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陕西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1-04 8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秦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

《卫吴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不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毫鼍鱼豎鳅嬗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暴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字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像,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2023-11-0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整本书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整本书阅读-大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选材一:

敏探春兴利除弊

平儿进入厅中,他姊妹三人正议论些家务,说的便是年内赖大家请吃酒,他家花园中事故。见他来了,探春便命他脚踏上坐了,因说道:“我想着我们一月有二两月银外,丫头们又另有月钱。前儿又有人回,要我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每人又是二两。这又同才刚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事虽小,钱有限,看起来也不妥当。你奶奶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平儿笑道:“姑娘们所用的这些东西,自然是该有分例。每月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罢了。姑娘们的每月这二两,原不是为买这些的,原为的是一时当家的奶奶太太或不得闲,姑娘们偶然一时可巧要几个钱使,省得找人去。如今我冷眼看着,各房里的姊妹都是现拿钱买这些东西的,竟有一半。我就疑惑,不是买办脱了空,就是买的不是正经货,弄些使不得的东西来搪塞。”……探春道:“因此我心中不自在。钱费两起,东西又白丢一半,通算起来,反费了两折子,不如竟把买办的每月蠲(juān免除)了为是。此是一件事。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我因和他家女儿说闲话儿,谁知那么个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吃的笋菜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从那日我才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

……

三人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馀,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宝钗正在地下看壁上的字画,听如此说一则,便笑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李纨笑道:“好主意。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平儿道:“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此刻姑娘们在园里住着,不能多弄些玩意儿去陪衬,反叫人去监管修理,图省钱,这话断不好出口。”

选材二:

惑奸谗抄检大观园

又到探春院内,谁知早有人报与探春了。探春也就猜着必有原故,所以引出这等丑态来,遂命众丫鬟秉烛开门而待。众人来了,探春故问何事。凤姐笑道:“因丢了一件东西,连日访察不出人来,恐怕旁人赖这些女孩子们,所以越性大家搜一搜,使人去疑,倒是洗净他们的好法子。”探春冷笑道:“我们的丫头自然都是些贼,我就是头一个窝主。既如此,先来搜我的箱柜,他们所有偷了来的都交给我藏着呢。”说着便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衣包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凤姐陪笑道:“我不过是奉太太的命来,妹妹别错怪我,何必生气。”因命丫鬟们快快关上。平儿丰儿等忙着替侍书等关的关,收的收。探春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我原比众人歹毒,凡丫头所有的东西我都知道,都在我这里间收着,一针一线他们也没的收藏,要搜所以只来搜我。你们不依,只管去回太太,只说我违背了太太,该怎么处治,我去自领。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

