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开学考试 2023-09-21 8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的芭蕾艺术如何表现中国古典名著﹖舞蹈怎么编,音乐怎么写,人物如何塑造?芭蕾舞剧《红楼梦》最大的挑战是寻找芭蕾语汇、传统文化和名著文学性的契口。通过这个契口,将多种元素自然融合,进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舞台语言和舞蹈语汇。让芭蕾向上和直立的特色,与中国舞那种一呼一吸之间的美感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既要在芭蕾舞上做文章,也要在中国味道和中国语汇上花工夫,但又不能是“两张皮”,怎么办?主创团队采用了“抽离—进入一再抽离”的叙述方式,避开叙事的束缚和演绎的窠臼,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既富有西方芭蕾色彩又兼具中国意韵审美。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叶小纲为芭蕾舞剧《红楼梦》创作了兼具舞蹈韵律与人物塑造的音乐框架,将其定位为“一部具有中国古典式浪漫主义的舞剧音乐”。他表示:“《红楼梦》的音乐要想立得住,首先要和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紧密关联,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但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而是完全用西洋化的乐队来表现中国音乐色彩。”剧中跳跃张扬的“贾宝玉”、外柔内刚的“林黛玉”、亲切包容的“贾母”等,都通过不同音乐主题呈现于舞台之上。

作为研究《红楼梦》的专家,张庆善曾担心芭蕾语汇能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比如王熙凤在小说中的出场,靠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舞剧怎么表现?再比如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的这段故事,舞剧怎么讲述?

“后来,主创们运用舞蹈语言、音乐、舞美等手段解答了我的疑惑。”张庆善看完演出后说,“王熙凤出场时的场面、动作、音乐无一不体现了她的身份和性格。在宝黛共读西厢这一情节中,通过近景和远景两个舞台把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融合在一起。这些手法非常巧妙,让人不禁惊叹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摘编自郑娜《当芭蕾遇上中国古典名著足尖红楼浪漫舞动》)

材料二:

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一定数量,才能抵御历史长河的冲刷留存下来;另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质量,才能入得不同国别博物馆的法眼。这批海外《红楼梦》绘画珍藏,不仅具有珍粹的艺术价值,鉴证了早期“中典西传”适应异质文化采用“归化”策略进行文化输出的特点,更展现了中西文明的共通互鉴。

其中,法国《红楼梦》绘画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这批画作为散页,共11幅,但笔者推测应有240幅。这些绘画表现了后四十回内容,因此所据的应该是程本系统即120回。这11幅中常用两幅来表示同一回内容,例如第3幅和第6幅表现了第62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第8幅和第10幅表现了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       坐禅寂走火入邪魔》,所以根据对称性原则,120回篇幅应该是用240幅画作表现。与此类似的收藏于旅顺博物馆的孙温《全本红楼梦图》,也是240幅。

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艺术水平相当高超。常常结合书中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结局绘制陪衬物,表现出对原文精深的理解。比如在黛玉葬花时,身边绘制两株松树,树皮斑驳苍老,松叶茂密青翠,看似无理,细思意味深长。双木寓“林”姓,而挺直苍翠则是黛玉精神风貌的象征。柔弱和风骨是黛玉的一体两面,黛玉虽有寄人篱下常常自伤“风刀霜剑严相逼”弱不胜衣的一面,但同时还有“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抗争一面。法国拉罗谢尔红楼画既表现了她纤细的身形,又通过松树象征她孤标傲世的风骨,使得黛玉柔弱的外表和对理想的坚持合而为一,避免了对黛玉葬花刻画流于哭哭啼啼和顾影自怜的片面性弊端。

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暗合西方艺术审美。众多“潇湘调鹦”给画中的黛玉都为“正面”,而法国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或逗弄鹦鹉,或掀起帘子,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并不与观众“交流”。这种构图方式暗合了“第四堵墙”的艺术美学理论。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的西方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一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这批诞生于19世纪被法国收藏的罕见红楼画,说明了早期“中典西传”的丰富性,不仅包括文本,还包括画作。由于19世纪中西文明的交流,晚清画师或无意中暗合西方审美,或有意“归化”以实现有效传播。海外馆藏红楼画作为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艺术珍品,与西方I9世纪“第四堵墙”的艺术理论等形成呼应,折射了清代中西交流的盛况,为早期的“中典西传”提供了例证,构成了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

