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分科调研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四川 高三 模拟预测 2023-09-18 76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不同程度受到原始巫术的蛊惑笼盖,但终究植基于先民的生存实践,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共同享有的活泼泼的原始伦理和生命体验。在那里,几乎不存在凭幻想虚构的超现实的神话世界,有的只是人们对人间的关注,对土地的眷怀,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描述;又几乎忽略对异己力量和诸神的畏服,而只有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拜和对高媒(专司爱情、婚姻、生殖之神)绵绵无尽的感念。这些都使它成为立足于现世人生这一华夏文学传统最重要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它开启了抒情文学不间断发展的长河,为中国文学确立了不同于东西方其他民族文学特有的体派与格调。风、雅、颂组成它的诗本体。它虽贯穿着天命靡常的敬畏意识,聿修厥德的尊祖诉求,以及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的宗法理想,但借助于风雅”“比兴,还是以浑然天成的叙事、言理和抒情技巧,形塑了后世文学的发展路向。尤其是对比兴手法的成熟运用,开辟了假物指事、化景物为情思的传统,以致后人即使抽象言理,也必须扶情韵以行。至于它所运用的多重暗示和曲折象征,赋予了抒情艺术更丰富含蓄的内部语言,今千载以下的人们,读后既感佩其出言的爽利和天真,又不能不佩服其气度的优推和从容。

对此,即使善用汉学方法治《诗》,并集其大成的清人如姚际恒、马瑞辰等也不得不拜服。马瑞辰《毛诗传复通释》以三家辨其异同,以全经明其义例,以古音古义正其讹互,以双声叠韵别其通借,被称为笃守家法,义据通深,但当他跳出传统经学的局囿,多视角考察诗的本体,还是对诗的情境创造及其所体现出的纯粹的文学性作了高度的评价。姚际恒于所著《诗经通义》的自序中,更明确地提出了解《诗》须以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意不致大歧,理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为原则。所谓不胶固,不妄断和不穿凿,就是无取各种有意无意的曲解。这其中,当然也包括确保对《诗经》的解读能始终不脱离文学,乃或径直作文学的解读的意思。

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就是这样以不同的眼光,结合各自的身世遭际和知识趣味,读《诗》解《诗》,最后都将个人的感会落实在性灵的洗礼与情感的陶冶上,进而将对它的感动归结为文学而非经学,归结为诗的熏化,而非经的训教,为什么?用《诗经》研究大家王夫之的说法,即是诗际幽明,亦象人心。用西人的观察,则诚如黑格尔所说,因为诗过去是,现在仍是,人类的最普遍最博大的教师。虽然东西方无数的哲人都肯定过诗,但我们仍不能不指出,对此中国人的认知似是最真切,也最充分的。也正因为这样,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会感叹,会发问:中国人倘没有他们的诗——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还能生存迄于今日否?这一发问既指出了诗之于中国人精神教养的重要意义,也指出了因为植基于现世人生,诗早已内化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的事实。而这一特点之能形成,《诗经》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的。

(摘编自汪涌豪《《诗经》的读法》)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华夏文学传统最重要的基石,其体派与格调形塑了后世文学“扶情韵以行”的发展路向。
B.《诗经》体现了先民的生存实践和生命体验,其爽利天真的语言和优雅从容的气度令后人佩服。
C.马瑞辰善用汉学来研究《诗经》,所以能跳出传统经学的局限,对《诗经》的文学性作出高度评价。
D.诗对国人的精神教养有重要意义,《诗经》在国人将诗内化为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基于对《诗经》的文学价值等方面的认同,提出对《诗经》进行文学的解读的观点。
B.文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段列举具体实例进行阐述,尾段纵向深入,分析原因。
C.文章第二段紧扣《诗经》的文学性,评述了治《诗》集大成者姚际恒、马瑞辰对《诗经》的解读。
D.第三段运用引证法,闻述人们解读《诗经》时,会将对它的感动归结为文学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瑞辰用文学的方法,对《诗经》的“义例”“讹互”“通借”等进行深度解读,令后人拜服。
B.姚际恒指出,解读《诗经》要遵循从文本去探求诗的旨意,不胶固、不妄断、不穿凿的原则。
C.人们认同《诗经》的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解读《诗经》,可获得性灵的洗礼和情感的陶冶。
D.“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意为多么光明,文王品德多么美好,体现了《诗经》的尊祖思想。
2023-09-18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分科调研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隐身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之一。这种试图让自身变得不可见的幻想背后,是人类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的灵感来自大自然。借鉴章鱼、变色龙等自然界中动物的特殊生理结构,科学界找到了实现隐身技术的最初思路,即尽可能降低自身对比度,与环境融为一体,使人眼无法甄别。

