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选科检测)语文试题
江西 高一 期中 2023-12-10 153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诗歌史上,用事与比兴的离合是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在艺术思维方面,用事本身就与比兴关系密切。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较早阐发何为用事,他将用事解释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汉代以来,文人诗中如王粲《七哀诗》“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阮瑀咏隐士诗“伯夷饿首阳,天下归其仁”,都是称引故实,与诗人当下的情感会合勾连。以自然物象来比兴,与援引古事古辞来比兴,在思维上并无本质差异。汉魏以来,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而这种艺术方法到阮籍《咏怀》组诗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南北朝时期,诗歌用事朝着频次更加繁密、技巧更加新颖的趋势发展,同时也逐渐流于俳偶和铺陈,用事开始与比兴的艺术精神相疏远。《南史》记载,王僧孺“于书无所不睹,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时重其富博”。谢灵运、颜延之更是精于用事的大家。用事在当时成为一种值得炫示的诗歌技艺,也引发了钟嵘“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的批评。在南北朝后期,随着五言新体诗的迅速发展,用事更加与俳偶、声律要素紧密交织,进一步成为新体诗创作中语言修辞的常见现象。到初唐时期,随着官方类书编纂的影响加大,用事的繁富程度和藻饰效果趋于极致,同时也在创作精神上与比兴传统十分疏远了。

盛唐诗人用事重新与比兴诗学传统呼吸相通,恢复了用事与比兴相合的传统,他们对诗歌用事的要求是,弱化学问性的色彩,强化“己意”和“兴怀”。在诗歌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用事与比兴的关系是离还是合,取决于那一时代的诗学观是将用事视为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基本表现方法。盛唐诗显然是属于后者。

盛唐诗歌中用事与比兴的结合,在创作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作者引用古代贤臣高士、英雄豪杰的事迹来抒写他们对于政治抱负、人生道路的思索。所用之事与所抒之旨,构成一种兴发感怀的艺术张力。从典故的内容来说,虽然存在个体偏好的差异,如王维擅用佛经典籍故实、李白喜用道家神仙故实、孟浩然诗中化用儒家经典之语等,但通观盛唐诸家,共性是更主要的一面,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盛唐诸家还较为集中地化用三代两汉以来的贤臣良将、英雄豪杰、隐士高人以及魏晋名士的事迹,表现他们对功业理想、人格境界的追寻。这种取用历史人物典故来表达人生志趣的做法,在左思《咏史诗》、陶渊明《咏贫士》等作品中已经运用成熟。但应注意这在魏晋文人诗的传统中,主要还是作者个人的创作喜好,到了盛唐时期则上升为诗歌艺术的时代共性。

如盛唐诗人常以严子陵垂钓、葛洪修道的典故,表达隐逸求道的志趣。岑参在终南山隐居读书期间作诗云:“缅怀郑生谷,颇忆严子濑。胜事犹可追,斯人邈千载。”陶翰游宿天竺寺也有诗道:“葛仙迹尚在,许氏道犹崇。独往古来事,幽怀期二公。”又如对《楚辞》中渔父形象的发挥,也是盛唐诗人所喜爱的,往往用以表达超脱世情、自由适性的共同旨趣。当时诗人笔下多有“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投迹庶可齐,沧浪有孤棹”等自比渔父的例子,李颀《渔父歌》中更发出“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之叹,剖白“所欲全吾真”的坚守。再如盛唐诗歌中常以英杰良臣的典故,表明诗人建功立业并功成归隐的理想,这一点在李白的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李白每每以这些人物行迹来表现他对人生道路的期许,如“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纵然失意之际,也以“傅说版筑臣,李斯鹰犬人。数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自励。这种诗歌用事的意义,是从浩瀚的历史文化中,提取合于当代士人价值心态的典范形象,从而更为深切地抒写诗人当下的志怀。

从盛唐诗用事的艺术效果来看,故实与兴怀相互冥合,往往创作出含义丰富的佳句,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将谪宦之际高洁自持、清静自守的心意巧妙寓托;孟浩然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委婉得体地寄托士子欲求援引的心声。“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京洛多知己,谁能忆左思”,这类以事典寄托怀才不遇感受的诗例也十分多见。这类典故大多融入了作者的情志,加以艺术形象的提炼,最能体现盛唐诗家对用事艺术和比兴精神的融合。

总之,在盛唐诗人的创作实践中,用事与比兴诗学精神的融合,体现得尤为充分。盛唐诗人将用事与比兴的融合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实践。这种实践的意义在于,诗歌走出了南北朝以用事炫示富博的风气,也跳出了初唐在类书助长下普及开的模式化、套路化的用事思路。盛唐诗歌的用事艺术,总体上是围绕唐人“兴寄”“兴象”这类核心的诗学观念来活化的。

