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广西梧州市新高考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广西 高二 期中 2023-11-20 257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国故事、中国方案正越来越多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国内,“国学热”“儒学热”热度不减,传统文化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②谈及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一个基本前提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各自内涵。传统文化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其内容中既有精华的部分,也有糟粕的部分;既有时代性、阶级性的一面,也有超越时代的、具有文明共性的一面。我们所说的继承和弘扬,自然是传统文化中独特且优秀的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而不是丧失合理性、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糟粕,继承和弘扬的对象只能是“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

③要处理好尊重传统与反省传统的关系。传统含义十分复杂,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总是纠缠在一起的。即便是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必然是瑕瑜错陈,很难说有绝对纯粹的精华。在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警惕文化复古主义的沉渣泛起。越是强调树立文化自信,就越是需要文化自省精神;越是强调尊重传统,就越是需要理性地面对传统;越是强调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越是需要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

④要处理好继承弘扬与转化创新的关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尊重传统,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必须在不同文明的对话、交流、互鉴中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摘编自关健英《如何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①民族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文明传承基础上,文化经典则是传承文化的核心与源头,毋庸置疑,《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其中文化内涵丰富厚重,对我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应当深入思考《红楼梦》当代价值,通过针对性引导加强名著传播,以扩大古典名著影响力。

②《红楼梦》思想意蕴之深邃,远超其他文学经典,成为世界性学问。反复品读《红楼梦》主要在于其是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作品包罗万象,如同艺术宝库,其中酒令灯谜、诗词歌赋、栽种花果、建筑园林、医卜星象、琴棋书画等内容随处可见,涉及了众多传统文化,是广大民众认识传统的最佳途径。作者曹雪芹以深沉精细的笔力剖析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教育及道德法律等,将时代风貌展现在书中。在《红楼梦语》中刘再复对《红楼梦》给予极高评价,认为其是中国近代文艺复兴的开端与伟大旗帜。在曹雪芹的作品中,深刻反思了人类共同生存困境,其中所提出的有关国计民生的话题成为人们的探讨重点。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下,人们受到欲望驱使,经常忘记追问生命的意义与本源,沉浸在物欲之中,而理想人格构建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在构建人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克服人们过度物欲化所造成的人生价值观偏离,而《红楼梦》能够提醒人们成为精神守望者,其精神价值能够推动人类生成自身价值,以回答生命存在与超越这一问题。

③人们在了解《红楼梦》时主要是源于影视节目,是因为人们正处于消费视觉文化中心。人们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影像,借助影像传达信息、表达感情及休闲娱乐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单纯纸质传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审美需求。因此,可通过视听影像方式将《红楼梦》文化魅力诠释出来,让受众能够在娱乐状态下得到视觉快感。在校园中可通过影像放映活动,分批放映《红楼梦》影视作品,制作《红楼梦》电子书籍,让习惯于电脑、手机的受众实现便捷阅读,利用数码相机进行电子图像拍摄,以展现手抄本原貌,或是利用电台广播,以有声小说、评书或广播剧形式普及《红楼梦》;而在校园之外,则可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方式,根据不同个体文化层次、身份职业、兴趣爱好等,加强《红楼梦》与人们之间的互动,让人们关注《红楼梦学刊》公众号后,即可掌握红学研究现状,获得书讯信息;向学刊投稿,转变以往单线传播形式,实现多元媒介传播。

——(摘编自李响《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楼梦>当代价值思考及传播策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中华文化正越来越多地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B.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只有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进行文化自省;只有尊重传统,才能理性地面对传统。
C.更广泛地普及并深入研究《红楼梦》,扩大古典名著影响力,有助于文化经典传承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D.当今社会,人们受到欲望驱使,沉浸在物欲之中,造成人生价值观偏离,而《红楼梦》能解决这个问题,让人民成为精神守望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我们继承和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部分,这些独特的部分才是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B.《红楼梦》是中国近代文艺复兴的开端与伟大旗帜,刘再复也在《红楼梦语》中对《红楼梦》给予了极高评价。
C.《红楼梦》的内容涵盖了众多的传统文化,展现当时的时代风貌,是广大民众认识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
D.在信息时代,单纯纸质传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只有充分利用新媒介技术才能更好地传播文学经典《红楼梦》。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开篇的“国风雅韵”中,江南宋韵的雅致惊艳四座,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察中华文化的时代新窗。
B.《经典咏流传》将“和诗以歌”作为核心创意点,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音乐两相融合,创制了一种赋古典文学以时代属性的先锋文化样态。
C.《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模式介绍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D.梧州市在白云山上建造了一座镶刻“钻石”的地标建筑——西江明珠塔,吸引了众多梧州市民前往参观游玩。
4.两则材料都涉及“中华传统文化”,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请结合材料,具体谈谈我们该如何继承和传播《红楼梦》文化。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剑(节选)

