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三五月校际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三 三模 2023-09-13 99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明之际,因政局混乱以及思想控制的松动,文人的思想活力获得极大释放,一个传统的诗学话语——穷而后工被旧话重提。值得玩味的是,此际文人非但丧失仕进的机会,甚至穷困潦倒,避乱山林,却反对穷而后工,这来源于易代文人特有的儒者心态与生命意识。

哀世有变风变雅之音本属正常,却招致一些文人的反对,以穷而后工为非。刘永之、刘崧等人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其理论内涵有两点:一是超越个人穷达富贵,主张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如此为诗而易工巧;二是反对困厄无聊之辈的凄然愁苦之辞,倡导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

诗非穷而后工说虽受到元延祐以来雅正诗风的影响,但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文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的变化。由于元代汉人出仕艰难,南人尤甚,因此,江南文人普遍经历由积极仕进到甘守山林的心态历程,但其间亦有区别:有些文人仕进不能,加之遭遇元季战乱,便遵循儒家待时而动的处世哲学,蛰伏山林以待世运清平,宋濂、刘崧诸人可归于此类;有些文人则彻底断绝仕进的念头,怀道而隐,讲经论史以践行儒者之道,刘永之、梁寅诸人可归入此类。这两种心态,既是年齿不同之故,例如刘崧时值壮年,而梁寅则垂垂老矣,又在于他们对行道方式的态度差异。

两种士人心态与出仕态度皆可导出诗非穷而后工说。待时而动的文人则倾向于强调儒者在遭遇低谷时的生命力,刘崧乱石满江滩路浅,唱歌踏水负薪来之语正是此种生命力的展现。因此,刘崧诸人否定穷而后工,实际上隐含着对身居清要之职而行儒者之用的向往。怀道而隐的文人倾向于模糊穷、达二者的界限,具有超越个人际遇的儒者胸怀。刘永之对穷而后工说的反对,实际上是对儒者因志不获伸而哀叹穷苦之辞的人生模式的否定,进而反对此种诗风。

(摘编自陈光《论元明之际文坛的诗非穷而后工说》)

材料二:

穷而后工这一命题的复杂之处在于:还存在着外部环境之穷、个人处境之穷和个人体验之穷的区别。在对穷而后工的讨论中,会出现个人处境与外部环境不一定完全相合,个人体验与个人处境也不一定穷达一致,更不用说个人体验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相逆的可能。那么,穷而后工这个命题本身便存有三个根本困境:

第一,穷而后工与时运、诗运关系评价体系的矛盾。穷而后工既然强调环境,那就不可避免地指向与时代的关联。乱世、亡国的大环境,诗人自然是处穷无疑。在传统诗学观念中,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时运与诗运关系,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自是变风。变风虽然也不能说不工,但终究价值低于正风,作为对个体感受和创作的激励,肯定抵不过对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期待。所以,的价值究竟体现在什么程度,难以定论。而另一方面,盛世中处穷也是常见,这个处境中的诗人,其诗之工是否归功于处穷?那么个人处境之穷与盛世之矛盾,该如何解决?

第二,穷而后工与诗可以怨复杂的离即关系。诗可以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诗歌对主体情绪的表达功能,但必须是怨而不怒。那么,无论是诗人的个人处境、个人体验还是外部环境,诗人对的表达,究竟需要限制在什么程度,才被称为?一旦诗歌变成了诗人境遇的写照,诗歌评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就会有或内容上或风格上的误会,也容易被置换为穷苦之言易好。如侯方域为宋荦作序时提出:穷而后工的价值判断,使得很多人无病呻吟,特别是富贵者作穷愁语,这显然与温柔敦厚相悖。富贵者作穷愁语是错误理解了穷而后工,只不过是用诗歌表现状,发穷苦之言而已。穷而后工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身的价值。

第三,的价值难以定位。欧阳修提出穷而后工,实则是建立在写人情之难言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即处穷之诗人在对自身处境的感触和表达上,特别是涉及到难言之情状,会更具观察力,也有发言权。当时,是一个大家约定用来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语汇,但绝对不是最高一级的,或唯一的对好诗的评价。而由于清人对好诗的具体标准,如高古者格,宛亮者调之类一一摒弃,致使的重要性逐渐上升。以不指向任何确定性风格和表现方式的,作为诗歌较高甚至最高一级的判语,似乎是整饬诗坛较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当清人在讨论穷而后工的时候,他们的言论也可能同时暗含着对诗歌审美价值最高一级评价的问题。

