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河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2-14 16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觞曲水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袚褉仪式。袚褉就是通过洗灌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目的的一种祭祀仪式,人们在袚褉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

先秦时期的流觞曲水更多地被赋予了上巳节的神秘色彩。到了汉朝时期,流觞曲水日渐世俗欢娱化。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褉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漫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事雅集的修禊活动。

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临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饮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与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褉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曲水流觞”具有意境、构景等方面的园林美学的价值,其环境和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
B.从先秦到汉朝,“流觞曲水”经历了日渐世俗欢娱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期,“流觞曲水”就改变了,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
C.上巳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流觞曲水”最早就源于上巳节。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袚褉”仪式。
D.在从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的过程中,“曲水流觞”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其之前,“曲水流觞”活动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在其之后,“曲水流筋”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B.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筋”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C.当下“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人们已不再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
D.流杯渠和流杯亭是“曲水流觞”长期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寄托着文人褉赏历史的情结。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A.《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B.南北朝梁国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C.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D.《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 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曲水流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有重要地位,下文游人评价朱玉帆老师设计的南京九见堂住区(独乐园会所)是从“曲水流觞”这一具有深厚文化内涵中汲取了灵感。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人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会所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现代文阅读-现代诗歌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米

刘黎莹

泥结婚的头三天,还能老老实实地在家里守着水葱一般的新媳妇。三天后,泥就想找人闹一阵。泥结婚前喜欢钻窝子。柳村的人都把赌钱说成钻窝子。泥听赌友说过,一开始就降伏不住老婆,这辈子就算完了。老婆就像一棵草,就是压在石头缝里,也照样黄了绿,绿了黄,是见风就长的东西。

新媳妇端米总是笑眯眯地做这做那,像捡了宝一样一天到晚就知个笑。小米饭熬好了,笑吟吟地问泥:稀哩?稠哩?菜盛到盘子里,又总是先让泥动第一筷子,然后笑眉笑眼地问:咸哩?淡哩?泥说:嗦个!做点子饭还要给你三叩六拜当娘娘一样敬?

端米就拿筷子闷头吃饭,泥吃着吃着,又觉心里挺对不住端米。泥说:小米饭,黏哩。端米不吭声。泥又说:菜,香哩。端米还是不吭声。泥就掉了碗,用手抱住头,伏在饭桌子上,说:端米,我难受呀端米。

端米抚一下男人的头,扫干净地上的碎碗片。

泥说:端米,你不是一棵草,你就像个圆溜溜的皮球,让人想咬都没处下口哩。

端米说:泥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泥就又去钻窝子。输了牌就回家往外偷粮食卖。一次偷一布袋,瞅个空子扛出来。有一回脚底下走得急,绊在门槛上,摔青了半边脸。端米给他抹了红药水,说:你想往外扛就尽管扛,我不拦你就是。泥就大了胆。泥后来干脆用盛过化肥的编织袋往外扛。有时候泥一个人往袋子里装粮食挺费劲,端米就过来撑起袋子口。泥就一瓢一瓢往里装。嚓,一瓢,嚓,又一瓢,快露缸底了。早先泥的娘活着时是从不让大缸底露出来的。娘对泥说过,这口大缸用了好几辈子了,还从没露过缸底。有时遇上灾年,就是吃糠咽菜啃树皮也不敢空缸底。泥拿瓢的手抖抖索索地像是抽了筋。端米提了一下袋子,说:还能装十来瓢哩。泥真想一瓢头子砸在端米脸上。泥心里开始发毛。泥的手在媳妇脸前像秋风中的枯叶一样抖个不停。端米又提了一下袋子,说:还能装两瓢哩。泥就把瓢掉在了地上,用脚踩了个稀巴烂。泥说:端米你干吗非要这样?我连村主任都没怕过呀端米。端米说:你看见别人打老婆手痒哩。泥说:我往后再去钻窝子就把两只手剁给你看。

泥跟着端米上地里拔草。柳村的人看奇景一般,说:我老天,泥也下地干活了,泥的媳妇竟有这等能耐!

泥干了一星期的农活,就又开始手痒,趁端米回家扛化肥的时候,泥就从地里跑了。泥赌输了就回到家里找菜刀。泥说:端米我要剁手给你看。

端米正在剥花生,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泥扔了刀,从门后头拾起绳子,就把自家喂的狗给捆上了。眨眼工夫就把狗的两条前腿的脚指头给砍了下来。

泥说:端米我要再去赌,就把我的两条腿砍给你看。

泥还是管不住自己,泥再次赌输后,从菜板上拿起菜刀。泥说:端米我可砍腿了,我可真砍了。端米正蹲在鸡食盆前拌鸡食。泥伸手捉住一只芦花鸡,削去了一条鸡腿。

泥也有赢钱的时候,这时候泥就会老老实实地把钱递到端米脸前,说:端米,你看,是不?树叶还有相逢时,岂可人无得运时?

