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 高一 期中 2023-11-13 23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作文主题、写作

一、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混合默写 | 容易(0.94)
名校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2)_________,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3)鹰击长空,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2023-11-09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按要求选择。

2.假设你为学校“读书节”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下列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画线部分可能存在不得体的表达。
尊敬的学校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我是XX,来自XX市XX中学,学习成绩优秀,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我获得过第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一等奖;也曾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辩论大赛,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形秽获得“最佳辩手”称号。贵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能进入贵校中文系学习是我的理想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圆我的大学中文系之梦

此致


敬礼!

自荐人:XXX

     XX年X月X日


有几处画线部分存在不得体的表达?(     
A.1处B.2处C.3处D.4处
2023-11-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19年2月21日是第二十个“国际母语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正式发布了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号召国际社会就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达成共识。濒危语言面临的困境,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更多关注。

②全球濒危语言的保护现状,不得不说有点“骨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发现,世界上现存的语言有7000多种,但有95%的语言目前只由占全球总数4%的人使用,平均每个月就有两种语言消失。语言学家不无忧虑地感慨,濒危语言消失的速度将快过濒危动植物;语言学可能将成为历史上惟一一门看着自己消失的学科。

③不过,对于语言多样性的未来,似乎不必过于悲观。随着相关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最新应用,濒危语言抢救的速度在加快,参与范围也在扩大。和传统手段相比,新兴数字技术正在带来一些改观,表现为语言存档速度和能力的提升。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与谷歌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转录原住民语言,为语言学家节省了数百万小时的时间。效率的提升,为全面记录濒危语言提供了可能。

④除了能为濒危语言建“数据博物馆”,人工智能更积极的作用还在于互动学习的开发。在澳大利亚,研究人员为了帮助原住民儿童学习他们的语言,开发了一种低成本、易运输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能记录孩子们的语言技能,并协助老师追踪他们的学习进度。在新西兰,有人开发出帮助爱好者练习毛利语的人工智能程序。该程序不仅能用英语和毛利语回复信息,还能过滤语法错误。濒危语言保护者发现,把不同的原住民语言和流行的应用程序结合起来,对于维持濒危语言的活跃度会有很大帮助。人工智能在这方面的能力,目前仅被开发出了冰山一角。

⑤人工智能会成为濒危语言的救命稻草吗?从某种程度上讲,的确可以。如果使用到位,至少能避免重演“一个人带走一种语言”的尴尬。不过,它依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语言使用热情问题。实际上,在语言政策趋于开明的现代社会,濒危语言更难以摆脱的威胁是在社会变迁中跟上时代的压力。鼓励更多人使用濒危的母语,还需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缓解社会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带来的冲击。有语言学家研究了墨西哥的原住民社区发现,为濒危语言提供社区支持至关重要。有了相应的社区图书馆、社区组织等,不但人们更有凝聚力,他们的语言也有了生存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工智能和技术手段再发达,都要以人为归宿。否则,它只能为濒危语言搭一个留待后人进行再发现的中转站或庇护所而已。

⑥帮助濒危语言的使用者打开更广阔的世界,或许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挽救。

(摘编自刘天亮《给濒危语言更广阔的世界》,《人民日报》2019年02月22日)

材料二:

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少数民族语言多达140种,其中大部分处在濒危状态。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主持“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项目,出版了一套“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我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系统梳理了上世纪50年代少数民族语言普查的资料。这些资料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记录、传承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我们认为,濒危语言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公约中加以保护。但是,文化部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与我们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专家产生了分歧。他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包括语言,因为语言并未列入保护对象。当时我对此很不理解,但是后来多次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们一起讨论,才感觉到语言问题比一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复杂得多,面要广得多,主要是因为语言的本质是作为交际工具服务于民族、族群等社会群体,跟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在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濒危语言委员会议上,我提出一个议案,既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没有包括语言,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另外做一个公约,保护濒危语言?因为濒危语言是一种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2018年,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在长沙举办,通过了《保护和促进世界语言多样性——岳麓宣言(草案)》,以期有效地保护和抢救濒危语言。但一般来说,像行动纲领、宣言之类的东西,是没有约束力的,我还是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能形成一个约束性的文件,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那样。语言作为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交际功能、文化载体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资源保护功能上承担的义务要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得多,深得多,也复杂得多,需要采取硬性措施来保护濒危语言,才能避免民族文化因语言消失而蒙受损失。

