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重庆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26 8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商代文化就其区域发展特点而言,是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并且辐射到西至关中平原中部,东到胶莱平原,北至今北京以南,南达江淮一线的广大地区。在这个大文化网络中,各区域既受殷商文化的沾染,同时又因具体地域的差异而别具特色。陈国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张湛在《列子注》中提到“江淮地区由于受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的影响,表现在地域分布上,中原文化由北向南逐渐移入江淮地区,越接近中原地区这种影响就表现的越强烈,与此相反江南土著文化由南向北也是逐步渗透到这一地区。可见江淮地区古代文化应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陈国地处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上,它一方面因袭了“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两性交往所受古代殷商旧俗限制很少,另一方面又在受到的南方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一般将男女关系看得比较随便,一定程度上尚葆有原始古朴的遗风。他们并不认为“士女杂坐,乱而不分”“比肩齐膝,恣意调戏”有什么不光彩,不像周人那样把男女问题看得那么重要。《陈风》中的《月出》《防有鹊巢》《东门之都》等恋歌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而这恰恰是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和南方楚文化日益成熟的渗透力之间共同作用的生动反映。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周文化,已经不是纯粹的周人文化,而是由周人和前代遗民及其他古老部族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的文化。作为这一时期华夏文化主要精神结晶的《诗》三百篇,同样也是由以周人为主的各个部族所共同创造的。

鲁虽亦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但因为鲁为周公旦之后,“周礼”典要之所在,典册重器几与王室同,所以鲁国即使有“风”诗,也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周人从“礼”的高度制定的“会男女”的措施,落实到民间真正起到良好效果的并非是周王朝的核心地区,而是有着自由任意恋爱古俗的殷商旧地。郑、卫、陈都处于殷商故地,其恋歌特别多。有些经学家甚至斥之为淫放,究其根源就在于它们受到殷墟文化的熏染。

(摘编自董雪静《殷商地域文化与〈诗经〉恋歌》)

材料二

在《诗经》中描写恋爱的诗篇很多。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比较自由的恋爱现象。《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就是说在规定的“仲春之月”以外,其他时间“会男女”是一律禁止的。而“奔者不禁”的“仲春之月”又有“春社”和“上巳节”相继来临,这个时节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春社”和“上巳节”就大有原始的狂欢节、情人节的意味。在这些聚会交往中,青年男女产生了恋爱之情。文学艺术是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于是便产生了不少优美的恋爱诗篇。在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出妇女对恋爱的态度及情感。如《郑风·溱洧》中“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言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对青年男女在溱与洧两水之间,在河水“涣涣”的春天相聚游玩的情景。同时还特别写到一对青年男女的对话及他们赠送信物“芍药”的情节,这里没有多少祭祀时庄严而神秘的气氛,而是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

在《诗经》中描写婚姻的诗篇也不少。其中能够表现妇女对婚姻的坚定、纯朴,始终不渝的篇目如《周南·卷耳》《邶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等。在周代,婚姻中男子居主导地位,男子可以随便提出离婚,而女子则必须从一而终。所谓女子“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在这种礼教束缚下,女子在结婚以后,纵使被丈夫抛弃也只能认命。如《邶风·谷风》中的女主人公,在丈夫“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抛弃自己的情况下,还可怜地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她始终没有忘记丈夫“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誓言,悲悲戚戚地希冀丈夫回心转意重修前好,当丈夫不理睬她时,她也毫无办法。但她对丈夫的爱是始终不变的。还有《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样的软弱。虽然是男女相爱商定婚事,但还是不能摆脱“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的礼教束缚。从定情到结婚,女子始终是纯真、热情的。登高垣而望,盼望氓的到来。“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但“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婚事要用卜筮决定,又增加了神权的束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看出这位女子对自己的婚姻是坚定的,连同积蓄也一同被氓用一辆车子运走了。然而结婚之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于是女子就只能发出沉重的慨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这是周代女子在礼教重压下的孤独呼喊。《诗序》说:“《氓》,刺时也。”从《卫风·氓》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妇女对待婚姻是纯朴、热情、果断的。但是一旦婚姻破裂后,女子又是无奈的、软弱的。

在《诗经》中也有一些妇女的悼亡诗。妇女丧夫是婚姻中最大的不幸。这些诗篇感情真挚,凄楚动人。如《唐风·葛生》诗中,以“葛”“蔹”喻未亡人有如葛藤蔹草必须依附在荆木和枣树那样不可分离。“予美亡此,谁于独息”“予美亡此,谁于独旦”“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从这些诗句中看出这个妇人对亡夫的悼念之情。诗歌体现了妇人对婚姻的至死不变的决心和活着是夫的“人”,黄泉下是夫的“鬼”的诚心。在当时的社会,妇女是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的,在一定程度上讲她们只有依附于男人才能活下去。这是当时的“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会现实所致。但是,丧夫可以改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而《葛生》中这位妇人却不这样做,而是“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可以看出她对爱情、婚姻的至死不渝。

