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期中 2023-09-26 22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程颐语道:“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君子学习一定要日新,日新就是每一天都要有进步。君子学习做不到日新,就是因为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学习不用心、不精纯,必然退步。

何以不学习便退步?关键在于私欲的掺入,导致学习的中断。清人张伯行解释道:“若不日新,便是心有间断,私欲相乘,非昏则倦,日退必矣。未有半上落下,能站得住,不进而不退者。”这里,揭示了“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深层含义:即学习者的求学初心和用心程度,决定其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

在笔者看来,“不日新者必日退”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用心思进,无我无私,“惟精惟一”。《大学》言天下大道学问与用心求道的关系,“明德”“亲民”“至善”是大道学问,须以“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的初心和用心程度去做学用实践。朱熹《大学章句》曰:“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实其心之所发,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这里,正心诚意是做天下大道学问的立场和出发点。做天下大道学问是做“无我”之学,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陆九渊道:“人须是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这里把个体的“我”和私心去掉,立身于国家、社会、宇宙当中,以无我无私之心,谋求天下大道。这个大道,是真正的为民为天下的学问大道,也是为民、为天下的用心、立场和态度。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以此立意做学问修养,才可能日省和日新,才可能真正在道德学问上下功夫,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其二,从心出发,学用一体,知行合一。程子道:“凡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这里反映了儒家“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的学问要义:无我无私,做利民利天下的学用实践。王阳明道:“圣人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这里强调,要以“知行合一”恢复儒家思想的本体要义;其知行合一的内在之源,便是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站到这个立场上,从此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互为本体,共为一体,由认识上的创新外化成实践上的创新。

儒家认为,君子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为民为天下的大义初心去关心天下、关心民生,思虑现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真正的学问之道,是创新的源泉,也才是实现“日新”的真正路径。

(摘编自唐帼丽《不日新者必日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程颐认为君子学习要“日新”,就必须要“日进”,不能“日新”的人一定会退步。
B.张伯行认为学习者进步抑或落后、创新抑或保守或许和其求学初心、用心程度有关。
C.《大学》和朱熹均强调不以私心私利求学问道、谋个人利益,要正心诚意地做大道学问。
D.王阳明认为利民利天下的初心、用心程度和立场是恢复儒家思想本体要义的内在之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引证法,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都引用了前人的观点。
B.文章在提出“君子之学必日新”的中心论点后,接着阐释其内涵,最后再指出实现的路径。
C.文章引用陆九渊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无我无私”这层含义。
D.文章还引用程颐的观点论证了“不日新者必日退”中包含“从心出发”这层含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学习不能日新,原因在于用心不够,有私心、懒惰之心,这必然导致学习退步。
B.只要以求学立本、用心、无我无私立意做学问修养,就能日省日新,成就为民、为天下的事业。
C.从利民、利天下的立场和初心出发,知与行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互为本体,共为一体。
D.君子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君子之学,应用心思进、无我无私,也应学用一体、知行合一。
2023-09-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一般而言,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而《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道,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

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地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各有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贾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至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选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而《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红楼梦》描写的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无一例外最终指向了毁灭,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C.《红楼梦》蕴含了人对于自由、正义、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因此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个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红楼梦》把每个个体的悲剧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写的是思想冲突的悲剧,属于曲线式的悲剧。
C.宝黛爱情的毁灭,属于新生事物在成长中被不断摧折的灭亡,荣宁两府的毁灭属于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二者的社会意义不同。
D.“葫芦僧乱判”一案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这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总揭露和总批判。
6.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2023-10-19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最后一碟毛豆

吕志军

夏夜的楼下是一溜儿小吃摊,串串、烤肉、炒米皮、湖南米粉、炸鸡柳……十几家摊子把夜市烘托得热闹了近百米,每天晚上来这里宵夜的,十一二点才渐渐消停。

我不太喜欢吃夜摊,觉得不卫生,但耐不住女儿央求,在一家鸡柳摊子坐下。鸡柳是女儿的挚爱,每次逛街,只要碰见必会买,要么捧着袋子边走边吃,要么带回家慢慢品尝。

鸡柳摊子在夜市最西头,倒也清静一些,偶尔听见聚会朋友的猜拳声,已是隐隐约约的了。女儿和妻子要了鸡柳,又去别的摊子选吃的。不多一会儿,鸡柳、烤肉、其它的小吃纷纷上了桌。我不喝酒,妻子点了杯果啤,吃着喝着,时间慢慢消磨着。

