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 高二 期中 2023-09-13 10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精神的密码就在一句话里:诗言志。朱自清先生曾称之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的纲领,但我觉得还不限于此,这应该是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诗言志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诗以言志(《左传》)、诗以道志(《庄子》)、诗言是,其志也(《荀子》)……可见,在先秦前后,诗言志已成为诗歌共识。

那么,如何理解?许慎《说文解字》曰志,意也。从心,之声,即志可以理解为意愿、意向、意义、思想等等意思。也有把情志即情感和思想统一起来理解的,唐人孔颖达称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但我以为,相对而言,情是个人性的,志就包含他者及社会的视角。情是个人发动,志就有指向、有针对性,需要对象,需要协调,需要方向,还需要接纳。更具公共性因素。所以,我觉得诗言志,可以理解为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

诗言志,诗来源于情感,但应该超越于一般情感。超越,建立在情感之基础上,本身就包含了情感元素。诗是文字的最高形式,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情感抒发情绪宣泄,诗应该有更高的使命,那就是诗言志。这就像郭店楚简里称:道始于情。我觉得不言自明的应该还有一个判断,那就是:道高于情,或道超越情。诗言志长期被看作儒家过于重视教化功能的僵化思维结论,就像尊道守礼一度被认为与人情世故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对立一样,其实,本身就是建立于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可以如此论断:诗缘情是诗之基础,诗言志才是诗之超越,或者说诗之要求,诗之标准。道始于情”“道生于情,精神的源头其实是情感。情感不加控制,就流于欲望本能;情感经过疏导,就可能上升为或者,并可能最终转化为精神。因此,唯有诗言志,诗歌才能成为精神的传道者和弘扬者,成为精神性的来源,并具有繁衍能量和升华能力。

(摘编自李少君《诗言志新论》)

材料二:

无论哪个时代,诗都在其文学史上占有较高的地位,今天也不例外。那么同样是使用汉语进行写作,古诗里诗言志的观点,对于今天新诗的创作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启示呢?

在古代,是如何言的呢?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共同发展的。当的意义从记忆、记录引申为胸怀、怀抱时,同样也是变化的。

从文字产生之后算起,人类用文字记载代替记忆,所以记忆的记就是记载的记。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说就是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从这一点来看,早期的诗言志便是用做好生活的记录。以《诗经》为例,《卫风·氓》篇之中是从弃妇的角度,详细记录了两个青年男女从相见、相恋到结婚到分崩离析的婚姻悲剧。可见,的确有记录之意。

诗言志当然还有别的含义,那就是歌咏胸怀,抒发情志。以曹操《观沧海》为例,诗中无一句不写景,既表现眼前的大海之景,又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曹操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全诗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所以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里的是胸怀,是个人情志。再到后来以诗歌咏叹个人志趣和意向非常普遍,像南北朝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唐代有安得广厦干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工部,南宋有想要待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岳飞,到了现代也有说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伟大领袖毛泽东。由此可得出言志向、言抱负,是诗言志的一项重要的崇高的内容,是诗言志一说的引申义、发展义。

在这里我们便弄清楚了诗言志的方法和途径:写记忆,做记录留下生活是其一;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为第二。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人们拥有更多的精神享受方式。同时经济发展带来的时代节奏和人民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让人们逐渐失去慢阅读的耐心,电视机电脑取代报纸书籍,手机又取代电视电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那些简单的更易得的碎片化阅读。

这当然是一大原因,但从自身看,诗歌的确不再像曾经那样赏心悦目,更别说要做到以己之情动人之心。以当前传播最广泛的第三代诗歌,站在民间立场的口语诗为例。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第三代诗人向知识分子所构建的诗歌体系发起猛攻,并打算以新的话语方式建立自己的诗歌秩序,因而诞生了口语诗,即以口语的方式建立和组织诗歌,以于坚的《作品52号》为例:

很多年 屁股上拴串钥匙 裤袋里装枚图章

很多年 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 把钟拨到7

很多年 在街口吃一碗一角二的冬菜面

……

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种对生活的记录,于坚在诗中说自己吃了什么,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类似于早期诗言志说,即是记录。

