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黑龙江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0-28 6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舜尧,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实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这也是一种天人相应。
B.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
C.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
D.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破立并重。
B.传统的新年节日不废而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C.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到达——最高人格。
D.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A.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B.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4.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实现其当代价值与意义?请综合材料信息简要回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

毕飞宇

①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不能想,是的,不能想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⑥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⑦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⑨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④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的过程。
C.第④⑤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欢”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⑧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一句是说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人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B.第③段作者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这句话冒犯了父亲,致使父亲经常做噩梦,作者所能做的事情就是赶紧把老人家叫醒。
C.文中多处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永恒以及庄稼人对大地无尽而辛勤的付出,感情浓烈。
D.第⑦段“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采用较大幅度的空间转换,来夸张自己的行为,表达对莫言描写的气味的赞赏。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作者是想告诉人们,鹅黄布满老家的大地,构成了辽阔而壮观的景象,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
B.“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运用设问修辞手法,采用短句句式,表达了人们通过远望视线可以抵达很远。
C.第⑥段描绘大地上具有的奇怪声音,作者从无声中听出了声音,从有声中听出了宏大,从恢宏中又听出了无声。
D.这篇散文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的抒情效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的情感。
8.有人评价毕飞宇的文章追求一种“诗性”试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2023-10-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差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何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乖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某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第八》,有删改)

【注】①郑重:这里指频繁(举例)。②隐囊:靠枕。⑧鹿独:颠沛流离的样子。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        被:遭遇B.何数年勤学               惜:吝惜
C.驽材也        诚:的确D.是犹求饱而懒营        馔:饭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B.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C.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D.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士大夫子弟,成年之后应对其中有志向的人加倍训育引导,让他们成就一番事业。
B.作者列举农民、商贾、工巧等多个行业,以此证明人生在世无论从事哪一行,都应当有追求。
C.作者将梁朝的贵族子弟全盛之时与离乱之后进行对比,从而说明只有学习才能有立身之本。
D.作者认为渴望见识广博却不肯读书,这与希望穿得暖和却懒于裁剪衣服,两者本质一致。
12.文中加粗的词语,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婚:旧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称冠礼,表示已成年。
B.小人:指品行卑劣之人,也指平民百姓,身份低下之人。文中指平民百姓。
C.六经:依《礼记·经解》所列,为《论语》《诗》《书》《乐》《易》《礼》
D.羲、农:伏羲、神农,均为传说中的旧时帝王,与黄帝并称“三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
(2)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2023-10-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以下诗歌作品,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词人。此词作于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辞官回乡,路过武昌,受到知州刘邦翰的款待。②黑貂裘:用苏秦典。《战国策》:“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4.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数”两句,写自己十年间十处过中秋,暗指自己宦海漂泊,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B.“老子”是作者自称,豪情满怀,写出了作者为自己有幸登上南楼的喜悦之情。
C.“关河”句写作者由月色照耀关河南北联想到离散的友人,表达出思念之情。
D.“秦”泛指北方,“楚”泛指南方,“姮娥”即嫦娥,“沧州”指代归隐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应笑”句用写实笔法,抒发的情感与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相似。
B.“熨”字用得神奇,写出了月下的长江安静无声,像是被月色熨平的白练。
C.“星汉”两句对比鲜明,以群星之黯淡无光,愈发烘托出月色之皎洁静谧。
D.这首词的意境是豪放阔大,心境却似欣实郁,措辞欲说还休,风格飘逸而又沉郁。
16.中秋吟咏少不了“月”。请结合词句分析这首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月”这一意象所体现出的不同意蕴。

念奴娇·过洞庭

宋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地域辽阔,气势恢宏,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这一特点,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表现了他的自信、豪迈与洒脱。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独卧黄泉之下的孤苦冷清,又写出了词人和妻子不能互诉凄凉的悲哀。
2023-10-23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