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一中、克东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期中 2023-09-14 7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古今,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们追捧和普遍赞誉的,往往是雅俗共赏的。我很佩服唐诗、宋词、元曲,深入浅出,朗朗上口,数千年过去了,它的影响并未消失。唐代的李白、杜甫非常出名,因为通俗而妇孺皆知,同时代还有李商隐和杜牧,俗称“小李杜”,知名度就要小很多。其实“小李杜”的诗歌创作水平也非常高,艺术造诣并不亚于李白、杜甫,但相较之下,他们的诗歌偏雅,正因为曲高和寡,所以受众面和老百姓的接受度就少了很多。

还有像毛泽东的著作《矛盾论》《实践论》,本来这些都是高深的哲学问题,由于他的“度”把握得很好,没有深奥晦涩的说教,一读就懂,但学术性、理论性、辩证法仍然非常强,很了不起。

从作品欣赏者的角度,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曲高和寡”的说法,但问题是有些艺术品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曲高”?当下也有很多书画作品打着“曲高和寡”的旗号,欺世盗名,以“丑书”“丑画”自诩,似乎别人看不懂的就是“高级”的。更有些作者无视创作的基本规则,或者说并没有真正弄懂吃透,反以创新者自居。纵观当今的中国文艺界,这样的怪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形画不准说是变形,不懂色彩的乱画说是野兽派。

此外,我们透视高雅和通俗,随着地域、空间、时间的不同,加之“高手”们的引领,人们的理解力和接受度也会不一样。例如荷兰画家梵高的审美是超前的,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只卖出了一幅画,而现在他的绘画作品屡创世界拍卖的天价。还有中国的黄宾虹,生前就断言“我的画要50年以后大家才能看得懂”。因此,一方面是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好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作者对观者审美能力的期待。

(摘编自蒋跃《雅俗共赏:艺术家的顶格责任》

材料二:

昆曲,是明代发展起来的高雅艺术,特别是魏良辅创制了水磨调之后,深受士大夫们的喜爱,风行一时。但是,由于它过于优雅、缓慢,缓得有时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都要拆开来唱,慢慢就脱离了群众,最终为京剧所替代。京剧原本并不姓“京”,是由地方戏发展而成。前些年曾举行过徽班进京二百年纪念活动,这就是说,它成为京戏,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当初它与昆曲争夺文化市场,叫作“昆乱之争”,或称“花雅之争”。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簧调等,统称为乱弹。京戏的文化底蕴远不及昆曲深厚,不但剧本不及昆曲有文采,唱腔不及昆曲雅致,而且有些唱词说白还语法不通,但是,在竞争中它却胜出了,最终成为戏曲中的头牌,冠以“京剧”之名。

可见,剧种的发展,并不在乎其高雅的程度,而是取决于社会的需要,特别是文化市场的接受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艺作品不是理论,但其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则是相同的。昆曲在明朝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明朝虽是一个极权主义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商品经济获得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江南富庶地区,商人和士人还是有文化享受的空间的。高雅的昆曲就是在这种生活空间里发展起来的。到清兵入关,商品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江南士人备受压制,高雅文艺自然也丧失了许多接受空间,昆乱之争,以乱弹取胜,也在所必然。有些京剧名伶,还走进宫廷,成为皇家的供奉,地位之高,很受时人的羡慕。

昆曲本来也是俗文艺,后经文人艺人之手,发展得雅致起来,但过雅之后,却又成为小众化艺术,其统治地位遂被乱弹所代替。不过,作为一个剧种,昆曲并没有在剧坛消失。拍曲,仍是一些士子的雅好;少数昆剧团,也还存在,只是盛况不再;有些昆曲演员,同时也兼唱京戏,成为京昆双栖演员。