(摘编自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政局混乱的元明之际,身处穷困境地的文人重新提起“穷而后工”,但他们对这一传统诗学话语有不同的看法。
B.对不为物累的超越性人格和豪迈隽伟、怡然自得的审美趣味的追求,是元明之际“诗非穷而后工”的理论内涵。
C.“穷而后工”中的“穷”有多种情况,且这些情况之间并不能够完全相合,因此“穷而后工”命题本身便存有困境。
D.“工”在欧阳修所处的时代可以作为一种判断诗歌具备某种价值的依据,到清代则成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身处人生阶段和践行儒者之道方式的不同,元明之际的江南文人由人世转向退隐的心态也有所不同。
B.待时而动者和怀道而隐者主张“诗非穷而后工”受到雅正诗风的影响,可见诗风决定诗学理论的发展。
C.乱世之中人们更期待反映群体政治理想的文学,这就意味着抒发个人感受的作品无法使用“工”进行评价。
D.只要明确了诗歌表达“穷”的程度以及“工”的价值,就能破解“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本身的根本困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诗非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     
A.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指出“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中指出“矢志之人,穷居隐约”,认为他们“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
C.方孝孺《逊志斋集》中指出“困折屈郁之谓穷,逐志适意之谓达”,而“人之穷达,在心志之屈伸,不在贵贱贫富”。
D.张潮《幽梦影》中指出富贵中人如果想写出好的诗歌,可以通过出游增长见闻,“借他人之穷愁,以供我之咏叹”。
4.从诗人个体的角度看,应如何让诗达到“工”?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5.袁宏道在《谢于楚历凷草引》中说,假设真的是“穷而后工”,那么曹氏父子就应当是鄙贱之人,谢灵运也就不会写出清新秀丽的诗篇。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袁宏道这一看法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史证

聂鑫森

湘楚市博物馆的古籍修复师沈君默,满六十岁这一天,一上班就拿着申请退休报告,急步走向馆长刘政和的办公室,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

沈君默个子不高,微胖,慈眉善目,满脸是笑,远看近看都像一尊佛。他不留胡须,下巴总是泛着青光,也不留头发,一年四季都是光头。他说搞古籍修复,图的是一个干净,以免工作时为掉落的一根两根须发分神。这辈子他修复过多少珍本、善本?数不清。无论古籍损坏到什么程度,他都能令其起死回生。

沈君默的爷爷、父亲都是干这个行当的,他是从十八岁一直干到六十岁,整整四十二年。儿子沈小默从大学的历史系本科毕业后,特招进馆跟着他参师学艺,一眨眼也三十出头了。

沈君默有孙子,刚刚四岁。有人问:“你孙子长大了干什么?”

“还能干什么?干祖传的手艺。”

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就有十几道工序:拆解、编号、整理、补书、拆页、剪页、喷水、压平、捶书、装订……不光是补虫眼、溜口(补书口),这很容易。难的是把经水浸后整本书页粘在一起的古籍,如“旋风装”“蝴蝶装”等,经过特殊工艺处理,逐页分离修复,而且要修旧如旧,非高手不可为。

沈君默来到长廊尽头的馆长室门前,正要举手叩门,门却忽地敞开,走出笑吟吟的刘政和。“沈先生,我在等着你哩,请进!托朋友从杭州买来的龙井‘明前茶’,已经给你沏上了。”

“谢谢。”

刘政和原供职于历史研究所,调到博物馆来不到三个月。为人谦和,腹笥丰盈,而且不徇私情,全馆上下对他印象颇佳。前任馆长章扬升迁为文化局副局长,在刘政和上任几天后,忽然来馆里检查工作,顺带提出要借走库存的古籍《归隐录》回家去研究。刘政和立马回绝,说:“章局长,这是不行的,你可以到这里来读,但古本书是严禁外借的。你是这里出去的,应该知道这个规矩,请海涵。”章扬哈哈一笑,说:“我是想试试你,果然坚持原则。”