(摘编自高尚卿《从〈诗经〉中看周代妇女的爱情婚姻观》)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商代文化以安阳、洛阳、郑州三点为中心,辐射到东、西、南、北的部分地区,地域广大。
B.江淮地区文化属于中原文化区与长江下游文化区和长江中游文化区(吴越文化)之间一个过渡性类型。
C.《陈风》中的恋歌因为古老的殷商文化绵绵不绝的传承能力,在表现男女情爱的同时亦带有一些神秘气息。
D.因为鲁有殷民六族并始终对殷人的社祀敬礼不怠,所以鲁国“风”诗不会像郑、卫、陈三地一样轻佚放荡。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入诗,我们看到《诗经》中有不少描写恋爱的诗篇,这跟周代人们重视婚姻爱情有关,充满了世俗生活的繁忙与乐趣。
B.《郑风·溱洧》以“芍药”为线索,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相识、相知、相恋,展现了世俗生活的繁忙和乐趣。
C.周代女性在被丈夫抛弃以后,虽然她们希望丈夫回心转意,但也只能认命,这反映了礼教束缚下女性的无奈与软弱。
D.虽然周代不禁止改嫁,但当时一些妇人对亡夫无比悼念和诚心,这完全是出于她们对爱情、婚姻的坚贞不渝。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是(       
A.“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
B.“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
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周南·芣苢》
D.“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小雅·我行其野》
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概括陈地的诗歌风格。
5.请结合材料,分析《邶风·静女》与《卫风·氓》中女子爱情态度的异同及其原因。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归,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023-10-26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候,简捷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波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蒙眬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热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做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闯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1930年8月

(有删改)

【注】1930年大革命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反动势力猖獗,人民遭受压迫,不满现状的各种,力量都在抗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突破了《水浒传》文本塑造“豹子头林冲”的范式,塑造了意识觉醒,先冲动暴躁、后冷静思考的细腻、复杂的梁山好汉形象。
B.林冲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他计划好杀人,却又怕人耻笑;气势汹汹闯进聚义厅,又因说谎惭愧又返回卧房。
C.小说一开篇就写林冲因为白天杨志的话难受得睡不着,但是并没有直接交代杨志说了什么,增加了故事的悬念感,这是作者有意在叙事中留下空白。
D.小说结尾处的“清脆的画角声”,既能表现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梁山泊有士卒的事实,使读者对林冲以及其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更深刻思考。
7.关于文中林冲选择递“投名状”又深陷纠结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林冲推己及人,想到杨志的孤忠终要被辜负,心生怜悯,放弃刺杀。
B.林冲因犹豫而说谎,产生内疚感,使他最终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C.林冲与杨志之间的矛盾使林冲怀疑人性,放弃了过去封妻荫子的愿望。
D.林冲行为的延宕,是因他敦厚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处于紧张的矛盾中。
8.茅盾研究者指出,“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请结合林冲在文本中面向不同群体采取的态度,分析茅盾“向现代发言”的这个特点。
9.在《水浒传》中,“梁山泊林冲落草”一章对林冲的心理刻画只有“心内自己不乐”和“心内好闷”等寥寥几笔。但本文在对这一事件的心理刻画上改动很大,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10-20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文本二: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最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獯鬻即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②旄,同“耄”,老人。倪,小儿。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将谋A救燕B宣王C曰D诸侯多谋E伐寡F人者G何以待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文中指方法或原则;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词性一致但意思不同。
B.之,文中是代指“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由是观之”的“之”用法和意思不同。
C.《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二者与《礼记》《周易》《春秋》《乐经》统称为“六义”。
D.夷,既可特指东边的少数民族,也可泛指少数民族,文中“昆夷”“西夷”的“夷”均是泛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
B.当齐宜王思想矛盾时,孟子由小及大,鼓励宣王杜绝匹夫之勇,而要如武王一般,扩大自己的“勇”来安天下之民。
C.孟子把各国百姓盼望商汤来征伐自己的国家,比作久旱之地盼望乌云和虹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百姓的迫切心理。
D.齐王征伐燕国后,孟子建议要尽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选立燕王,并从燕国撤军。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14.倡导“仁政”思想的孟子为何先赞成齐宣王伐燕,后又建议其撤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2023-10-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香菱咏月诗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一轮皓月,破云而出,光华难掩。作者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直接地传出,可谓“起句如爆竹”。
B.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写广袤的大地传来一片捣衣之声,雄鸡报晓,已是五更,残月将尽。隐曲地表达作者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绵长的思念。
C.颈联上句写身着绿蓑衣的游人听着凄清、高远的笛声,表达游子对故乡以及远方亲友的思念,与李白《春夜洛阳闻笛》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情意相通。
D.整首诗用词典雅含蓄,立意新奇别致,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
16.作者心绪集中体现在“寒”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023-10-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