(摘编自孙宏开《语言是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材料一中的“骨感”在文中含义是:                                
5.针对上述选文材料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学家认为濒危语言消失的速度快过濒危动植物,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相比,保护语言多样性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B.借助人工智能进行语言存档,为濒危语言建立“数据博物馆”,这样就能够避免因最后一位使用者去世而使该语言灭绝的情况。
C.相较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语言在交际功能、文化载体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资源保护功能上要承担更广、更深、更复杂的义务。
D.材料一、二的观点存在相通之处,都认为濒危语言的保护不能单纯依赖科研人员和专家学者,还需要合理的政策、资源和社区支持。
6.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联合国出台的文件《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中认为:“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
B.“方言肖其山川风土”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共识,南北朝的颜之推亦持此论,认为“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浊而讹钝”。
C.体现少数民族英雄精神的史诗《格萨尔》《玛纳斯》等均以其本民族语言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倘若语言的传承断档,史诗就会失传、消亡。
D.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濒危语言志》是“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标志性成果,是一份珍贵的语言文化遗产。
7.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8.以下是小明同学查阅到的有关濒危语言仙岛语的情况。阅读上述材料后,小明准备向相关部门呈送自己拟定的《保护和抢救仙岛语的建议》。请代小明完成该建议,不少于80个字。

仙岛人是分布在云南省盈江县中缅边界的一个人群,使用属于藏缅语族的仙岛语。据2002年12月统计,仙岛人只有76人。据老年人回忆,50年代以前仙岛人的人口比现在多,还坚持使用自己的母语。但50年代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语言兼用、语言转用的现象不断增多。目前,有些先岛人已失去母语,转用了汉语;有些虽还使用仙岛语,但大多是双语人。仙岛人对本族语言虽有着天然的、浓厚的感情,但普遍意识到使用仙岛语的人太少,完全有可能被使用更普遍的语言所代替。这种开放型的语言观念在仙岛人中占主流,特别是青少年,认为不管使用什么语言都以实际需要为准,不担忧母语是否会消亡。

2023-11-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史铁生

①我插队的时候喂过两年牛,那是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村儿——清平湾。

②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姓白。陕北话里,“白”发“破”的音,我们都管他叫“破老汉”。也许还因为他穷吧,或者还因为别的:那几颗零零碎碎的牙,那几根稀稀拉拉的胡子。尤其是他的嗓子——他爱唱,可嗓子像破锣。傍晚赶着牛回村的时候,最后一缕阳光照在崖畔上,红的。破老汉用镢把挑起一捆柴,扛着,一路走一路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得好光景……”声音拉得很长,虽不洪亮,但颤微微的,悠扬。碰巧了,崖顶上探出两个小脑瓜,竖着耳朵听一阵,跑了:可能是狐狸,也可能是野羊。不过,要想靠打猎为生可不行,野兽很少。我们那地方突出的特点是穷,穷山穷水,“好光景”永远是“受苦人”的一种盼望。天快黑的时候,进山寻野菜的孩子们也都回村了,大的拉着小的,小的扯着更小的,每人的臂弯里都挎着个小篮儿,装的苦菜、苋菜或者小蒜、蘑菇……孩子们跟在牛群后面,“叽叽嘎嘎”地吵,争抢着把牛粪撮回窑里去。

