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重庆市/江西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全国 高三 开学考试 2023-09-14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的关系,是中国思想史上争辩不休的一个大问题。先秦儒家认为是对立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们认为,对利的追求是造成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根源。实际上,儒家也并不是根本不言利,只是要把义放在首位,反对后义而先利罢了。

在这个问题上,墨家和儒家有所不同。由于墨子把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墨子那里,也就是重利也就是贵义,二者是统一的。这里有一个对于的不同理解的问题。孔子和孟子所谓的,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虽然他们也提出什么天下为公,但这个天下只是封建君主的家天下。

墨子所谓的,则是爱利万民”“天下之利公利。维护这样的公利,正是仁义的要求、道德的标准。很明显,在墨家那里,天下之利”“人民之大利,是最高的伦理准则。墨子认为就是就是,主张贵义重利,追求义利合一。

墨子认识到,人类首先必须求得生存,为了生存,就不能不追求物质利益。所以,避苦求乐、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

利和害、苦和乐都是相对的,人们通过比较权衡,利中取大,害中取小,趋利避害,此种行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如此。墨子从人性的角度,论证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对人们的求利动机给予了有力的辩护。墨子认为公利,即社会的整体利益是至上的,个人只能作为群体的部件而行动,任何人只有维护并实现了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显现。在他利与自利之间,应该从他利出发再到自利。

虽然墨子重视天下之利,把亏人”“自利视为人们互不相爱的思想根源,但是墨子并不是笼统地反对自利,墨子反对的是亏人自利、损人而利己的行为。至于不亏人、不损人自利,他不仅不反对,而且加以保护。这里的界限就看是不是自食其力。被墨子视为赖其力者,都该有应得的自利。反之,不与其劳,获其实,诸如偷窃、就是亏人自利,是不仁不义的行为。这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劳动者的功利观和墨子这种先人后己,先利人然后人亦从而利之的思想,一方面表明了劳动者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个体劳动者依赖集体力量以保护自利的思想反映。

墨子既重利,又贵义,把义看作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为义可以获利,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既肯定了是目的,又倡导贵,维护了道德的尊严,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这种追求义利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把利国利民之利视作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不像其他学派那样要么重义轻利;要么贵利贱义,而是追求二者的有机统一。它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摘编自《墨子重天下之利,从兼相爱,交相利解读义利合一的道德价值观》)

材料二:

墨家一向以贵义自许。如《贵义》有言:万事莫贵于义。然墨家所论之,其实为。《经上》说义,利也。但墨家所说之,非一己之私利,而是天下之公利。这种天下之公利,又具体表现为人口之众、国家之富、刑政之治等治道现实。《经说上》进一步解释说:志以天下为芬,而能能利之。这也就是说,墨家既重视为义者要以兴天下之利作为自己的本分,也强调为义者要培育自身兴利除害的才能,前者是为义者应有的动机与德性,后者是为义者当有的资材与德行。止楚攻宋的义事,正是墨家义利统一、德才兼备的为义之道的一个经典示例。

墨家所孜孜以求的天下之利,其实就是对民生民利的一种维护,也是对统治阶层只顾自利而罔顾民利的一种抗议。墨家所述的兼爱等说,在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同时,墨家还为统治者树立了能保民、爱民、利民的以大禹为典范的古时圣王形象,作为统治者爱利万民的义政义事之历史经验。而对那些极端戕害民生民利的如桀、纣一般的暴君,墨家又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从而保留了以武力来维护民生民利的底线。

爱民、利民还是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在先秦诸家中,墨家一向以重视科技而为中国科技史家所推崇。但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与实践是为了便利民生。《公输》所载的公输削鹊之故事,正体现了墨家这种以爱民、利民为本的技术价值观念。墨家极为贬低那种为了单纯展示技术之而从事的技术创制活动,转而强调技术之的根本就在于其能利于人。在墨家看来,哪怕再精巧的技术,如若不能利于人,也都是。《墨子》中的城守诸篇所记载的守城之术,也都是对其兼爱”“非攻主张的实行,故而也是本之于爱民、利民的价值立场而来。