沈君默和刘政和,在一个古拙的茶几边坐下来,玻璃杯里的龙井茶飘出清雅的香气。

“沈先生,请尝尝。”

“好。嗯,不错,是正宗的龙井村那块地方的货色。”

“沈先生,我知道你口袋里肯定揣着退休的申请报告。可你不能走啊,我想延聘你一段日子。”

“唉,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再说,馆里有我的学生、我的儿子,在修复古籍上可以独立操作了。”

“恕我直言,他们比你还差点儿火候。馆里有一大册本地前代名人写的《归隐录》,年代久远,水浸、虫蛀,不但粘连在一起,还破损厉害,你不想修复?”

沈君默摇摇头,叹了口气,说:“不……想,想也是白想。”

刘政和解开中山装的领扣,喉结上下蠕动,目光变得锐亮。大声说:“我调查过,你曾向章扬提出申请要修复这本古籍,他说这书没什么价值,不批准。还说,库里要修复的古籍多着哩,你为什么要单挑这本?你怎么回答?”

“我不能说。”

“我现在来替你说。我在历史研究所厮混多年,读过不少书,尤其是有关乡邦历史的书。《归隐录》的作者,叫章道遵,字守真,清道光朝的史部官员。官方史书上称他为能臣、廉吏,风头很健,五十四岁时,皇帝忽然下诏,允其多病之身告老还乡。他回乡后,意气消沉,关门谢客,写了这本《归隐录》,没有付梓刻印,只是聘人手抄了十本,故传世稀少。他是六十岁时辞世的。”

“对。”

“但在当时的野史中,也有人说到他任吏部要职时,暗中收贿,在老家置办田产、房产。但没有佐证的史料,他的形象依旧光彩照人。因章道遵是个真正的读书人,敬儒知耻,我揣测是不是《归隐录》中,有关于这方面的文字。”

“当然有!”沈君默蓦地站起来,大声说。

“你读过这本书?”

“我家有《归隐录》的半本残页,是我爷爷解放前收藏的,中间有数则写他忏悔平生有过的不洁言行,以及皇上对他的宽宥,让他体面地回乡养老。”

刘政和喝一大口茶,拍了拍脑门,说:“我明白了,为什么章扬不让你修复此书,为什么我任职之初他要借此书回家研究。他虽未读过此书,但害怕书中有什么不利先祖的文字。因为,章道遵是章扬的先祖,章扬曾写过文章力赞先祖的德行。”

“刘馆长,章扬的为尊者讳,可笑。他的先祖却敢自揭其短,倒是令人钦佩。”

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缓缓地说:“恕我直言,你也把我小看了。我想延聘你修复《归隐录》,你愿意吗?”

沈君默低头不语。

“你在想,博物馆隶属于文化局,章扬是分管我的领导,我定然不敢同意,是不是?”

“是。”

“还原历史的真相,是我们的责任。文天祥《正气歌》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个节操,我还是有的,有什么可怕的。你有什么条件,请讲。”

“我没什么条件。我到退休年纪了,请批准;延聘多长时间,由你定。我照常上班,每月拿退休工资,不拿任何补贴。”

“我都依你。来,让我们以茶当酒,碰个杯,祝诸事顺吉!”

“好!我自个儿的归隐录,今天就是开篇第一章。”

……

半年过去了,《归隐录》已精心修复,又影印一百部准备分赠本市的档案局、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及本省、外省的有关部门。为此,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所请贵宾手中的请柬,都是刘政和用漂亮的小楷所书。

