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西汉 > 刘向(约前77-前6)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0 题号:1828262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他。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

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曰:“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子父讼之不善者久矣,是则上过也;上有道,是人亡矣。”康子曰:“夫治民以孝为本,今杀一人以戮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而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仞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升而游焉,陵迟【注】故也!今是仁义之陵迟久矣,能谓民弗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者君子导其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至,刑错而不用。”于是讼者闻之,乃请无讼。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对曰:“政有使民富且寿。”哀公曰:“何谓也?”孔子曰:“薄赋敛则民富,无事则远罪,远罪则民寿。”公曰:“是则寡人贫矣。”孔子曰:“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之勿夺,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务,则害之也;农失其时,则败之也;有罪者重其罚,则杀之也;重赋敛者,则夺之也;多徭役以罢民力,则苦之也;劳而扰之,则怒之也。故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节选自《说苑·政理》)

[注]陵迟,缓延的斜坡。下文“陵迟”引申为衰落之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B.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C.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D.不孝而诛之是虐杀/不辜也/三军大败/不可诛也/狱讼不治/不可刑也/上陈之教而先/服之则百姓从风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曰,急辔衔者,非千里御也”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两句中“故”字含义相同。
B.“若是则寡人贫矣”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若”字含义相同。
C.“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两句中“与”字含义不同。
D.“故善为国者遇民”与“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两句中“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国有父子互相告状的,季孙康子主张杀掉他们,孔子反对杀掉他们,认为这是不教导就杀人,是滥杀无辜。
B.孔子以“墙”“山”设喻,意在表明对老百姓要悉心教化,不可采取用刑罚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政治主张。
C.孔子以“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来告诉鲁哀公,不必担心减轻赋税使百姓富足会让君王变得贫穷。
D.姜太公认为治国的根本方法就是爱护百姓罢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
(2)此治国之道,使民之谊也,爱之而已矣。
5.康子为什么要杀掉“父子讼者”?请简要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伐郑,克之。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迎庄王。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天下之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弊邑,君如怜此丧人,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王之玉面也。”庄王亲自手旌,左右麾军,还舍七里。将军子重进谏曰:“夫南郢之与郑相去数千里,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死者数百人,今克而不有,无乃失民力乎?”庄王曰:“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以是君子重礼而贱利也,要其人不要其土,人告从而不赦,不祥也,吾以不祥立乎天下,菑之及吾身,何日之有矣。”既而晋人之救郑者至,请战,庄王许之,将军子重进谏曰:“晋,强国也,道近力新,楚师疲劳,君请勿许。”庄王曰:“不可。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遂还师以逆晋寇,庄王援枹而鼓之,晋师大败。晋人来渡河而南,及败,奔走欲渡而北,卒争舟,而以刃击引,舟中之指可掬也。庄王曰:“嘻,吾两君之不相能也,百姓何罪?”乃退师,以轶晋寇。《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庄王之谓也。晋人伐楚,三不止。大夫曰:“请击之。”庄王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孤之身,而晋伐楚,是寡人之过也。如何其辱诸大夫也?”大夫曰:“先君之时,晋不伐楚,及臣之身,而晋伐楚,是臣之罪也。请击之。”庄王俯泣而起,拜诸大夫。晋人闻之,曰:“君臣争以为在己,且君下其臣犹如此,所谓上下一心,三军同力,未可攻也。”乃夜还师。孔子闻之曰:“楚庄王霸其有方矣。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也。

