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云南 高三 阶段练习 2023-09-28 452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一统一词的明确提出是在汉初。《春秋公羊传》用大一统来解释《春秋》首句元年春王正月,然而大一统的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春秋公羊传》提出的大一统,是公羊学派为终结乱局、重建社会秩序而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对历史发展方向所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同时也是对先秦天下一统观念的精炼总结。

②随着周王朝的建立,中国人产生了明确的天下观念。天下的观念一开始就是和追求与认同统一的观念相联系的。周人的天下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中心向四方逐级扩展延伸的圈层结构,是一套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统治秩序。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护了周人对天下一统的构想。然而,随着世代推移,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分封制的脆弱性愈发明显。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权威大为衰落,周天子虽仍名为天下共主,实质上已无力统辖各诸侯国,天下日益走向分裂。战国时乃至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人民生活在巨大的苦难之中。同时周边民族纷纷涌入中原,形成与诸夏交错杂居的局面。

③如何挽救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如何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如何解决日益复杂的民族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天下的主张。诸子或主张武力统一,或反对武力统一,或强调仁道,或强调修政,但他们显然都认同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归于统一,认为结束战乱纷争、安定天下的唯一途径就是统一。同时众多人才奔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实现天下为一的目标贡献自己的才智。可以说,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两百年间,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在思想层面已经逐渐形成,并获得了人们的认同。

④秦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秦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全新的统一,不仅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其统一的版图规模亦远远超出原来七国故地。然而秦王朝尚缺乏管理统一国家的经验,又以苛政峻刑治国,很快被推翻。秦末乱局甫定,汉初又发生同姓王七国叛乱,国家分裂混乱的阴云仍然挥之不去。汉朝立国,维护和加强国家的空前统一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胡毋生等人将《春秋公羊传》著之竹帛于前,董仲舒《举贤良对策》升华大一统说于后,《春秋公羊传》关于国家统一和安定天下的大一统思想终于被汉武帝采纳,得到了实践,由此奠定了汉代的政治格局,进而深刻影响了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大一统字原来是一个动词,即推重推崇之义。大一统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重视国家的统一,后来则又衍生出版图、规模宏大之意。《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主要有四方面的内涵:一是中央集权。加强王权,明确上下分际,严格约束限制臣下的名分权力。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成为最高的价值、核心的价值。二是天下一家。夷夏只是文化的区分,文化落后民族在文化先进民族的影响下渐进,逐步摆脱落后面貌,共同走向进步。摒弃了狭隘的民族观念,向往一种多民族交融的统一。三是安天下之民。只有实行仁政的统一才能凝聚人心,国富民足才能长治久安。四是拨乱反正。当国家分裂、社会混乱时,力能救之的人应当积极起来维护国家统一和恢复社会秩序。

⑥董仲舒应对汉武帝策问时又对大一统说进行了发挥。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董仲舒把大一统定义为宇宙的等遍法则,又针对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等妨碍统一的现象,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董仲舒认为思想文化不统一,政治上的统一是无所依靠的,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国家政治的方方面面才会趋向于统一,老百姓才会知道遵循什么,社会才能稳定。

⑦近代以来,思想文化统一往往被话病为文化专制。但客观地看,一个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一统国家需要一个具有导向性的主流思想。在国家政治统一的格局下如何实现思想文化的统一,进而以思想文化的统一维护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是大一统国家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统一到哪里,就要找到最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最契合统一国家需要的思想资源。儒家经学作为中华文化统合的思想平台,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这是汉代思想文化政策能够成功、经学能够两千多年始终居于官方意识形态地位的深层原因,也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

大一统观念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而萌发,在夏商周三代逐渐发展,经由春秋战国至秦汉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形成了系统的思想理论。大一统并非只是疆域统一,其深层次的要求是民族和谐、人民安乐。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后世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信仰,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为中国的长期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信仰力量。

⑨古往今来,人民痛恨分裂、渴望统一。反映在诗人那里,谣歌统一、呼唤统一的诗文层出不穷。如唐代杜甫的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全玉,宋代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代元好问的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等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什么时候,统一都是正面的词汇,分裂都是负面的词汇。在分裂时期,即使在各种利益集团的私心私欲妨碍国家统一的时候,追求统一、维护统一仍然是不可违抗的最大民意,这也是国家重新走向统一的社会基础。中国秦汉以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走向更大规模的统一的历史,也是一部大一统思想不断深化与发展的历史。

(摘编自人民论坛《千年历史大势!统一性为何是中华文明与生俱来的特性》)

