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选择性必修中册-随堂练习-第一单元基础检测
全国 高二 随堂练习 2023-09-27 2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风转没转,转得好不好,关键看是否言之有物。这个广义的,具体而言就是要体现十,而其中的三,在我看来最为重要。一是言之有情,即带着感情去。写文章、讲话,只有带着感情去写、去讲,先感动自己,_____①___;自己都感动不了,如何感动读者和听众?二是言之有理,即有哲理。就是高度,就是画龙之点。有很重要的是要学好哲学。哲学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但学好哲学可以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哲学是地基,专业是楼房。我们不能只打地基不盖楼房,更不能_____②___,这样的楼房迟早要倒塌。三是言之有典,____③____。这可以增加讲话写文章的分量,增加可信度,增加厚重感。说到引经据典,不能不说毛泽东。比如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形容主观主义的态度,引用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我们读过几十年了,至今记忆犹新。

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得不说你确实是我遇到过的最聪明的专车司机。
B.我终于知道你就是先帝最欣赏的乐师李龟年先生了。
C.这家饭店的饭菜色香味俱全,叫你不知不觉就吃多了。
D.请你转告班里同学,学校下周一要进行班级拔河比赛。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787年大卫为鼓舞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一个阴暗坚固的牢狱中展开,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临死亡悠然自得。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以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声音不是悲剧的,这是智者在用生命诠释一个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 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 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然选择了赴死。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改成逗号影响句子意思表达吗?请说明理由。
4.能不能把文段中的句子“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改为“从门缝中射进一米阳光”?为什么?
5.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23-08-25更新 | 182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第二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以便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摘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
B.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C.社会存在决定思想。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和世界的物质力量。
D.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多次才能完成。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共产党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就是有的放矢。
B.只要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就能根据占有的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甚至是科学的结论。
C.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的客观外界现象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一定能变成理性认识。
D.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育,是因为我们的同志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不理解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飞跃现象。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眼观耳闻即可,不必心到手到。
B.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D.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
9.阅读材料二,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
10.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学风”的阐述,对当今时代我们的学习有何启发?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说完这番话,他站起身到另一间屋子去沐浴。克利托跟随着他,但却要求我们大家等在这里。我们边等边讨论刚才的谈话,接着又为降临到我们身上的这个巨大的不幸而悲哀,因为我们都将他视为慈父,失去他会使我们像孤儿一般无依无靠。当他沐浴完毕后,他的孩子——两个小儿子和一个较大的儿子就被送到他的身边,他的妻子也来了,克利托陪着他们。苏格拉底向他的妻儿说了一些临别的话。接着,他让女人先离去,他本人又回到了我们中间。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因为他在隔壁的房间呆了很长时间。他坐了下来,但没再多说什么。这时,11人陪审团的随从走了进来,他站在苏格拉底面前说:“苏格拉底,我绝不愿意因为你曾咒骂过我而找你的碴儿,因为我发现你在这里所有的日子都显示出你是最高尚、最仁慈的。现在,你已经知道我带来的是什么消息了,我们即将永别,我希望能像你一样轻松地面对这一噩讯。”但他无法抑制自己的眼泪,只得转身走了出去。苏格拉底抬头看了看他说:“我也向你道别了,朋友,我将按你所说的去办。”接着他又对我们说:“这是个多么好的人啊!自从我被关进这里之后,他就时常来看望我并与我交谈,他是那些人中间最善良的一个。你们看,他是多么真诚地为我而哭泣!但是克利托,请你过来,让我们来执行他带来的命令吧,如果毒药已经准备好了,就让他们把它拿来吧;如果还没准备,就让他们快些。”克利托说:“但是我想,苏格拉底,现在太阳还未下山呀!我知道有些人是很迟才喝毒药的,他们一直要拖到最后时刻。同时,他们总是先大吃大喝一顿,甚至还要享受一下他们最喜爱的活动。请你别太匆忙,现在还有时间啊。”

