆游(1125-1207)  即事感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20-220.65一般词语  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文化创新  引语式材料  理性思辨  反思 反省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