1.下列对“大一统”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大一统”一词在汉初才被明确提出,但是其思想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
B.“大一统”一词不仅包含“重视国家的统一”之意,还有“版图、规模宏大”之意。
C.“大一统”这一思想理论既追求政治统一、疆域统一,也追求民族和谐、人民安乐。
D.“大一统”思想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人的文化信仰,是中国长期统一的文化根基。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的“天下”是一个由中心向四方扩展延伸的圈层结构,与费孝通“差序格局”的结构形似。
B.虽然诸子关于如何统一的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纷争、安定天下。
C.作者不认同把思想文化统一说成文化专制,而认为统一思想文化是“大一统”国家的必要之举。
D.董仲舒认为只要统一了指导思想,那么政治上各方面就会趋向统一,社会也就会因此而稳定。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大一统”,以时间为序,在阐述“大一统”发展过程的同时,论述其丰富内涵。
B.文章诠释《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内涵后,又进一步阐述董仲舒对“大一统”的升华。
C.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主要论证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与汉朝实践“大一统”的做法之间的联系。
D.文章引用杜甫、陆游、元好问等人的诗句,有力地证明了人民痛恨分裂、渴望统一的观点。
4.请简要梳理汉代以前“大一统”的发展历程。
5.从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一统”中的“统”包含哪些层面?请简要概括。
2023-09-30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谷糊

蒋冬青

妈妈说:六谷(玉米)糊沾有神气,是穷人的粮。

你不信?去问问膘肥体壮的战马黑旋风——

五六岁那会儿,妈妈带我去做观音会。那时穷,席上没有肉,全是各家各户凑的山粉、山茅、六谷子做的菜。现在只记得有一大脸盆六谷糊,甜甜的,乳糯糯的,我特别喜欢吃,常常吃得肚子像葫芦。

这就沾上神气了。妈妈讲,观音娘娘最心疼穷人,让江心洲长出了六谷子,不让穷人饿死。

回来的路上,妈妈放火烧掉地里的杂草,要种六谷子了。火光映红了江面上的白帆。

新中国成立前,江心洲因为还有六谷糊吃,常常有江南江北逃荒的人来要饭。

一天,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对我妈妈说她不是要饭的,是给人做针线活儿的,只要给口六谷糊吃就行。妈妈看她和善端庄的样子,把她请进屋里,用大海碗装了一大碗六谷糊,让她慢慢吃。妈妈讲:你先在我家住下。没有好的,六谷糊管你吃饱。回头我帮你一家一户地问,问好了活儿你再去做。

她的针线活儿果然不错,会缝补,还会给小孩儿做新衣。妈妈替她对人家说,除管六谷糊以外,还应每天付点儿工钱,随便给。那时候,江心洲的土地属于县教育部门、江心州的住户都是它的佃户。因为农活儿多,许多人家都请她做针线活儿。她除了天天能吃到六谷糊,还挣了些工钱。

她睡在我家,晚上给我和妹妹每人都缝了新衣。妈妈要付她工钱,她说什么也不要。于是,妈妈让我认她做大姨。

半年后,大姨被家里人接回去了。临走的时候,她瞒着妈把挣的工钱扣在碗里留下了,还对妈妈千恩万谢。妈妈说:要谢,你就谢六谷糊。

1949年秋天,解放军渡江南下。①太阳照在晚秋的六谷秤上,六谷散发着清香

妹子……有人叫妈。

妈转头一看,把手中掰六谷子的篮子扔在地头,去迎接大姨。

大姨身穿军装,打着绑腿,腰束皮带,挂着手枪,好不威武。她把战马的缰绳递给我,自己跨过田塍,扶起篮子,一根根地捡拾撒在地头的六谷棒子。

她大姨呀,你是解放军啦,不是做针线活儿的?”妈边说边马前马后地相起马来,这马,咋这么瘦?皮包骨头!哎哟哟,背上的肉都烂了!畜生通人性。马呀马,这疼痛要多大忍劲儿啊!

这是一匹黑色的战马,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挺胸昂首,不屈地瞪着双眼。

这马叫‘黑旋风’,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中一路驮炮,走到了这里。它的故事,我回头告诉你。大姨走到马前,爱怜地抚摸着它的鬃毛,说,妹子,你过去对我说六谷糊沾着神气,这马就交给你了,用六谷糊把我们这大功臣调养好吧。

我就说吧,你不是一般人。妈弯腰在地头拔起一大把车前草,在水沟里洗去泥土,用嘴一口一口地嚼烂,敷到马的伤口上,又脱下自己的褂子,扎好,说道,没问题,明年交给你膘肥体壮的‘黑旋风’!

大姨夸妈是烧荒的火,在她面前就没有荒芜和颓废

谁也想不到你是大军渡江的侦察兵!”妈妈高兴坏了。大姨说妈妈掩护了她的行动,是渡江战役的功臣。妈妈同大姨絮絮叨叨地说了一个晚上,说得最多的是大黑马的故事。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了,向大姨隐瞒了家里的困境。

1948年和1949年接连两年长江发大水,江心洲的人家只收了一些晚秋玉米,顿顿半是野菜半是糊糊地艰难度日。

妹妹出世时,妈妈产后虚弱,奶水不够,妹妹日夜啼哭。那时候,红糖买不到,只能给妹妹喂开水。喂多了,妹妹就呕吐。妹妹一天天变得瘦弱,身上长了一层黑色的绒毛,哭声像小猫一样。

