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辽宁 高一 阶段练习 2023-10-25 18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又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还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以往我们唾弃文艺创作上的假大空,现今大家不满于文艺创作上的假小空。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导致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领会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反而缩进自我的小天地,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我们的心灵是可以锻炼的,锻炼得好,就可以到达崇高,进而孕育崇高的思想。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有无此认识?我们有了此认识后,愿不愿意锤炼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该如何锤炼?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要有表达崇高情感和思想的卓越能力。长久以来,西方纯诗神话像宗教般控制了许多中国诗人。在西方纯诗那里,外界任何事物都是非诗反诗的。纯诗唯技术至上和语言至上。纯诗成为一种看上去很美而实则平庸的文字游戏。显然,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如果将其视为传达人类思想的武库,纯诗的合法性就极其脆弱。史诗性写作是对纯诗写作的置换。进入新时代,登月工程、大国重器和时代楷模等,这些恢宏雄壮的事物和英雄,一起来到了中国诗人面前;在丰沛的情感和高尚的思想催生下,它们会激发诗人磅礴的想象,最终凝结成崇高的诗歌意象。史诗的时代需要时代的史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丰富多彩,这种崇高“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B.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真情只是崇高产生的必要条件。
C.诗人应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不能臣服于自我,也不能模仿古今中外传统。
D.作为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纯诗有其合理性,但是它难以表达人类的崇高情感和思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某些新诗缺少崇高的情感,这些新诗的作者需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
B.当前某些诗人鼓吹欲望性“个人写作”,把自己缩进自我的狭小天地,这值得警惕。
C.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思想、升华品格为价值追求,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文章重在提醒新诗创作者们要避免新诗创作中的“假大空”,诗作要有“崇高美”。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持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B.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饱含热泪深情型的崇高。
C.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许多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这首诗具有崇高的思想。
D.只要将“神舟十二号顺利着陆”这一大事件放在诗人面前,就能激发诗人恢宏的想象,创作出崇高的时代史诗。
4.请概括文章的行文脉络。
5.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请分析它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本文的观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家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䦆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似乎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呵呵地笑着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原来是这样!”老党明白了。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慈爱地拍着儿子坚实的肩膀,心里莫名的踏实。他的眼睛湿润了。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先以“沙漠”一词点明了老党的工作环境,随后对其外貌和心理进行了细腻刻画,最后宕开笔触,转向了“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
B.老党被溻湿的衣服像地图,然而他却喜欢这样的热天气;去种沙棘,路途越远,心里越高兴。矛盾的表述更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切情义。
C.从“别叫爹,我是乡长!”到“别乡长乡长了,我是你爹!”,语言称呼的变换,折射出老党对儿子从气恼、不满到欣喜、感动的情感变化。
D.文章中老党任乡长,认为种沙棘的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领土,这表明边境上基层干部对国家和人民的忠减、对工作的奉献精神。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发生在差不多一天时间里的故事,节奏紧凑、时间集中;所选事件十分典型、有力,着重突出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B.小说多用伏笔,文章中“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两处描写,为后文儿子说沙棘用处广泛,并决定留下来等内容埋了伏笔。
C.文章始终以含蓄隽永的风格来进行叙述,“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的结尾使主题表达既深刻又隐晦。
D.文章主要采用了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这使故事情节紧凑集中,更有利于展现父子两代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8.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请赏析划线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9.文章以“沙棘”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公许与鲁会于柯而。桓公与庄公既盟于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之。”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10.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已B言C曹D沫E投F其G匕H首I下J坛K北L面M就N群O臣P之Q位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                         盟:结盟
B.君其                                                图:考虑
C.桓公怒,欲其约                                   倍:通“背”,违背,违反
D.不如                                                与:亲附,结交
1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爵位名。春秋时期有五个爵位,依次为伯、侯、公、子、男。
B.桓,是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褒贬善恶的称号。
C.坛,土筑的高台,古代用于朝会、明誓、祭神、封拜等。
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各国国君,春秋时期出现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2)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14.请联系曹沫在齐鲁会盟中的言行,分析其人物形象。
2023-10-2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1935

【注】①毛主席自注:“前人所谓‘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说的是飞雪。这里借用一句,说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远望,群山飞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说,当年孙行者过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灭了火,所以变白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A.“横空出世”,横空高出人世;“莽”,苍莽无际;“阅尽”,看尽了,经历了。开头三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既表现昆仑山的雄伟、阔大,又写出其历史悠久、历经沧桑。
B.“飞起玉龙三百万”,描绘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在巍峨的昆仑山上尽情飞舞的壮丽画卷,同时使用“三百万”的数词,虚指数量多,场面更为震撼宏大。
C.“安得倚天抽宝剑”,“安得”,怎么能得到;“倚天抽宝剑”,即抽出倚天的宝剑;“倚天”,形容剑极长,靠在天上。
D.“把汝裁为三截”,形象地写出了改造自然的巨人形象。“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写昆仑山经过全人类的改造,化害为益,全世界人民共享“凉热”。
16.这首词的上阕在意象描绘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10-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总结“______________”。
2023-10-21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较易(0.85)
18.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峥嵘       挥斥方(qiú)       老骥伏枥       (shuò)
B.蔚蓝       甜美香(chún)     面面相觑       木讷(nà)
C.踌躇       不安( ní)       沧茫大地       (zhě)
D.战栗       西山( bó)       黄粱一梦       隙(xià)
2023-11-09更新 | 19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六、小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名校
19.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七、文言小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20.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莱,法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B.《沁园春·长沙》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没有多大关系。“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使用白话文。
D.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逻辑性的同时,最好能对相关话题展开辩证的讨论。
2023-10-25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东教学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八、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_____①_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_____②_____。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_____③_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2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2-08-26更新 | 865次组卷 | 17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九、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适中(0.65)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选自冰心《繁星·春水》)


读了以上小诗,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10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小阅读
1
文言小题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15-160.65毛泽东(1893-1976)  写景抒情现代诗歌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司马迁(前145-前90)  《史记》  史传文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四、语言文字运用
180.85字音  字形选择题
21-230.65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五、小阅读
190.65分析技巧  分析、理解内容课内
六、文言小题
200.85文学常识综合选择类
七、作文
240.65青年成长  人与自然  引语式材料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