使昆曲重放异彩的,是一九五五年由黄源主持改编,由浙江昆苏剧团演出的《十五贯》。当时昆苏剧团虽然还存在,但已衰落不堪,演员的工资很低,生活非常艰苦,所演也只是一些旧戏。《十五贯》就是古人根据冯梦龙所编的小说集《醒世恒言》中《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一文改编的旧戏,《缀白裘》中就有。黄源看到了这出戏包含新的思想价值,针对当时肃反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了实事求是精神和调查研究方法,改编成功,深受观众的欢迎,也得到许多领导人的肯定。《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的社论,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出发,为老剧种的新生作出肯定。《十五贯》的改编演出成功,对昆曲的新生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吴中杰《雅俗之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由于既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学术性、理论性、辩证法,因此很了不起。
B.梵高和黄宾虹的审美都是超前的,他们的作品既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又对观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度有一定要求。
C.昆曲生来就是高雅的艺术,特别是在魏良辅创制了水磨调之后,风行一时,但过雅之后,又被文化市场冷落。
D.昆曲在明朝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与明朝的商品经济获得发展且有一定的文化享受空间的时代特点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将“小李杜”和李杜进行对比,意在突出雅俗共赏的重要性;材料二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述了艺术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B.材料一所谈雅俗共赏的范畴,包括文学、美术等在内的所有艺术;材料二所论,只限于昆曲范围,其道理不适用于其他艺术。
C.京戏能够在“昆乱之争”中取胜,成为戏曲中的头牌,是因为它符合大众的审美,能够走进宫廷,成为皇家的供奉,地位很高。
D.黄源改编的《十五贯》十分成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得到许多领导人的肯定,对昆曲的新生和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下列选项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袁宏道说,雅文也好,俗文也好,作为文,它们都是表达人们情感的工具。
B.北宋的柳永仕途失意,在歌舞楼阁、烟花巷陌中流连,谱写出一首首温婉雅丽的词作。
C.玉是既是入于生活也出于生活的,玉是名士美人,可以相与出尘,玉亦是柴米夫妻,可以居家过日。
D.清人叶燮说,白居易的五言律诗,对仗工整,用典贴切,常常读得意犹未尽,是继杜甫之后不可多得的诗作。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昆曲发展的建议。
5.两则材料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雅与俗的观点有何不同?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彩

戴智生

我的老家有个习俗:端午节宴请亲友,摆的是流水桌。

所谓流水桌,就是来一拨人上桌菜,来拨人上桌菜,开席无定规,菜肴是一模一样的;宾客用过的碗筷,主人决不肯立刻清洗,皆堆积在门前的木盆里。谁家用过的碗盘摞得高,就证明谁家亲朋好友多,是面子也是荣耀。

亲友酒足饭饱,观龙舟,打扑克,悉听尊便。

我好些年头没有回去了。

父亲生前,带我回过几次。父亲从小随爷爷在城里安了家,老家还有父亲的一位堂弟。按理说,我应该称父亲的堂弟叫叔叔,做我女儿吧?叔叔似真似假。他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婶婶打趣,他们百年之后,女儿打发八仙王的垫肩布,就指望我了。叔婶说的是久远的事,我只当是玩笑话。

那时我还小,我们两家来往密切。叔叔上街常来我家落脚,带点辣椒或鸡蛋。我家也会送他些火柴、肥皂。叔叔家有喜事,一定请父亲到场,奉为上宾。

父亲英年早逝,叔叔同我们一样悲伤,葬礼上几次哽咽落泪。他全家人都来了,忙前忙后,抬棺柩的“八仙王”也是叔叔带来的,丧事由他一手操办。之后,叔叔来得少了;我有了继父,叔叔好像再没来过。

我出嫁时 ,也忘记了通知他。这么些年,忙工作,忙家庭,我几乎忘记了这位乡下的叔叔。今年端午节,一早接到一个电话,苍老的声音呼我小名,我辨不出声音,叔叔自报家门,开口就邀我去他家看龙船,并说有车来接我。

这颇为意外,也有一点点为难。

我知道老家有个习俗,出嫁女回去看龙舟,是要打彩的。怎么说,我也算村里出来的姑娘。打彩是给自家上船的兄弟披红绸,还得打爆竹、买烟送红包,慰劳全船的人。不花上两千块,面子上过不去。

同爱人商量,老公倒也大方:饿肚也要争饱气!