(摘编自黄琪《盛唐诗用事的比兴诗学精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以来,用事和比兴总体上能够相合;到了南北朝及初唐时期,用事和比兴则相离;而到了盛唐时期,它们又相合。
B.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把用事当成炫示学识富博的手段,在诗中追求用事繁密、技巧新颖,这种现象遭到了钟嵘的批评。
C.和盛唐时期用事与比兴的融合成为诗歌艺术的时代共性不同,魏晋文人诗中用事与比兴的融合主要是作者的个人喜好。
D.从盛唐诗人的创作实践看,如果没有运用用事和比兴融合的创作手法,则很难创作出融入作者情志的含义丰富的佳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位诗人如果在诗歌创作中只强化用事的繁富程度和修辞效果,那就会影响到诗人情感、志向的表达。
B.将用事视为学问的逞示还是将用事视为服从诗歌抒情本质的表现方法,决定了盛唐诗人的诗歌创作成就。
C.盛唐诗人在用事方面有个体偏好的差异,但也有一些共性,如喜欢化用三代两汉以来贤臣良将等的事迹。
D.盛唐时期的诗人走出了南北朝时期和初唐时期的用事误区,创作了很多用事和比兴相互融合的佳作名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三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A.岑参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抒写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B.高适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对朋友的劝慰、激励。
C.杜甫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表达对眼前美景的喜爱之情。
D.李白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抒发自己失意但乐观的情感。
4.文章第一自然段中说“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用事总体上是与比兴相结合的”,请以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在论证盛唐诗歌的用事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2023-12-07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选科检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兰花

戴涛

我每次走过街边的花店,总免不了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心想会不会有白兰花呢?可每次都会很失望。其实我也知道,白兰花是不会出现在花店里的,而且我也不是在花店里认识她的。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我下班后去一家百货公司买东西,这家公司坐落在已经繁华了百年的淮海路(旧名“霞飞路”)上。当我经过一个弄堂口时,感觉有一缕香气飘来,香气自然清幽,还夹带了一丝暖暖的甜味,这显然不同于平日里空气中弥漫着的各类人造香精。

于是我开始寻找,在弄堂口我看到了一位六十来岁的妇人,她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她的跟前放着一个竹子编织的篮子,篮子里面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在毛巾的上面排着十几朵奶白色的小花,它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却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

阿婆,这是什么花?

白兰花。

哦,白兰花,这花真好闻。

嗯,这可是最迷人的花香。

老妇人说话的声音,还有她的笑容都显得特别优雅,完全颠覆了我平日里对街头摆摊者或者一般市民的印象。我被她吸引,便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卖花。

这时走过一对青年男女,女子问男子:老公,这是什么花?这么香呀。

男子说:我也不知道。

于是他们蹲下来问老妇人。当知道这叫白兰花时,男青年显得异常兴奋:哇,这就是白兰花!我看过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老电影,里面都有在街头叫卖,“白兰花”“白兰花”。这叫声又嗲又糯,每次看完了电影,这声音还在我的脑子里转。

老妇人微笑着看着他们:嗯,白兰花在这个城市被人喜欢的时间啊,已经超过了我的年龄。

女青年对男青年说:老公,我要买。

好的。阿婆,这花多少钱一朵?

难得你们年轻人喜欢,就送给你啦。

说完,老妇人从篮子里精心挑选出一朵白兰花,小心翼翼地把拴在花上的铁丝弯成一个钩子,将花轻轻地挂在了女青年胸前的扣子上,随后还送上一句祝福:祝福你们像白兰花一样美好。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的眼睛不禁有些湿润了。

告别了老妇人,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重。如果不是生活拮据,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会坐在弄堂口卖花吗?可照她这样的卖法,一天又能挣几个钱?

我开始有意无意地路过那里,然后买一朵白兰花。不久后的一天,我和一位经营宾馆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想打造一家能够体现上海这座城市文化风貌的酒店,问我有什么建议。我说可以在每个房间放上一朵白兰花,并且告诉客人,这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朋友听后说,好像有点道理,可以试试。我说这花由我来提供吧。朋友笑了,说这点小生意你也做。

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老妇人,她的脸上还是那么优雅、那么平静,说:这样好吗?

