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09-16 5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书法不仅为中国艺术提供了美学鉴赏的基础,而且代表了一种万物有灵的原则。如上所说,中国书法探索韵律和形式,是从大自然中捕捉艺术灵感的结果,尤其来自动植物——猛虎的利爪、麇鹿的捷足、骏马的遒劲、熊罴的丛毛、白鹤的纤细,或者苍老多皱的松枝。凡自然界的种种韵律,无一不被中国书法家所模仿,并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某种灵感,以造就某些特殊书体。比如一位学者看到一棵松树树干弯曲、树枝下垂而不直立,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坚韧和力量,他会将这种美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于是,我们就有了劲松的笔法。又如欲通晓中国书法,还必先仔细观察蕴藏在每个动物体内的形态和韵律。每种动物都有其和谐优美之处,这是一种直接出自其生理机能,尤其是运动机能的和谐。一匹腿部多毛、躯干高大的负重拉车之马,有其独特的美,正如一匹光滑灵巧的赛马有其独特的美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动植物的外形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们蕴藏着一种动势。试想一枝盛开的梅花,具有多么不经意的美丽和充满艺术感的不规则变化!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等于领会了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领悟了中国艺术。这枝梅花,即使花朵凋谢或被拨落,仍然美丽无比,因为它还活着,因为它表达了一种生的冲动。每一棵树的外形都显示了一种韵律,它源自某种生命的冲动,它要生长,要拥抱阳光,要保持自己生命的平衡;它也源自抵御风暴的必要。每一棵树都是美的,因为它暗示了这些冲动,尤其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朝某个方向的运动,一种向某个地方的延伸。它并没有想美,它只是想生存,结果却是极端的和谐与令人十分满意的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形态,这些形态总是那么和谐、那么富有韵律,变化万端,无以穷尽。

换言之,自然界的美是动态的美,而非静态的美。这种运动的美正是理解中国书法的钥匙。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运动的动态原理生发出一种结构原理,这是理解中国书法的要旨。单纯的平衡匀称之美,绝不是美的最高形式。中国书法的原则之一,即方块字绝不应是真正的方块,而应是一面高一面低,两个对称部分的大小和位置也不该绝对相同。这条原则叫作,代表着一种冲力的美,结果,在这种艺术的范型中,我们有了不少看似不平衡、实际却十分平衡的结构形态。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摘编自林语堂《不懂书法,别谈中国艺术!》)

材料二:

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韵律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像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表现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把万殊裁成一相,所谓一相就是把万物化作”“线。书法的这种高度概括性,为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

书法艺术从万殊发展成为一相,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徐悲鸿曾说: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这段话说明书法艺术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由再现到表现的发展过程,象形文字侧重于客体,即对个别事物的描绘。当书法由具象发展到抽象,重点便转移到点线形式与主体情感之间的联系。但并非完全脱离客观,而是概括地表现自然的运动、节奏,书法反映自然的节奏韵律的目的并不是再现自然本身,而是凭借情感与自然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表现情感。例如借行云”“流水的舒缓流畅的节奏表现人的愉快;借苍松盘根错节的韵味表现人的坚韧不拔。宗白华曾说:“书法反映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物象里或物象与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们对它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对象了。”所以在中国书法里把人的情感、自然的韵律、点线的形式熔为一炉,三者之中关键在情。自然节奏、点线运动都是为了表现情感、意蕴。因此,书法的由具象到抽象,艺术的表现力不是缩小了,而是更自由、更广阔、也更含蓄了。