章鱼表皮有成千上万的小色素块,其软体组织可以瞬间张开或者缩小这些小色素块,呈现出不同颜色和形态,使人无法分辨章鱼及其生存环境。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伪装术,并不是真正的隐身。我们可以看到它,只是无法分辩它和它所在的环境。

而要真正让物体凭空消失,在科学上还需向前迈出一大步。物体散射或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使人能够看见物体,因此要实现物体的隐形就需要这个物体既不反射和散射光线,也不吸收光线。

在一些实验中,人们通过设计垂直排列的透镜阵列,有选择地反射光线,从而达到隐身效果,但一旦观察角度有所偏移,物体又会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迄今为止,要像《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那样,实现完美隐身对科学家而言仍是巨大挑战,因为理论上我们要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光线偏折。

所谓变换光学理论,是指通过改变介质参数从而让光线弯曲的理论。2006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输·彭德里等人发现,当材料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满足一定关系时,电磁波在介质中会沿给定的曲线传播,并且不产生反射,这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精确设计,实现对电磁波的自由操控。

理论上,通过设计和调控人造材料参数可以实现隐身斗篷、光学幻象装置等不同功能的隐身器件,但实际操作所需调节的电磁参数非常复杂,需要昂贵的光刻技术和繁琐的制造方法,最终实际的隐身效果也会因存在种种局限而大打折扣。在已有的研究中,科学家设计出的大多数隐身器件往往只针对特定物体或特定角度,要完全躲过世界上最精密的照相机——人眼,技术难度非同小可。

为减小隐身器件理论设计与实际制备之间的难度,2022年,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陈焕阳教投团队提出运用遗传算法设计隐身器件方案。

我们引入遗传算法来设计隐身器件,它是一种受生物进化启发的学习方法,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陈焕阳介绍,该研究以隐身器件的最小化散射截面为优化目标,将隐形器件的几何结构、材料及工作波长这些变量定义为遗传算法中的个体染色体。优化过程首先从随机生成由隐身器件组成的种群开始,然后解析计算每个隐身器件对应的散射截面,其中散射截面越小代表隐身败果越好。接着再运用遗传算法进行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选择最优个体参与下一代繁殖,并重复该过程,最终找到全局最优方案。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图案化加工过程,设计时间可拉制在毫秒级内,表明遗传算法可在高维空间中直接进行全局最优搜索,可作为隐身器件设计的有效方法。

为了追求完美隐身,多年来,科学家对物质在不同物理环境下的隐身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由此构造了不同类型的隐身衣,如在特定微波波长下实现隐身的电磁波隐身衣、使物体对声波的传播不产生影响的声学隐身衣、利用热流传播方程制造的热学隐身衣等。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随着技术迭代,隐身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建筑、通信等顿域。