这时,有一个特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麦豆,卖麦豆。”

是一个半大小子。胳膊上挎着一只竹笼,竹笼里铺着塑料纸,上面盖着毛巾。小子念叨着“麦豆,麦豆”,一条腿一拉一拉地从夜市东头往西头过来了。有人要了,他把笼放在地上,用碟子从笼里盛出“麦豆”来,抖抖索索地放在客人桌子上。显然,他不仅手脚有疾病,大脑也是有毛病的,说话都成问题,把毛豆说成了麦豆。待客人扫他胸前的二维码付了账,他又把竹笼像先前一样在胳膊上挎好,腿一拉一拉地寻找下一位买主,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麦豆,卖麦豆”。

“不要买。”我提醒妻子。女儿喜欢鸡柳,妻子喜欢菜蔬,但晚上的毛豆让我一点也不放心。

“是啊,他手那么笨拙,谁知道洗得净不净?”女儿很快和我达成共识。

“毛豆要煮得好,味道很鲜的。”妻子说。

“总之不要吃来路不明的东西。”我再次给她打预防针。

“有一次咱们吃完夜摊,肚子……”我继续说,妻子把我碰了碰,她怕影响女儿的食欲。

“麦豆,卖麦豆。”小子已经到了身边。他的脚拖拉着地,嘶嘶地响。灯光下,他其实并不是半大小子,而是二十出头的样子,胡子密密乱乱地,贴上去一样假,含糊不清的“卖麦豆”吆喝从这胡子下跑出来,加重了这种虚假感。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不买的念头。

“最后一碟,麦豆,卖麦豆。”我们已是夜摊尽头,他似乎也希望在我们这里售罄毛豆。

我掀开竹笼看了一眼,嚷道,“最后一碟?起码还有两碟!你还会骗人哩!可怜之人必有……”妻子又把我碰了碰。

“你看,你看,为了卖他的毛豆他真的骗人呢!”我对女儿说,力图证明我是对的。

真的,笼底还有一些毛豆,绝不止一碟。

“麦豆,卖麦豆,最后一碟。”男人并不和我争辩,他把笼子放下,毛巾揭开,碟子铲下去,抖抖索索端出满满一碟毛豆说,“麦豆,最后一碟。”我们看着筐底剩下的毛豆哈哈大笑。

这么明显的谎话,也只有他这样不够用的脑袋相信吧。

我把空碟子铲下去,又是满满一碟。“这是几碟子?”

“麦豆,最后一碟,卖麦豆。”男人盯着两碟子毛豆继续吆喝着。

妻子尝了一角毛豆说,“很鲜的。来一碟。”我还没来得及阻拦,她已经扫码付了钱。男人给妻子鞠个躬,腿一拉一拉地走了。

“你怜悯人,但不能纵容撒谎。”我说。

“三块钱,就当你少抽了几根烟。真的很新鲜。”妻子愉快地吃起来,给我和女儿也递过来。

我拒绝。这顿宵夜因为这碟毛豆而有些郁闷。

临走,一个摊主把一包毛豆递到了妻子手中,“看您挺喜欢的,这点儿毛豆带回家吃吧。”我们一家莫名其妙,因为这片夜市卖毛豆的只有那个残疾男人,摊主的毛豆哪里来的?