(摘编自晏浩越《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韵律理想的崇拜发端于中国书法艺术,要了解中国艺术必须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
B.生物的动态美是万物有灵的内在原则,彻底而艺术化地领悟这种美,就能够领悟中国艺术。
C.中国古代汉字从象形的图画,演变为线条的符号,这是一个由具象发展到抽象的变化过程。
D.只有当书法发展到文字点线形式阶段并与情感这一关键因素熔为一炉,才具备了审美价值。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动植物为迎合人类欣赏自然和谐之美而呈现出的运动和延伸状态,实则也是它们生存的需要。
B.中国书法讲求运笔迅疾流畅、自然连贯,追求行云流水的境界,这一特点不容更改。
C.《张猛龙碑》字体似有倒塌之势却又保持平衡的特点,别致新颖,符合中国书法的审美。
D.《只此青绿》的舞者以体态韵律表现千里江山图,是中国书法和舞蹈属同一精神体系的例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中国书法“万物有灵原则”论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学习书法时,在广袤的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从深山的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B.古代一位名僧偶见两条大蛇缠斗,都伸长脖颈,颇有外柔内刚之势,有所感悟创“斗蛇”书体。
C.杜甫诗作记述,吴人张旭好写草书,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自此草书长进。
D.颜真卿观雨水从屋檐滴落浸染出墙上斑痕,领悟行笔顿挫沉着,开创笔画圆润厚重的“颜体”。
4.材料一和材料二各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孙过庭评价中国书法“穷变态于豪端,合情调于纸上”。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间

金仁顺

初听瓯海”“仙岩这两个名字,很像一副对联,对偶工整。瓯海是小海,或者说,一小块海,配着仙岩,熨帖得很。仙岩之名,自然是有些来历的。此仙是轩辕黄帝,大神。传说大神在此地修成正果,仙岩之名,由此而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仙岩有一潭水,梅雨潭,没有龙,却有点睛之笔——朱自清的《绿》,写的就是梅雨潭: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以前读的时候没觉得怎么样,真到了潭边,把这篇文章重新读过,惊诧于朱先生的《绿》写得如此之好。

我们也是在秋季薄阴的天气来到梅雨潭边,也是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我们也是写作的人,却没有任何描述的冲动,眼前有景道不得,我们能描述的,朱先生已经描述过了。既然有景道不得,就说点儿闲话吧。

瓯海,或者说温州,古时名为永嘉。永嘉太守中,出了个谢灵运,自言长官如灵运,能使江山似永嘉。提起谢灵运,得先说说他曾祖辈的谢安。

谢安年少时,风采神态,清秀明达,青年时期风流倜傥,名闻天下。他醉心于与当时的名士、名僧交游,寄情山水,吟诗弄文,酷爱清谈。曲水流觞这种雅宴,于他们是日常,于历史就是传奇。谢安40岁前没认真当过官,40岁时谢氏一门日渐式微,他才萌生了出仕的意愿。

谢安名满江湖,当官也当得风生水起。著名的淝水之战,全靠他运筹帷幄,以7万兵力打败苻坚的15万大军。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棋,看一眼捷报,不动声色,继续下棋,客人追问,才淡淡一句:没什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淝水一战,谢安名垂千古。他多年隐居东山,甫一出世,便是惊世骇俗。

谢安的侄子谢玄,当年是淝水之战的重要指挥者;谢安是后台,谢玄等人是前锋。谢玄的孙子是谢灵运。谢灵运小时候跟谢安一样,聪慧过人,家底丰足,人脉深厚。他也和谢安一样,喜好纵情山水,但他游山玩水时阵仗极大,随从过百,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为了爬山方便,还设计了最早的登山鞋,被后世称为灵运履

谢安与谢灵运,都与山水有缘。谢安隐于山水间,顺势而为,修炼心性,韬光养晦;谢灵运于山水,却是扬,大张旗鼓,热烈激昂。山水是谢安的一盘棋,下这盘棋如安天下,雄才大略;谢灵运视山水为画,迷恋其中,孤高自负,生了指点江山的心。私心里,谢灵运可能总想超越谢安,至少复制谢安的神话。为此,他走了和谢安截然不同的路,谢安年少时即深谋远虑,远离朝堂,朝堂却放不下谢安,对谢安心心念念;谢灵运一直少年心性,争强好胜,恃才傲物,对朝堂也是撒娇的,总觉得朝堂应该像对谢安那样对自己,甚至应该更加重视自己,他便学谢安,在永嘉山水间徜徉,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后来他造反,打出的旗号是: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自视若此,他始终没明白,朝堂对他的珍惜和放纵,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才华和诗名,宋文帝对他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

