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21269699

文言文阅读,完成以下小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①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 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5.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足以妻子                 蓄:供养
B.明君民之产                 制:限制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耽误
D.乐岁终身苦                    乐岁:丰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从之也轻                                      ②鸡、豚、狗、彘
③然后从刑之                                             ④然后驱之善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       ③④两个“而”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       ③④两个“而”字相同
3.下列各项对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呢。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却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
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服从约束、行为不端的事,无法做了。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文章的这个部分提出了自己的“仁政”的主张,这正是孟子的目的所在。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进一步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的这一番话,充分体现了善于论辩、富有气势的特点。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18-12-03更新 | 13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

(节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文本二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脩者也。见不脩行,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脩矣。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故君子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疆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幾,雄而不脩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释:①[丰末]枝叶繁茂。②[力事日疆,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接之A肌肤B华发C隳颠D而犹E弗舍者F其唯G圣人乎!
2.下列对文中如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与《屈原列传》中“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的“治”意思相同。
B.“庶民”指民众、平民。古代百姓的别称常见的有布衣、白丁、白身、氓隶、黔首、苍生、黎氓等。
C.“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的“昆弟”指兄和弟,常用来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与“从弟”意思相同。
D.“见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后文“见廉”“见义”“见爱”“见哀”中的“见”的意义用法一样。
3.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指出,治理政事的方法不仅要树立仁爱之心,更要获得贤臣,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德行。
B.孔子认为,只有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才能够知道如何治理别人,进而知道怎样去治理天下。
C.墨子不仅认识到修身是人们立身行事的根本,而且阐述了修身对于他人具有的影响作用。
D.墨子强调了“志”和“言”两者之间的重要性。他认为内在品质不能牢固确立,结局必定危险。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道不笃,徧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5.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修身”,但实现的途径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3-24更新 | 7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节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二)(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三)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方七十里,有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这里指割草打柴的人)往焉,雉兔者(这里指猎人)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邻,郊外有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远人不服                    相:辅佐
B.养生死无憾                           丧:为……办丧事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强取
D.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兼词,之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后世必子孙忧                    吾属今之虏矣
B.不患寡患不均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以其无礼
D.申之孝悌之义                    加之师旅
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A.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4.下列对上述选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与孟子都主张“仁政”,但在治国之道上有所不同。孔子主张以“礼”“德”来安定国家;孟子主张要通过使百姓安居殷富、民风淳朴、长幼有序来安定社会。
B.材料(二)从正面论述“仁政”的措施和好处,并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的观点,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
C.材料(二)中,孟子的论述多次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生动深刻,在明确安民具体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D.孟子通过把文王的猎场与民共享和齐宣王的猎场几同于杀人的陷阱进行对比,突出了齐宣王的残暴不仁,讽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5.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023-04-21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