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东 高一 期末 2023-09-16 54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

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

《礼记·曲礼上》: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

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

再次,三复情节合乎美的节奏与限度。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形成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适当地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期待的极致,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

(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有删改)

材料二:

以三为礼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法则,后辐射到文学家的创作,从而产生了以三为法的叙事模式。《史记》载张良为黄石老人三次拾履的故事实乃太史公的好奇之笔,已显然是以三为法的雏形。汉魏六朝葛洪《神仙传》写左慈三次戏弄曹操,基本上属于以三为法的范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这一模式也有所运用。真正自觉运用这一模式的是《三国志平话》的张飞三出小沛三顾茅庐。这些情节虽然有些简单,但也不难看出,说话人已有意运用以三为法模式来加强故事的生动性。不过将之发扬光大的是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它在平话和其他史料基础上做了调整和加强,将这一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后,《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红楼梦》等运用这一模式者举不胜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总之,正如黄金分割是几何图形中最美的比例,以三为法叙事模式是中国古代小说最合乎中国人审美理想的文学造型。文学是发展的,这一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广泛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它所体现出的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感体验和人类普遍性的审美意识仍蕴涵着不朽的魅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摘编自姜子龙《论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以三为法叙事模式》,有删改)

材料三:

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总策略。这是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入世出世传统心态的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转化过程的再现,小说家设置了一个三请诸葛亮的情节结构,艺术处理简单而又深邃。

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是以层次演进来体现自己结构特征的简化。三,在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的意思,以三为法就要求依据多样而统一的美学命题,把小说主题和题材的统一与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的多样,形成各个部分渐次演进,从而使整个作品处于最简的结构之中,归结为演进美。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但由于每一次重复,音调和节奏不断变化,在给人们新的美感享受时,又强化对主旋律的领悟和理解。《红楼梦》正面描写发丧送葬的重大情节共有三次:即秦可卿之死、贾敬之死和贾母之死。按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说,丧礼应当一次比一次体面,可是恰恰相反。秦可卿死后,着意渲染丧事的豪华和侈糜,其排场之大,挥霍之巨,贾府空前。贾敬丧事的规模与其嫡亲的孙媳妇秦可卿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贾母的丧事,则是内囊尽上来后又在被抄家的情况下操办的,整个丧事,银钱吝啬。送殡的队伍更是寒伦,连车辆也是叫贾蔷到亲戚家借去的。总之,曹雪芹设计的这三件丧事,从死者的身份、辈分、年龄与其出丧的铺排、规模和气势,不仅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则是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赫赫扬扬百年望族之家,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三代人物,三次发丧,像三个阶段的标志一样昭示着封建贵族不可挽回的败亡的悲剧主题,显示出以三为法结构叙事对主题开掘的演进美。

(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以三为法的文化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即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
B.“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所以,中国古代小说中情节重复三次以上的,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不能取得成功。
C.“以三为法”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最合乎中国人审美理想的文学造型,但这一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D.“三”可以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规律且简明的艺术形式中;“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可以用层次演进来体现“结构特征”的简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史记》中的“三次拾履”到《三国志平话》,可以体现出文人由相对无意到有意对“以三为法”叙事模式的运用,并以此来加强故事的生动性。
B.“三”,在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和《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三”都解释为“多次”。
C.《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作为事例,讲明道理,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     
A.金鸳鸯三宣牙牌令B.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C.破关兵三英战吕布D.宋江三败高太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根据材料一,结合《红楼梦》中贾府的变迁,简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
2023-09-24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边的雪

张炜

海水很静。浪花一下下拍击着沙岸。海水的颜色渐渐变黑了,它以宽广的胸怀迎接并融化了无数朵洁白的雪花。

有人从远处走过来,他最后在一个大一些的铺子跟前停住,用脚踢了踢铺门,喊了一声什么。

他们都是留下来看冬铺的铺老。沿岸的一些渔铺大多家当很少,一入严寒就卷了行李回家去了,惟有老刚和金豹要留下来看冬铺。整日孤独得很,他们天天在一块儿。

唉,老了,老了。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

金豹回身从沙子里挖出一瓶酒,放在老刚眼前说:怎么样?这是来赶海的老伙计们送我的。你哩,那个戴眼镜的儿子什么也不给你……金豹不明白海边上怎么出了这么个背着双筒猎枪、不管老父亲的人。

