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9-08 19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也没有具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定,它是自古以来产生于任何离家怀乡之人的心中的情感。但是,如果把这一概念限定于自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来,它就有了某种实在的含义。在这里,“乡愁”不只是一种超越于时空的情感存在,同时也是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所谓的“乡愁”是在现代性发展观照下的“乡愁”,只有在现代性的视野下,才能考察它所代表的时间维度和心灵指向的深层原因,“乡愁”才有作为方法论的可能性。

把“乡愁”作为方法,意味着以此出发,把自己置身于民族生活之流中,去感受民族生活的种种。鲁迅以一种充满“乡愁”的情感来写《祝福》,他对祥林嫂并不是简单的“否定”或“怜悯”,而是意识到“祝福”背后深刻的文化属性及这一属性对个体生命的巨大影响。鲁迅一代知识分子的“乡愁”中包含着启蒙的现代性的目光,它也是民族自我发现之前提。在这一现代性视野下的“乡愁”中,他不只发现了“村庄”“乡土”“国民性”与“民族文化结构”,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但是,鲁迅一代所处的语境是西方现代性观念进入封建帝制的中国之初,“现代性”以绝对的积极因素存在于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空间中,在这其中,“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是被批判的对象。一个世纪以后,除去其中自然的“怀乡”因素,“乡愁”几乎被固定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反现代性潮流的情绪。但是,以今天的社会现实和文明发展方向来看,我们却恰恰需要重新反思这一保守主义倾向和反现代性情绪。因为“现代性”已经成为布满中国生活各个缝隙的事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它以激进的和强势的推进力瓦解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它的“消极”因素开始慢慢呈现出来,“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一个反向的阻碍作用。

在这一情形下,重返“乡愁”,是重新思考“乡”在中国生活中的独特意义。“乡”既是实际的乡村、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花草,也指中国独特的文化意义上的“乡”,乡土生活、农业文明、乡土文化等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一“乡”内部有怎样的生活样态,这些样态哪些应该属于“需永恒不变的一半”,哪些则是属于“需变化改造的一半”。而在当代的中国,“乡”似乎逐渐只剩下政治经济学层面的乡村,而自然、风俗、人情、伦理和“家”的层面的乡村正在丧失。

重回“乡愁”,要以“同情之心”回到民族生活的内部。因为“乡愁”与人最基本的情感、道德与生命感受相联系,它是观察世界的起点和终点,尤其是,它也应该是当代社会各个制度层面发展的起点与终点。只有充满“同情之心”,才能够正确处理“乡”和“乡村”的问题。

重回“乡愁”,还包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文明那种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和思维形式逐渐为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所代替,每一个人生活在一种类似于唯物的清明和新的混沌之中,晨昏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河流,都只被看作为可征服的事物而轻蔑处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疏离,而四时、农业、耕种、农业文明越来越成为要被遗忘的或注定要消失的事物。当以“乡愁”的视野来审视这些变化时,就会发现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丧失了与自身存在之地间的感知能力。

——(摘编自梁鸿《作为方法的乡愁》)

材料二:

近现代以来涌现的各种对传统文化的辩护、维护思潮,产生于东西方文化的危机意识。文化乡愁更多地体现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主义,但这里的文化保守主义应该去掉更多价值判断上的贬义色彩,因为持批判保守主义文化立场的人,习惯于将西方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对举,认为前者是先进的、科学的、开放的,后者是落后的、愚昧的、保守的。这个逻辑预设,即中华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拒绝接纳中华传统文化,这反而是另一种“保守主义”。

当代“文化乡愁”概念的提出起源于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句令人难忘又启人深思的诗意口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此后,习总书记在多种场合论述了乡愁的意义。在潮州考察时习总书记谈到:“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视察时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民族复兴是新时代以来的历史重任,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总书记说:“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在当代,“文化乡愁”增添了以往所不具备的含义。

