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高二上期末(统考)-四省联考考区-文言文阅读
全国 高二 专题练习 2023-05-28 1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作家作品、阅读与鉴赏

一、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他。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注】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之勿夺,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陵迟,缓延的斜坡。下文“陵迟”引申为衰落之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B.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C.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D.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两句中“故”字含义相同。
B.“若是则寡人贫矣”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C.“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与”字含义不同。
D.“故善为国者遇民”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孙康子主张杀掉他们,孔子反对杀掉他们,认为这是不教导就杀人,是滥杀无辜。
B.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对老百姓要悉心教化,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C.孔子以“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来告诉鲁哀公,不必担心减轻赋税使百姓富足会让君王变得贫穷。
D.姜太公认为治国的根本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
5.康子为什么要杀掉“父子讼者”?请简要概括说明。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军臣单于立岁余,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数月,汉兵至边,匈奴亦远塞,汉兵亦罢。后岁余,文帝崩,景帝立,而赵王遂乃阴使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汉围破赵,匈奴亦止。自是后,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关市。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伊稚斜单于既立,匈奴入代郡、雁门,杀略数百人。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会博望侯军救至,李将军得脱,尽亡其军。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其秋,单于怒昆邪王、休屠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昆邪王、休屠王恐,谋降汉,汉使骠骑将军迎之。明年春,匈奴入定襄等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其明年春,汉谋以为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乃粟马,发十万骑,私负从马凡十四万匹,粮重不与焉。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中分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幕北。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初,汉两将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物故者亦万数,汉马死者十余万匹。单于用赵信计,遣使好辞请和亲。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困,宜使为外臣,朝请于边。汉使敞使于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

(节选自《汉书•匈奴传》)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B.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C.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D.汉使博望侯及李将军广出右北平/击匈奴左贤王/左贤王围李广/广军四千人死者/过半/杀虏亦过当/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指的是汉文帝刘恒,“文”是古代皇帝的谥号之一,具有赞美之意。
B.“咸约绝幕击匈奴”与文中两处“幕北”中的“幕”均为“漠”的通假字。
C.“汉士物故者”与“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两句中的“物故”含义不同。
D.“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中的“相当”指相抵,现在则多用来指两方面差不多。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文帝在位的时候,匈奴军臣单于大举入侵汉朝边塞并杀人抢掠。当汉军到达边塞时,匈奴军队已经远离,汉军只好撤回。
B.匈奴伊稚斜单于在位时,入侵代郡、雁门郡并杀掠几百人,汉武帝派博望侯和李广率军迎战,最终全军覆没,只有李广逃脱。
C.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的第二年,匈奴人侵定襄等郡,次年汉朝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前往围攻并大败之。
D.翕侯赵信曾给匈奴单于提出遣使与汉朝和亲的建议,后来又给匈奴单于献计,让匈奴迁居到大漠以北,匈奴单于都采纳了。
9.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合骑侯后骠骑将军期,及博望侯皆当死,赎为庶人。
(2)单于自度战不能与汉兵,遂独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
10.西汉时期的景帝和武帝是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祖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煲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流水上,禽赵王歇。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井陉之战》)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B.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C.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D.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是古代的交际用语,是“下级”称“上级”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B.背水,背靠着水,与现在所讲的“背水一战”中的“背水”含义不同。
C.平旦,意为天刚亮的时候,也可以指平日、平时,文中的含义是前者。
D.于是,意为在这时,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如“妻子”一例也多如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余自称“义兵”,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韩信派人暗中打探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率军前进,在距井陉口三十里处扎营。
B.陈余认为韩信一方势单力薄,此时避而不击的话,各诸侯会认为他胆怯,便来攻打他,这表现出他轻敌、对形势判断不明。
C.韩信派出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伺机攻入赵军营地夺取战利品,进入到敌营后,拔掉了所有赵军的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
D.赵军想退回营地,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以为赵将都被汉军擒获,纷纷逃跑,赵将尽管斩杀逃兵,也无法阻止溃败之势。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
(2)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
15.韩信为何能以少胜多击退赵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之。太傅曰:请入,图之。居之有间,樊於期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焉。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左右无人,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笑曰:诺。光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而今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遂自刭而死。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惟荆卿留意焉。后荆轲刺秦,事不就,为秦所杀。秦大怒燕,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燕蓟城。五岁而卒灭燕国。秦兼天下。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B.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C.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D.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纵/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
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幸而图之”与“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字含义相同。
B.“因太傅”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C.“乃造焉”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两句中的“造”含义不同。
D.“足下”是称对方的敬词。在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以用“足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将要吞并六国,此时,燕国处于危急存亡之际,太子丹多方求助,最终决定铤而走险。
B.樊於期因贫穷逃亡到燕,鞫武力陈收留樊於期的危害,并建议让他入匈奴,但丹没有听从。
C.太子对田光十分恭敬,但田光因身体原因而不能亲自效忠国家,于是就力荐荆轲为太子出力。
D.荆轲刺秦激怒秦王,于是秦国出兵攻陷燕国蓟城,五年后,秦国灭掉了燕国,最终统一天下。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矣。
②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必得所愿。
20.文中田光最终自刎而死,请简述其原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公子重耳至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曹大夫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餐,置璧焉,公子受餐反璧。

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对曰:臣闻之:爱亲明贤,政之干也。礼宾矜穷,礼之宗也。礼以纪政,国之常也。失常不立,君所知也。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卿材三人从之,可谓贤矣,而君蔑之,是不明贤也。谓晋公子之亡,不可不怜也。比之宾客,不可不礼也。失此二者,是不礼宾,不怜穷也。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玉帛酒食,犹粪土也,爱粪土以毁三常,失位而阙聚,是之不难,无乃不可乎?君图之。公弗听。

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既飨,楚子问于公子曰:子若克复晋国,何以报我?公子再拜稽首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复晋国,晋、楚治兵,会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国,必惧楚师。王曰:不可。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天之祚楚,谁能惧之?楚不可祚,冀州之土,其无令君乎?且晋公子敏而有,约而不谄,三材待之,天祚之矣。天之所兴,谁能废之?于是怀公自秦逃归。秦伯召公子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节选自《国语·晋语四》,有改动)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B.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C.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D.负羁言于曹伯曰/夫晋公子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曹伯曰/诸侯之亡公子其多矣/谁不过此/亡者皆无礼者也/余焉/能尽礼焉/
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字的用法相同。
B.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就是九十里。今有“退避三舍”,用来表达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C.文:华美,文采。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文”的意思相同。
D.厚币:丰厚的财物,货币。与“厚币委质事楚”中“厚币”意思不同。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僖负羁之妻有远见。她看出重耳是一位贤人,其随从又有国相之才,重耳将来定能归国即位,所以劝丈夫善待重耳。
B.曹共公固执无礼无识。他把经过曹国的重耳等同于一般流亡公子看待,体现他的无礼无识;又不听大臣规劝,体现他的固执。
C.面对楚王之问,重耳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他回答说,将来楚晋在战场相遇,晋军先退让来报答楚国,之后若能保全性命,便会与楚国周旋到底。
D.楚成王对重耳礼遇有加,惺惺相惜。以重礼款待流亡中的重耳,又拒绝了令尹子玉杀害重耳的请求,认为是上天要护佑重耳。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2)楚师之惧,我不修也。我之不德,杀之何为!
25.僖负羁批判曹共公“爱粪土以毁三常”,且指出“失常”而国“不立”的危害,结合文本回答这里的“三常”指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