风把渔铺子吹响了。老刚盯着铺门缝隙里旋进来的雪花,轻声咕哝着:唉,呆会儿风搅起雪来,他们会在大海滩上迷路……他说着,起身去拨炉里的火。

有什么东西从东北方向漂移过来,渐渐大了、清晰了。金豹一直盯着,凑在老刚耳朵上说:也许会发财的。这里的海边有个规矩:大海飘来的东西,谁先发现的,就属于谁。金豹和老刚慢慢都看清那是一粗一细两根圆木,粗的那根可以做屋梁。

西北方驶来了小蜂兄弟的船。两兄弟扛着那一根粗壮的跑了。两兄弟在远处喊着:有一天渔铺子着了火,烧死你这根老骨头!……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老刚想他的儿子——那个要在今天去打猎,这时应该已经背上猎枪回家了。

金豹想起了自己那个小屋。那个小屋是老婆得病时卖掉的。他没有了小屋,村里要帮他盖,他摇摇头挡过了。他住到了海边上的渔铺里,似乎再用不着那个小屋了。可是人没有一幢小屋怎么行!他一时也没有忘掉那个小屋,做梦都梦见它。他默默地攒钱,攒呀攒呀,准备盖一幢漂亮结实、只有一门一窗的小屋……常和他在一起的老刚也不知道,他的钱就缝在这渔铺的枕头里。夜里睡觉时他想:我的头枕着一座小屋呢。

老刚躺下了。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他怎么也睡不着。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一起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看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

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

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

有人!他们上不来了!

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

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

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

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老刚被大火烤得全身发疼,他奔跑着,喊着金豹。可是火边上没有金豹的影子了。

金豹早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小蜂。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

原来他们终于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

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

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

承包小组很快来搭了新铺子。

金豹闭着眼睛想着,突然觉得有好多话不是跟老刚,而是要跟自己交谈……一个低沉的声音在心底问着:你如今老了吗?自己回答道:觉得是老了。筋骨常常疼。”“你最近想起了死吗?”“不想死。不过要死也不怕。”“你的小屋呢?”“烧了。”“烧了?!”“……不,已经盖起来了。它盖了一辈子,前几天夜里又加了一页瓦……

……他跟自己谈着话,终于感到了疲倦,带着欣慰的笑容睡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蕴含着金豹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生命像雪花一样脆弱易逝。
B.虽然儿子并不孝顺,但是在恶劣的天气中,老刚还是惦记着外出打猎的儿子的安全,这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C.两位老人为救落水者毫不犹豫地点着了渔铺并下海救人,塑造了两位不服老、不畏惧、不计私仇、舍身救人的老渔民形象。
D.几个年轻人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这一跪包含了复杂的情感,有庆幸有感激也有忏悔,这一情节写出了他们的转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金豹睡不着,引出了下文一连串情节,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B.“大火燃起来了”这段精彩的场面描写,描绘了盛大热烈的画面,为救人积聚了希望。
C.作者用语精炼而准确,“带着哭音喊了一句”“霹雳一般吼道”刻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D.小说主要采用正面描写,写大海及海边的自然环境,让人感受到大海是宽广的,也是威力无穷的。
8.文中两处写到金豹想起了他的“小屋”,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小屋”的理解。
9.文中描写了海边恶劣的天气环境,请简要赏析其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燕、赵、吴、楚)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正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

韩非知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主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

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使若卞随、务光、申屠狄,人主岂得其用哉!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秦王白:然。乃可腹使姚贾而诛杀韩非。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
B.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
C.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
D.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乘,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上卿,古官名。周代天子、诸侯皆有卿,一般分上、中、下三级,最尊贵的称为上卿。
C.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谷神,稷为土神,后人常常用“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
D.朝歌,是商朝的国都。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纣王执政时大修离宫别馆,称为朝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国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在危急的形势下,出身低微的姚贾自告奋勇出使四国,纾解国难。
B.韩非认为姚贾有私自结交诸侯的嫌疑,并且认为让姚贾参与国家大事,不是勉励群臣的办法。
C.面对秦王的连续质问,姚贾镇定自若地说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秦国出力,为秦王效忠。
D.姚贾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卞随、务光等人的事例,是从同一个角度向秦王阐明君主要善用人才,不以出身论英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
(2)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
2023-09-1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叠词“丝丝”逼真地写出了细雨的缠缠绵绵,柳丝的轻拂柔姿;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营造出凄迷的氛围。
B.“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与李清照的词句“载不动许多愁”,都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C.“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的“舟”字,是词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的物象,此两处都可以体现词人的孤独漂泊。
D.“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写出词人面对客居他乡的景象虽有愁,但“借花消遣”,排遣了忧愁,得到了安慰。
15.请赏析“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两句。
2023-09-16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