都梁

李云龙突围后,带领残存的30多人撤往二营驻地桃树沟。

对于独立团来说,这次亏吃大了,政委赵刚负了重伤,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李云龙派出一个排的兵力护送赵刚去总部医院治伤,他对昏迷中的赵刚说:“老赵,你去安心养伤,你千万要挺住呀,你答应过我,不把鬼子赶跑,咱俩谁也不许死,你听见没有?你他娘的别装熊,想一撒手就走了?门也没有,这太不够朋友了,告诉你,你生是独立团的人,死是独立团的鬼,躲到哪儿也要把你抓回来。想当逃兵?绝对不行,只许你活着,不许你死,你听见没有?求你啦,老赵……”

李云龙哭了,眼泪成串地滚落在胸前。

送走了赵刚,李云龙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一天谁也不许进门,饭不吃,水也不喝,叶子烟卷的大炮一支接一支地抽,半开的窗户像个正在生火的大烟囱,突突地往外冒烟。

这次团部被袭,牺牲了五十多人,警卫排几乎全部阵亡,团部人员阵亡了一半,连断后掩护的炊事员老王都牺牲了,一想起这事,李云龙的心就在痛苦地抽搐,他在反省自己。李云龙的怒火在胸中翻腾,娘的,这次团部差点儿让人连锅端了,政委负了重伤,老子连老婆都让人抓了。这次不能就这么算了,要当了缩头乌龟,以后就别在这一带混了。什么他娘的特种部队?莫非是三头六臂?不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就算他山本特工队是钢打的核桃,老子也要把你砸碎吞了。你小子不知死,竟逃进了平安县城,这晋西北是这么容易来的吗?既然来了就别想走了。

傍晚时分,李云龙猛地推开房门,大吼一声:“通讯班集合。”李云龙把几个通讯员全部派出去,命令各营、连、排迅速归建,有重要作战任务。两天以后,独立团集结完毕。

独立团要攻打县城,它开辟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地方武装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就轰轰烈烈地干起来。而县城的日本守军一遭到攻击,各地的守军就要来增援,而周边的几个游击区都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的地方部队,都有人数庞大的县大队、区小队、民兵等地方武装。虽然八路军和国民党军之间根本没有协同作战的命令,八路军内部的通讯能力很差,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之间的联络也很差,周边游击区的各部根本不知道这里有个李云龙要攻击县城。但只要日军从自己眼前的据点里出来,就不能让他痛痛快快地走路,见了便宜能不占吗?于是,晋西北的八路军各部,国民党军各部,各地区的抗日武装,包括啸聚山林的土匪山大王全都卷了进去,晋西北真乱套了。

攻打县城的战斗先在北门打响,顷刻之间,其他三个方向也传来爆豆般的枪声。城上城下轻重机枪对射打得飞沙走石,几个梯次的爆破组冒着弹雨前仆后继,伤亡一开始就很大。爆破手们不断地中弹倒下,新的爆破手又不顾死活地冲上去,这是场硬碰硬的战斗,双方都玩儿了命。一个爆破手拖着被重机枪打断的双腿,艰难地爬近城墙根,守军慌了,成串的手榴弹落下来,负伤的爆破手没等手榴弹爆炸就拉着了导火索……轰地一声巨大的爆炸,城墙出现一个巨大的V字型缺口,攻击部队潮水般地冲上去,又一片片地倒下……

此时,以平安县城为中心,方圆几百里内打成了一锅粥。

楚云飞得到情报,太原日军一个联队已前来增援平安县城。楚云飞吃了一惊,日军一个联队的兵力增援,说明平安县城遭到攻击,守军已经吃不住了,是哪支部队吃了豹子胆?就这么不管不顾干上了?

楚云飞心想,肯定是李云龙,这小子够楞的,居然连声招呼都不打,就这么自顾自地干了起来,就你那一个团,兵力够用吗?楚云飞心里有些不满,这小子简直目中无人,虽说双方时有磨擦,好歹算是友军吧?这不是看不起我楚某吗?他不是个心胸狭隘的人,不满归不满,忙还是要帮的,何况鬼子要从他的地盘上过,总得留下点买路钱吧?