(摘编自符晓波《不再是超能力,隐身术坠入凡尘》)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渴望隐身是受到大自然的启发,科学家从大自然中的某些动物的特殊生理结构中找到实现隐身技术的最初思路。
B.章鱼可以瞬间张开或缩小其表皮上的小色素块,并呈现出和周围环境非常相近的颜色和形态,从而实现隐身目的。
C.将透镜阵列设计成垂直排列,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反射光线,这种设计只有在观察角度不变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隐身效果。
D.不同类型的隐身衣适用于不同的物理环境,科学家已对“隐身”做出广泛而深入的探索,隐身技术将运用到更多领域。
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是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说明什么是完美隐形,以及要实现完美隐形是很困难的。
B.下面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观点: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红外隐形等隐身技术已较为成熟地应用于军事领域。
C.为了说明我们可以达到完美隐形所需的理论要求,第五段在阐释了变换光学理论的概念后,介绍了英国科学家的实验结论。
D.从理论上来说,人类完全可以实现完美隐身,尽管在实际操作上往往存在诸多困难,但这不能阻止科学家探索的脚步。
6.陈焕阳教授团队提出的运用遗传算法设计隐身器件方案是如何实现近乎完美隐形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点不能自立:是活下去好呢?还是死了好呢?我还不如那么一只小黄绒鸡。它从蛋壳里一钻出来便会在阳光下抖一抖小翅膀,而后在地上与墙角,寻些可以咽下去的小颗粒。我什么也不会,我生我死须完全听着别人的;饿了,我只知道啼哭,最具体的办法不过是流泪!我只求一饱,可是母亲没有奶给我吃。怎样呢,我饿呀!母亲和小姐姐只去用个小砂锅热一点浆糊,加上些糕干面,填在我的小红嘴里。代乳粉与鲜牛乳,在那不大文明的时代还都不时兴,就是容易找到,家中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为我花。浆糊的力量只足以消极的使我一时不至断气,它不能教我身上那一层红软的皮儿离开骨头。我连哭都哭不出壮烈的声儿来。

自然母亲是不亏心的。她想尽了方法使我饱暖。至于我到底还是不饱不暖,她比任何人,甚至于比我自己,都更关心着急,可是她想不出好的方法来。她只能偎着我的瘦脸,含着泪向我说:你不会投生到个好地方去吗?然后她用力的连连吻我,吻得我出不来气,母子的瘦脸上都显出一点很难见到的血色。

一岁半,我把父亲死了。

父亲的模样,我说不上来,因为还没到我能记清楚他的模样的时候,他就逝世了。这是后话,不用在此多说。我只能说,他是个面黄无须的旗兵,因为在我八九岁时,我偶然发现了他出入皇城的那面腰牌,上面烫着面黄无须四个大字。

义和团起义的那一年,我还不满两岁,当然无从记得当时的风狂火烈、杀声震天的声势和光景。可是,自从我开始记事,直到老母病逝,我听过很多次她的关于八国联军罪行的含泪追述。对于集合到北京来的各路团民的形象,她述说的不多,因为她,正像当日的一般妇女那样,是不敢轻易走出街门的。她可是深恨,因而也就牢牢记住洋兵的罪行——他们找上门来行凶打抢。母亲的述说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难以磨灭。在我的童年时期,我几乎不需要听什么吞吃孩子的恶魔等等故事。母亲口中的洋兵是比童话中巨口獠牙的恶魔更为凶暴的。况且,童话只是童话,母亲讲的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是直接与我们一家人有关的事实。

我不记得父亲的音容。他是在那一年与联军巷战时阵亡的。他是每月领取三两饷银的护军,任务是保卫皇城。联军攻入了地安门,父亲死在北长街的一家粮店里。那时候,母亲与姐姐不敢出门,哥哥则九岁,我又大部分时间睡在炕上,我们实在无从得到父亲的消息——多少团民、士兵,与无辜的人民就那么失了踪!

多亏舅父家的二哥前来报信。二哥也是旗兵,在皇城内当差。败下阵来,他路过那家粮店,进去找点水喝。那正是热天,店中职工都已逃走,只有我的父亲躺在那里,全身烧肿,已不能说话。他把一双因脚肿而脱下来的布袜子交给了二哥,一语未发。父亲到什么时候才受尽苦痛而身亡,没人晓得。

父亲的武器是老式的抬枪,随放随装火药。几杆抬枪列在一处,不少的火药就撤落在地上。洋兵的子弹把火药打燃,而父亲身上又带有火药,于是……

在那大混乱中,二哥自顾不暇,没法儿把半死的姑父背负回来,找车没车,找人没人,连皇上和太后不是都跑了吗?