山水如禅,领悟决定了结局,东晋谢氏两个最著名的人物,都于山水中流连盘桓,领悟的却截然不同。用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的句子总结:谢安是吾闻达士道,穷通顺冥数。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谢灵运却是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谢安40多岁出仕,一出便是东山再起;谢灵运秀才起兵,把自己推向了末路穷途,终于49岁。大必笼天海,谢灵运做不到,掌控不及,但细不遗草树,落实于永嘉山水,落实于诗句,倒是所言不虚。谢灵运仕途坎坷,但文学史上,成为山水诗鼻祖,为后世李白、杜甫这样的诗坛大家推崇备至,光耀永存。永嘉山水和谢灵运,是两不辜负,互相成全。

这次在圣寿禅寺,意外看到弘一法师纪念塔,才知道原来弘一法师跟温州也颇有渊源。他在杭州出家三年,来到温州,第二年拜庆福寺住持寂山和尚为依止师: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除了庆福寺,他还住过江心寺、仙岩伏虎庵等寺院,足迹遍布永嘉寺院。他的佛学体系和弘体书法都在永嘉形成。此后常住福建,也时时往来永嘉。

永嘉还真是好山水,佛心禅性。弘一法师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界的传奇,戏剧、音乐、美术、金石、书法,都有超高建树,在俗世引领风潮,光华万丈;一旦进了佛门,洗尽铅华,笃志苦行,皈依自心,超然尘外。弘一法师僧俗都做到极致,为世人景仰赞叹,连鲁迅先生都感慨:朴拙圆满,浑若天成。得李师手书,幸甚!仙岩也留下了弘一法师流连的印迹,倘若山水能言,估计也要叹一声:幸甚!

(选自《光明日报》)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和油油的绿意景色低沉,构不成优美的画面,致使作者无法激起写作的冲动。
B.谢灵运的山水诗成就突出,得益于优美山水的熏染,被后世李白、杜甫等名家推崇,光耀永存。
C.作者不认可谢灵运在政治方面的才干,但非常欣赏他在诗歌方面取得的成就,称他为山水诗的鼻祖。
D.文章最后二段写弘一法师的诗文建树,说明法师对永嘉山水的留恋,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7.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点出仙岩、瓯海两个地名,照应标题并限定了具体的写作范围,运用神话传说增添了传奇色彩。
B.文中详细交代谢安东山再起的故事,却忽略他与山水的关系,主要是为了突出谢灵运与山水关系之密切。
C.文章中提到朱自清的《绿》,说明朱先生的水平之高使作者无法下笔,只好说点闲话,从而引起下文。
D.文章从引用传说和诗文,到叙述名人在此山水间的足迹,内容丰富,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9.本文标题为“山水间”,却撇开山水景色不写而“说点儿闲话”,是否文不对题?请说明理由。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B.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C.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D.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文中指天子坐的车子。
B.爵,指爵位。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后代爵位制度不尽相同。
C.和亲,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D.始元,是西汉汉昭帝的年号。我国古代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以表明政权更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单于派李陵游说苏武,希望苏武能够听从老朋友的劝告而投降。
B.从李陵口中,苏武得知自己母亲去世,妻子改嫁,女儿和儿子存亡未知,家里只剩下苏武的妹妹和弟弟两人。
C.苏武认为自己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就算蒙受极刑,牺牲自己,也心甘情愿。
D.匈奴一开始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听从常惠的计策,迫使匈奴单于说出实话,才让苏武能够回归汉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②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14.李陵第一次设酒招待苏武时,是如何劝说苏武投降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16.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