(摘编自张万强《利民明故:墨家哲学的基本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下为公”和墨家的“天下之利”谈的都是“利”,二者在认识上相差不多,都为人们所赞同。
B.墨子在止楚攻宋一事中,反对楚国发动战争,体现了墨子之德,而能够制止楚国攻打宋国,则体现了其才。
C.偷人桃李、抢人马牛等不仁不义的行为,都具有“亏人”而“自利”的思想,墨家认为这一思想是人们不“兼爱”的思想根源。
D.墨家对技术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都在强调爱民、利民,反对只有“巧”之名而无“利”之实的技术创制活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墨子看来,“利”是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因为“兼爱”,所以“利”就有利他的行为特征。
B.儒家所认为的“利”,指的是专“利吾国”“利吾家”“利吾身”的狭隘“私利”,因此应该被摈弃。
C.墨子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是合理的,不“亏人”的“自利”也不应该被反对。
D.为了维护民生民利,墨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树立了古时圣王形象,另一方面又对暴君提出了“不非诛”的革命主张。
3.下列发明,不符合墨家最为根本的技术价值观念的发明的一项是(     
A.黄道婆发明了在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纺车。
B.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结构新颖简便,省力,效率高。
C.秦朝时期,人们用黄金打造了一只大雁,像活的一般,能在天空翱翔。
D.郭守敬发明了一种类似浑仪的天文观测仪器:简仪。
4.两则材料谈的都是墨家的义利观,二者在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5.材料一中提到“它(墨子义利合一的思想)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利关系是极有借鉴意义的”,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应如何认识和处理当今社会的义利关系。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飓风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失斯基

1911年春天的南极洲,一场突如其来的可怕的暴风雪终于把司各特大尉的南极探险摧毁了。

六个人乘着滑雪板,从以罗斯叔侄[注]的名字命名的冰壁出发,向南极挺进。

他们走了一个多月。其中五个人到达了南极。有一人跌进了冰层裂缝里,死于脑震荡。

司各特走在最前面,当他接近南极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发现雪地里有一样黑乎乎的东西。原来,那是一个帐篷,是被阿蒙森遗弃的。看来,这位挪威人走在英国人前面了。

司各特心里明白,一切都完结了,此后他们再也无力走完上千公里的返回路程,再也无力拖着两条血迹斑斑的病腿在冰冻的雪地上盘行。到那时,所有人都会分得一粒毒药。

在返程中,沉默寡言的苏格兰人奥茨中尉病了。他的双腿开始化脓,每行走一步都引起钻心的疼痛,脓血渗透了破损的鹿皮靴,滴在雪橇上,瞬间就冻成坨了。奥茨明白,是他拖了探险队的后腿,由于他的病,有可能大家都会死去。 于是,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年之后,人们找到了四具尸体,还有司各特的日记本。里面是这样写的:

3月11日

最近这几天,我们总共才行进了三公里。虽然奥茨的腿伤疼痛难忍,但他没有落在我们后面,不过我们还是尽量安静地行走。 昨天,他恳求我们把他放在睡袋里,然后丢在雪地上,但我们不能这么做,还是说服他继续前行。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天,他都没有失去希望,也不允许自己失去希望。傍晚时分,我们停了下来。奥茨给了我一张纸条,请求我们,假如能够活着回去,一定把这张条子转交给他的亲人。随后,他站了起来,直视着我的眼睛,说:我出去走走。也许,不会很快回来。我们都默不作声。奥茨走出帐篷,走向暴风雪。他摔倒在雪地里,雪地上撒满了鲜血。此时正是夜里两点。他最终没有回来。他做出了一个高尚的人所应该做的一切。

在司各特大尉的日记面前,所有的文学俨然成了无关痛痒的闲扯,在这本记录着死亡的日记面前,在这本记录着那些在南极洲冰天雪地的荒野上无怨无悔地承受着坏疽病、饥饿和刺骨严寒折磨的勇敢的人的日记面前,文学仿佛就是娱乐的废话。

在日记的最后,司各特用颤抖的字迹写道:

我是写给全人类的。整个人类都应该知道,我们在探险,在自觉地探险,可是我们没有取得丝毫的成功。如果我们能活下来,我会向人们讲述我的同伴们那高尚的勇气和平凡的伟大,我相信,这些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的。我们即将死去,但我相信,像英国这样的富庶之国,是不会不关照我们的亲人的。