这有什么不好?不是为了宣传我们城市的文化嘛。

老妇人终于同意了。

明天您准备两百朵花吧,我和您一起送过去。

不麻烦你了,我自己去吧。

第一次我还是陪您去吧。我坚持道。

老妇人见我这样坚决的态度,也就只好答应了。我们说好了第二天中午我去她家接她。

第二天中午,我按照她给我的地址找到了她的家。这是在市中心区域的一排老式洋房,应该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推开她家的门,客厅的设计和家具的摆设全是欧式的。

她让我坐到沙发上,给我倒上一杯白开水,充满歉意地对我说:真对不起,我先生走了以后,家里已经不备咖啡、茶叶了。

为了打破尴尬气氛,我问她:您怎么会想到去街上卖白兰花?

她沉默了片刻,说:记得小时候,我看见妈妈穿的旗袍上总是别着一朵白兰花,白兰花的气味就像是妈妈的气味,然后整个城市好像也是这个气味,所以我就迷上了白兰花。从我上小学到开始教书,每天都会佩戴着一朵白兰花。可是现在,白兰花要从这个城市消失了,人们脚步匆匆,似乎并不留意平凡的白兰花。

喜欢白兰花就需要辛辛苦苦地在街头卖白兰花吗?

我是想叫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白兰花。还有,我感觉拿卖花的钞票去帮助失学儿童,要比拿其他钞票更有意义,也更让我开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街边的花店,总要朝里面的鲜花看上几眼,这说明“我”对二十多年前邂逅老妇人卖白兰花一事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B.精心挑选、小心翼翼地把铁丝弯成钩子、为女青年轻轻地挂上白兰花⋯⋯细致的描写勾勒出温馨的场景,这一场景令“我”深受感动。
C.老妇人对两三厘米长、体型纤细、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白兰花情有独钟,是因为白兰花寄寓着她对丈夫、对母亲的思念和缅怀。
D.老妇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勇的壮举,但人们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优雅、宁静、温暖、爱心,看到了人性美与人情美的光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精于细节描写,如“铺着一块蓝条白底的湿毛巾”的描写体现了老妇人对白兰花的细心呵护。
B.小说所写男女青年买花的情节既刻画了老妇人的形象,又推动了“我”探究老妇人家境这一情节的发展。
C.与《哦,香雪》的写作视角不同,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讲述了“我”的所见所感,增添了真实性。
D.小说运用倒叙的手法,先写现在,然后叙述往事,这样安排设置了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8.老妇人并不是因为生活拮据而卖花,小说结尾在揭开这一谜底之前,前文已作了多层铺垫,请概括说明。
9.茹志鹃的《百合花》被人们称为“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这篇小说也具有“散文化”“诗化”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12-07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选科检测)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喜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数岁,切直廉平,赵王贤之,未及迁。会陈豨反代,汉七年,高祖往诛之,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也,宜知之。”叔顿首曰:“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材料二:

田叔、孟舒同随赵王,今叔指言舒事,几于自荐矣。叔不自以为嫌,但欲直孟舒之事;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会事A发觉B汉下诏C捕赵王D及群臣E反者F于是赵午等G皆自杀H唯贯高I就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如果没有,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臣,文中指官吏对皇帝说话时的自称。官吏面对皇帝也可自称“微臣、小臣”等。
C.故,原来的,与《琵琶行》“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故”词义不相同。
D.所以,……的原因,与《出师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所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任职赵国郎中期间,受到赵王赏识,但是赵王还没有来得及升迁他,就发生了赵午、贯高等人谋划弑上一案,赵王也受到了牵连。
B.赵王对高祖的礼节周全完备,高祖对赵王却非常傲慢,这招致赵王手下的不满,他们请求叛乱,但赵王认为高祖有恩于他,没有同意。
C.匈奴大举入侵抢掠,云中郡受害特别严重,云中郡守孟舒因此被罢免了官职;后来孝文帝听从了田叔的建议,再次任命孟舒为云中郡守。
D.孟舒知道士卒疲弊,不忍心号令士卒出战,而士卒却奋勇争先,与敌殊死决战,因此战死者有数百人,由此可见孟舒深受士卒爱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语,汉廷臣毋能及者,上说,悉拜为郡守。
(2)文帝不以为过,为之复用舒。君臣之诚意相与如是。
14.回答孝文帝的询问时,田叔认为孟舒是长者。对此,洪迈为什么认为田叔是“几于自荐”?
2023-12-0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选科检测)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庐山瀑布(其一)

李白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潨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注】①欻如:迅疾的样子。②潨射:水流喷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开门见山,既点明了诗歌的吟咏对象,也写出了诗人的行踪。
B.诗歌描写瀑布,以“飞电”状其速度,以“河汉”摹其从高而落的气势。
C.开篇至“流沫”句以叙事为主,为最后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作了铺垫。
D.诗歌风格雄奇飘逸,联想丰富,想象奇特,充分地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色。
16.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3-12-0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模拟选科检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