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2079519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晚世亦有能闲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者,此皆人材之所能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正;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中庸》曰:“好问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积小之能大者,其惟仲尼乎!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才者也;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所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

(节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建本》有删改)

材料二:

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皆人材A之所能B然C莫能D为者E偷慢F懈堕G多H暇日之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尘埃之外”,在文中指的是在尘世之外,表达一种逍遥自在之意。
B.“此之谓也”一句意思为,就是这样说的。《齐桓晋文之事》中的“夫子之谓也”一句意思为,说的就是夫子啊。两句在结构上是不相同的。
C.“本”有根本之意,文中“非求师正本”的“本”就是此意。
D.文中“不致千里”一句中的“致”,指到达,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中的“致”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指出学习可以医治愚昧,因此,他认为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努力学习和请教,并修养自己的本性。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是人经常与贤人朋友交游相聚、请教学问,可以增进德行、相互促进。
C.鱼凭借水流游动,鸟凭借风力飞翔,草木依照时令生长,说明人也应有所依凭,借助学习增长才干。
D.孟子说,他见君王较少,退居在家,小人又会来君王身边,他对君王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壁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2)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
5.材料二中,孟子要说明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他是如何论证的?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领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獒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宜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单无伴之人。
B.河内,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有时特指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5.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2020-08-13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12-18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1.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五亩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
B.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2019-05-06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