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2160572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天祥传

①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②开庆初,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人心”。不报,即自免归。后稍迁至刑部郎官。宋臣复入为都知,天祥又上书极言其罪,亦不报。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迁尚书左司郎官,累为台臣论罢。

③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④至元十九年,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

材料二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①(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②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④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配:配合辅助。②袭而取之:从外入内突然攻取得到它。③慊:满意,满足。④正:在文中是“止”的意思。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乞斩宋臣,以人心(      )          (2)今日矣,予助苗长矣(      )
2.以下各项中,句末“也”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吉之吉水人也B.非义袭而取之也
C.无是,馁也D.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3.以下四项都是文言特殊句式,其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累为台臣论罢B.吾深恨于此
C.南乡拜而死D.行有不慊于心
4.把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5.材料一第③段画“       ”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两处标识出来。
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
6.材料二第④段用寓言说理好在哪里?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7.材料二中孟子对浩然之气的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分析材料一中文天祥所为是否符合孟子的这些看法。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材料二: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摇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曰:被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C.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D.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端,即“四心”,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说”是其“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的基石。
B.四海,指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
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称某一领域出类拔萃者,如“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
D.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编写的《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为前提,以政治为指归,由仁心推导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讨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时,以“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忧惕恻隐之心”一事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体”喻“仁德之四端”,生动贴切,强调了“四端”与生俱来的特性,同时又为后文论述张本。
D.材料二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讨论了“何谓浩然之气”这一问题;这种问答体的形式,在后来的赋体文中经常出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5.在材料二中,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养吾浩然之气”?请逐条陈述。
2022-10-30更新 | 16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死可葬。吾愿君去国俗,与道相辅而行。”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奈何?”市南子曰:“君无形倨,无留居,以为君车。”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君自此远矣!故有人者累,见有于人者忧。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含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节选自《庄子·山木》)

材料二:

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①市南宜僚:楚国人,姓熊,名宜僚,家住市南。②隐约:困穷,穷乏。③无形倨:无,通“毋”,不要。倨:傲慢。④居:守,偏执。⑤方舟:谓两舟相并。⑥张歙:张,撑开。歙,收敛。引申为向岸边靠拢。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向也A不怒而今也怒B向也C虚而今也D实E人能虚己F以游世G其孰能H害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极短的时间,与《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中的“须臾”意思相同。
B.大方,广大之境,指大道,现代汉语“大方”的意思多指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C.捐,抛弃,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功不唐捐”中的“捐”意思不同。
D.反,返回,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反”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南子晋见鲁侯时见他面带愁容,一问才知鲁侯是因为效法先王的做法,恭敬地侍奉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行从不放松,但祸乱仍频出。
B.市南子认为鲁侯的做法并不高明,他以狐狸和豹子谨小慎微地生活却被人伤害的例子,来点明鲁国是鲁侯忧愁的原因。
C.市南子认为鲁侯去建德国学习治国理政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鲁侯的忧愁,使他放宽心胸。
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节俭”,材料一侧重于减少君王的浪费,降低君王的欲念;材料二侧重于说明生活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这是一种品德修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且不免于罔罗之患,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
(2)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2024-05-23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选自《论语·雍也》,有删改)

材料二:

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选自《墨子·兼爱》,有删改)

材料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鳏寡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独。’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未朝走马,率西水浒,至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尧舜其犹                    病:为难
B.此何自起?                    察:考察,审查
C.鳏寡                           孤:老而无子
D.哀此                           茕:孤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尧舜犹病诸                    皆出于此乎
B.昔者文王治岐也             凌万顷茫然
C.则何不行                    兄弟并
D.至岐下                           非抗九国之师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B.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C.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D.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重点谈论儒家的“仁”与“圣”,认为仁人可以使他人立身、通达,而圣人则是人格修养中的最高境界。
B.材料二中墨子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就能消除种种乱象,使天下大治。这使用了假设论证。
C.材料三中齐宣王肯定孟子的王政主张,但又不想实行,于是辞以“好货”“好色”,但孟子用“与百姓同之”的观点最终说服齐宣王。
D.这三则材料既体现了孔孟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儒墨两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2)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6.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体现出的思想的共同点。
2024-02-01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