(节选自《新序·杂事第四》)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把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A闻B之C古者D盂E不F穿G皮H不I蠹J不K出L四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B.锡,赐给的意思,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的“锡”意思不同。
C.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的“舍”意思相同。
D.过,过错,与《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的“过”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打败了郑国,郑国国君亲自去见楚庄王,承认自己的罪过;楚庄王表示,是一些郑国大臣说了坏话,才致使自己出兵讨伐郑国。
B.将军子重认为楚郑之战,损失重大,如果不占领郑国,会白费民力;楚庄王则认为,礼义重于利益,而且征服百姓比占有国土更重要。
C.虽然晋国是强国,而且距离郑国路途近,力量没有消耗,而楚国的军队已经疲劳,但楚庄王仍然决定与之交战,最终楚军打败了晋军。
D.晋国讨伐楚国,楚庄王和大夫们都将自身与先君对比,争着承担犯错责任;晋国人认为楚国上下同心,三军协力,难以战胜,于是撤兵。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者我避之,弱者我威之,是寡人无以立乎天下也。
(2)下士以一言而敌还,以安社稷,其霸不亦宜乎?
5.“柔亦不茹,刚亦不吐”意为“柔软的他也不吞下去,刚硬的他也不吐出来”,文中楚庄王的“柔亦不茹”与“刚亦不吐”分别体现在哪里?
2023-05-12更新 | 40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国家之任贤而吉,任不肖而,案往世而视己事,其必然也,如合符。此为人君者,不可以不慎也。阖闾以吴战胜无敌于天下,而夫差以见禽于越;穆公以秦显名尊号,而二世以劫于望夷。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是故成王处襁褓而诸侯,周公用事也。赵武灵王五十年而饿死于沙丘,任李兑故也。桓公得管仲九令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故魏有公子无忌,削地复得;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由此观之,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得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卫君问于田让曰:“寡人封侯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齐桓公使管仲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递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晋荆战于邓,晋师败绩。荀林父将归请死,景公将许之,士贞伯曰:“不可。今天或者大警晋也。林父之事君,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今杀之,是重荆胜也。”景公曰:“善!”乃使复将。

(节选自《说苑·尊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B.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C.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D.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失管仲/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为天下/笑一人之身/荣辱俱施焉/在所任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不肖而凶”与“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凶”字含义相同。
B.“成王处襁褓而朝诸侯”与“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两句中的“朝”字含义相同。
C.“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尽”字含义不同。
D.“齐桓公使管仲治国”与“不效则治臣之罪”(《出师表》)两句中的“治”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君主如果想要在国家治理上有显赫成绩名垂后世,在用人方面就一定要慎重,这都是经过历史事实验证的。
B.卫国的国君因为德才兼备的贤人没有来卫国辅佐他而感到困惑,田让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即赏罚的标准模糊。
C.齐桓公任用管仲治理国家,但一开始的效果并不好,对管仲推崇的孔子由此认为没有君主的支持,贤才也难有成就。
D.荀林父打了败仗,惹得晋景公心中恼怒,要杀他,幸亏士贞伯替他说情,才得以逃脱罪名,恢复了将军职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君王者同,而功迹不等者,所任异也!
(2)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
2022-09-09更新 | 3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之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②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令库具车,厩具马,府具币,行有日矣。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③见赵王,赵王郊迎。谓赵王曰:闻燕太子丹之入秦与?曰:闻之。”“闻张唐之相燕与?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割五城以广河间,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六县,与秦什一。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


【注】①文信侯:吕不韦,时为秦相。②张唐:秦将军。③甘罗:甘茂孙,时为吕不韦家臣。应侯,范雎,因封地在应城,故称“应侯”,曾为秦昭王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B.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C.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D.秦燕不相/欺则伐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也/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广河间之地”中的“广”与《过秦论》中“会盟而谋弱秦”的“弱”用法相同。
B.君侯,古代称列侯为君侯,秦汉时,多以列侯为丞相,后敬称尊贵者。
C.“君其试臣”中的“其”与《谏太宗十思疏》“奔车朽索,其可忽乎”的“其”均表祈使语气。
D.郊迎,指古代出城迎接宾客的一种隆重仪式,以此表明对来访者的尊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信侯为伐赵,派刚成君去燕国做大臣,让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为联合燕国攻打赵国创造有利的条件。
B.张唐婉拒了文信侯令他去做燕相的请求,这让文信侯颇感不快。甘罗表示愿意劝说张唐,文信侯同意了。
C.甘罗虽然年幼,但他面对张唐从容自信,最后成功说服张唐为他准备好车马财物,替张唐先行通报赵国。
D.甘罗在张唐答应入燕为相后,又前往赵国游说,赵王当即答应了他的建议。秦得到赵国五城,赵大破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5.甘罗成功游说张唐和赵王的自身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2-02更新 | 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