端米远远地退到天井里,说:怕脏手哩。

柳村的人常说,好人不踩泥,好鞋不踩屎,就有好事的人问:端米,你好好的,干吗 不跟泥散伙?

端米说:人是会变的呀。

那干吗不拦住泥?由着泥的性子去钻窝子?端米说:铁锁媳妇不就是因为拦男人 被打残了胳膊?

你就不怕把家赌垮了?

端米说:家垮了,我还有条命。泥就是铁人钢人我也要把他暖化。

大伙儿就叹气,说: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

一个下着麻秆子雨的黄昏,泥正守着空了的大缸发愣,端米摇摇晃晃地像只落汤鸡一样跑回家。端米从怀里掏出200块钱递给泥说:你现在只能用我的命去赌了,直到赌干我身上最后一滴血。泥接过钱,票子里夹着一张抽血单,泥的头皮地响了一下,泥像个疯子,用小蒲扇一样的大手猛扇自己的脸,直到把脸扇成个紫茄子。

春天的时候,花草到处抽芽、开花。转眼之间,山上、树林、屋角,全都变了样。泥在镇上开了个钟表修理店,端米开了个服装加工店。钟表修理店的生意挺红火,十里八乡的人都想来看看出了名的泥怎么说变就变了。端米的服装加工店更是热闹,好多女人都想来看看端米是否有三头六臂。

就有人问端米有没有绝招,端米甜甜地笑笑,说:人这辈子要遇到好多难事,总不能事事都绕开走。只要豁上命,准行,说到底也就是一句话,水滴石穿罢了。

选自2020年《微型小说选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泥结婚三天前后做对比,塑造了泥嗜好赌博的形象,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泥吃饭时自言自语地回答了媳妇的问话,看出他对老婆的愧疚和惧怕。
C.小说的人物语言多用口语,既具有地域特色,又表现了人物形象特点,但是也造成了阅读的障碍。
D.小说讲述了年轻女性端米不动声色地让丈夫戒赌的波折故事,她的温柔善良、勤劳能干、聪慧坚韧,与孙犁《荷花淀》中的妇女们颇为相似,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7.关于文中柳村人们与端米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村的人常说,“好人不踩泥,好鞋不踩屎”,可以从侧面看出大家开始时对泥的不认可和对端米的不理解。
B.“泥就是铁人钢人我也要把他暖化。”体现端米把嗜赌成性的丈夫泥拉回人间正道的决心,表现了端米宽厚大度和善良仁爱,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C.小说中“自古骏马却驮痴汉走,美妻常伴拙夫眠”一句,语言优美又富有生活哲理表现了大伙儿对泥的羡慕。
D.从与村民的谈话中可以看出,端米采取的是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显现了她的大智若愚。
8.面对赌博,泥的内心随着与端米的相处而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情节简要分析。
9.“斜升式重复”指人物的某种行为方式或者某一句话在作品中重复多次,由此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反转是一种情节由一种情境转换为相反的另一种情境、人物身份或命运向相反方向转变的故事结构方式。小说《端米》在创作时采用了斜升式重复和反转的结构方法,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

文本二:

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唐朱敬则《魏武帝论》,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假“猝”,与《赤壁赋》中“而卒莫消长也”的“卒”意思相同。
B.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多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C.“过”的意思是“过错”,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意思相同。
D.“挟”的意思是“倚仗”,与《赤壁赋》中“挟飞仙以遨游”的“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开篇否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苏轼认为,曹操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对刘备和孙权判断有误,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朱敬则认为曹操虽然名望、实力上有优势,但屡次战败。最终因有英雄相助而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两则选文以史论人,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观点鲜明,摆事实讲道理,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
(2)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14.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2023-12-1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杜荀鹤

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

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

【注】①倒载:倒着藏放。②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与《蜀相》的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相同之处,读来有熟悉之感。
B.颔联以“高下”修饰麦苗,以“浅深”修饰山色,使山间景色具有了层次感。
C.第五句写云雾被风一吹,就从山岩上飘离,用语新奇,能引发人的想象。
D.鸟踏花枝,麋鹿随人而行,画面幽雅而颇有动感,让人读之如置身诗境。
16.前人评此诗是“乐乃其表而悲蕴于中”,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名校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__”,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诫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1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之。
A.因厚单于B.其一人
C.反欲两主D.天雪,武卧啮雪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