我认为当下诗歌之所以失去悦人心目的诗意,正是因为它丢开了诗言志的更重要的那层含义,即诗不能抒发胸怀、心愿和诉说自我情志。诗应当高歌炽热化的情志,以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借之口写出自己想要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写到死后魂归大地,全诗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形象,直抒胸臆,托出诗人那颗真诚、炽热的爱国之心,表达自己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强烈情感和心愿。

这正是炽热化的,是所谓的情动为志,是所谓的诗言志,言情志的表现。这正是当代诗歌创作所缺乏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缺失,今天的诗歌才不具备完整的诗言志功能。

(摘编自梁国璋《诗言志现代价值微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言志”在先秦前后成为了诗歌共识,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标准和黄金律令。
B.材料一作者认为情与志不同,存在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区分,因而志比情更重要。
C.“诗言志”指写记忆,做记录,也包含言胸怀、抒情志、歌咏抱负等崇高的内容。
D.消费文化与大众文学兴起,催生了站在“民间立场”、充满“诗意”的“口语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志”的理解,许慎认为它是意愿、思想等意思,孔颖达认为情志是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他们的看法不尽相同。
B.郭店楚简认为道始于情,而材料一作者认为道超越情,情感只有加以控制、疏导,才可能上升为“道”,并最终转化为精神。
C.《卫风·氓》的例子印证闻一多先生“记忆谓之志,记载亦谓之志”的观点,说明早期的“诗言志”是指用诗来记录生活。
D.材料二中通过对《作品52号》和《我爱这土地》两首诗的比较,批判了当代诗歌创作中忽视“诗言志”的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抒发的“志”与其他三项内涵不同的一项是(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
B.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D.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分析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诗言志”的具体表现。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井

墨中白

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

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宜长高梁,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梁、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

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

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了,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

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

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醉圣。酿酒师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比常人的白。

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梁、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

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

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

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

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

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

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

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

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

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

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

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

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不上我的酒好,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这行,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

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

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

来人摇头不语。

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可以放下刀,改行卖酒,烧酒也中。

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

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

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

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

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

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

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

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

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两片雪花飘落。

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著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
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双巧手。
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酿酒师的心境。
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原因。
8.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找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
9.《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目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传奇”之处。
2023-09-13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是日,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教寡人?

范雎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关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王曰:愿闻所失计。

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亲,越人之国而攻,可乎?疏于计矣!昔者,齐人伐楚,战胜,破军杀将,再辟千里,肤寸之地无得者,岂齐不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露,举兵而伐之,主辱军破,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也。今舍此而远攻,不亦谬乎!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

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

曰: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

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

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B.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C.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D.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王不如收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阿房宫赋》“而望幸焉”相同。
B.千乘,千辆战车,四马一车为一乘,乘是衡量诸侯国军事实力的标准之一。
C.中国,文中指韩、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华夏”“中土”与“中国”含义相同。
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秦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认为穰侯、秦王采取的策略不当,不利于秦国发挥自身诸多的优势而称霸。
B.当年齐国攻打楚国,虽战胜却未获尺寸之地,范雎认为是受到疆界形势的限制。
C.范雎建议,对于赵、楚等国,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使他们相互钳制,令其归附秦国。
D.对于地处中心的韩、魏两国,范雎认为要想让他们归附,可以采用直接攻打的方法。
13.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藉贼兵而赍盗食者也。
(2)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4.请简要概括范雎建议秦王采用“远交而近攻”策略的原因。
2023-09-13更新 | 104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荆门冬夜

陆游

常饥龟老欲无肠,卧听寒更自短长。

香碗得闲聊作伴,酒杯因病颇相忘。

有情窗罅恰通月,耐冷橹枝多得霜。

历尽风波知险阻,平生错羡捕鱼郎。


【注】①本诗写于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作者被罢官几年后获任夔州通判,赴任途中舟行过荆门。②典出《庄子·外物》“老龟刳肠”,后用指虽有神灵而卒难免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卧”“寒更”“月”“冷”“霜”等词语,照应诗题中的“冬夜”。
B.首联感叹自己仕途遭际,在寒冷冬夜里难以入眠,只能卧床长吁短叹。
C.诗人因病远离酒杯,只能与香碗作伴,写出了诗人的孤寂无聊与无奈。
D.颈联写窗罅有情,橹枝耐冷,体现诗人对夜月的怜惜和对橹枝的感叹。
16.同为渔人形象,本诗中的“捕鱼郎”和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渔翁”形象内涵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