那王善保家的本是个心内没成算的人,素日虽闻探春的名,他自为众人没眼力没胆量罢了,那里一个姑娘家就这样起来;况且又是庶出,他敢怎么。他自恃是邢夫人陪房,连王夫人尚另眼相看,何况别个。今见探春如此,他只当是探春认真单恼凤姐,与他们无干。他便要趁势作脸献好,因越众向前拉起探春的衣襟,故意一掀,嘻嘻笑道:“连姑娘身上我都翻了,果然没有什么。”凤姐见他这样,忙说:“妈妈走罢,别疯疯颠颠的。”一语未了,只听“拍”的一声,王家的脸上早着了探春一掌。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如今越性了不得了。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由着你们欺负他,就错了主意!你搜检东西我不恼,你不该拿我取笑。”说着,便亲自解衣卸裙,拉着凤姐儿细细的翻。又说:“省得叫奴才来翻我身上。”凤姐平儿等忙与探春束裙整袂,口内喝走王善保家的,又劝探春休得生气。探春冷笑道:“我但凡有气性,早一头碰死了!不然岂许奴才来我身上翻贼赃了。……”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探春姊妹和平儿讨论头油脂粉钱等浪费颇多,由此可以看出贾府奢侈铺张之甚。
B.探春去赖大家玩乐时,发现很多不起眼的事物都值钱,说明她观察细致入微且敏慧。
C.平儿提出让探春说出改革治理的方案,是因为王熙凤生病后不再管理贾府的事务。
D.探春骂王善保家的,“你打量我是同你们姑娘那样好性儿”,“你们姑娘”指贾迎春。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语言通俗明白却底蕴深厚。如,宝钗笑道,“三年之内无饥馑”,引自《四书》中“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等。
B.作者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更偏向于从日常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常的意义,如多写儿女私语、愚妇口舌等。
C.选材二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冲突中,使人物的真实性情一下子显露出来,如展现了王善保家的狗仗人势的小人嘴脸。
D.选材二中,平日里毒辣的王熙凤识趣地让着探春,给她陪笑脸,是因为探春的身份地位高。
7.有人说,在贾府这个表面花团锦簇的封建大家族中,探春扮演着“先觉者”的角色,请结合选文,谈谈她的先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10-3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1)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2)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于用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也。”遂不受。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B.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C.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D.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置百官                         多识于鸟兽草木
B.朕不                            国以礼
C.谁敢不竭心力修职业     作《师说》贻之
D.无益于用糜弊百姓        不仁,如礼何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023-11-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开篇描绘出一幅月夜饮酒的图景,其情境与尘世的浮躁喧嚣判若两个世界,表达出苏轼对社会中争名夺利现象的厌弃。
B.“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表达出苏轼对人生虚无的感叹,《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
C.词的下阕既有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又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几时归去”看来,苏轼已经有了退隐的计划和安排。
D.本词不仅做到了写景、抒情和说理的完美融合,而且炼字传神,如“一溪云”中,以“溪”作为“云”的量词,别有境界。
12.词中“作个闲人”中的“闲人”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3. 完成默写。
(1)“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大丈夫当扫天下,而始于扫足下,在《大学之道》表达同样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两句,对仗工整,展现了秦统治者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毫不珍惜,将其当成寻常事物的情形,体现了秦的奢侈。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运用对比来论证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从而说明能否以诚相待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关键,这两句是:“____________”。
(4)苏洵的《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___”。
(5)在《<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023-10-30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六、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年的中秋和国庆撞了个满怀。月,朗照着国庆,也朗照着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刚刚经历一场(       )的大疫,这让国人百感交集。我们和往年一样,在这个黄金周里出游、聚餐、举家赏月;和往年一样,五星红旗呼啦啦飘满街巷。但每一个人都深知,曾经习以为常的这一切,是多么珍贵,多么来之不易。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让很多国家的百姓仍痛苦地在病毒威胁中载沉载浮,然而,14亿人的中国——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喜欢扎堆的大国,却让(        )的新冠病毒退避三舍。这是不折不扣的奇迹,和中华民族的家国理念息息相关。国不安然,         ?家家欢颜,国有体面。抗疫中的忧愁与欢喜,家和国一起经历。从各级政府到每一个国民,都担当大任,没有人能(       )。于是,        在清风朗月中举家出游,在欢声笑语中推杯换盏。骄傲,属于每一个国民,属于那些曾经的逆行英雄,也属于更多曾经”宅”家的平凡百姓,他们都有一副赤子心肠,都有一份舍我其谁的家国担当。这一次骤来的新冠疫情,给了我们再一次从危机中洞察家国关系的(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彰显

1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触目惊心   望风披靡   置之度外   契机
B.惊心动魄   望风披靡   置之度外   机缘
C.触目惊心   所向披靡   置身事外   契机
D.惊心动魄   所向披靡   置身事外   机缘
1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B.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彰显。
C.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得到了彰显。
D.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3-11-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七、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名校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也将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7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1
整本书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句名篇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40.4学术论文非连续性文本
二、整本书阅读
5-70.65古代白话小说  《红楼梦》大阅读
三、文言文阅读
8-100.65司马光(1019-1086)  《资治通鉴》  史传文
四、古代诗歌阅读
11-120.4苏轼(1037-1101)  即事感怀
五、名篇名句默写
130.85名句名篇默写情境默写
六、语言文字运用
14-160.6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七、作文
170.4青年成长  任务驱动型作文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