(摘编自张惠《互通共鉴:法国珍稀馆藏红楼画探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西方的芭蕾艺术来表现中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有着巨大的挑战性,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有“两张皮”之嫌。
B.让芭蕾在情感、情绪的无限空间中自由表达,这是让芭蕾的特色与中国舞的美感发生奇妙化学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
C.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的《红楼梦》绘画,是为数众多的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绘画损毁和散佚后.漂洋过海留下的珍品。
D.法拉罗谢尔馆藏红楼画中黛玉和紫鹃、雪雁都“背对”观众的画法,是晚清画师有意“归化”西方审美理论的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文化艺术间的互通共鉴问题,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典西传”与“西典东渐”的双向文化互动特征。
B.《红楼梦》的音乐在配器中并没有加入民族乐器,这仍然可以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审美习惯,使这部剧具有鲜明的中国旋律。
C.芭蕾舞剧《红楼梦》运用丰富的芭蕾语汇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感情,体现了舞台艺术有别于文学的艺术魅力。
D.珍藏于法国拉罗谢尔博物馆的《红楼梦》绘画散页11幅,作者根据其绘画的内容并运用类比逻辑,推测应有240幅。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绘画的描述不能表现对原文精深理解的一项是(       
A.宝钗戏蝶中,绘有亭台和垂柳。
B.宝玉的房中绘制佛手。
C.抄捡大观园中,绘有“回避”“肃静”牌。
D.惜春在暖香坞下棋时,她的后方绘有大画屏。
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假如你参加一个以“艺术创新”为主题的论坛,请根据材料,以《红楼梦》为例,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2层砖的墙

莫小谈

“1,2,3,4……”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砖,总共72层砖。再往上是电网,交错着几条高压线。

耳目发现了猴子的异常,转头向我报告,说:“猴子有阴谋。”我请耳目坐下说话,他咽了一口唾沫说:“队长,我怀疑猴子有阴谋,他要越狱。”

“越狱?”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猴子要越狱。”耳目怕我不信,又说,“队长,猴子每天放风时,都会盯着院墙看,嘴里还不停地数着数。”

“数什么?”

“数墙上的砖。”耳目说,他特意留意了一段时间,并随着猴子的目光转换着视角,结合猴子的口型,他断定是在数墙上的砖层。

我随即查阅了猴子的档案——故意伤害罪,刑期两年半。

猴子伤害的是梁大佐,他的邻居。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家的宅基上,他哪肯让步,一来二去,两人就杠上了。族里人出面调停,梁大佐就胡搅蛮缠,前三皇后五帝地往前翻旧账,把祖上八辈的破事儿都抖落出来,歪理摘下一箩筐。族人们一时也捋不出眉目,只好撂下此事。难怪,当事人都化骨成灰了,谁还能说得清。

案发当日,梁大佐酒后装醉.跑到村头跳脚骂娘。猴子是孝子,听不得这话于是冲出去朝梁大佐头上擂了一拳,耳膜穿孔,是轻伤。梁大佐这回可逮住了理:“我梁某人被猴子开了瓢,以后还咋在染水河一带混?”横竖就那一句话,“不和解,公事公办,判他几年是几年。”

猴子憋着一肚子气,悻悻地进了监狱。

按说担这罪名的人不会干出啥大事儿,用“过来人”的话说,“三两场雪的事儿,打几个激灵就过去了”。但既然得了线报,作为监区队长,我还是提起万分警惕,于是打电话向猴子的村主任了解情况。村主任说:“猴子是泥瓦匠,常年垒房砌墙,前段时间右脚还在工地上受了伤,平时走路看不出来,就是掏不了大力气。”村主任以为是为猴子减刑,就使劲儿美言,说猴子是个老实人,被捕时说的“出来就给姓梁的放血”那句话是气话,不能当真。

听完村主任的介绍,我心中大体有了尺寸,但村主任口中的“老实人”不能当作排除他预谋越狱的依据,老实人往往办大事儿,何况他还说过“给姓梁的放血”的话。

我想,是时候会会这个“老实人”了。于是,我把猴子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他会啥手艺,他嘟哝半晌才说会砌墙。我压着嗓子,故作深沉地问他会不会爬墙,他不假思索地说:“会,从小就会,村里人谁还不会爬树翻墙?”

“你是泥瓦匠?”

“是。”

“砌过墙?”

“是。”

“砌墙用砖不?”

“用。”

“一块砖有多厚?”

“五分半吧。”

“那砌一堵72层砖的墙,有多高?”

加上沙灰,差不多四米吧。”

“加上电网呢?”我追问他。

猴子好像意识到什么,头上一下子沁出汗珠。我又问他,想家不?他说想,紧接着就使劲儿摇头,像拨浪鼓似的:“不,不想,不想家。”

我起身离座,故意在他面前踱步,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抬手指着窗外的高墙问他:“你想没想过,不走大门,从那里爬墙出去?”猴子急了,他一边擦汗,一边不住地赌咒发誓,说自己从没动过翻墙的念头,否则天打五雷轰。或许,他认为赌咒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他终究是个“老实人”,绕了100圈也没有卡到正点上,无法证明自己不具备越狱的基础。其实,我内心早已有了基本的判断,村主任不是说了嘛,猴子的右脚因伤使不出大力气,连走远路都费劲,怎么可能会越狱?但我需要他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每天要数墙砖。

“我不是在数砖,”猴子说,“我是在数天。”

“数天?”