③老乡把喂牛这样的机要工作交给我,我心里很感动,嘴上却说不出什么。农民们不看嘴,看手。我喂十头,破老汉喂十头,在同一个饲养场上。饲养场建在村子的最高处,一片平地,两排牛棚,三眼堆放草料的破石窑。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破老汉坐在饲养场前面的窑顶上看着,一袋接一袋地抽烟。“心儿家(小孩子)不晓得愁,”他说,然后就哑着个嗓子唱起来:“提起那家来,家有名,家住在绥德三十里铺村……”破老汉是绥德人,年轻时打短工来到清平湾,就住下了。绥德出打短工的,出石匠,出说书的,那地方更穷。

④小时候就知道陕北民歌。到清平湾不久,干活歇下的时候我们就请老乡唱,大伙都说破老汉爱唱,也唱得好。“老汉的日子熬煎咧,人愁了才唱得好山歌”。确实,陕北的民歌多半都有一种忧伤的调子。但是,一唱起来,人就快活了。有时候赶着牛出村,破老汉憋细了嗓子唱《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走路你走大路,再不要走小路,大路上人马多,来回解忧愁……”

⑤破老汉只带着个七、八岁的小孙女过。那孩子小名儿叫“留小儿”。两口人的饭常是她做。

⑥把牛赶到山里。正是晌午。太阳把黄土烤得发红,要冒火似的。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子“磁—磁—”地叫。群山也显得疲乏,无精打采地互相挨靠着。方圆十几里内只有我和破老汉,只有我们的吆牛声。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几镢头挖成一个小土坑,一会儿坑里就积起了水。细珠子似的小气泡一串串地往上冒,水很小,又凉又甜。“你看下我来,我也看下你……”老汉喝水,抹抹嘴,扯着嗓子又唱一句。不知道他又想起了什么。

⑦破老汉望着山脚下的那眼窑洞。窑前,亮亮妈正费力地劈着一疙瘩树根;一个男孩子帮着她劈,是亮亮。“我看你就把她娶了吧,她一个人也够难的。再说就有人给你缝衣裳了。”“唉,丢下留小儿谁管?”太阳下山了,收工的人们扛着锄头在暮霭中走。拦羊的也吆喝着羊群回村了,大羊喊,小羊叫“咩咩”地响成一片。老汉还是呆呆地坐着,闷闷地抽烟。他分明是心动了,可又怕对不起留小儿。留小儿的大(父亲)死得惨,平时谁也不敢向破老汉问起这事,据说,老汉一想起就哭,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听说,都是因为破老汉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其实,送十来斤米或者面就行。那些年月啊!

⑧秋天,在山里拦牛简直是一种享受。庄稼都收完了,地里光秃秃的,山洼、沟掌里的荒草却长得茂盛。把牛往沟里一轰,可以躺在沟门上睡觉;或是把牛赶上山,在山下的路口上坐下,看书。秋山的色彩也不再那么单调:半崖上小灌木的叶子红了,杜梨树的叶子黄了,酸枣棵子缀满了珊瑚珠似的小酸枣……尤其是山坡上绽开了一丛丛野花,淡蓝色的,一丛挨着一丛,雾蒙蒙的。灰色的小田鼠从黄土坷垃后面探头探脑;野鸽子从悬崖上的洞里钻出来,“扑楞楞”飞上天;野鸡“咕咕嘎嘎”地叫,时而出现在崖顶上,时而又钻进了草丛……我很奇怪,生活那么苦,竟然没人逮食这些小动物。也许是因为没有枪,也许是因为这些鸟太小也太少,不过多半还是因为别的。

⑨哦,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9.根据上文,结合《乡土中国》理论,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儿有泉水,破老汉都知道”表明乡土社会人们对物是熟悉的。
B.破老汉从绥德来到清平湾扎根意味着流动性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大夫没有给破老汉的儿子治病反映乡土社会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D.破老汉和留小儿构成的家是清平湾最小的基层组织,富于伸缩性。
10.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结合第⑧段内容进行赏析。
11.小说多次写到破老汉唱陕北民歌,请分析其作用。
12.赏析作者塑造的“破老汉”形象。
2023-11-13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