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5 题号:1812069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B.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C.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D.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千乘常代指诸侯,万乘常代指天子。
B.南面指称王或称帝,而北面指称臣。古时君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
C.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牛、羊、猪是太牢,只用牛、羊是少牢。
D.再拜就是拜两次,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自己有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得礼贤下士的美誉。
B.颜斶认为,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正是因为虞舜道德淳厚且得力于重用士人,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
C.颜斶借用《易传》和《老子》上名言,以及举出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等事例,是为了阐明作为国君要重视自己名声的道理。
D.颜斶以深山美玉一经琢磨就会失去本真,类比生于乡野的士人被推选后接受俸禄就难以完全属于自己,以此表明自己辞官回乡的心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
(2)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战国策·燕策三》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已乃图之。”②道:导,引导。
1.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太傅幸而                    图:考虑
B.所荆轲可使也                    善:交好的人
C.不知吾形已不                 逮:及,赶得上
D.不言也                              明:表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C.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D.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地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于秦,即到秦国当人质。诸侯国之间为了确保协议的可信度,常常将太子作为人质。
B.太傅,中国古代官职。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C.趋出,即大步奔跑出来,“趋”与“走”相关,走,即跑。
D.侠士,古代也称之为侠客,大都指不畏艰险的义士。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着重描写了太子丹力图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动人故事。
B.鞫武向太子举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举荐荆轲,鞫武和田光都举荐别人,但原因并不相同。
C.文中的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事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物。
D.田光自杀既因为要激励荆轲,又因为太子的叮嘱——“所说的是国家大事,愿先生不要泄露”。
5.翻译下面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赞战?
(4)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020-10-30更新 | 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和而歌,变徵之声     为:发出
B.发尽指冠                         上:向上
C.严更笑不可                      抑: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        殆:几乎。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B.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C.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D.曰/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
2019-02-28更新 | 2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使信王之救己也。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材料二:

韩君弗听。公仲怒而归,十日不朝。宜阳益急,韩君令使者趣卒于楚冠盖相望而卒无至者宜阳果拔为诸侯笑。故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者,则国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君令使者A趣B卒C于楚D冠盖相望E而卒F无至者G宜阳果拔H为诸侯笑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指结交、交好,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词义不相同。
B.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与《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的意思相同。
C.“重其币”中“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的“币”意义不同。
D.“韩必德王也”中的“德”是感激、感恩之意,与成语“歌功颂德”中的 “德”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韩两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为韩王分析形势后出谋划策,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联合伐楚的主张,以化解韩国危机。
B.陈轸则从利楚的角度,指出秦想要伐楚已久,现在又得韩国相助,楚已危极,他建议采取多种手段,来瓦解秦韩联盟。
C.楚王在国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前往援救韩国,还派遣使者告知韩王,希望韩国放心大胆抵抗秦国,楚将与韩共存亡。
D.陈轸之策为公仲所识破, 公仲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认为秦国之患是实,楚国之援是虚,且楚韩向来无交情。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
(2)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
5.对于“韩氏大败”的原因,《战国策》与《韩非子》的分析并不相同,请分别阐释。
2024-03-18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