“鬼子既然送上门来,咱们设伏干他一仗如何?”楚云飞对参谋长林志强说。

“团座,咱们一个团对付鬼子一个联队①,这不是闹着玩的,兵力对比是1:1呀,赔本儿的买卖可不能干,请团座三思。”林志强不同意。

“当然,我也不打算赔本儿,咱们来个梯次配置,分段阻击,给李云龙那小子赢得点儿时间。”

林志强说:“团座,咱和八路军井水不犯河水,帮他的忙干什么?”

“这李云龙还算条汉子,中国军队要是多几个李云龙这样的军官,这场战争就好打多了,准备战斗吧。”楚云飞下了决心。

国民党军358团刚刚进入阵地,前面就打响了。李云龙派出的打援部队和日军接上火了。

这是独立团一连和县大队、区小队组成的阻击部队,人数只有几百人,而日军却是整整一个联队,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激战。

整整四个小时,八路军的阻击部队死战不退,日军的重炮把阵地炸成一片火海,以大队为单位轮贯攻击,战士们从被炸塌的工事中钻出来,用机枪、步枪、集束手榴弹顽强阻击。负责阻击的八路军指挥员拒绝了358团的换防建议,声称他们奉命阻击8个小时,只有到时间才能撤退,除非他们全部阵亡。

这支八路军小部队最后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楚云飞在望远镜中看到最后的几个战士拉响了集束手榴弹和冲上阵地的日军士兵同归于尽,他感慨万端,一想到有朝一日要和这样的部队在战场上刀兵相见,他不由得暗暗心惊。

(节选自《亮剑》第七章有删改)

【注】①抗战时期,日军一个标准联队约3800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刚在战斗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李云龙痛哭不已,喊着不许赵刚死,体现了李赵二人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
B.独立团要攻打县城,根据地和游击区内的地方武装都跟着独立团一起进攻、阻击,说明八路军深得人心,是人民的部队。
C.八路军内部的通讯能力很差,各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之间的联络也很差,这说明了八路军的抗战的艰难。
D.楚云飞看到八路军部队为完成阻击任务死战不退、全军覆没,他感慨万端,既感慨八路军的英勇,又感慨国民党部队的懦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后就别在这一带混了”“什么他娘的特种部队”,小说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主人公李云龙鲜明的形象。
B.“一个爆破手拖着被重机枪打断的双腿,艰难地爬近城墙根”,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也表现了战斗的惨烈。
C.林志强认为伏击增援的日军是“赔本的买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358团战斗力不如敌人,打起来会输给对方。
D.小说中的李云龙是一个“圆形人物”,他既有面对战友身负重伤时的铁汉柔情,也有面对强大敌人时敢于亮剑的英勇无畏。
8.虽然楚云飞在文中笔墨不多,但他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全文进行简要分析。
9.“面对强大的敌人,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在小说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11-20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新高考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晚世亦有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者,此皆人材之所能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皆人材A之所能B然C莫能D为者E偷慢F懈堕G多H暇日之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埃之外”,在文中指的是在尘世之外,表达一种逍遥自在之意。
B.“此之谓也”一句意思为,就是这样说的。《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夫子之谓也”一句意思为,说的就是夫子啊。两句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
C.“本”有根本之意,文中“非求师正本”的“本”就是此意。
D.文中“不致千里”一句中的“致”,指到达,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中的“致”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学习可以医治愚昧,因此,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努力学习和请教,并修养自己的本性。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人经常与贤人朋友交游相聚、请教学问,可以增进德行、相互促进。
C.鱼凭借水流游动,鸟凭借风力飞翔,草木依照时令生长,说明人也应有所依凭,借助学习增长才干。
D.孟子说,他见君王较少,退居在家,小人又会来君王身边,他对君王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2)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14.材料二中,孟子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他是如何论证的?
2023-11-20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新高考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师道雪夜见寄

司马光

玉树交横雪后天,银河沉着斗栏干。

笔峰微结冰丝涩,灯晕初成花烬残。

太学先生毡苦薄,公车倦客履仍单。

欲吟佳句到清晓,夜寂愁闻金石寒。

【注】①师道: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居士,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②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③金石:指钟磬发出的乐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玉树琼花,北斗闪烁,渲染了清冷寒寂的氛围,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B.颔联用了细节描写,因天冷墨滴和灯油凝结了,难以行笔,灯火刚旺灯芯就燃尽了。
C.颈联想象朋友在寒冷中苦读的情景,同时想到自己为求功名而孤独、疲倦地奔忙。
D.诗人最后直到天将亮也没有找到佳句,只好愁听门外清冷的钟声,言已尽而意无穷。
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23-11-20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新高考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