司各特错了,英国并没有去关照他们的亲人。

奥茨中尉写给安娜·奥涅尔(奥茨的未婚妻)的字条落到了一个名叫瓦西里·谢德赫的俄国水手的手里,他参加了一个探险行动,在那次行动中,他寻找到了司各特和另外三个同伴的遗体。

谢德赫一直到战争结束后的 1918年才最终在苏格兰北部的海滨小城里找到了安娜·奥涅尔。

那是在初冬时分。旧银般的雪花铺撒在周围的土地上,大海在岸边轻声叹息着,仿佛要在冬天的风暴来临之前睡个够。

安娜后来的丈夫是渔港的头领,整个晚上,他一言不发,独自抽着他的烟斗,用咖啡和硬邦邦的饼干招待谢德赫。安娜读完奥茨的信,没说一句话,穿上衣服,起身去城里了。令人焦虑的不安气氛顿时透过所有的窗户,弥漫在整个屋子里,所有的房间仿佛充满了白雪的忧伤气息。港口的老看守格尔奈特爷爷是安娜丈夫的朋友,只有他试图驱散这令人不安的焦虑。

格尔奈特对安娜八岁的儿子讲起了一个古老的海上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一种特别的风,人们管它叫飓风

水手们都相信一个传说,在所有肆虐的北风和越山风、所有具有毁灭性的台风里面,有一种热风,名字叫飓风,它好几百年才吹一次。这种飓风晚冬时节来自南方地平线方向,通常是夜间袭来。它会带来陌生国度的空气,忧郁而轻盈的空气,仿佛散发出木兰花的清香。乡村教堂的大钟自行敲响,深蓝色的霞光升向苍穹,无数花朵从积雪中冒了出来,宛如雪莲。孩子们高兴得眯起眼睛,而轮船点亮了信号灯以示欢迎,在海面上摇晃着,向飓风致敬,犹如淋了雨而毛皮湿漉漉的可爱的巨兽一般。

飓风预示着快乐美好的节日就要到来了。来自南面的空气掠过苏格兰上空,将冬天转变为短暂的夏日。

格尔奈特老人没有来得及讲完他的神话故事,因为父亲打发孩子去睡觉了……

(有删改)

[注]罗斯叔侄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极地考察者,叔叔约翰·罗斯,侄子詹姆斯·罗斯。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平静而略显克制的叙述中,交代了一场人类挑战大自然的壮举,这场挑战虽未成功,但带领读者感受到了人类所拥有的美好天性和勇敢精神。
B.司各特团队南极探险之旅最终以悲剧结束,这种悲剧不仅体现在所有队员在坚持无果后的壮烈牺牲,还体现在现实社会对他们亲人的忽略。
C.小说采用嵌套式叙事结构,在南极探险之旅主体情节外,又通过日记、纸条和传说开辟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旨。
D.格尔奈特老人讲述有关“飓风”的神话传说,是为了缓解当时的焦虑氛围,但安娜的丈夫并不能理解这个故事,所以匆匆打断了老人的讲述。
7.关于文中司各特日记,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司各特的日记内容为读者呈现出南极探险之旅中的某些具体细节,详细交代了奥茨中尉牺牲前后的整个过程。
B.日记中提到奥茨中尉托付交给亲人的纸条,为后续故事埋下了伏笔,从而开启了后文一个悲情故事的讲述。
C.作者认为与司各特日记相比,所有的文学都是娱乐的废话,表明他的文学观提倡这种平实的日记形式的纪实风格。
D.司各特在日记中对政府会关照他们的亲人充满了信心,这仅源于他相信他们南极探险所体现的品质会震撼每一个人。
8.小说中的“飓风”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蕴含的深意。
9.英国人罗伯特·司各特南极探险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司各特的南极日记也真实存在,作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小说再创作,你认为有何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与太仆戴长乐相失人有上书告长乐罪长乐疑恽教人告之亦上书告恽罪曰恽上书讼韩延寿,郎中丘常谓恽曰:‘闻君侯讼韩冯翊,当得活乎?’恽曰:‘事何容易,胫胫者未必全也!’又语长乐曰:‘正月以来,天阴不雨,此《春狱》所记,夏侯君所言。’事下廷尉。廷尉定国奏恽怨望,为妖恶言,大逆不道。上不恐加诛,有诏皆免恽、长乐为庶人。杨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以财自娱。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恽书,谏戒之,为言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恽,宰相子,有材能,少显朝廷,一朝以飚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报会宗书曰:“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 臣之得罪,已三免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天拊而呼乌乌,其诗曰:‘田披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又恽兄子安平侯谭谓恽曰:侯罪薄,又有功,且复用!恽曰:有功何益!县官不足为尽力。谭曰:县官实然。盖司隶、韩冯翊[注]皆尽力吏也,俱坐事诛。会有日食之变, 驺马猥佐成上书告恽骄奢,不悔过。 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尉,按验,得所予会宗书,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恽大逆无道,要斩。