--(摘编自李晓锋《文化乡愁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意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诞生工业文明发展以前,“乡愁”不是一种实体存在,没有实在的含义。
B.在现代性的视野下,“乡愁”既是一种具体的精神指向,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
C.鲁迅的“乡愁”,在当时发现了“人”的生活之源和精神之规约,具有现代启蒙性。
D.记住历史,记住乡愁,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一代的“乡愁”常常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含有保守主义倾向和反现代性情绪。
B.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使人越来越远离诗性思维,丧失了与自身存在之地间的感知能力。
C.包括鲁迅在内的那些批判乡愁是保守主义的人,他们的逻辑预设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
D.如今倡导记住乡愁,对“保守主义”和“反现代性情绪”将会起到一个反向的阻碍作用。
3.根据材料二论述,下列选项不属于“乡愁”所具备的含义的一项是 (     
A.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义
B.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文意义
C.推动城镇建设的现代意义
D.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意义
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乡愁”的样态包含“需永恒不变的一半”和“需变化改造的一半”。有人说沈从文的《边城》代表前者,鲁迅的《故乡》代表后者,结合两部作品试做分析。
2023-09-0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附(节选)

孙犁

水生斜背着一件日本皮大衣,偷过了平汉路,天刚大亮。家乡的平原景色,八年不见,并不生疏。

水生是一个好战士,现在已经是一个副教导员。他也曾有过一种热望,能有个机会再打到平原上去,到家看看就好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是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女人,正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现在机会来了。他请了假,绕道家里看一下。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完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梢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了,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女人正在叫唤着一个孩子。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老婆把孩子送到他怀里,他接过来,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女人在外边也笑了。说:“真的!你也想过家吗?”水生说:“想过。”“你这几年不容易呀?”“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水生没答话。她拾掇了出去。回来,插好了隔扇门。孩子睡着了。

女人看着他那日本皮大衣,笑着向:“说真的,这八九年,你想起过我吗?”“不是说过了吗?想过。”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冰花,夜深了。“你能在家住几天?”

“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望你。”“为什么不早些说?”“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不管是风里雨里,多么冷,多么热,他老人家背着孩子逃跑,累得痰喘咳嗽。是这个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坐上去,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

“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她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她用一块长的黑布紧紧把头发包住,冰床像飞一样前进,好像离开了冰面行走。前面有一窄窄的水沟,水在冰缝里汹汹地流,她只说了一声“小心”,两脚轻轻地一用劲,冰床就像受了惊的小蛇一样,抬起头来,蹿过去了。

水生警告她说:“你慢一些,疯了?”

女人擦一擦脸上的冰雪和汗,笑着说,“同志!我们送你到战场上去呀,你倒说慢一些!”“擦破了鼻子就不闹了。”

“不会。这是从小玩熟了的东西。今天更不会。在这八年里面,你如道我用这床子,送过多少次八路军?”

冰床在霜雾里,在冰上飞行。

“你把我送到丁家坞,”水生说,“到那里,我就可以找到队伍了。”女人没有言语。她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才说:

“你给孩子再盖一盖,你看她的手露着。”她轻轻地喘了两口气。又说,“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你只在家里待了不到多半夜的工夫。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着急把你送到战场上去?我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地回来,和我见面。”

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不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的胜利消息。”