我们准备去银行取钱办礼品,叔叔两个儿子竟然上门了。两兄弟轮廓没有变化,进门就姐姐、姐夫叫得山响。他们是专程来接人,茶也不喝,火急火燎地拉我们上车。

我说:东西还没准备好呢。

大弟说:老爸有交代,人去就行,什么都不用准备。

上了车,我嗔怪他们:知道我的地址,平时也不见你们来家坐坐?大弟说:老爸腿脚不便,我们前几年在外打工,回来没两年,合伙办了加工厂,都忙。这不,刚打听到你地址,今天就来了。大弟按了一下喇叭,接着说:现在村里日子好了,打了三条龙船,要热闹一下。我们也要划船,特意早点接你们。

我心里立马打起鼓,好像龙舟竞渡时的咚咚锵

二十公里的县道,个把钟头就到了。小弟先下车,跑回家拿出一挂鞭炮,噼里啪啦一阵响,烟雾还没散尽,我看见叔婶驻足门旁。叔叔有点佝偻,凝重地点着头;婶婶手拿一把勺,满脸的笑已见皱纹。他们明显有了老态!

房子不是以前的老屋,是翻新的楼房。路过的邻里问:谁来了?

街上的亲戚!婶婶高声地回答。

啥亲戚?

女儿呗!

婶婶一只手牵住我的手,引我进了屋。屋里还有不认识的人,大家让开了座,弟弟一边递烟倒茶,叔叔陪我们坐了下来。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嘴里不停地道: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吃了饭让弟媳带你们去看龙船。

我又想到打彩的事,便讷讷地说:可我、可我还没有准备打彩的礼。

准备好了,准备好了,我帮你们准备好了!

这怎么行?该我出的我出!

知道你们不容易——我们自己人还计较什么喽!

叔叔的话,让我有些汗颜。我说:真不好意思!你看,你是长辈,我都是空手来的。

人来了就好。我们不是东西亲,是人亲!叔叔一板一眼地说,双眼突然泛红,竟先流出两滴老泪来。顿时,我的眼睛红了起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打彩”为线索,讲述了端午节当天“我”受叔叔的邀请回老家看龙船,叔叔为“我”准备好打彩礼的故事。
B.小说插叙父亲去世后,“我家”与叔叔家的关系从密切到疏离,为下文作了铺垫,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
C.在“我”小时候,婶婶想让“我”做她“女儿”的想法,既表现了婶婶对“我”的喜爱,也表现了“我家”与婶婶家关系亲密。
D.小说中两次写叔叔落泪,其中第二次是叔叔对“我”父亲的怀念以及为“我”的疏远而感到难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如运用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弟弟们朴实、勤劳、孝顺懂礼。
B.“饿肚也要争饱气?”一句既表现了丈夫支持“我”回乡看龙船,也表现了丈夫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
C.“叔叔有点佝偻……他们明显有了老态”一句直接描写了叔婶的苍老,与前文“我好些年头没有回去了”相照应。
D.小说传承一方地域风俗文化,表现了淳朴的民风以及老家人善良真诚、热情好客的品质,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8.请结合“我”受邀回老家看龙船的相关情节,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9.小说以《打彩》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A自B天C地D之E辟F民G人H之I治J为K人L臣M之N功O者P谁Q有R厚S于T安U平V君W者X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D.“臣固知王不若也”与“固时俗之工巧兮”(屈原《离骚》)这两句中的“固”,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在貂勃的帮助下,田单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14.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9-1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一中、克东职教中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巳临川道中(节选)

陆游

三月三日天气新,临川道中愁杀人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府。

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


【注】①乾道三年(1167)春,陆游在隆兴府通判任上,被主和派弹劾免职。二月初,他从南昌出发回家乡山阴。三月初三(即题中“上巳”),到达临川(今江西抚州)城外,准备去拜访一位名叫李浩的朋友。②愁杀人:形容春光美好动人。③龟息:谓呼吸调息如龟,不饮不食而能长生。一说,以为龟睡时,气由耳出,因此长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等,照应了诗歌的标题,为下文的景物描写做了铺垫。
B.诗人一路走来,春光秀丽,风景动人,但想到国家大事,又涌上许多愁绪。
C.“桑叶”“客舍”“桐花”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温暖的氛围,同时也带有淡淡的客愁。
D.前四句正面描绘上巳日临川道中的情景,后四句转向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
16.后四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