妈妈说:孩子要调养!晚秋收了百来斤六谷子,全留给孩子吃。大人吃山茅白萝卜。妈妈用筛罗筛下六谷子细粉,煮成稠度适中的六谷糊,用小勺子慢慢地喂妹妹。

这当口儿,黑旋风来了。妈妈说:女儿和马都是我的心头肉,都要调养好。

他爸,趁着天晴,把六谷秤砍倒晒干,做马冬天的粗饲料吧。芦柴棚透风,立冬之前给马做一间土整屋,用茅草盖得厚厚的。

吱呀,吱呀……每天晚上,安顿好我和妹妹,妈妈就推石磨,磨六谷粉;天不亮,又掌灯煮六谷糊,满满一盆,分给妹妹和马吃。

妈妈挖草药给马敷伤口,经常给马洗澡、刷毛,还让我牵着它,到江边吃最嫩的草……

三九隆冬。妈妈和爸合计,马越冬的粗饲料——六谷子,大姨从县里派人送来了二百斤,精打细算,也差不多够。问题是,马的伤口长得太慢,体膘恢复得不快,怎么办呢?

家里还有鸡屁股银行,有三只老母鸡、两只鸭。爸爸决定全部宰杀,让妈妈吃了催奶,一半给女儿喝,一半拌六谷糊给马吃。

鸡鸭吃完了,又拿什么催奶呢?

妈妈和爸爸就到沟渠里捉鱼。如果捉不到鱼,就摸螺蜗、河蚌,要不就挖田鼠,挖青蛙,挖蛇……③妈妈什么都忍着吃,只要能出奶。

妈妈说:它曾被日本鬼子俘获过。鬼子要它跪下身子驮炮,它竖起前蹄昂首咆哮,宁死不跪。后来,它挣脱缰绳,跑回了八路军驻地。在辽沈战役中,另一匹战马落到国民党军队手里,敌人要枪杀它吃肉,黑马奋蹄冲入敌阵,踏伤敌人,救回了战友。

妈妈说:我们要让它重振雄风!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黑旋风已经被妈妈调养得膘肥体壮。这天早晨,东边出现了火烧云,朝霞好像燃烧的火焰,似乎是妈妈在烧荒。我们将黑旋风交给了大姨。大姨抚摸着马鬃毛,赞不绝口,继而翻身上马。黑旋风一声长鸣,奔腾而去。④我们一家人欣喜地看着它在火焰中扬蹄飞奔……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对我们一家很信任,住在我们家,出于感激,晚上还给我和妹妹缝新衣。
B.妈妈被大黑马的故事感动,故而隐瞒了家中困境,省吃俭用,全力调养大黑马。
C.大姨不收妈妈的工钱,还把挣的工钱留下,此细节暗示了大姨的身份是侦察兵。
D.大黑马的身上所展现出的宁死不屈、顽强抗敌的精神,也是解放军精神的体现。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所描写的环境充满光明与希望,与前文的环境特点形成鲜明对比。
B.句子②借大姨之口把妈妈比作烧荒的火,既生动形象,又贴合当时环境。
C.句子③中“忍”,生动表现出妈妈在艰难环境下的身体状态与心理状态。
D.句子④写大黑马在朝霞之中飞奔而去,以景结情,收束全文,回味无穷。
8.小说在刻画“妈妈”这一人物时,突出了她的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战争·人性;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平常·不平凡。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0-16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赞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全,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刻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太史公曰:羽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扬子《法言》:或问:楚败核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江东虽小A地B方C千里D众数十万E人F亦足G王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方向,与《过秦论》“非及乡时之士”的“乡”词义不同。
B.东,向东,“顺流而东也”的“东”也表示向东,两者用法相同。
C.亭长,官职名,职责是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监管停留旅客。
D.矜,指自骄、自傲,与成语“不矜名节”中的“矜”字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为了突围,他命令骑兵向四方奔驰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面分三个地点会合。于是项羽就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都被杀得散乱后退。
B.楚军在不同地方会和,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之处,于是兵分三路,重新包围楚军,于是项王奔驰在汉军中,杀了数十上百个汉军士卒,仅放走两个骑兵。
C.项羽认为是上天要灭亡他,且无颜以对江东弟子,故不愿渡江,把爱马赠给亭长后,下马与汉军交战,杀死了几百个汉军士卒,自己也身受十余处伤。
D.司马迁既高度赞扬项羽,认为项羽的功业近古以来不曾有过;同时也批评项羽一味逞个人聪明而不效法古人,身死东城时,还不知反省,却归咎于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2)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
14.在扬雄(扬子)看来,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3-10-24更新 | 33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越溪村居

戴叔伦

年来挠客寄禅靡,多话贫居在翠微。

黄雀数声催柳变,清溪一路踏花归。

空林野寺经过少,落日深山伴侣稀。

负米到家春未尽,风萝闲扫钓鱼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削绕“越溪村居”,捆取若干景象,来展现村居环境和心境。
B.诗的首联交代诗人近年来客居他乡、寄居山寺、清寒贫苦的境况。
C.诗人虽隐居深山,但很少经过树林和野寺,常感叹自己少有人伴。
D.有米可食的安定生活,悠闲平静的时光,使诗人感到闲适而美好。
16.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2023-09-28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