摊主笑了,解释道,“我原来摊子也带卖毛豆的,他来了,我就不卖了。”

“你也一样,怜悯一个骗子?”我反对道。

“他哪是骗子啊。卖给你们的确实是最后一碟。他是孤儿,和奶奶过活,奶奶快八十了,就靠卖毛豆挣生活呢。奶奶淘洗干净煮好毛豆,他驮出来卖。他来了,我就不卖毛豆了,市场就这么大。作为感谢,他每天都要把最后一碟毛豆送给我。这就是他今天留给我的那一碟。”

原来如此!我忽然脸烧烫起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女儿急急返回鸡柳摊子,买了一包炸鸡柳,向渐渐远去的那个腿一拉一拉的背影追去。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卖毛豆的男子“腿一拉一拉地”走路的细节,意在暗示卖毛豆的男子出来卖毛豆非常不容易,为后文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特征作铺垫。
B.小说标题“最后一碟毛豆”有突出核心情节、强化主题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最后一碟毛豆”的不同理解强化了平凡人的善良这一主题。
C.小说中的“我”与妻子喜好恰好相反,我不喜欢吃夜摊,而妻子偏偏喜欢,并且购买了小贩的毛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反面角色,缺少悲悯心,不善同情弱者,文章正是通过“我”的不近人情反衬和凸显了妻子和女儿的善良。
8.小说中残疾小贩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成功的小说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的构思往往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请赏析文中“摊主的出现”这一关键情节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二十七年,迁工部尚书。河道总督靳辅议筑高家堰重堤,束水出清口,停浚海口;于成龙主疏浚下河。上召二人诣京师入对,仍各持一说,下廷臣详议,天馥谓下河海口当浚,高家堰重堤宜停筑,上然之。历刑、兵、吏诸部。

三十一年,拜武英殿大学士。上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上赐贞松榜御书,勉以儒者之学,复谓,天馥侍朕三十余年,未尝有失,三年易过,命悬缺以待。三十四年,,起故官,入阁视事。上亲征厄鲁特,平定朔漠,兵革甫息,天馥务以清静和平,与民休息。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天馥在位,留意人才,尝应诏举彭鹏、陆陇其、邵嗣尧,卒为名臣。有知县李方广当死,天馥言其有才,得缓决,寻以赦免。刑部囚多瘐毙,为庀屋材,多为之所,别罪之轻重以居,活者尤众。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子孚青,进士,官编修。父丧归,不复出。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
B.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
C.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
D.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道:黄河水道,在古文中,“河”一般指黄河,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中,“河东”指的是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河内”则指的是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B.服阕:古人在朝中作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或“丁艰”。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做“服阕”。
C.视事:即就职治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类似的就职的词还如用事、下车、致仕。
D.坐:“有知县李方广坐当死”的“坐”字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天馥学识渊博,深受器重。他曾担任给皇帝讲经的经筵讲官,并在刑、户、吏、工、兵等要害部门都任过职,后又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
B.李天馥爱护百姓。他主张战乱之后应该清静无为、休养生息,并给罪犯减刑,曾想方设法改善罪囚的服刑条件。
C.李天馥事亲孝顺。服丧期间筑草庐守墓,一双白燕飞来不离开,其守墓的草庐因而被人称为“白燕庐”。
D.李天馥善于发现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他举荐的人,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他替犯罪而有才的知县说情,暂缓处决,其人最后因为遇上赦免得以免除死刑。
13.把下面的句子及教材课文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谓:“变法不如守法。奉行成宪,不失尺寸,乃所以报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3-10-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晨起

陆游

初听高枝鹎鵊鸣,旋闻深井辘轳声。

堙笼小台犹疑雨,日射东窗顿作晴。

古洗注汤供浇濯,春畦摘菜助炰烹。

老人颓惰虽堪笑,终胜胸中怀不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鹎鵊鸣”“辘轳声”“初听”“旋闻”,从听觉的角度描绘出田园初醒宁静又不失活力的景象。
B.颔联“犹疑”“顿作”,凝练生动,一个情迁自然、心系晴雨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
C.颈联通过“古洗注汤”和“春畦摘菜”两个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晨起的习书之乐与饮食之乐。
D.尾联直抒胸臆,以“颓惰”“堪笑”自嘲,但难掩避世隐居的自得自适之情,心中的不平得以消释化解。
15.这首诗如同陆游闲居乡野的生活纪录片,直观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晨起的生活轨迹。请赏析本诗的叙事艺术。
2023-09-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