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提到的那些人在按他们自己意愿这样行事时,他们是正确的。因为他们相信那样做是有益处的。而我不像他们那样做也是对的,因为我觉得推迟些喝毒药并没有什么益处。如果我死抓住生命不放,企图苟延残喘,那我就会瞧不起自己。我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来临,我不愿意躲避。来吧,按我说的去做。”

克利托不再说什么,他对站在不远处的一个男孩点了点头。这个男孩跑了出去,过了很长时间他带着一个端着毒药的男人走了回来。苏格拉底对来人说:“好吧,朋友,关于这类事情你一定知道得很多,我该怎么做呢?”那人说:“没别的,你只须将毒药喝下去并来回走动就行了,当你感到双腿沉重时就可以躺下了。”

这时,他将杯子递给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瞧了一眼手中的毒药,依然显得十分平静,他脸色没变,手也没有颤抖。他又抬头睁大眼睛看着那人,就像他平时习惯的那样,他说“我是否要洒一些毒药在地上敬敬某位神灵?”“苏格拉底,我准备的毒药刚够一个人喝的。”“我明白了,”苏格拉底说,“但我觉得我还是应该向那些神灵们祈祷,因为离开尘世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说着他就将杯子举到唇边,带着宁静而欣慰的神色将杯中的毒药一饮而尽。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部分人还能忍住自己的眼泪,但当亲眼看着他把毒药喝下去时,我们的泪水就像决了堤的水一样涌了出来。我用袍子蒙住头,独自哭着;我不是为他而哭泣。我是为自己竟会失去这样一个好朋友的巨大不幸而哭泣,克利托在我之前就已站起身走开了,因为他难以忍受这巨大的悲痛。但阿帕罗道鲁斯却失声号啕起来,这使我们都悲痛欲绝。只有苏格拉底本人是个例外。他说:“这是干什么呀,你们这些古怪的人!我正是不愿看到这种情景才把女人先送走的。我听说一个人最好是在沉默中死去,所以我恳求你们安静并勇敢些。”这时,我们才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大家尽可能地控制住啜泣。他来回走着,过了一会儿他说感到双腿非常沉重,于是脸朝天躺了下来,因为这是刚才那个送毒药的人对他的忠告。一个监督死刑执行情况的狱吏把自己的双手按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摸了摸苏格拉底的脚和大腿,然后使劲掐了掐他的脚。问道:“你能感觉到疼吗?”苏格拉底回答说:“不。”他又掐苏格拉底的大腿和身体的其他部分,一边掐一边告诉我们,一股寒气正在慢慢地上升,苏格拉底的躯体正从下往上开始僵硬。接着他触摸了一下苏格拉底的身体说:“当寒气到达心脏时,他将死去。”说着,他将盖在苏格拉底脸上的布揭开。苏格拉底说——这是他最后的话了:“克利托,我还欠伊斯科莱普斯一只鸡,你一定替我还给他。”克利托说:“我一定照办,但请你想想还有其他话要对我们说吗?”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没有给予任何回答。过了一会儿,他动弹了一下,当脸上的布再次揭开时,他的双眼似乎已经定住了。克利托看到这一情景,便帮他合上了双眼和嘴唇。

一切都结束了,埃切克莱特,我们的朋友,这便是我要说的一切,这个我们熟悉的、最好的、最聪明的、最正直的人离我们而去了。

11.同样是“哭”,苏格拉底对学生和朋友的“哭”提出批评,对监守的哭却进行表扬,为什么?
12.本文有不少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找出几例,分析它们的作用。
13.苏格拉底拒绝逃亡,从容赴死,有怎样的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2020-11-04更新 | 234次组卷 | 6卷引用:《课课练》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五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三、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微写作 | 较难(0.4)
14. 《怜悯是人的天性》一文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边破边立。请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写一段文字,250字左右。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语言文字应用、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5题)

题型
数量
语言文字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语言文字应用
2
作家作品
3
阅读与鉴赏
4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0.65情境补写  词义选择+表达
3-5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标点符号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表达题组
二、现代文阅读
6-100.4毛泽东(1893-1976)  政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11-130.4柏拉图  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单文本
三、作文
140.4微写作  谈观点  写辩论词微写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