贵宾中只有章扬没有到场。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问沈君默,孙子长大了干什么,沈君默说,长大了“干祖传的手艺”,这凸显了沈君默对“古籍修复”事业的热爱。
B.章扬想要借走古籍《归隐录》,被回绝,但他并未责怪,而是哈哈一笑,赞扬刘政和坚持原则,说明他对刘政和的做法由衷认可。
C.“人老了,眼花了,干不动了”是沈君默面对馆长挽留的肺腑之言,他愿意退休,想把更多的机会留给他的学生和孩子。
D.刘政和亲自用漂亮的小楷书写请柬,既是对沈君默付出的肯定,也表明对发布会的重视,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尊重历史真相的气量。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沈君默“似乎在这里一刻也不想驻停了,真是咄咄怪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了背景材料,有助于读者对事件和人物的全面了解,使行文有起伏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C.文章善于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刘政和“嘴角叨起一丝冷笑”这一细节,写出了他心机颇深、性格高傲的特点。
D.本文不以演绎一个故事的全部为长,而是着力写一个片段,既讲究张力,又进行“控制”,余味绵长,令人回味无穷。
8.简要分析《归隐录》在小说中的作用。
9.文艺评论家曾评价聂鑫森的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中国文化芬芳”,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博学,善谈论。初游洛阳时人莫识陈留苻融一见嗟异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与相见,曰:吾见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遂与为友,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膺唯与泰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泰性明知人,好奖训士类。陈国童子魏昭请于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泰许之。泰尝不佳,命昭作粥,粥成,进泰,泰呵之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使不可食!以杯掷地。昭更为粥重进,泰复呵之。如此者三,昭姿容无变。泰乃曰:吾始见子之面,而今而后,知卿心耳!遂友而善之。或问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他。泰尝举有道,不就,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泰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吾将优游卒岁而已。然犹周旋京师,诲诱不息。

陈留仇香,至行纯嘿,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且母养人遗孤,不能成济,若死者有知,百岁之后,当何以见亡者!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河内王奂署香主簿,谓之曰:闻在蒲亭,陈元不罚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香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故不为也。奂曰:枳棘之林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郭泰、苻融赍刺谒之,因留宿;明旦,泰起,下床拜之曰:君,泰之师,非泰之友也。香学毕归乡里,不应征辟,卒于家。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四十七》)

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涂正确的答案。
初A游洛阳B时C人D莫识E陈留F苻融G一见H嗟异I因以介J于河南尹李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师,指精通专业知识、讲授经书的讲师。文中“经师”跟《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之师是同一类老师。
B.有道,汉代举士科目,有道德、才艺的人可由此科被举荐为官。文中“有道”与《论语》中“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意思不同。
C.教化,教育感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陈情表》中“沐浴清化”的“化”与文中的“教化”意思一致。
D.太学,中国古代中央官学。文中的“太学”与《送东阳马生序》“在太学已二年”中“太学”都是古代最高学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膺欣赏郭泰而与之结交,儒生们送郭泰归乡至河边时,李膺和郭泰同舟渡河,被众人看成神仙般的人物。
B.魏昭认为郭泰是难得的“人师”,甘愿侍奉左右;他为郭泰做粥,虽被多次为难,仍脸色不变,终获郭泰认可。
C.陈元被母亲控告不孝顺,仇香认为陈元并非恶人,用伦理孝道、祸福之理教导他,最终陈元成为孝子。
D.仇香品行卓绝,像鹰鹯般忠勇,被任命为主簿,但他认为鸾凤不应栖在枳棘林中,不愿应征,故被郭泰奉为老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宋冲素服其德,以为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尝劝之仕。
(2)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14.郭泰为什么被誉为“鲜见其俦”?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鱼歌

苏轼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

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万一。一鱼中刃百鱼惊,虾蟹奔忙误跳掷。

渔人养鱼如养雏,插竿冠笠惊鹈鹕。岂知白挺闹如雨,搅水觅鱼嗟已疏。

【注】①熙宁五年(1072年),诗人作本诗于湖州道中。纪昀评曰:“喻诛求之殚民也”。画,通“划”。古时,南方有用带钩的棒子划水捕鱼的方法。②鳅鲵:小鱼。③几:通“冀”,希望。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交代环境特点和鱼在泥里的情况,自然地引出渔民“短钩画水”的行为。
B.渔民捕鱼时把水草弄得一片狼藉,就连小鱼也不留下,这种做法无异于竭泽而渔。
C.诗人用养鱼与养雏类比,并写渔民戴斗笠惊吓捕鱼的鹈鹕,表现了渔民养鱼的用心。
D.本诗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渔民划水捕鱼一事,深刻地反映了民生疾苦,引人思考。
16.叙事诗一般不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将其蕴含在叙述之中,形成情、事交融的叙述风格。请结合内容,分析这一特点在本诗中的体现。
2023-09-13更新 | 3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高三五月校际联考(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