臣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为丞相,于宋国为廷尉,而杨之死皆不厌众心,其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议贤、议能。恽之刚直,可不谓贤乎! 然则虽有死罪,犹将宥之,况罪不足以死乎!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九》,有删改)

[注]盖司隶,指司隶校尉盖宽饶;韩冯翊,指左冯翊韩延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光禄勋平通侯杨恽与太仆戴长乐相A失B人C有上书D告长乐罪E长乐疑恽F教人告之G亦上书H告恽罪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西周以后对农业劳动者的称呼。春秋时,其地位在士以下。
B.废退,同义复用,意为被罢免官职,和“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中“作息”的构词法不同。
C.既,指既然,与成语“既来之,则安之”中“既”字的含义相同。
D.缶,既可指一种大腹小口、两边有环用来盛酒或用来汲水的瓦器,也可指一种打击乐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尉于定国上奏参劾杨恽心怀怨望,恶言诽谤,大逆不道。汉宣帝不忍心杀人,下诏将杨恽等贬为平民。
B.孙会宗见杨恽治理产业过于张扬,写信劝告杨恽为人要低调,不要与宾客过多交往,是真心为杨恽着想。
C.杨恽在回复给孙会宗的信中,描写了自己被废为平民后的狂放恣意生活:煮羊、炖羔、喝酒,放声吟唱。
D.因为杨恽和杨谭对话时说了大逆不道的话语,加上名叫成的马夫头的上书控告,杨恽被判腰斩之罪
13.把文中磁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恽上书讼韩延寿,郎中丘常谓恽曰:“闻君侯讼韩冯翊,当得活乎?”
(2)县官实然。盖司隶、韩冯翊皆尽力吏也,俱坐事诛。
14.宣帝诛杨恽开历史上以文字罪人之先河,历来备受争议,请简要概括司马光对此案的看法及依据。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弓剑出榆塞

刘过

弓剑出榆塞,铅椠上蓬山。得之浑不费力,失亦匹如闲。未必古人皆是,未必今人俱错,世事沐猴冠。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

酒须饮,诗可作,铗休弹。人生行乐,何自催得鬓毛斑?达则牙旗金甲,穷则蹇驴破帽,莫作两般看。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注]①刘过,南宋词人。②铅椠,指写作、校勘等文字工作;蓬山,秘书省的别称。③铗休弹,冯谖为求得孟尝君提高对他的待遇,三次弹响自己的剑铗而唱“长铗,归来乎”,礼贤下士的孟尝君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④鸮鸾,猫头鹰与凤凰,以喻美恶。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弓持剑出塞杀敌和提笔著书立说都易如反掌,失去也可以淡然地面对,看似奔放旷达,实则写出词人心中激愤难平。
B.“老子不分别,内外与中间”刻画出一个愤世嫉俗、睥睨一切的豪放文人形象,更突显出词人的满腹抑郁不平之气。
C.词人对世事的是非曲直进行的评说,充满反讽意味,看似否定古人,实则是对朝廷偏安江左、主和派手握实权的无情讽刺。
D.词人正用冯谖典故,是为了将当今昏庸无能、不辨是非的统治者与昔日礼贤下士、亲贤远佞的孟尝君进行对比。
16.请从情感和结构两方面赏析“世事只如此,自有识鸮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