进了门,二哥放声大哭,把那双袜子交给了我的母亲。许多年后,二哥每提起此事就难过,自谴。可是我们全家都没有责难过他一句。我们恨八国联军!

母亲当时的苦痛与困难,不难想象。城里到处火光烛天,枪炮齐响,有钱的人纷纷逃难,穷苦的人民水断粮绝。父亲是一家之主,他活着,我们全家有点老米吃;他死去,我们须自谋生计。母亲要强,没有因为悲伤而听天由命。她日夜操劳,得些微薄的报酬,使儿女们免于死亡。在精神状态上,我是个抑郁寡欢的孩子,因为我刚一懂得点事便知道了愁吃愁喝。这点痛苦并不是什么突出的例子。那年月,有多少儿童被卖出去或因饥寒而夭折了啊!

联军攻入北京,他们究竟杀了多少人,劫走多少财宝,没法统计。这是一笔永远算不清的债!以言杀戮,确是鸡犬不留。北京家家户户的鸡都被洋兵捉走。敢出声的狗,立刻被刺死——我家的大黄狗就死于刺刀之下。偷鸡杀狗表现了占领者的勇敢威风。以言劫夺,占领者的确文明。他们不像绿林好汉那么粗野,劫获财宝,呼啸而去。不!他们都有高度的盗窃技巧,他们耐心地,细致地挨家挨户去搜索,剔刮,像姑娘篦发那么从容、细腻。

我们住的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那里的住户都是赤贫的劳动人民,最贵重的东西不过是张大妈的结婚戒指(也许是白铜的),或李二嫂的一根银头簪。可是,洋兵以老鼠般的聪明找到这条小胡同,三五成群,一天不知来几批。我们的门户须终日敞开,妇女们把剪子藏在怀里,默默地坐在墙根,等待着文明强盗——刽子手兼明火、小偷。他们来到后,先去搜鸡,而后到屋中翻箱倒柜,从容不迫地,无孔不入地把稍有价值的东西都拿走。第一批若有所遗漏,自有第二批、第三批前来加意精选。

我们的炕上有两只年深日久的破木箱。我正睡在箱子附近。文明强盗又来了。我们的黄狗已被前一批强盗刺死,血还未干。他们把箱底儿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强盗走后,母亲进来,我还被箱子扣着。我一定是睡得很熟,要不然,他们找不到好东西,而听到孩子的啼声,十之八九也会给我一刺刀。一个中国人的性命,在那时节,算得了什么呢!况且,我又是那么瘦小、不体面的一个孩子呢!

《选自《老舍自传》,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一只小黄绒鸡都能自己寻食,意在与“我”生死完全听着别人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的心酸与无奈。
B.母亲没有奶,家里又非常贫穷,“我”时常处在饥饿的状态中,母亲没有一点办法,以至于责怪“我”投生的不是地方。
C.文章对母亲进行了多方面的描写和叙述,着墨不多,但母亲疼爱孩子、勤劳坚强、强烈憎恨侵略者的形象如在眼前。
D.“妇女们把剪子藏在怀里,默默地坐在墙根,等待着文明强盗……”的描写,表现了底层妇女坚强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
8.文章是如何表达对八国联军的憎恨之情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文章将“我”的苦难的童年生活放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描述。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这样安排的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有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诗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发。《传》曰:自陕以东者,周公主之,自陕以西者,召公主之。”召公述职,当桑蚕之时,不欲变民事,故不入邑中,舍于甘棠之下而听断焉,陕间之人,皆得其所。是故后世思而歌咏之。善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夫诗,思然后积,积然后满,满然后发,发由其道,而致其位焉。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孔子曰:吾于《甘棠》,见宗庙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顺安万物古圣之道几哉

