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1-01 20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宋;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1958 年年底,他在《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批注道: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诗词记录了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诗词中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文气概。
B.面对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浪潮,青年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无比坚定地表示,革命青年能担负历史使命。
C.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世代流传,缘于毛泽东诗词革命现实主文的风格特点。
D.在毛泽东笔下,长征途中的残酷现实,不过是“泥丸”“细浪”。这充分体现其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北国雪霁的壮美景色,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写实手法表现为“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体现他对革命斗争的激情。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材料二中,毛泽东在回复郭沫若的诗里提到,人们对“焚书坑儒”可能存在误解,说明“焚书坑儒”并非事实。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多次指出秦始皇在军事力面的高超指挥才能。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毛泽东诗词现实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4.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毛泽东对古代帝王的评价对我们有何启示?请简要分析。
5.请简要分析梳理材料一的行文结构。
2023-08-24更新 | 422次组卷 | 26卷引用: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追我魂魄(节选)

云杉

电话是资料室的管理员打来的。   “那张照片的作者找到了,他叫穆易。”

“是不是去柬埔寨的那个穆易?嗨,向他要个照片可真难。”

管理员在电话那头笑了起来。

“他就在这儿,你来一趟吧!”

资料室在地下室。宽阔深邃的大厅里排满了20世纪60年代那种深黄色的木柜。一上了年纪的男人站在书柜的中间,和管理员说话。我站在那儿等了一会儿,从塑料夹子里取出那张照片,我猜想这个人就是穆易。

他转脸看见了我。他脸上有一种沧桑的、聪颖的神情,这种特别的气质使他与众不同。如果一个人经历了几十年里发生的几乎所有的战争,他一定会有什么变化。

“这是1942年拍的,没错。”他把照片翻过来,上面有一行变成黄色的钢笔字: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字是,我写的。”

我们走到书柜后面,那里有一张书桌和两张单人沙发。

“她是鲁艺的文工团员,唱歌的。”他非常肯定地说,“如果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我就会记下来姓名、地址等等。”

“培蕊,1942年5月,太行山,年17岁。”

这些宇迹确实散发着伤感的气息。

“我是那年5月遇见她的,当时我是晋察冀军区的报道员,去太行山采访,回来的时候在山下遇见了鲁艺文工团的一大群女孩子。其中一个对我说:‘嗨,记者同志,给我留个影吧!’

她就是培蕊。很年轻,她回头招呼别的人,②那些人笑着不过来,她也在笑,她的笑容很灿烂。

我的底片已经用完了,但是还有我们称为‘尾巴’的一小块空白,我决定试一试。

我问她:‘要是照片洗出来了,怎么给你?’她笑着招招手说:‘到前线见!’我也说:‘前线见!’那时我们非常年轻,非常快乐,觉得生命很长,③而且会充满许多快乐的相见。”

“她死了,是吗?”

“你听说过八路军总部被袭事件吗?”

穆易看见我一脸茫然,就说,“1942年5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调集了三万精锐部队包围了八路军总部,被包围的人都是机关、后勤、学校、文艺团体的人员,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 ”

“我至今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穆易说,“很多人都跳下了悬崖,那条很深的峡谷里到处是人和骡马的尸体,后勤人员在跳崖的时候把骡马辎重都拉了下去,什么都不愿落到日本人手里。 ”

“我再也没有听到过她的消息。但是这些被包围的人,④特别是那些女性,都从悬崖上跳下去了。 ”

为了报道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在6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历史材料中打滚,但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件事。

“你可以查一下资料,”穆易注意到我的神情,“新华社华北分社在这次战役中死伤惨重,肯定会有记载。”

穆易站在窗口吸烟,他说话的时候目光炯炯,一点儿也不像年过古稀的老人。

我和穆易顺着地下室黑暗的甬道往外走,他突然问我:“你为什么会对这张照片感兴趣?”