一九四六年

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生回家前“想起了许多事”,充分表达了水生复杂的心理活动,既有对回家的渴望,又有对家人的担忧。
B.水生嫂之所以会“有些气愤地说着”,是因为她作为妻子虽然能理解水生,但面对久别的丈夫也免不了会有些怨气。
C.水生嫂要水生去爹的坟前看看,并讲述了八年来爹的辛苦和付出,但水生因任务紧迫未能去。
D.水生嫂说“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既是嘱咐也是承诺,不仅对丈夫一往情深,同时又对革命充满信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重逢”这一场景,从水生嫂的角度,层层推进,营造了微澜中见深情的情感描写效果。
B.小说并未描绘宏伟的时代背景,而是选取特定的生活情景来展现人物,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
C.小说以优美细腻的笔触对人民群众的人性美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行描写,形成了独有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D.小说描写水生与妻子间的对话与互动充满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感情质朴动人,余味悠长。
8.“呆”在小说中出现了三次,请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意蕴。
9.“散文化”是孙犁小说的艺术特点,请结合文本试做分析。
2023-09-08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鳌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节选自苏轼《留侯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需要断句处对应的字母。
夫子房受书A于圯B上之老人也C其事甚怪D然亦安知E其非F秦之世G有隐君子者H出而试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父,即祖父,与“大母过余曰”中的“大母”是同类称谓。
B.平明,指天刚亮时,与下文中的“旦日”意思相同。
C.见,表被动,与“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中的“见”意思不同。
D.爱,指珍惜,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的父亲二十岁去世,那年韩国为秦国所灭,张良年纪尚小,没有赶上在韩国做官。
B.张良早年散尽家财,招募刺客,为韩报仇。在苏轼看来,这是匹夫之勇,非豪杰所为。
C.老人利用“拾履”和“约会”两件事,反复“折腾”张良,既是考验其耐性,也是折消其锐气。
D.苏轼认为,张良不惊不怒的忍耐性,是他能够打败秦始皇和项羽而建功立业的主要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2)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14.苏轼为什么认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2023-09-08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奉呈广平公

黄庭坚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先写春雪之大,视野之广,又写时光倏忽,充满惊喜之情。
B.颈联运用拟人和比喻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意境优美,富有想象力。
C.尾联写桃李在雪中竞相开放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心态。
D.此诗借物言志,情景交融,既是慰友也是自勉,节奏明快,格调高昂。
16.颔联是咏雪的名句,脍炙人口,试做赏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与王羲之喜欢与朋友“流觞曲水”“仰观俯察”的饮酒方式不同,陶渊明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2)与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的隐居生活相似,杜甫也只是在朋友来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至》)
(3)小刚临摹了一幅秦始皇的画像,假如想他让你帮他题写两句论赞秦始皇功业的古语,你会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05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内出现夜晚蝉声,人多置疑。置疑有充分的理由吗?有。国土如此辽阔,南北物候大异,东西地势迥殊,其间又有丘山与平原的差别( ① )乡村与城市的不同。蝉之生态,各地互异,自不待言。蝉声人人听过,但 A 。在下少小居家川西县城,门前古槐聚蝉,噪声都听厌了。回想起来,确实没有听过夜间蝉噪。后来居住成都,城内人家庭院多有乔木遮阴,惯听蝉声,不过夜间未曾听过。我未听过,姜白石却听过。“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是其名句,可以作证( ② )或以为晚者黄昏时分也,非夜也。那么请读辛弃疾的名句( 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④ )可知 B ,只是我的耳福太浅,未曾听过罢了。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E.
2023-09-1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大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懂得感恩的人,往往有谦虚之德的人,是有敬畏之心的人。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要躬身弯腰,便是属于前者;感受上苍懂得要抬头,便是属于后者。因此,哪怕是比自己再弱小的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帮助,这样的人也是不敢 ,不能忘记的。跪拜在教堂里的那些人,着从教堂彩色的玻璃窗中洒酒进的阳光,是怀着感恩之情的,纵使我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我总是被那种神情所感动。恨多于爱的人,一般容易④ 感恩之情。心里被怨恨胀满的人,像是被雨水淹没的田园,很难再长出感恩的花朵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仰望       轻视       仰视       缺少
B.仰望       忽视       仰视       缺少
C.仰视       轻视       仰望       缺乏
D.仰视       忽视       仰望       缺乏
21.下列句子中的“是”和文中加点的“是”,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跑得满身是汗。
B.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
C.是有利于群众的事情他都肯干。
D.这场雨下的是时候。
22.仿照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话,要求句式相同,符合语境。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多元的社会需要对话,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等,可以通过对话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只有坚持对话,人类文化才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的灿烂前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6-90.65孙犁(1913-2002)  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史记》  苏轼(1037-1101)  史传文  单篇论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黄庭坚(1045-1105)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65标点符号  情境补写选择+表达
20-220.65一般词语  仿写句子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