“是的,在数天。”猴子说,他是泥瓦匠,当然对墙砖很敏感,刚转到我监区的那天,他就发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刑满释放整720天。“我就天天数砖,每隔十天就用目光在一层砖上刻个印记。”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的太阳了。

这次谈话使我彻底排除了猴子的“越狱”嫌疑,但同时也发现他的另一个心结,令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跳脚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反抗?“盖在我家宅基上的那一堵墙还在,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

从那日起,我觉得如何让猴子顺下这口气,非常重要。当然,这难免会费一番周折,不过没关系,我已经交给村主任操办了。具体操办的细节如何,村主任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梁大佐过来接的,他还为猴子准备了一身新行头,从头到脚,全套都是新的。猴子起初不要,大步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人拐了个弯,走出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曾偶遇过一次猴子,问他现在忙啥呢?他说岁数大了,早干不动泥瓦匠了。聊到健康状况,他说现在身体不错,脚伤也慢慢好了。我打趣他,能爬墙不?他咧嘴嘿嘿一笑说:“能爬也没墙爬了,大佐在我回家之前就把那堵墙拆了,如今两家小院拢成一个大院落,孙辈们满院打圈跑,敞亮得很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故事典型,现实感强。
B.“我”对猴子态度由猜疑到相助的转变,是为了启示读者应该摈弃成见,以诚相待。
C.在“我”和猴子的对话中,虽然“我”的语言比较简单粗暴,但非常善于揣摩人心。
D.梁大佐接猴子出狱时的行为表现,说明他在此之前已觉悟到当初犯下的错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未从正面写案件,而从一个管教民警的视角来写他的所见所想,使故事情节集中,不蔓不枝。
B.村主任介绍猴子的情况这一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为后文能调解好二人的关系做了铺垫。
C.划线句子采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呈现了二人的心理特点和“我”的释然。
D.结尾“敞亮得很”,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墙拆除后环境的敞亮,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消失。
8.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里讲究留白,本文背后刻意隐藏了一些情节,请举例并说明这样写的妙处。
9.“墙”在本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请分析这一物象的内涵。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魏征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人情之至痛者,莫过乎丧亲也。故孔子云:‘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也。’又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近代帝王遂行不逮汉文以日易月之制,甚乖于礼典。朕昨见徐干《中论·复三年丧》篇,义理甚深,恨不早见此书。所行大疏略,但知自咎自责,追悔何及!因悲泣久之。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承意顺旨甘言取容朕今欲闻己过卿等皆可直言。散骑常侍刘自对曰:陛下每与公卿论事,及有上书者,以其不旨,或面加诘难,无不惭退,恐非诱进直言之道。太宗曰:朕亦悔有此问难,当即改之。

(选自《贞观政要·论悔过》)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大须学问                              字共三十有四
B.朕为群凶未定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C.不言也                                             四壁
D.在书内                                             天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指近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同。
B.徒,指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的“徒”意不同。
C.汉文,文中指汉文帝,“文”是其死后根据其生前品德和行为给予的谥号。
D.称,指符合,与《与妻书》中“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中的“称”意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和房玄龄讨论读书的作用时,对先时因带兵打仗无暇读书有遗憾,知书后,觉得自己年少时的所作所为很不对。
B.太宗宠爱魏王,特意下诏书让魏王移居武德殿,在魏征的谏议下,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让魏王回到原来的居所。
C.太宗在和侍臣讨论丧礼的制度时,对近代帝王效法汉文帝改变守孝的时间持赞同态度,认为其做法与古代礼仪相合。
D.太宗希望大臣不要只奉承国君,要敢于进谏,国君才能更好地明白自己的过错,这种认识对封建君主来说是很可贵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
14.请简要概括魏征劝谏太宗不该让魏王移居武德殿的理由。
2023-09-2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枝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第一句不着一“别”字,却展现出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清江”是地点,“柳”是景物,暗含离别之情。
B.刘诗“旧”字寄寓了诗人人事已非的感慨,“恨”字流露出对方杳无音信、诗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C.李诗一开头就提归期,既体现了诗中主人公对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体现了诗人欲归不能的无可奈何。
D.李诗第二句虚写巴山夜雨勾起诗人无限深思,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如这秋雨-般潜滋暗长,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16.两首诗都是怀人之作,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