仁人之德教也,诚恻隐于中,悃愊于内,不能已于其心。故其治天下也,如救溺人,见天下强凌弱,众暴寡,幼孤羸露,死伤系虏,不恐其然。是以孔子历七十二君,冀道之一行,而得施其德,使民生于全育,丞应安土,万物熙熙,各乐其终。卒不遇,故睹麟而泣,哀道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王之道,以示后人,思施其志,未尝极忘。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诵其文章,传今不绝,德及之也。《诗》曰: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此之谓也。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也;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也。山致其高,云雨起;水致其深,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禄归焉。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沟防不修,水为人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四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辟地垦草,粪土树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者,有阴德也。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后世,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节选自《说苑·责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尊A其人B必敬C其位D顺安E万物F古圣G之道H几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素王之道”和“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素”意思不同。
B.《春秋》,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思想。
C.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和《劝学》中“圣心备焉”的“焉”用法相同。
D.王,称王,和(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公爱护百姓,深受爱戴。他从不因为自身需要而影响农事,为此还在甘棠树下审断案件。
B.没有一位国君接受孔子的德政,孔子痛心隐退,编撰《春秋》,使后人了解远古帝王施行的德政。
C.大禹成功治理水患,契教百姓懂得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间的相处之道,后稷教人开荒种粮。
D.古代圣明的君王像爱护婴儿那样关心爱护他的百姓,用道德教化他的百姓,却从不求回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叹其美而致其敬,甘棠之不伐也,政教恶乎不行?
(2)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后世,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
2023-09-13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分科调研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桃源

   

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

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章惇被起用为相,大肆打击元祐旧党。秦观接连被贬杭州、处州、郴州等地。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被贬郴州之时。据传郴州以北有桃花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漾”一句中的“醉”字一语双关,既指词人喝醉酒,也指词人陶醉于眼前美景。
B.“烟水”两句勾勒出一幅壮阔而迷蒙的黄昏景象,“茫茫”“千里”给人天涯漂泊之感。
C.“山无数”“烟水茫茫”构成“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界,这致使词人“无计花间住”。
D.“乱红”句运用借代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花纷纷飘落的唯美画面,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15.这首词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写了“桃源”,但抒发的情感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螃蟹虽然条件优越却无容身之地的例子来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粗心浮躁的道理。
(2)李白《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杏花”意象在古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截然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亲属关系就属于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这是一种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如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等,但又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只是一个范围。其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贾母一死,整个贾府落得个(            )的悲惨结局。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灭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大或缩小。

17.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树倒猢狲散
B.花无百日红
C.蚍蜉撼大树
D.惺惺惜惺惺
18.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的帮助下,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B.祖父为了生计,一辈子外闯荡,受尽了苦和累。
C.地质工作者不顾焦沙烂石的酷热,整个夏天都与之战斗。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此山中。
19.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中国传统地缘关系的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育历史悠久,我国在先秦时期就开始重视美的化育功能。今天,伴随数字科技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内容的接受者和输出者,互联网对青少年美育的影响也愈发明显,这要求我们,赋能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

年轻人+艺术+互联网正在开辟更加丰富多样的美育新路径。在知识结构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互联网为美育工作的创造性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学校、家庭作为教育主体,,用美的内容熏陶浸润孩子心灵,从而让青少年学会认知美、判断美。

要加强对青少年运用网络资源、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等方面的正面引导,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逐步引导青少年善用网络资源,在善用网络资源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实现从欣赏美、理解美到创造美的素养升级。青少年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乐于接纳新事物,网络媒介恰恰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广闻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创造空间。,青少年从被动接受切换到主动探索”,让欣赏美、创造美自然融入生活,在欣赏、解读、创作、传播与交流中,开启人生美的历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答题卡上,不超过45个字。
2023-09-13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分科调研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管子·乘马》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意思是;事情总是产生于谋虑,成功于努力,失败于骄傲轻心。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9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3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4-60.65科普-自然科学类实用类文本
7-90.65老舍(1899-1966)  记叙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30.65刘向(约前77-前6)  《说苑》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三、古代诗歌阅读
14-150.65秦观(1049-1100)  写景抒情
四、名篇名句默写
16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7-190.65概括要点  熟语(含成语)  词义选择+表达
20-210.65情境补写  简明  连贯表达题组
六、作文
220.4青年成长  价值理念  引语式材料  成功面面观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