“我不知道,”我老实地告诉他。“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念报道已经结束,你知道,我们总是这样,热闹一阵,然后风平浪静。可是我忘不了这件事,这可能是职业的兴趣。”

穆易点点头,表示理解。他随手掏出一张纸,用笔写了几个名字交给我。他说这几个人都经历过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可能对我有点什么帮助。

穆易的话的确没错。关于八路军总部的突围战役,史料记载很少,即使有,也是一笔带过。在山西辽县志中,这样写道:

“1942年9月18日,辽县、辽西县合并,正式更名, 为左权县,纪念在本年5月 ‘反扫荡’战役中英勇牺牲在辽县麻田的左权将军。”

显而易见,这不是一场胜仗,八路军总部在这次战斗中吃了大亏。没有一份材料能够表明,被包围的八千人中,到底有多少人牺牲,我唯一能肯定的是,那绝不是一个小数。新华社有关资料是这样记载的:

“1942年5、6月间,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纠集3万多精锐部队,突袭我八路军总部,进行‘铁壁合围’。新华社华北总分社,40多位同志在突围中英勇牺牲。”

新华社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共有110多位新闻工作者殉职,但在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就死了40多人,将近二分之一。我已经可以想象这次战争的惨烈。其中,对一位女记者黄君珏的记述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君珏,女,湖南湘潭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42年在八路军总部突围战中跳崖牺牲,英勇殉国。”

对黄君珏简单的介绍中,附有她的爱人王默磬的一封给其岳父的信,这封不同寻常的家信记述了妻子殉难的过程。王默磬也是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当时他身负重伤,奄奄一息,就倒在离黄君珏不足50米处。侥幸的是,他活了下来,成为八路军总部突围中唯一见证这惨烈史实全过程的人。

他在给他的岳父黄友郢老先生的信中这样写道:

“夜九时,敌暂退,婿勉力带伤行,潜入敌围,寻到遗体,无血无伤,服装整齐,眉头微锁,侧卧若熟睡,然已胸口不温矣。其时婿不知悲伤,不觉创痛,跌坐呆凝,与君珏双手相握,不知所往,但觉君珏亦正握我手,渐握渐紧,终不可脱!山后枪声再起,始被惊觉,时正午夜,皓月明天,以手掘土,暂行掩埋。

吾岳有不朽之女儿,婿获贞烈之妻,慨属民族之无上光荣!”

当天晚上,我定了去山西的火车票。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新华社烈士纪实)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我”与穆易会面的情景,介绍了穆易的部分战斗经历,由此引出对培蕊照片的描写。
B.照片背面的字迹“散发着伤感的气息”,源于照片已经无法送给本人,与年轻的培蕊留影形成张力。
C.穆易给培蕊拍下照片,“我”对培蕊的照片感兴趣,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我”去山西是迫切和坚定的。
D.在新华社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女记者黄君珏的形象分别通过官方资料和家书呈现,充满家国情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这些字是”后面断开,与“我写的”形成区分,使回答更加肯定和郑重。
B.句子②中“那些人” 笑和“她也在笑”,虽然同为笑的动作,但表达的意味不同。
C.句子③中 “快乐”,是对未来憧憬的体现,因对胜利充满希望而满怀前线见的期待。
D.句子表达出的强调意味,与前文“培蕊的剧团也在其中”形成照应和强烈的暗示。
8.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真实资料进行叙事,这种方式有什么效果?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小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会谈·记忆·追寻。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1-01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郅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外艰,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功曹。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备,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将士,固守弥时,长子旷之战没。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歌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B.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歌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C.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歌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D.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歌菽/不飨非其粟/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哀毁过礼,居亲丧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后常作居丧尽礼之辞。
B.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与“释褐” “服阕”等意思相近。
C.“班亲族”的“班”,是分发的意思,与“班师回朝”中的“班”意思不同。
D.“率厉将士”的“厉”,是鼓励的意思,与“再接再厉”中的“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侍奉母亲极尽孝道,常哀号哭泣,路人听后被感动落泪。母亲去世后,邻居韩康伯的母亲被他的哭泣声感动,不久告诉儿子应当重用像吴隐之这样的人才。
B.吴隐之赴岭南途中,饮贪泉,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为广州刺史期间,他以身作则,岭南官场的风气也随之转变。
C.吴隐之在卢循侵犯南海时被捉,经刘裕交涉才得以返还。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调任为中领军,一如既往清苦节约。每月的俸禄,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周济亲族,妻子儿女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吏,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
(2)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
2023-11-0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4.下列选项中对两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傲然不屈的优秀品格。
B.两首词都用到了比喻、拟人、衬托、顶针的手法,笔致细腻,意味深隽。
C.两首词都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D.两首词都通过梅花所处的恶劣环境来衬托梅花的坚毅高洁。
15.这首词是毛泽东读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同题词后写的。请从形象特点与表达的情感、感情基调上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2023-11-01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